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州五巷街区

 双五小叟 2015-07-13
泰州五巷街区\
改造前的五巷街区

 
    夕阳西下,行走在泰州的街头巷尾,你经常会听到这样一段对话:一老大爷问:“天还早呢,家(ga)去干什么呢?”另外一个老大爷紧跟着回答: “没的事做,就仰(1iang)啊床上上苏州去!”问的那个老大爷笑呵呵地说: “好啊,我也家去上苏州了,老哥,苏州见啦!”……不是泰州的人您可千万别以为他们打了车票马上去苏州了,在泰州地区有句俗语叫“上苏州”,意思其实是指“睡觉”。为何有如此说法,现今很多泰州人也不能十分准确地说清楚。其实,这里面暗含着一段凄惨的历史故事。我们说五巷,还就得从这个故事说起。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怨沸腾。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为著名。泰州白驹盐民张士诚聚盐丁起义,占领泰州,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后张士诚的势力渐渐扩大,北至徐州,南抵杭嘉湖。1363年,以苏州为都,自称吴王。
    朱元璋野心勃勃,而对他威胁最大的正是张士诚。1365年10月,在消灭陈友谅部后,朱元璋发动了对张士诚的战争。至次年4月,开挖南官河至泰州城下,占领泰州。进而攻占了张士诚在苏北及淮河流域的城池,接着又挥师南下,先后攻占了湖州、杭州各地,完成了对在苏州据点的包围。后苏州城终破,深受苏州民众拥护的张士诚被俘押送南京,后在狱中自尽。
    朱元璋为打击曾支持张士诚守城的苏州军民,削弱这一地区的力量,将大批的苏州民众抄没家产,赶往江北。这就是后来常被人们提起的 “洪武赶散”。由于政治和交通方面的原因,这些苏州人再也没能回到故地。他们无法排遣对故乡的思念,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故土,也只能成为梦里的水乡了。
    当时的泰州饱受兵燹,城市惨遭破坏,百姓死亡甚多。迁泰的苏州百姓大都居住无主空房,其中有部分富户嫌旧房破坏,自愿建房居住。明洪武五年(1372年),泰州州府在打牛汪东辟出空地,统一安排筑巷建屋,五巷由此而来。
    五巷东依稻河,从东向西由五个巷子组成,名字都很平实: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五条巷子皆是南北走向,东西排列,形如一首玲珑剔透的五言绝句,又似一道难解的排列组合题。每条巷的长度在百米上下,宽度4米左右,巷与巷之间的距离约为三五十米。头巷、五巷稍长,二、三、四巷次之。每条巷的南头次第相排,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曲径,北头菊花园。三、四巷为呆巷,北头有小横巷相连。五条巷排列整齐,房屋布局也大致相同,往昔不熟悉地形的人,进入五条巷,转来转去,常迷路不得出,如入“八阵图”中,故泰州有“进了五时巷,如吃昏迷汤”的谚语。
昔日五巷的住户,多为富有之家、社会名流以及自由职业者。当时,每条巷内约有住户三四十家,大门多东向,有大门在甲巷,后门在乙巷者,足见当时的荣盛和富庶。房屋布局、结构大致相同。正屋全都是朝南,有连三进者,即泰州人所说的“厅、堂、照”,也有四合院者,十有八家有门堂。这里距离水源较远,多数人家有水井。
    五巷内基本上都为青砖小瓦民居,以前在四巷巷底有一庙宇,名曰“延生庵”。庵建于明初,为当年苏州富户迁居五条巷时所共建,故取名“延生庵”以求佛佑。果真,600年来泰州地区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被称作了“太平之州”。如今“延生庵”已湮没多时,旧址上建起了五巷小学。
    五巷又被一条又一条巷子包围着,牛市巷、多儿巷、善人巷、东时家巷、西时家巷……小巷子纵横交错,构成了壮观的古建筑群,一大片古民居中不乏名人巨贾居住之地。东西时家巷就是因为是盐商往来频繁之地,因此时髦起来,才有 “时家巷”之名。盐商以徽州人居多,泰州平静的经济生活环境,使徽州地区更多的人也来此经商,市井因此几多繁华。
    五巷中名宅数陈家花园、单家大门和潘家大门较为著名。民国年间,陈家花园的主人叫陈伟明,此时陈家花园达到全盛阶段,跨过高高的门楼,走过大院中的长廊,才到待客的门堂。花园、书房,豪华无比。现在,他的子孙们还居住在这里,风流宛在,曲径回廊多为民居所掩,青砖黛瓦,当年繁华似在昨日。

\
俞氏住宅

 
    五条巷北的新华巷,旧称萧家巷,历史上有一萧姓京官曾经居此。萧家巷南首是泰州久享文名的书香门第——俞氏住宅。

\
新华巷

 
    俞氏一门全盛时候的主人就是名极一时的俞锦泉,以廪贡生膺岁荐,曾候选内阁中书,其人爱交游、工诗歌、精章律,家蓄女昆班百余人,在下坝施家湾建渔壮园,有“红牙女部压扬州,金谷当年纪胜游”之称,著有《流香阁诗词》。锦泉祖父俞钎是顺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太平府推官,著有《百尺楼课耕录》。其子俞梅,也是清朝初年泰州城很有名气的大才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分校《康熙字典》等书,著有《治河方略并图说》、《孔子家语订正》、《梦馀集》、《历朝诗雅》等。俞梅的长子俞焘著有《落落吟》、《知庄集》,次子俞天池著有《痘科金鉴录详注》。
    孙女俞廷元,字素兰,是泰州女诗人中的佼佼者。两孙俞埔、俞圻也有著述。俞土育工诗,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巡时,献诗者百计,惟埔诗最佳,一时公卿多异之。其著有《古文骚赋》、《尚论管窥诗》、《忆旧集》、《感秋集》、《吴陵郭北竹枝词》等。俞圻诗清超拔俗,词情致淡远,与兄埔齐名,著有《剪烛吟》、《截流吟》、《剪春词》等。俞圻的儿子俞国鉴也能诗,幼有异禀,13岁为诸生,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人,以母病不赴官,著有《樵月山房诗文集》、《陔兰书屋试帖诗》。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南巡,在扬州驻跸,此时俞梅因母亲去世而“丁忧”在家,特旨召见其父子。御舟上,君臣说不尽的国政家事,临别前,康熙赐俞锦泉“耆年贻彀”匾、赐给俞梅一把折扇,御笔题诗:
    山径入修篁,深林蔽日光。
    夏云生嶂远,瀑水引溪长。
    
秀迹逢皆胜,清芬坐转凉。
    爱看玉樽夕.归路常难烹。

\
康熙御扇

 
    卢止庵、朱甲昌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曾在萧家巷这里居住过。
    卢氏,为明进士卢干驷之后,明永乐元年(1403年)由苏迁泰。民国初年泰州有五大富绅,人称 “支管王卢沈”,卢氏便是其一。萧家巷的卢氏住宅坐东朝西,范围较大,一直延伸到清化桥河西,大部分房屋现已改建为工厂。卢氏后裔卢止庵是民国时期泰州知名乡绅,在陈毅来泰与李明扬谈判期间,曾与陆小波、吴云山等人会见陈毅,一起谈古论今。
    朱甲昌(1880~1943年),初名维松,字仲夔,后补廪贡生。废科举后,致力实学,既精研古文、诗赋,亦习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尤好书法。泰州光复后加人中国国民党,1912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民国七年(1918年)赴北京从政,历任总统府秘书、参事,财政部、内务部秘书、参事等职。民国十二年(1923年)后,又任江苏省省长公署秘书,陇海铁路开税局局长等职。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返,息影家园。溥仪在东北建伪满州国,因人推荐,曾邀约朱甲昌前往任职,他严辞拒绝,并且不与担任伪职的旧相识往来。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曾带病去曲塘,参加韩国钧发起的苏北抗敌和平会议。泰州沦陷后,忧愤交结,不久病逝,有《朱仲夔遗墨》传世。
    五巷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了,历经数百年风雨的老巷,透过时光的空隙,我们依稀可以窥见它往昔的风采。曾经的情怀,都将如似水年华沉淀为追忆,深深的巷子,徘徊在里面,脚步声交织成动听的旋律。巷口,老梧桐上的黄叶伴着旋律舞动着官千年不变的优美身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