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舫是装饰华丽或者雅洁的游船。白居易的《寄献北都留守斐令公》有“春池八九曲,画舫两三艘”诗句,诗中的画舫即是此类游船。但那时扬州的船,大概仅多用于交通运输,游船还极少极少。扬州画舫历史有资料可考始于明朝的鼓棚,后又称游湖船。
扬州画舫的鼎盛时期至少可追溯到乾隆皇帝五次南巡期间(1757-1784),当时一些达官贵人为博取皇帝的欢心,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挖莲花埂新河,直达位于西北郊十里之外的平山堂。从此保障湖畔笙歌竟日,画舫云集,成为扬州西北著名冶游胜地,形成了扬州浏览名胜风景以水为线、以船为主的独有特色。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鼎盛时画舫达三百四十几只。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嘉庆初年。“十里林亭通画舫”,荡舟游船乃是扬州的一大特色。 从《扬州画舫录》可知,清中期扬州画舫的种类、形制颇多,按船的大小和装饰材料分为:“大三张”、“小三张”、“丝瓜架”、“飞仙”(又叫“沙飞”)等。“沙飞”又分为“江船”、“摇船”、“划子船”、“双飞燕”、“太平船”、“棕顶”、“玻璃船”等几类。以上所说的画舫仅为普通市民所乘坐。还有制作精美、专供达官贵人乘坐的“官船”。扬州画舫按所属主人可分为:富豪大户自己备用的“家艇”、僧寺的“僧船”、渡船人的“渡楫”、园林有“园船”。 扬州画舫按主人性别可分为:堂客船和官客船。“妇女上船,四面垂帘,屏后另设小室如巷、香枣厕筹,位置洁净。船顶皆方,可载女舆。家人挨排于船首,以多为胜,称为堂客船。一年中惟龙船市堂客船最多。唐赤子翰林端午诗云:‘无端铙吹出空舟,赚得珠帘尽上钩。小玉低言娇女避,郎君倚扇在船头。’皆此类堂客船也。迨至灯船夜归,香舆候久,弃舟登岸,火色行声,天宁寺前,拱宸门外,高卷珠帘,暗飘安息,此堂客归也。《梦香词》云:‘扬州好,扶醉夜踉跄。灯影看残街市月,晚风吹上筍儿香。剩得好思量。’” 扬州画舫按用途可分为:酒船、歌船、灯船、花船、鸟船、弈船、妓船,甚至还有菜船、灰粪船等。 酒船以供浏览时用餐之用。豪门家的酒船气势很大。“贵游家以大船载酒,穹篷六柱,旁翼阑楹,如亭榭然。数艘并集,衔尾以进,至虹桥外,乃可方舟。盛至三舟并行,宾客喧阗,每遥望之,如驾山倒海来也”。形成“画舫在前,酒船在后,橹篙相应,放乎中流,传餐有声,炊烟渐上,幕厉柳下,飘摇花间”的美丽图景。歌船是艺人清唱,以供浏览时娱乐之用。“歌船宜于高棚,在座船前。歌船逆行,座船顺行,使船中人得与歌者相款洽。歌以清唱为上,十番鼓次之,若锣鼓、马上撞、小曲、摊簧、对白、评话之类,又皆济胜之具也”。灯船、花船主要在良辰佳节时作点缀之用。“灯船多用鼓棚,……以宫灯为最丽,其次琉璃”。“或值良辰令节,诸商各于工段临水张灯,两岸中流,交辉焕采。花船于市会期间插花画舫中,用于销售,大的用磁缸,小的用瓶洗之属,最贵的一瓶可达千金。现如今扬州每年举办的运河名城博览会的古运河花船巡游的花船实则是古代“花船”与“灯船”的结合。到了清末民初扬州画舫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可以挟妓或打牌。第二种是支撑着布篷可以遮日遮雨的洋划。洋划分大洋划和小洋划。小洋划即瓜皮艇,其形式类东坡舫,故人亦以东坡舫称之。 上海小报《金刚钻》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8日第四版,有一篇署名“健客”的文章《瘦西湖上话船娘》中开头这样写着:“瘦西湖为扬州最名胜之地,风景绝佳,每当春夏,湖中游人如织,瓜皮小艇络绎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