分享

读书吧,虽然这些知识终将随着我们的生命而去

 真友书屋 2015-07-13

作者:魏延政


这篇文章,我想谈谈为什么要读书,以及读书的方法、和对人生的意义。


关于读书,小时候,我们被大人们强迫着读书,觉得实在是种煎熬,无非是为了高考,其实大多数小孩明知道高考与自己没多大关系——90年以前是大学生凤毛菱角的年代,绝大多数学生明摆着上不了大学,心里明镜似的读书只要和高考划了等号,读书当然不值一文,还不如读读金庸和琼瑶;90年以后,国家高校扩建大学扩招,只要不是脑残并且不报北大清华,考不上大学的变成了凤毛菱角,所以,只要读书还是为了高考,读书又变得一文不值。普遍的一种观点是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读书”就这样被中国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们误导成了“读书=高考”。所以,我们的青少年当然把读书看成是一种枷锁。


后来,有无数成功人士像是复仇一般,发出了肺腑中最沉闷又最恣意的呐喊:读书无用!为了高考读的那些书当然无用,即便考上北大清华的,初中高中读的那点书,后来又用上多少?那些成功人士,不管当初考上大学没考上大学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社会中“读”了很多有用的“书”——这些“读”未必是桌前灯下,这些“书”未必是白纸黑字。


又值高考之际,啰嗦了两句,估计我前面这段话对于马上要高考的家长很不中听。所谓成功,和高考毫无关系,成功人士,名牌大学毕业的、高中都没上过的,都大有人在。我倾向于认为“成功”正比于“读书”,这二者和“高考”毫无关系,高考无非是想上北大清华这种一流大学而不得不参加的一场竞技游戏而已,而上不上北大清华和是否成功、有无读书也没有必然关系。


读书,终究是有用的,不管是用来打工还是创业,也不管是用来为人处世,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每个人的生命也不会在高考完了而终结,而是,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是随着离开校园才刚刚开始。我今年整40,前20年没读过什么有价值的书,虽然考试成绩一直不错,因为那只是不得不参加的一场游戏;后20年读了些书,才逐渐发觉自己逐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几年前确诊癌症之后,在家休养,有了比较多的时间读书。拿出大学毕业前在北京书市上买的《资治通鉴》和《史记》,没有人强迫,开始只是为了把注意力从手术后的疼痛中转移开,后来读出了乐趣,而且,读书还能救命。因为我的病理实在罕见,后来扩散后医院也拿不准怎样在保留生命和生活质量之间做最佳取舍,当医生知道我在英国读过博士,他们觉得我的英语还不错,就建议我自己去找世界上最先进的我这种病理方面的学术论文,于是我就开始了自己的读书救命之旅。


当然,我并不是医学博士也不是医生,但学术论文是怎样一个套路,研究计算机的和研究医学的都是一样的,于是我在紧迫的时间里读了许多论文,拨开繁复、理出逻辑和结论,再找多位国外国内医生咨询确认(在此感谢每一位救助过我的医生),我就这样自己给自己下了手术以及治疗方案。谁说读书无用?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帮你拿主意;关键时刻,读书能救命!


中小学课本,鲜有能让我们感兴趣的或者能用得上的东西,所以,我们往往厌恶读书。比如,历史书,一堆堆时间地点人物的罗列,与每个中小学生的生活和未来成长有什么关系呢?既不能启发什么智慧,也不能陶冶什么情操。假如不是被逼着抄写作业,而是引导着读读相关历史时期的一些人物传记,让年轻人自己去发掘一些值得学习的光辉点,还用你强迫他/她去读书吗?还用你告诉他/她大学毕业后该干什么吗?有一次中学同学的微信群里讨论怎样避免女儿早恋,我出了个主意,给她多培养些高雅兴趣、多读多知道些伟人事迹,一旦她心目中有了男人的形象应该是如此伟岸,她周围那些小男生全都歇菜。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除了围绕一个高考的目标,再无其他,这就好似一个人没有信仰,如果有信仰的话就是做官一样。一个年轻人这样读书读到18岁参加高考,除了成为一个考试机器,再无生活目标生活情趣,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人生如果只有一个坚如钢棒的目标,一旦过早实现、或者中途折断,人生还有什么意义?!那些轻生的人多半如此。而生活应该是多彩的,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太有限,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读书中体验更多的乐趣,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丰满。


我个人看来,书分两类,能直接实践的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读那些无用的书,比如孔子老子,那些高考不咋地后来很成功的人多半是实践这种“读书”方式;另一类是无法亲身实践的书,比如霍金的黑洞不那么黑,我们不可能钻进黑洞里去看个究竟,也不可能帮霍金捕捉到散逸粒子,不然你就和霍金一起拿诺贝尔物理学奖了,又或者你不可能穿越到4000年前去看看为什么原本郁郁葱葱的古埃及帝国灭亡后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书就值得花时间去读。


这些书是智慧、是哲学。那些在企业当了老大,不再为生计发愁的人,不管是高考成绩好的还是根本没上过大学的,当人生阅历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往往都会思考一个问题,生命,或者说哲学的终极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或者如你我一般,生活平平波澜不惊,人生走过一半,也开始自问,这样再过几十年一成不变,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终究有什么意义?这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实践的事情。所以我们都会不用人督促,而自觉的在前人的智慧中寻找答案,那就是读书。


我很喜欢读人物传记和历史书,这些书能告诉我前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曾有过什么样的意义。虽然我们每个人,不论平凡伟大,不管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任何“痕迹”。有天我读美国史,读到一个英文词“dent”,就是乔布斯说的那句话 make a dent,就像猫爪挠了一下的那么一点印迹,在绝大多数人身后,哪怕富如李嘉诚,也不会留下一点点痕迹。经过千百年能留下一点印迹的,只有那些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


既然我们如此平庸,读了书也无法make a dent,为什么还要读书呢?除了前面说的关键时刻说不定能救你一命,最起码,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界里,我们自己活得怎样。如果连这个世界是怎样,过去世界各地发生过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都不知道,稀里糊涂的吃喝拉撒了大半个世纪离开人世,就会天天活在恐惧忧虑中,为什么物价飞涨而工资不涨、为什么股市涨了还会大跌。


最近我读了一本挺长的美国史《The American Pageant: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当你了解到:一百二三十年前,美国的野蛮人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银行大王JPMorgan对于竞争对手是如何运用武力要么统治他、要么毁灭他;在美国崛起的那个年代资本和利润已经成为精英阶层的铁臂,食品污染、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贪污贿赂腐败成风,老罗斯福总统铁腕打虎;《独立宣言》宣扬人人生而平等,可是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总统自己却一直拥有黑人奴隶,林肯总统打赢了彻底废黜黑奴制度的南北战争,而事实却让南方黑人的战后生活更加没有保障,战胜的北方人甚至疑惑究竟谁打赢了这场战争。。。


当我们了解到这些真实历史曾经发生在当今最发达最强盛的国家,当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正在发展中遇到的很多社会问题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也同样遇到过,我们就不会在为自己当前的一些问题而苦恼,或者我们可以淡定的面对现实、或者我们可以积极乐观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天天活在恐惧忧虑中。懂得这些知识,虽然仍旧不能make a dent ,最起码能让我们像梁启超说的那样,活得“不惑、不忧、不惧”。




只有当一个人处于不惑不忧不惧的状态,才可能真正开发出自己的情操、情趣,让生活丰富多彩,不为当下的困苦所烦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


一个人读书,如果是为了高考、职称、或者博一个附庸风雅的名头,这样的人通常能把一些书读得烂熟,比如某个汉字一共有多少种写法,再比如红楼梦里第几回谁和谁发生了点什么关系、填了个什么词、打了个什么谜,都记得丝毫不离,这种读书方式不会产生什么创造力,也就不会影响到周围任何人,也就不会make a dent。


顺便说一句,这样读书的学生长大后适合当工匠、但是当不了画家音乐家。百家讲坛中刘心武和蒋勋都讲过读红楼,一个从探秘的角度讲红楼梦的历史原型,不管刘心武考证的究竟是不是300年前的真实原貌,起码让人耳目一新,让读者突然发现自己过去虽然读过《红楼梦》却好似根本没有读过,在人前再也不敢自诩读过红楼梦;蒋勋从青春的角度解读红楼梦,让人从青春的生命中体会故事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刘心武和蒋勋虽然没有改变人类历史进程,但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影响到了相当多的人,让人们懂得如何学习入门文学和艺术,他们make了一个不小的dent。


在丽江呆了有段日子,有一天老婆问我,都去过哪?让我别整天闷在屋子里看书,出去走走,别到回来了连古城啥模样都不知道。于是打算去著名的木府看看,去之前做了些历史功课,免得看见一堆房子不明就里。


木府正门外一道影壁,上面是徐霞客概括形容木府的八个字“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这几个字足以让木府背上僭越犯上之罪,木府第十三代土司是木府最有作为功绩最卓著的一代,1639年邀请徐霞客来访丽江,其目的非常明显,借徐霞客之笔让自己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供后嗣仰拜。然而不幸的是1639年辽西锦州战事已经让明朝风雨飘摇,木府历代效忠掌握绝对军事实力的中央政府,此时的土司在犹豫①继续供奉嘉靖万历皇帝钦题的“忠义”匾额?②还是准备俯首说不定哪天就会兵临城下的满清铁蹄?局势不明,我猜测他想了如下一招妙棋化解眼前危机:在邀请徐霞客来丽江之前,36岁的木土司宣布退位隐居山林,政权由儿子继承,当然也就继承了祖辈效忠“中央”的传统,至于中央是明还是清,那就顺其自然,如果还是明朝统治那就万事大吉,如果不幸明朝败了,儿子做个降臣不失为识时务,也不失十三代土司忠义明朝的名节;万一哪天明朝又打回来,十三代土司回归主位把儿子教训一顿,一时糊涂不懂事,就算息事宁人。


十三代土司是真英明,修大藏经赠送大昭寺供奉,与汉藏世代低头修好,使丽江数百年从未遭遇战火蹂躏,还世代被中央嘉奖,真是懂得低头退让的佛教道教真传人,他可以叫做“低头佛”吗?东巴壁画中处处是佛教道教以及本地宗教三种神灵法事的完美镶嵌融和,浑然一体。东巴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大师”,可见,同样信奉佛教,喇嘛们自愧不如。我们不禁要问,在那样一个荒僻的世界边缘的角落里,木府土司的智慧从哪里来?不言而喻,答案除了读书,读尽中原历史,不然,他很可能让徐霞客的笔下留下誓死效忠明朝的名节;或者识时务的归顺清朝,而在徐霞客的笔下留下儒家人所不齿的变节。然而木府土司没有选择这二者,木府最大的贡献,是让整个丽江和纳西族人民在地球上生存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所以,木府读的书让他在这个地球人类历史上扎扎实实的make了一个色彩缤纷的dent。读书,能让人智慧,就像乔布斯说的那样 make a dent。



徐霞客-丽江木府记

明神宗万历皇帝钦题“忠义”,难道万历已经预测到了不久后需要木府对朱家王朝尽忠守节?

明世宗嘉靖皇帝钦题,挺拔俊逸的楷书

土司为了避讳犯上,把木府修建在丽江古城的西南角,不像皇宫那样建在都城的正中心


最近的晚上,临睡前,常常读一两篇古人写的关于书法的文章,受到不少启发。


比如读到王羲之《书论》里的一段话,自然想到金庸在《笑傲江湖》里写令狐冲跟风清扬学独孤九剑的那种意境,与敌临阵从不首发制人而是凝神觅敌破绽,“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即便令狐冲内功尽失,一旦心念定乎一意,一出手必克敌制胜,真是异曲同工,“书剑同源”!王羲之和金庸的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智慧又是从哪里来?答案也是一个,读书,他们都读出了“靡有常制、离而不绝”的真谛。王羲之是读了大量前人的书法,才推陈出新独成一家。


读书法文献,魏晋时期的人都把前人的章草惊为天人一般顶礼膜拜,可是在后人眼中,我并不觉得章草有多么气象万千,虽然那是历史必经的一个阶段,但是放在2000年的历史长度中衡量,王羲之的书法无可否认的创造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顶点,包括初唐盛唐颜柳欧赵的楷书以及宋朝的行书,再无创作出超越王羲之的新意。



读书的另一半是实践,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当我读到王羲之开导儿子王献之对书法悟性而写的《十二章笔势论》,就发现了金庸和王羲之的不同,一个有实践作为根基,一个却没有。假如金庸真的会一些武功剑法,而不是空想,那么他笔下的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七十二路空明拳,就不会只有几个名字而没有具体招式内容了。而王羲之的《十二章笔势论》大到取势自然万象、小到走笔一点一画,章章具体,就像西方人做学术研究一样,有一个衡量标准,reproduce,可复制。


如果再读读初唐欧阳询的《八诀三十六法》,你会发现,无需字帖,你已经知道如何使笔行墨、间架结构、章法布局、形态意境,无需临帖,自己便可练到家。然而,我们都很神往金庸独孤九剑的那种意境,却无法复制,大体是金庸缺乏武功剑法的实践吧。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能通过阅读王羲之金庸得到享受,如果您有心,把这些不同门类的名人佳作联系在一起触类旁通,那就是读书的方法,也是创造力之源。如果只是牢记四书五经红楼梦的犄角旮旯,而不能触类旁通,那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最后一个字在这里可以改成“枉”,白读了。



说到孔子,想起某日读江式《论书表》里提到孔子修六经一事,在“究竟谁统一了中国汉字”这个问题上有点启发。讲中国书法、文字演变的书很多,都说秦始皇统一了汉文字,我觉得不然。


孔子之伟大,我并不觉得儒家思想有多至圣,从2000年后世界经济、思想的竞争态势来看,缺点也不少,但孔子对汉字的贡献实在太大,有过于秦始皇。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孔子应该已经做过一次“空前”的大规模汉字统一,也就是孔子修六经这件事,给众多诸侯国的诗歌礼仪文献的大量不同文字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梳理/注音/释义,诗三百在孔子之前必定不是那么整齐划一的,翻开尚书你就知道你的汉字量有多贫乏,为什么尚书和诗经删刈颇多,怕是孔子和众门徒也无法整理完备。如果是另外一个什么子做了这项工作,那么我们的万世先师这个称号就是那个子、而不是孔子,我们的主流文化也就不是儒家了。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实际上是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是一次“绝后”的统一,然后就把商周的所有古文字焚书坑没了,以至于如果不是后来鲁共王砸破孔子旧居从墙壁里发现孔子修的六经典籍,后人都不知道秦小篆之前还有更古老的文字。我只是对书法有一点点爱好,并没读过多少书法典籍,也许我的这个发现已有历史古人注意到,但却没有发出过声音,如果顺着我的这个发现做些深入研究考证,也可以去发表一篇论文做个PhD了。这样是不是也算一个小小的dent?如果不算,起码是个人生活和修养的色彩和乐趣,当然这也是读书的方法。




张艺谋陈凯歌之所以能拍出那么大气磅礴且又细腻动人的电影,正是因为他们读过的书、走过见识过的世界比我们常人多得太多,所以他们更容易触类旁通的联想到更美好更震撼的事物。我们平常人无法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中走遍世界,那就尽力多读书吧。


当我在那本美国史中读到一本引发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不是给儿童睡前讲的童话故事,而是改变美国人伦经济格局的历史,读到里面黑人奴隶非人的生活、特别是家庭的分离;当我读到美国资本主义工业起飞时妇女和童工的悲惨命运;当我读到黑人、妇女、儿童以及善良的人们为之争取应有的权益,并且胜利。


在经历过生死之后,我读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读到的是为每一个或幸运或不幸的生命,为每一个或绚丽或平凡的生命而感动。虽然我们的生活和周遭的环境存在诸多不如意,比起历史上曾经的人们,我们已经是很幸福的了,虽然我们有必要生活得更美好,但是我们可以不抱怨、可以淡定、可以继续努力。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的,虽然看不到希望,仍然心平气静的继续耕种。我想,正是路遥先生读历史、读世界、读生命,参透了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改变什么,但仍然乐观的把自己这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好好的走完一程,这就是读书能够赋予我们的智慧和笃定。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过于情感化,那就说一点对工业、国家、经济感兴趣的话题。当下的中国,令人振奋,令人热爱,虽然也存在不少社会问题。


我最近读的这本美国历史书中有过和我们今天发生的很多类似的故事,只是时间比我们要早不少年头。我们今天的互联网创业者,就像洛克菲勒、卡内基、JPMogan那一代门口的野蛮人,把旧贵族的财富抢走,百多年前的美国少壮新锐毫无愧色的自认“海盗”、用的是武力,当今中国新锐用的是文明方式“创新”和“资本”,李善友用了熊彼特的一个词叫作“颠覆式创新”,洛克菲勒说“rule or ruin”,用洛克菲勒的另一句话祝我身边的各位创业者乘风破浪—— just to the windward of the law——什么law?法则就是“要么主宰他、要么毁灭他”,霸气!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银行家的银行家JPMorgan当时都有几个共识:1、目标:垄断、要闪电式全国性彻底垄断,2、理由:互相的竞争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淘汰实际上是对整个经济和企业的无谓浪费,3、条件:time is ripe; individualism has gone, never to return,4、手段:海盗式兼并,比如,铁路运输敢运哪个竞争对手的石油,把回款劫过来,看谁还敢运他家货,看他想被rule还是想被ruin。




这些都是历史的经验,可复制,并且这些创业者成功后的命运也可复制、甚至是不随你的意志而必然被复制,因为历史都惊人的相似。想起了两部电影,《教父》《美国往事》。这些既是历史,又是智慧,是作为CEO和董事会应该具有的智慧。这些智慧的得来,可以通过伤痕累累的实践,举轻若重;也可以像丽江木府土司那样运用历史的智慧,举重若轻,那就是读书。当你有了前后左右的参照,便可清晰的知道当下,又可明确的预知将来,难道还不能淡定处之吗?这就是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因为,胸有世界天地宽!


我完全不懂摄影,怎么曝光什么的,我练过点书法,觉得章法布局、浓墨淡写和取景构图、色彩明暗是一回事。通过读书,我学会了去发现这世界中每一处不经意的美。


读书吧,虽然这些知识终将随着我们的生命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