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麻斑病

 渴望1971 2015-07-13

症状 又称水稻胡麻叶枯病。全国各稻区匀有发生。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叶片为多。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 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 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褐色,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染病 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枝梗发病 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 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IMAGE0007.jpg

  病原 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 Hann) Shoem.称稻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Helminthosporium oryzae Breda de Haan。分生孢子梗2-5个束状自气孔伸出,不分枝,稍曲,有隔膜。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微弯,褐色,有3-11个隔膜,大小24-122×11-23(μm),有性态Cochliobolus miyabeanus (Ito et kuribayashi) Drechsler ex Dastur称宫部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仅在培养基上发现,自然条件下不产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时发病重。酸性土壤,砂质土,缺磷少钾时发病。旱秧田发病重。菌丝生长温限5-35℃,24-30℃最适,分生孢子形成温限8-33℃,30℃最适。萌发温限2-40℃,24-30℃最适。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相对湿度大于925。饱和湿度下25-28℃,4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防治方法 (1)深耕灭荐,压低菌源。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2)选在无病田留种或种子消毒。(3)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时追肥,增加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酸性土注意排水,适当施用石灰。要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4)药剂防治:生物防治(1)浸种剂:10%抗菌剂401 乳油1000倍液 80%抗菌剂402 乳油8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不需淘洗即可催芽。(2)喷施: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10%抗菌剂401 乳油1000倍液 80%抗菌剂402 乳油8000倍液 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
化学防治:(一)种子灭菌:70%甲基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250倍液 25%使百克乳油 2000倍液强氯精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 10%浸种灵 乳油 2500倍液 25%施保克 乳油 3000—4000倍液以上药剂浸种48—72小时,不需淘洗即可催芽。(二)苗床灭菌:1份杀菌剂(粉剂)+1份杀虫剂(粉剂)+ 50份干细土混匀,做播种后的覆盖土。(三)发病时喷施30%克瘟散乳油500倍液 50%消菌灵水溶性粉剂500倍液 40%克百菌悬浮剂500倍液 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 40%稻瘟灵可湿性粉 400倍液 50%四氯苯酞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75%三环唑 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 20%稻曲克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20%毒菌锡 胶悬剂 400倍液 绿帮98水稻专用型 600倍液 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0%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 50%异稻瘟净乳剂500~800倍液 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在以上药液中加入2%春雷霉素水剂500—700倍液或展着剂效果更好。
   胡麻斑病.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