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档案

 嘉和堂 2015-07-14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云纹玉韘
战国
3.3、厚0.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器物呈环状,上部出尖,一端宽而扁,上饰双勾云纹,两侧各雕一出廓钩。此玉韘造型纹饰简约,并已开始向佩饰玉发展。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磬
战国
9.5、宽30.8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沁。曲尺形,顶有一穿,素面无纹。磬身保留有切割痕。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行气铭文玉饰
战国
5.4、底径3.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苍绿色,有杂斑。器呈12面棱柱状,中空,但顶部未透,下部有一横孔。内中未加打磨,留有钻凿痕迹。器表磨制光滑,阴刻篆体文字,每面3字,凡36字,另有重文符号8个。铭文内容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论述了呼吸和行气的全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的最早记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此器为合肥李氏旧藏,曾著录于《艺媵》、《三代吉金文存》等书,郭沫若、于省吾、陈邦怀等都曾对其进行过研究考订,是一件著名的刻铭古玉。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虎形玉挖耳勺
战国
6.8、宽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纯白莹洁半透明。器薄,作卧虎状,虎身满刻卷云纹,尾端为圆形小勺,柄端对钻一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蟠虺纹玉鐏
战国
8.1、宽2.2、厚1.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深沁为不透明的深浅黄褐色,小局部尚保留青绿色,局部黏附土质。完整的戈由戈、柲和鐏构成。鐏是安在柲的下端,使戈能插在地上不易偏斜。此玉鐏为上窄下宽的柱状体,器面阴线刻饰蟠虺纹及各式云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人玉佩
战国
5.7、宽3.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镂刻着筒袖长衫并肩挎臂而立的二人,服饰方格纹,头顶及身侧附雕对称的四凤。纹饰以细短阴线刻成,纤若发丝,刀刀见锋。下部衣纹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所出玉人极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人
战国
6.1、宽1.9、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铁褐色沁斑。圆雕一人,五官明显,脑后结辫,头戴高冠,冠巾系于下颚,身着长袍,腰系长带,袖口紧束,拱手直立。面部表情严肃,似为官员。此器为清宫旧藏,十分少见,清宫收藏时配有册页及锦匣。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人
秦代
12.1、宽2.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长方形片状。玉人偏髻,正面用细线阴刻出五官和胡须,躯体为长方条形,四肢被略去,腹部以两条细线及支叉纹阴刻出腰带,为男性形状。同样的玉人在西安市北郊秦代祭祀坑有出土。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西汉
直径25.3、璧面宽10.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多墨斑。以绳索纹为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浅浮雕蒲纹,外区以粗细结合的阴线刻四兽面纹。刀法粗犷,体大精美。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西汉
直径26.3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璧面内区雕琢蒲纹,外区饰四组夔龙纹,内外区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制作规整,玉质纯净,颜色鲜艳,质地坚硬,莹润光亮,纹饰精美,且玉璧尺寸较大,是汉代玉璧中之精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凤鸟纹玉璧
西汉
直径16.5、厚0.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色,半透明。玉璧两面纹饰一致,纹饰分为内外两区,两区间以绳纹间隔,璧外缘雕刻一周阴线。内区饰蒲纹;外区一周均匀分布三只凤鸟,凤鸟昂首,高冠,圆目,尖勾喙,屈体、展翅、卷尾;该璧破损成四块,粘接修复成型。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龙纹玉璧
西汉
直径10.1、璧面宽3.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璧面透雕以首相对的二龙,近似橄榄形眼,身躯曲迥有力,线纹刚劲健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5、孔径3.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璧内外边缘各刻一周阴线形成边廓,其内满饰浅浮雕谷纹,谷纹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显然在雕饰时事先在玉的表面刻划出菱形或方形的网纹,然后在每一个网格内碾琢谷纹。璧的表面和内外边缘的侧面均作了较细的抛光处理。谷纹璧出现较早,春秋中期以前,谷纹排列稀疏不规则,为浅浮雕,谷粒圆鼓,形体较大,手感圆钝;春秋晚期到战国,中间突出部分手感尖锐,排列密致有序,谷粒似旋涡;汉代的谷纹璧谷粒小而圆,有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3.1、孔径4.2、厚0.4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扁平圆形,中有孔,两面均琢谷纹,布局匀称,排列整齐,边缘阴刻轮廓线。制作规整,抛光精细。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4.2、厚0.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平圆形,中有圆孔,璧面上琢有谷纹和蒲纹,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正反两面纹饰一致。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3.7、孔径4.5、厚0.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白色沁斑,中间有一斜向裂纹。璧体轻薄,制作规整,双面皆琢整齐划一的谷纹,内外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22、孔径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土沁。璧呈扁圆形,璧外缘和孔内缘各起弦纹一周,内外缘起凸棱,两面纹饰相同,分内外两区,区间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内区饰谷纹,外区阴刻四组双身龙纹。龙首为长须、圆眼、双角上内卷,龙双身分两侧,蛇曲成S形,体侧为勾卷的双翼。这种玉璧分区琢纹始于战国,即在璧的平面上划分成两个或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各雕纹饰。这种璧上双身兽面纹在战国时期已出现,汉代流行。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21.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呈深绿色,间有灰白色浸蚀晕斑,光亮度好。璧体扁圆,厚薄均匀,两面纹饰相同。璧琢两组主体纹饰:内区琢刻排列整齐的蒲纹,并留有毛雕痕;外区以粗阴刻线琢兽面纹,兽面的顶上作两条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并在其周围饰以阴刻细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18、孔径6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暗绿色,璧面上有两块黄色瑕斑。扁平状圆体形,中有圆形穿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有清晰对钻旋纹。两面均刻有花纹,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外区为三组一首双身的龙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2.5、孔径4.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有灰白沁。扁平圆形,璧面上满饰谷纹。嵌于木雕花卉的盒子中。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刻字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0.96、孔径4.5、厚0.4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外缘局部有深浅不一的褐色沁斑,半透明。外形圆整,有内、外廓,廓为战国时代流行的斜高窄廓,器面疏朗地布满细小而圆鼓的谷纹。玉璧外缘刻有5字,其中后3字是六十,前2字尚不能解读。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东汉
直径16、璧面宽6.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略有黄褐色沁。双面雕琢排列规则的乳钉形谷纹。琢磨精工,颗颗晶莹,是典型的东汉谷纹璧。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螭凤纹长乐铭文玉璧
东汉
16.55、璧径13.47、孔径2.9、厚0.47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半透明。璧体分成三区,内区为一中孔,中区饰以乳钉纹,外区镂空螭凤纹,并延伸至璧体之外。此种将花纹延伸至廊外的玉璧设计,被称之为出廓玉璧,而在外区中轴上下,镂雕长乐二字。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螭谷纹玉璧
东汉
15.7、直径13.9、璧面宽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多黑褐色沁。璧上部镂雕对称形双螭,眉眼上挑,身饰短阴线、小圆圈纹及细毛纹。璧身浮雕乳钉形谷纹,琢磨精致,莹如露珠,做工严谨规范。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团龙形玉佩
汉代
最长5.65、最宽5.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环体雕琢为卷曲的龙形,龙首倾侧,细长头颈,张口咬住前爪之状,神态凶猛,双耳外搭,独角后卷,龙爪踩于龙尾之上,龙尾内卷。长细阴刻线雕琢龙身,线条劲挺如铁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圭
汉代
9.3、宽2.4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长形扁体。尖首呈钝角,底部平齐,形制规整,通体抛光,素面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8、厚1.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受沁后呈黄褐色。圆形,正面居中饰凸起的卷云纹,周围环饰谷纹。背面阴刻一周弦纹,其外均匀分布三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鸟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5.1、厚1.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表有黄褐色沁。器体呈斗笠形,正面以二周弦纹将纹饰分为三层,中心圆圈内浅浮雕勾连云纹。中间一屋浮雕变形鸟纹,外层饰云纹。底面中心有象鼻穿孔,边有一圈绳纹及勾连云纹。整器玉质优良,造型独特,在存世品中少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云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9、厚0.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局部有沁。圆饼形。正面纹饰分为内外二层,外层饰勾连云纹,内层以云纹围绕着菱形纹,菱形纹里为斜格网纹,是汉代玉剑首上最常见的纹饰。背面有环槽和穿孔,可嵌接剑柄。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5、厚1.8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布满灰白色沁。扁圆形。正面正中微凸,饰勾云纹,其外至边缘刻饰谷纹。底部中心有二道相通的小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螭纹玉剑格
汉代
5.7、宽2.3、高2.2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正面立雕一蟠螭,双目圆睁,昂首曲颈,挺胸拔背,塌腰提臀,肢爪撑地,甩扭丝形尾,尾端卷起若半球状;螭身以单阴刻线中分作脊一贯而下,两侧以不对称短小双阴刻线显肋。其神态生动,身姿健劲,为西汉螭雕的典型。剑格为剑饰之一,处于剑柄与剑脊之间,做护手用。正视,朝柄的一面齐平,中间下凹若缺口,朝向剑脊的一面出尖,中脊凸起如鼻;侧视,横断面呈棱形,作矩形贯穿孔,供剑柄嵌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4.8、宽2、高1.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器身有黄褐色沁。器体中部略突起,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出尖。两面纹饰相同,皆为圆眼粗眉兽面纹。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2.1、长5.4、宽2.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色青白,器身有褐色沁斑。此器中部突起如鼻梁,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微出尖,一面为减地隐起的勾连云纹,一面为兽面纹。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2.1、宽6.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微浸。两面装饰兽面纹,眉毛和鼻子用阴刻线表示,眼睛和周边的卷云纹使用单彻技法,主题纹饰的空白处填以三角网纹。剑格横剖面呈菱形,中有椭圆形贯穿孔,用于插剑柄。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嵌玉剑格的铁剑
汉代
全长89.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剑格嵌于剑上,与铁剑锈蚀一起,不能取下。玉剑格为青玉,饰兽面纹。铁剑髹漆,保存尚佳。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9.5、宽2.5、高1.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呈长方形,正面满饰勾连云纹及变形兽面纹。俯视呈桥形,下部有一长方形穿孔,并带有朱砂痕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4.2、宽2.5、厚1.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沁色严重,局部略透明。此器正视为长方形,璏面略弧。饰以三道凸起弦纹,并阴刻勾连云纹和兽面纹,云纹规整细致,兽眼圆睁,长眉弯曲向后。俯视下
部有一长方形孔洞,背部较薄,光素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8.2、宽2.6、厚1.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因土沁严重呈黄褐色。器正视呈长方形,器面的两端向下向内弯曲、微敛,璏面平整,沿周边阴刻一周弦纹,浅浮雕有规整细致的云纹和兽面纹,兽眼圆睁,长眉略弯。纹饰雕琢流畅,磨制规整。俯视下部略近一端有一长方形穿孔,而且孔洞较开阔,供穿挂之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5、宽2.2、高1.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有黑沁。璏面微凸呈弧形,一端浅浮雕兽面,大眼大鼻,游丝细眉;身部为隐起的连云纹;下有长方形穿孔。雕琢精细。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7.6、宽2.2、厚1.2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赭褐色沁。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器面琢减地兽面云纹,一端为兽面,兽大眼,眼睑下垂,浓眉上扬内曲。下有长方形穿孔。勾连云纹皆阳纹凸起,云身长而不瘦,勾弧圆曲,是汉代典型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云纹玉韘
战国
3.3、厚0.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器物呈环状,上部出尖,一端宽而扁,上饰双勾云纹,两侧各雕一出廓钩。此玉韘造型纹饰简约,并已开始向佩饰玉发展。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磬
战国
9.5、宽30.8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沁。曲尺形,顶有一穿,素面无纹。磬身保留有切割痕。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行气铭文玉饰
战国
5.4、底径3.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苍绿色,有杂斑。器呈12面棱柱状,中空,但顶部未透,下部有一横孔。内中未加打磨,留有钻凿痕迹。器表磨制光滑,阴刻篆体文字,每面3字,凡36字,另有重文符号8个。铭文内容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论述了呼吸和行气的全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的最早记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此器为合肥李氏旧藏,曾著录于《艺媵》、《三代吉金文存》等书,郭沫若、于省吾、陈邦怀等都曾对其进行过研究考订,是一件著名的刻铭古玉。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虎形玉挖耳勺
战国
6.8、宽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纯白莹洁半透明。器薄,作卧虎状,虎身满刻卷云纹,尾端为圆形小勺,柄端对钻一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蟠虺纹玉鐏
战国
8.1、宽2.2、厚1.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深沁为不透明的深浅黄褐色,小局部尚保留青绿色,局部黏附土质。完整的戈由戈、柲和鐏构成。鐏是安在柲的下端,使戈能插在地上不易偏斜。此玉鐏为上窄下宽的柱状体,器面阴线刻饰蟠虺纹及各式云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人玉佩
战国
5.7、宽3.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镂刻着筒袖长衫并肩挎臂而立的二人,服饰方格纹,头顶及身侧附雕对称的四凤。纹饰以细短阴线刻成,纤若发丝,刀刀见锋。下部衣纹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所出玉人极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人
战国
6.1、宽1.9、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铁褐色沁斑。圆雕一人,五官明显,脑后结辫,头戴高冠,冠巾系于下颚,身着长袍,腰系长带,袖口紧束,拱手直立。面部表情严肃,似为官员。此器为清宫旧藏,十分少见,清宫收藏时配有册页及锦匣。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人
秦代
12.1、宽2.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长方形片状。玉人偏髻,正面用细线阴刻出五官和胡须,躯体为长方条形,四肢被略去,腹部以两条细线及支叉纹阴刻出腰带,为男性形状。同样的玉人在西安市北郊秦代祭祀坑有出土。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西汉
直径25.3、璧面宽10.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多墨斑。以绳索纹为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浅浮雕蒲纹,外区以粗细结合的阴线刻四兽面纹。刀法粗犷,体大精美。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西汉
直径26.3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璧面内区雕琢蒲纹,外区饰四组夔龙纹,内外区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制作规整,玉质纯净,颜色鲜艳,质地坚硬,莹润光亮,纹饰精美,且玉璧尺寸较大,是汉代玉璧中之精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凤鸟纹玉璧
西汉
直径16.5、厚0.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色,半透明。玉璧两面纹饰一致,纹饰分为内外两区,两区间以绳纹间隔,璧外缘雕刻一周阴线。内区饰蒲纹;外区一周均匀分布三只凤鸟,凤鸟昂首,高冠,圆目,尖勾喙,屈体、展翅、卷尾;该璧破损成四块,粘接修复成型。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龙纹玉璧
西汉
直径10.1、璧面宽3.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璧面透雕以首相对的二龙,近似橄榄形眼,身躯曲迥有力,线纹刚劲健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5、孔径3.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璧内外边缘各刻一周阴线形成边廓,其内满饰浅浮雕谷纹,谷纹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显然在雕饰时事先在玉的表面刻划出菱形或方形的网纹,然后在每一个网格内碾琢谷纹。璧的表面和内外边缘的侧面均作了较细的抛光处理。谷纹璧出现较早,春秋中期以前,谷纹排列稀疏不规则,为浅浮雕,谷粒圆鼓,形体较大,手感圆钝;春秋晚期到战国,中间突出部分手感尖锐,排列密致有序,谷粒似旋涡;汉代的谷纹璧谷粒小而圆,有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3.1、孔径4.2、厚0.4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扁平圆形,中有孔,两面均琢谷纹,布局匀称,排列整齐,边缘阴刻轮廓线。制作规整,抛光精细。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4.2、厚0.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平圆形,中有圆孔,璧面上琢有谷纹和蒲纹,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正反两面纹饰一致。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3.7、孔径4.5、厚0.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白色沁斑,中间有一斜向裂纹。璧体轻薄,制作规整,双面皆琢整齐划一的谷纹,内外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22、孔径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土沁。璧呈扁圆形,璧外缘和孔内缘各起弦纹一周,内外缘起凸棱,两面纹饰相同,分内外两区,区间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内区饰谷纹,外区阴刻四组双身龙纹。龙首为长须、圆眼、双角上内卷,龙双身分两侧,蛇曲成S形,体侧为勾卷的双翼。这种玉璧分区琢纹始于战国,即在璧的平面上划分成两个或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各雕纹饰。这种璧上双身兽面纹在战国时期已出现,汉代流行。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21.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呈深绿色,间有灰白色浸蚀晕斑,光亮度好。璧体扁圆,厚薄均匀,两面纹饰相同。璧琢两组主体纹饰:内区琢刻排列整齐的蒲纹,并留有毛雕痕;外区以粗阴刻线琢兽面纹,兽面的顶上作两条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并在其周围饰以阴刻细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18、孔径6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暗绿色,璧面上有两块黄色瑕斑。扁平状圆体形,中有圆形穿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有清晰对钻旋纹。两面均刻有花纹,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外区为三组一首双身的龙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2.5、孔径4.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有灰白沁。扁平圆形,璧面上满饰谷纹。嵌于木雕花卉的盒子中。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刻字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0.96、孔径4.5、厚0.4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外缘局部有深浅不一的褐色沁斑,半透明。外形圆整,有内、外廓,廓为战国时代流行的斜高窄廓,器面疏朗地布满细小而圆鼓的谷纹。玉璧外缘刻有5字,其中后3字是六十,前2字尚不能解读。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东汉
直径16、璧面宽6.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略有黄褐色沁。双面雕琢排列规则的乳钉形谷纹。琢磨精工,颗颗晶莹,是典型的东汉谷纹璧。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螭凤纹长乐铭文玉璧
东汉
16.55、璧径13.47、孔径2.9、厚0.47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半透明。璧体分成三区,内区为一中孔,中区饰以乳钉纹,外区镂空螭凤纹,并延伸至璧体之外。此种将花纹延伸至廊外的玉璧设计,被称之为出廓玉璧,而在外区中轴上下,镂雕长乐二字。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螭谷纹玉璧
东汉
15.7、直径13.9、璧面宽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多黑褐色沁。璧上部镂雕对称形双螭,眉眼上挑,身饰短阴线、小圆圈纹及细毛纹。璧身浮雕乳钉形谷纹,琢磨精致,莹如露珠,做工严谨规范。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团龙形玉佩
汉代
最长5.65、最宽5.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环体雕琢为卷曲的龙形,龙首倾侧,细长头颈,张口咬住前爪之状,神态凶猛,双耳外搭,独角后卷,龙爪踩于龙尾之上,龙尾内卷。长细阴刻线雕琢龙身,线条劲挺如铁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圭
汉代
9.3、宽2.4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长形扁体。尖首呈钝角,底部平齐,形制规整,通体抛光,素面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8、厚1.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受沁后呈黄褐色。圆形,正面居中饰凸起的卷云纹,周围环饰谷纹。背面阴刻一周弦纹,其外均匀分布三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鸟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5.1、厚1.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表有黄褐色沁。器体呈斗笠形,正面以二周弦纹将纹饰分为三层,中心圆圈内浅浮雕勾连云纹。中间一屋浮雕变形鸟纹,外层饰云纹。底面中心有象鼻穿孔,边有一圈绳纹及勾连云纹。整器玉质优良,造型独特,在存世品中少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云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9、厚0.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局部有沁。圆饼形。正面纹饰分为内外二层,外层饰勾连云纹,内层以云纹围绕着菱形纹,菱形纹里为斜格网纹,是汉代玉剑首上最常见的纹饰。背面有环槽和穿孔,可嵌接剑柄。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5、厚1.8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布满灰白色沁。扁圆形。正面正中微凸,饰勾云纹,其外至边缘刻饰谷纹。底部中心有二道相通的小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螭纹玉剑格
汉代
5.7、宽2.3、高2.2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正面立雕一蟠螭,双目圆睁,昂首曲颈,挺胸拔背,塌腰提臀,肢爪撑地,甩扭丝形尾,尾端卷起若半球状;螭身以单阴刻线中分作脊一贯而下,两侧以不对称短小双阴刻线显肋。其神态生动,身姿健劲,为西汉螭雕的典型。剑格为剑饰之一,处于剑柄与剑脊之间,做护手用。正视,朝柄的一面齐平,中间下凹若缺口,朝向剑脊的一面出尖,中脊凸起如鼻;侧视,横断面呈棱形,作矩形贯穿孔,供剑柄嵌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4.8、宽2、高1.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器身有黄褐色沁。器体中部略突起,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出尖。两面纹饰相同,皆为圆眼粗眉兽面纹。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2.1、长5.4、宽2.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色青白,器身有褐色沁斑。此器中部突起如鼻梁,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微出尖,一面为减地隐起的勾连云纹,一面为兽面纹。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2.1、宽6.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微浸。两面装饰兽面纹,眉毛和鼻子用阴刻线表示,眼睛和周边的卷云纹使用单彻技法,主题纹饰的空白处填以三角网纹。剑格横剖面呈菱形,中有椭圆形贯穿孔,用于插剑柄。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嵌玉剑格的铁剑
汉代
全长89.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剑格嵌于剑上,与铁剑锈蚀一起,不能取下。玉剑格为青玉,饰兽面纹。铁剑髹漆,保存尚佳。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9.5、宽2.5、高1.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呈长方形,正面满饰勾连云纹及变形兽面纹。俯视呈桥形,下部有一长方形穿孔,并带有朱砂痕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4.2、宽2.5、厚1.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沁色严重,局部略透明。此器正视为长方形,璏面略弧。饰以三道凸起弦纹,并阴刻勾连云纹和兽面纹,云纹规整细致,兽眼圆睁,长眉弯曲向后。俯视下
部有一长方形孔洞,背部较薄,光素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8.2、宽2.6、厚1.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因土沁严重呈黄褐色。器正视呈长方形,器面的两端向下向内弯曲、微敛,璏面平整,沿周边阴刻一周弦纹,浅浮雕有规整细致的云纹和兽面纹,兽眼圆睁,长眉略弯。纹饰雕琢流畅,磨制规整。俯视下部略近一端有一长方形穿孔,而且孔洞较开阔,供穿挂之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5、宽2.2、高1.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有黑沁。璏面微凸呈弧形,一端浅浮雕兽面,大眼大鼻,游丝细眉;身部为隐起的连云纹;下有长方形穿孔。雕琢精细。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7.6、宽2.2、厚1.2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赭褐色沁。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器面琢减地兽面云纹,一端为兽面,兽大眼,眼睑下垂,浓眉上扬内曲。下有长方形穿孔。勾连云纹皆阳纹凸起,云身长而不瘦,勾弧圆曲,是汉代典型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云纹玉韘
战国
3.3、厚0.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器物呈环状,上部出尖,一端宽而扁,上饰双勾云纹,两侧各雕一出廓钩。此玉韘造型纹饰简约,并已开始向佩饰玉发展。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磬
战国
9.5、宽30.8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沁。曲尺形,顶有一穿,素面无纹。磬身保留有切割痕。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行气铭文玉饰
战国
5.4、底径3.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苍绿色,有杂斑。器呈12面棱柱状,中空,但顶部未透,下部有一横孔。内中未加打磨,留有钻凿痕迹。器表磨制光滑,阴刻篆体文字,每面3字,凡36字,另有重文符号8个。铭文内容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论述了呼吸和行气的全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的最早记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此器为合肥李氏旧藏,曾著录于《艺媵》、《三代吉金文存》等书,郭沫若、于省吾、陈邦怀等都曾对其进行过研究考订,是一件著名的刻铭古玉。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虎形玉挖耳勺
战国
6.8、宽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纯白莹洁半透明。器薄,作卧虎状,虎身满刻卷云纹,尾端为圆形小勺,柄端对钻一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蟠虺纹玉鐏
战国
8.1、宽2.2、厚1.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深沁为不透明的深浅黄褐色,小局部尚保留青绿色,局部黏附土质。完整的戈由戈、柲和鐏构成。鐏是安在柲的下端,使戈能插在地上不易偏斜。此玉鐏为上窄下宽的柱状体,器面阴线刻饰蟠虺纹及各式云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人玉佩
战国
5.7、宽3.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镂刻着筒袖长衫并肩挎臂而立的二人,服饰方格纹,头顶及身侧附雕对称的四凤。纹饰以细短阴线刻成,纤若发丝,刀刀见锋。下部衣纹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所出玉人极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人
战国
6.1、宽1.9、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铁褐色沁斑。圆雕一人,五官明显,脑后结辫,头戴高冠,冠巾系于下颚,身着长袍,腰系长带,袖口紧束,拱手直立。面部表情严肃,似为官员。此器为清宫旧藏,十分少见,清宫收藏时配有册页及锦匣。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人
秦代
12.1、宽2.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长方形片状。玉人偏髻,正面用细线阴刻出五官和胡须,躯体为长方条形,四肢被略去,腹部以两条细线及支叉纹阴刻出腰带,为男性形状。同样的玉人在西安市北郊秦代祭祀坑有出土。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西汉
直径25.3、璧面宽10.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多墨斑。以绳索纹为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浅浮雕蒲纹,外区以粗细结合的阴线刻四兽面纹。刀法粗犷,体大精美。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西汉
直径26.3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璧面内区雕琢蒲纹,外区饰四组夔龙纹,内外区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制作规整,玉质纯净,颜色鲜艳,质地坚硬,莹润光亮,纹饰精美,且玉璧尺寸较大,是汉代玉璧中之精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凤鸟纹玉璧
西汉
直径16.5、厚0.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色,半透明。玉璧两面纹饰一致,纹饰分为内外两区,两区间以绳纹间隔,璧外缘雕刻一周阴线。内区饰蒲纹;外区一周均匀分布三只凤鸟,凤鸟昂首,高冠,圆目,尖勾喙,屈体、展翅、卷尾;该璧破损成四块,粘接修复成型。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龙纹玉璧
西汉
直径10.1、璧面宽3.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璧面透雕以首相对的二龙,近似橄榄形眼,身躯曲迥有力,线纹刚劲健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5、孔径3.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璧内外边缘各刻一周阴线形成边廓,其内满饰浅浮雕谷纹,谷纹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显然在雕饰时事先在玉的表面刻划出菱形或方形的网纹,然后在每一个网格内碾琢谷纹。璧的表面和内外边缘的侧面均作了较细的抛光处理。谷纹璧出现较早,春秋中期以前,谷纹排列稀疏不规则,为浅浮雕,谷粒圆鼓,形体较大,手感圆钝;春秋晚期到战国,中间突出部分手感尖锐,排列密致有序,谷粒似旋涡;汉代的谷纹璧谷粒小而圆,有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3.1、孔径4.2、厚0.4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扁平圆形,中有孔,两面均琢谷纹,布局匀称,排列整齐,边缘阴刻轮廓线。制作规整,抛光精细。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4.2、厚0.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平圆形,中有圆孔,璧面上琢有谷纹和蒲纹,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正反两面纹饰一致。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3.7、孔径4.5、厚0.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白色沁斑,中间有一斜向裂纹。璧体轻薄,制作规整,双面皆琢整齐划一的谷纹,内外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22、孔径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土沁。璧呈扁圆形,璧外缘和孔内缘各起弦纹一周,内外缘起凸棱,两面纹饰相同,分内外两区,区间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内区饰谷纹,外区阴刻四组双身龙纹。龙首为长须、圆眼、双角上内卷,龙双身分两侧,蛇曲成S形,体侧为勾卷的双翼。这种玉璧分区琢纹始于战国,即在璧的平面上划分成两个或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各雕纹饰。这种璧上双身兽面纹在战国时期已出现,汉代流行。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21.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呈深绿色,间有灰白色浸蚀晕斑,光亮度好。璧体扁圆,厚薄均匀,两面纹饰相同。璧琢两组主体纹饰:内区琢刻排列整齐的蒲纹,并留有毛雕痕;外区以粗阴刻线琢兽面纹,兽面的顶上作两条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并在其周围饰以阴刻细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18、孔径6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暗绿色,璧面上有两块黄色瑕斑。扁平状圆体形,中有圆形穿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有清晰对钻旋纹。两面均刻有花纹,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外区为三组一首双身的龙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2.5、孔径4.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有灰白沁。扁平圆形,璧面上满饰谷纹。嵌于木雕花卉的盒子中。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刻字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0.96、孔径4.5、厚0.4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外缘局部有深浅不一的褐色沁斑,半透明。外形圆整,有内、外廓,廓为战国时代流行的斜高窄廓,器面疏朗地布满细小而圆鼓的谷纹。玉璧外缘刻有5字,其中后3字是六十,前2字尚不能解读。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东汉
直径16、璧面宽6.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略有黄褐色沁。双面雕琢排列规则的乳钉形谷纹。琢磨精工,颗颗晶莹,是典型的东汉谷纹璧。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螭凤纹长乐铭文玉璧
东汉
16.55、璧径13.47、孔径2.9、厚0.47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半透明。璧体分成三区,内区为一中孔,中区饰以乳钉纹,外区镂空螭凤纹,并延伸至璧体之外。此种将花纹延伸至廊外的玉璧设计,被称之为出廓玉璧,而在外区中轴上下,镂雕长乐二字。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螭谷纹玉璧
东汉
15.7、直径13.9、璧面宽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多黑褐色沁。璧上部镂雕对称形双螭,眉眼上挑,身饰短阴线、小圆圈纹及细毛纹。璧身浮雕乳钉形谷纹,琢磨精致,莹如露珠,做工严谨规范。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团龙形玉佩
汉代
最长5.65、最宽5.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环体雕琢为卷曲的龙形,龙首倾侧,细长头颈,张口咬住前爪之状,神态凶猛,双耳外搭,独角后卷,龙爪踩于龙尾之上,龙尾内卷。长细阴刻线雕琢龙身,线条劲挺如铁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圭
汉代
9.3、宽2.4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长形扁体。尖首呈钝角,底部平齐,形制规整,通体抛光,素面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8、厚1.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受沁后呈黄褐色。圆形,正面居中饰凸起的卷云纹,周围环饰谷纹。背面阴刻一周弦纹,其外均匀分布三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鸟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5.1、厚1.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表有黄褐色沁。器体呈斗笠形,正面以二周弦纹将纹饰分为三层,中心圆圈内浅浮雕勾连云纹。中间一屋浮雕变形鸟纹,外层饰云纹。底面中心有象鼻穿孔,边有一圈绳纹及勾连云纹。整器玉质优良,造型独特,在存世品中少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云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9、厚0.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局部有沁。圆饼形。正面纹饰分为内外二层,外层饰勾连云纹,内层以云纹围绕着菱形纹,菱形纹里为斜格网纹,是汉代玉剑首上最常见的纹饰。背面有环槽和穿孔,可嵌接剑柄。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5、厚1.8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布满灰白色沁。扁圆形。正面正中微凸,饰勾云纹,其外至边缘刻饰谷纹。底部中心有二道相通的小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螭纹玉剑格
汉代
5.7、宽2.3、高2.2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正面立雕一蟠螭,双目圆睁,昂首曲颈,挺胸拔背,塌腰提臀,肢爪撑地,甩扭丝形尾,尾端卷起若半球状;螭身以单阴刻线中分作脊一贯而下,两侧以不对称短小双阴刻线显肋。其神态生动,身姿健劲,为西汉螭雕的典型。剑格为剑饰之一,处于剑柄与剑脊之间,做护手用。正视,朝柄的一面齐平,中间下凹若缺口,朝向剑脊的一面出尖,中脊凸起如鼻;侧视,横断面呈棱形,作矩形贯穿孔,供剑柄嵌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4.8、宽2、高1.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器身有黄褐色沁。器体中部略突起,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出尖。两面纹饰相同,皆为圆眼粗眉兽面纹。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2.1、长5.4、宽2.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色青白,器身有褐色沁斑。此器中部突起如鼻梁,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微出尖,一面为减地隐起的勾连云纹,一面为兽面纹。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2.1、宽6.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微浸。两面装饰兽面纹,眉毛和鼻子用阴刻线表示,眼睛和周边的卷云纹使用单彻技法,主题纹饰的空白处填以三角网纹。剑格横剖面呈菱形,中有椭圆形贯穿孔,用于插剑柄。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嵌玉剑格的铁剑
汉代
全长89.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剑格嵌于剑上,与铁剑锈蚀一起,不能取下。玉剑格为青玉,饰兽面纹。铁剑髹漆,保存尚佳。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9.5、宽2.5、高1.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呈长方形,正面满饰勾连云纹及变形兽面纹。俯视呈桥形,下部有一长方形穿孔,并带有朱砂痕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4.2、宽2.5、厚1.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沁色严重,局部略透明。此器正视为长方形,璏面略弧。饰以三道凸起弦纹,并阴刻勾连云纹和兽面纹,云纹规整细致,兽眼圆睁,长眉弯曲向后。俯视下
部有一长方形孔洞,背部较薄,光素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8.2、宽2.6、厚1.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因土沁严重呈黄褐色。器正视呈长方形,器面的两端向下向内弯曲、微敛,璏面平整,沿周边阴刻一周弦纹,浅浮雕有规整细致的云纹和兽面纹,兽眼圆睁,长眉略弯。纹饰雕琢流畅,磨制规整。俯视下部略近一端有一长方形穿孔,而且孔洞较开阔,供穿挂之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5、宽2.2、高1.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有黑沁。璏面微凸呈弧形,一端浅浮雕兽面,大眼大鼻,游丝细眉;身部为隐起的连云纹;下有长方形穿孔。雕琢精细。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7.6、宽2.2、厚1.2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赭褐色沁。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器面琢减地兽面云纹,一端为兽面,兽大眼,眼睑下垂,浓眉上扬内曲。下有长方形穿孔。勾连云纹皆阳纹凸起,云身长而不瘦,勾弧圆曲,是汉代典型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云纹玉韘
战国
3.3、厚0.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器物呈环状,上部出尖,一端宽而扁,上饰双勾云纹,两侧各雕一出廓钩。此玉韘造型纹饰简约,并已开始向佩饰玉发展。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磬
战国
9.5、宽30.8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沁。曲尺形,顶有一穿,素面无纹。磬身保留有切割痕。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行气铭文玉饰
战国
5.4、底径3.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苍绿色,有杂斑。器呈12面棱柱状,中空,但顶部未透,下部有一横孔。内中未加打磨,留有钻凿痕迹。器表磨制光滑,阴刻篆体文字,每面3字,凡36字,另有重文符号8个。铭文内容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论述了呼吸和行气的全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的最早记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此器为合肥李氏旧藏,曾著录于《艺媵》、《三代吉金文存》等书,郭沫若、于省吾、陈邦怀等都曾对其进行过研究考订,是一件著名的刻铭古玉。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虎形玉挖耳勺
战国
6.8、宽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纯白莹洁半透明。器薄,作卧虎状,虎身满刻卷云纹,尾端为圆形小勺,柄端对钻一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蟠虺纹玉鐏
战国
8.1、宽2.2、厚1.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深沁为不透明的深浅黄褐色,小局部尚保留青绿色,局部黏附土质。完整的戈由戈、柲和鐏构成。鐏是安在柲的下端,使戈能插在地上不易偏斜。此玉鐏为上窄下宽的柱状体,器面阴线刻饰蟠虺纹及各式云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人玉佩
战国
5.7、宽3.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镂刻着筒袖长衫并肩挎臂而立的二人,服饰方格纹,头顶及身侧附雕对称的四凤。纹饰以细短阴线刻成,纤若发丝,刀刀见锋。下部衣纹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所出玉人极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人
战国
6.1、宽1.9、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铁褐色沁斑。圆雕一人,五官明显,脑后结辫,头戴高冠,冠巾系于下颚,身着长袍,腰系长带,袖口紧束,拱手直立。面部表情严肃,似为官员。此器为清宫旧藏,十分少见,清宫收藏时配有册页及锦匣。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人
秦代
12.1、宽2.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长方形片状。玉人偏髻,正面用细线阴刻出五官和胡须,躯体为长方条形,四肢被略去,腹部以两条细线及支叉纹阴刻出腰带,为男性形状。同样的玉人在西安市北郊秦代祭祀坑有出土。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西汉
直径25.3、璧面宽10.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多墨斑。以绳索纹为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浅浮雕蒲纹,外区以粗细结合的阴线刻四兽面纹。刀法粗犷,体大精美。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西汉
直径26.3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璧面内区雕琢蒲纹,外区饰四组夔龙纹,内外区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制作规整,玉质纯净,颜色鲜艳,质地坚硬,莹润光亮,纹饰精美,且玉璧尺寸较大,是汉代玉璧中之精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凤鸟纹玉璧
西汉
直径16.5、厚0.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色,半透明。玉璧两面纹饰一致,纹饰分为内外两区,两区间以绳纹间隔,璧外缘雕刻一周阴线。内区饰蒲纹;外区一周均匀分布三只凤鸟,凤鸟昂首,高冠,圆目,尖勾喙,屈体、展翅、卷尾;该璧破损成四块,粘接修复成型。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龙纹玉璧
西汉
直径10.1、璧面宽3.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璧面透雕以首相对的二龙,近似橄榄形眼,身躯曲迥有力,线纹刚劲健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5、孔径3.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璧内外边缘各刻一周阴线形成边廓,其内满饰浅浮雕谷纹,谷纹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显然在雕饰时事先在玉的表面刻划出菱形或方形的网纹,然后在每一个网格内碾琢谷纹。璧的表面和内外边缘的侧面均作了较细的抛光处理。谷纹璧出现较早,春秋中期以前,谷纹排列稀疏不规则,为浅浮雕,谷粒圆鼓,形体较大,手感圆钝;春秋晚期到战国,中间突出部分手感尖锐,排列密致有序,谷粒似旋涡;汉代的谷纹璧谷粒小而圆,有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3.1、孔径4.2、厚0.4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扁平圆形,中有孔,两面均琢谷纹,布局匀称,排列整齐,边缘阴刻轮廓线。制作规整,抛光精细。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4.2、厚0.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平圆形,中有圆孔,璧面上琢有谷纹和蒲纹,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正反两面纹饰一致。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3.7、孔径4.5、厚0.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白色沁斑,中间有一斜向裂纹。璧体轻薄,制作规整,双面皆琢整齐划一的谷纹,内外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22、孔径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土沁。璧呈扁圆形,璧外缘和孔内缘各起弦纹一周,内外缘起凸棱,两面纹饰相同,分内外两区,区间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内区饰谷纹,外区阴刻四组双身龙纹。龙首为长须、圆眼、双角上内卷,龙双身分两侧,蛇曲成S形,体侧为勾卷的双翼。这种玉璧分区琢纹始于战国,即在璧的平面上划分成两个或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各雕纹饰。这种璧上双身兽面纹在战国时期已出现,汉代流行。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21.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呈深绿色,间有灰白色浸蚀晕斑,光亮度好。璧体扁圆,厚薄均匀,两面纹饰相同。璧琢两组主体纹饰:内区琢刻排列整齐的蒲纹,并留有毛雕痕;外区以粗阴刻线琢兽面纹,兽面的顶上作两条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并在其周围饰以阴刻细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璧
汉代
直径18、孔径6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暗绿色,璧面上有两块黄色瑕斑。扁平状圆体形,中有圆形穿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有清晰对钻旋纹。两面均刻有花纹,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外区为三组一首双身的龙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2.5、孔径4.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有灰白沁。扁平圆形,璧面上满饰谷纹。嵌于木雕花卉的盒子中。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刻字谷纹玉璧
汉代
直径10.96、孔径4.5、厚0.4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外缘局部有深浅不一的褐色沁斑,半透明。外形圆整,有内、外廓,廓为战国时代流行的斜高窄廓,器面疏朗地布满细小而圆鼓的谷纹。玉璧外缘刻有5字,其中后3字是六十,前2字尚不能解读。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璧
东汉
直径16、璧面宽6.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略有黄褐色沁。双面雕琢排列规则的乳钉形谷纹。琢磨精工,颗颗晶莹,是典型的东汉谷纹璧。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螭凤纹长乐铭文玉璧
东汉
16.55、璧径13.47、孔径2.9、厚0.47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半透明。璧体分成三区,内区为一中孔,中区饰以乳钉纹,外区镂空螭凤纹,并延伸至璧体之外。此种将花纹延伸至廊外的玉璧设计,被称之为出廓玉璧,而在外区中轴上下,镂雕长乐二字。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双螭谷纹玉璧
东汉
15.7、直径13.9、璧面宽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多黑褐色沁。璧上部镂雕对称形双螭,眉眼上挑,身饰短阴线、小圆圈纹及细毛纹。璧身浮雕乳钉形谷纹,琢磨精致,莹如露珠,做工严谨规范。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团龙形玉佩
汉代
最长5.65、最宽5.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环体雕琢为卷曲的龙形,龙首倾侧,细长头颈,张口咬住前爪之状,神态凶猛,双耳外搭,独角后卷,龙爪踩于龙尾之上,龙尾内卷。长细阴刻线雕琢龙身,线条劲挺如铁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玉圭
汉代
9.3、宽2.4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长形扁体。尖首呈钝角,底部平齐,形制规整,通体抛光,素面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8、厚1.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受沁后呈黄褐色。圆形,正面居中饰凸起的卷云纹,周围环饰谷纹。背面阴刻一周弦纹,其外均匀分布三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鸟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5.1、厚1.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表有黄褐色沁。器体呈斗笠形,正面以二周弦纹将纹饰分为三层,中心圆圈内浅浮雕勾连云纹。中间一屋浮雕变形鸟纹,外层饰云纹。底面中心有象鼻穿孔,边有一圈绳纹及勾连云纹。整器玉质优良,造型独特,在存世品中少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云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9、厚0.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局部有沁。圆饼形。正面纹饰分为内外二层,外层饰勾连云纹,内层以云纹围绕着菱形纹,菱形纹里为斜格网纹,是汉代玉剑首上最常见的纹饰。背面有环槽和穿孔,可嵌接剑柄。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谷纹玉剑首
汉代
直径4.5、厚1.8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布满灰白色沁。扁圆形。正面正中微凸,饰勾云纹,其外至边缘刻饰谷纹。底部中心有二道相通的小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螭纹玉剑格
汉代
5.7、宽2.3、高2.2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正面立雕一蟠螭,双目圆睁,昂首曲颈,挺胸拔背,塌腰提臀,肢爪撑地,甩扭丝形尾,尾端卷起若半球状;螭身以单阴刻线中分作脊一贯而下,两侧以不对称短小双阴刻线显肋。其神态生动,身姿健劲,为西汉螭雕的典型。剑格为剑饰之一,处于剑柄与剑脊之间,做护手用。正视,朝柄的一面齐平,中间下凹若缺口,朝向剑脊的一面出尖,中脊凸起如鼻;侧视,横断面呈棱形,作矩形贯穿孔,供剑柄嵌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4.8、宽2、高1.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器身有黄褐色沁。器体中部略突起,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出尖。两面纹饰相同,皆为圆眼粗眉兽面纹。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2.1、长5.4、宽2.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色青白,器身有褐色沁斑。此器中部突起如鼻梁,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微出尖,一面为减地隐起的勾连云纹,一面为兽面纹。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纹玉剑格
汉代
2.1、宽6.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微浸。两面装饰兽面纹,眉毛和鼻子用阴刻线表示,眼睛和周边的卷云纹使用单彻技法,主题纹饰的空白处填以三角网纹。剑格横剖面呈菱形,中有椭圆形贯穿孔,用于插剑柄。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嵌玉剑格的铁剑
汉代
全长89.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剑格嵌于剑上,与铁剑锈蚀一起,不能取下。玉剑格为青玉,饰兽面纹。铁剑髹漆,保存尚佳。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9.5、宽2.5、高1.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呈长方形,正面满饰勾连云纹及变形兽面纹。俯视呈桥形,下部有一长方形穿孔,并带有朱砂痕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4.2、宽2.5、厚1.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沁色严重,局部略透明。此器正视为长方形,璏面略弧。饰以三道凸起弦纹,并阴刻勾连云纹和兽面纹,云纹规整细致,兽眼圆睁,长眉弯曲向后。俯视下
部有一长方形孔洞,背部较薄,光素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8.2、宽2.6、厚1.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因土沁严重呈黄褐色。器正视呈长方形,器面的两端向下向内弯曲、微敛,璏面平整,沿周边阴刻一周弦纹,浅浮雕有规整细致的云纹和兽面纹,兽眼圆睁,长眉略弯。纹饰雕琢流畅,磨制规整。俯视下部略近一端有一长方形穿孔,而且孔洞较开阔,供穿挂之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5、宽2.2、高1.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有黑沁。璏面微凸呈弧形,一端浅浮雕兽面,大眼大鼻,游丝细眉;身部为隐起的连云纹;下有长方形穿孔。雕琢精细。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8)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
7.6、宽2.2、厚1.2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赭褐色沁。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器面琢减地兽面云纹,一端为兽面,兽大眼,眼睑下垂,浓眉上扬内曲。下有长方形穿孔。勾连云纹皆阳纹凸起,云身长而不瘦,勾弧圆曲,是汉代典型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