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档案

 嘉和堂 2015-07-14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莲鹭纹玉帽顶
元代
6.4、宽6.2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洁白莹润。圆雕。主题纹为鹭鸶与荷莲。利用淡黄玉皮色巧作叶面、叶茎,鹭鸶回首刻画生动,羽毛简洁精美,卷曲长叶相互衔接,整体的工艺手法粗中有细,为元代风格的作品。底部有两组穿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莲鹭纹玉帽顶
元代
3.9、宽3、厚3.1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斑。圆体馒头状,底为平面,上端弧凸,通体采用多重镂空技法,雕琢茂盛的荷花丛,鹭鸶漫步其中,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承袭金代的春水玉。这类玉器本是元代官服中的帽顶,至明代,服饰体制改变,于是用作炉顶。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鹭纹玉帽顶
元代
4、宽2.5、高4.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局部有深黄色玉皮。该炉顶采用多层镂雕而成。顶部由两片荷叶和荷花组成,一荷叶中心下凹,似欲折合,边缘呈连弧式。荷花含苞待放,荷叶下的苇叶和水草穿插交织,形成层次丰富的多层立面。水草弯曲自如,三只鹭鸶栖息其间,或昂首望天,或俯身觅食,或伫立观望,姿态优雅闲适。鹭鸶头长翎毛,阴刻细长的三角形眼,身体浑圆,其上刻画细阴线象征羽翼。平底,底部有两组对穿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鹤鹿人物纹玉帽顶
元代
4.6、宽3.9、高4.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整器呈半圆纽形,镂雕。一面三人,中间有一个三腿圆形案几,旁一人抚琴,两人站立。另一面则镂雕鹤鹿灵芝,松枝仙草。整器生机盎然,似人间仙境。元代这种玉帽顶多呈馒头状,下部为或圆或椭圆的底盘,底中间是成对的直穿孔或象鼻穿。器物的总体风格是仿生型,多雕刻山石、树木、花鸟、人物、春水、秋山乃至蟠伏的龙身式样。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莲鹭纹玉帽顶
元代
6.9、宽5.7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采用多层镂雕工艺,由荷花、荷叶、茨菰叶、水草枝茎组合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圆柱体。枝叶的中间都打洼成深槽。荷花、莲叶部分还利用了玉料上的赭黄色作俏色。外层栖息九只带翎羽的鹭鸶。底面为椭圆形,有4个钻孔,可供穿缀。与上海青浦区元任氏墓群出土的青玉莲鹭纹帽顶相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孔雀牡丹纹玉帽顶
元代
5.8、宽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圆雕。孔雀牡丹为玉雕作品中的传统纹样。孔雀雕成回首状,采用阴刻短线表现羽毛,利用曲线刻画长尾,用管钻法巧琢山石,一只小鸟伏在牡丹花丛上。牡丹花朵圆润,叶面以深打洼技法雕刻。此器构思独特,意境优美,是元代帽顶中的佼佼者。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龙穿花纹玉帽顶
元代
6.1、宽5.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龙穿花为玉雕作品传统纹样,龙首上昂,眼突起,角翻卷上弯并有三钩形脊,五爪,龙身藏在花丛中。花丛采用深打洼工艺,使花茎、叶面、花朵更显立体感。底部微凹,有两组穿孔。工匠利用玉石的皮色,巧雕叶面、花朵,其工艺技法独到,多层透雕、圆雕、平雕结合,为元代典型作品之一。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龙穿牡丹纹玉帽顶
元代
6.8、宽5.8、高7.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底为椭圆形,整器多层镂雕龙穿牡丹之纹,龙首置于器顶,张口、双角。龙身环绕于牡丹花丛之中。器表打磨光泽,镂雕处则少有抛光。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龙凤纹玉帽顶
元代
7厘米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整器镂雕龙凤纹,内衬缠枝花叶。雕工精美,形象生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鹤鹿纹玉帽顶
元代
2.7、宽1.6、高3.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局部有褐色沁。器为多层镂雕而成,柞树下一对回首对视的鹿、鹤,鹿身圆润,鹿的四条腿采用重刀镂雕,纤细有力,鹤身用短直阴刻线表示毛发。平底,底部有两组对穿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龙纹玉帽顶
元代
3.2、宽1.2、高3.7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润泽,有深褐色玉皮。此器通体透雕,龙首向上盘踞顶部,长眼宽鼻,龙嘴微张,露齿,龙发细长向后飘拂。四肢矫健有力,龙体滚圆修长卷曲,龙尾上扬。造型升腾翻飞,矫健有力,动感十足。平底,底部两个穿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衔灵芝纹玉帽顶
元代
4.1、宽4、厚2.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光洁细密,有黑褐色沁。立体镂雕。双螭攀爬,口衔灵芝、神态各异,密实有序,层次清晰,线条圆润,做工精美。底部平面椭圆形,钻有两对牛鼻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衔灵芝纹玉帽顶
元代
4.2、宽3.2、厚2.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有褐色沁和灰色沁。立体镂雕,双螭攀爬,口衔灵芝,神态各异。线条流畅圆润,构图丰满,造型生动。底部平面椭圆形,底有一对牛鼻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双螭纹玉帽顶
元代
3.8、宽2、高2.9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润泽,夹有少许黄斑。此器造型为两蟠螭相对匍匐行进,螭面部略呈方形,眼睛为阴刻三角眼,额部阴刻字,两耳圆形直立,脑后飘拂长发,身体呈S形弯曲状,背部正中琢一条长阴线,在阴线两侧又分别刻出等距离的、每两条为一组的短阴线以此来表示蟠螭的脊骨,四肢有力。器中心有一通天孔,平底,底另有两组对穿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狮形玉帽顶
元代
3、宽2.1、高4.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灰色色斑及黄褐色绺裂。此件玉狮呈蹲坐状,头较小,环眼,阔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头部披发呈多绺的螺旋状,一只前爪踩在绣球上,尾自身后上冲,身上有阴刻线表示毛发。平底,底部有两组对穿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双狮形玉帽顶
元代
3.8、宽2、高4.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黄色绺裂。造型为圆雕的大、小二狮,大狮一前肢伏地,一前肢抬起拥抱小狮,与小狮相戏。大狮眼睛上部以一排斜向上的短阴刻线表现眉毛,眼外凸,方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头部毛发呈多绺的螺旋状,肘部、腿部带有螺旋纹,宽尾自身后上冲。小狮呈站立状,方嘴伸向大狮,头部用短阴刻线刻毛发,前爪扶在大狮身上。大狮威武有力,小狮幼稚可爱。这种造型俗称子母狮,该器平底,在大狮头部有一通天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狮纹玉帽顶
元代
1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白色,有黑褐色斑。圆雕两只大狮子相背伏卧于山石之上,身饰旋毛纹,昂首张口,在大狮背部各圆雕两只幼狮,大狮身前亦趴伏一只幼狮。山石之上雕出树木、灵芝、花朵。为香炉之类器物顶部作为盖饰之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龙形莲座玉纽
元代
底径6.4、高12.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稍有绺裂。圆雕一蹲坐之龙,双角,粗长眉,张口露齿翘鼻,挺胸,身饰火焰纹,一爪下踩一圆球,曲蹲于莲花台座上。莲台圆形,束腰,上为莲瓣形,下为荷叶形,底中心并排一大两小三个圆孔,似为插嵌孔,此玉可能为大型玉雕之嵌纽。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纹韘形玉佩
元代
5.9、宽5.2、厚1.9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柔和,有褐色沁。玉佩仿汉代韘形佩,作椭圆心形,顶端呈波浪状,上端浮雕卷云,中孔外圆内椭,底部镂雕螭虎,猫首,尾分叉,弯曲细长,背面饰卷云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纹玉剑格
元代
4.9、高3.2、厚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皮。两面减地浮雕螭纹,呈卷曲状。草叶眉,头部和颈部施重刀,前面两爪显得无力,身上用短阴刻线和字纹表示骨骼和肋骨,腿部关节饰卷云纹,尾分叉压于后腿下。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纹玉剑璏
元代
7.8、宽2.6、厚1.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略带沁。长方形。一端长伸斜切,一端短内卷,中间有一长方形孔供穿戴佩系用。正面浮雕一螭纹,头部宽,眉、鼻、眼略占整个脸部的三分之一,毛发长飘至肩部。造型呈匍匐爬行状,两前腿无力,后腿呈弓形,腿部关节处出现卷云纹表示筋骨,螭尾分叉压于后腿下。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兽首圭形玉佩
元代
8.8、宽2.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中泛黄,局部受沁严重。器物略呈圭形。兽形首,兽腹下有一穿孔,便于佩挂。兽首下饰一圈回纹,圭上部有一节凸起,阴刻兽面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龙首玉带钩
元代
9.6、宽3、高2.5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带钩呈螳螂肚形。钩头圆雕为龙首状,猪形嘴宽扁,嘴角过眼,塌鼻梁,鼻孔外翻,双目圆鼓,长眉呈S形横曲,双耳后抿,长角卷曲。龙首的瞳孔为管钻、鼻孔为桯钻而成,线条均为一面坡刀法勾勒。钩身呈螳螂肚形,截面呈半圆形,其背面内凹,偏后位置有一长方形矩形纽。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龙首玉带钩
元代
8、宽4、高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钩首作龙首反顾状,长角,钩身呈琵琶形,钩身浅浮雕双龙,下有长方形纽。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神兽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8.9、宽3.1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有褐色沁。带钩作龙首,钩身饰一独角神兽,圆形纽。器身饰神兽的玉带钩很少见,对研究玉带钩史有一定的意义。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15.5、宽4.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润,有少许黄沁。龙首为钩,嘴平齐露齿,细线阴刻浓眉、凸眼。琵琶形的钩体上浮雕一螭虎,宽额,口衔瑞草,毛发后飘,关节部位装饰细阴刻线。长方形钩纽。这种造型亦苍龙教子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双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13、宽4.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重绺。钩首为龙首形,额部平坦,双耳下耷。钩腹宽大呈琵琶形,其上高浮雕两只首首相对的螭虎,螭虎双耳下耷,背部阴线雕脊线及冰纹。灵芝呈卷云状。与西安元刘达墓出土的玉带钩形制、纹饰都极为接近,表现出元代早期玉带钩的特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15.5、宽4.2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琵琶形,龙首为钩,细长眼阴刻深挖,粗眉上卷,宽鼻,大嘴微张露龇,宽额上有阴刻字,头顶双角后伸,三束毛发后抿,腮脸部有重刀现象。钩身上有两只螭龙匍匐其上,周围饰云朵。钩背有方孔形纽。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12.3、宽3.3、厚1.8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略有褐色沁。龙首形钩,龙首宽而扁,阴刻三缕长鬃拂于颈部。钩身略呈琵琶形,其上浮雕有爬行的蟠螭,螭身旁饰有绶带云纹。反面有隧穿孔,并饰带状纹,造型古朴。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11.3、宽3.85、厚3.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带黄色玉皮。龙首形钩,额头扁平,颈部粗壮。钩身深雕蟠螭,螭身贴底,头部镂空。背部饰方形活环,环上阴刻简洁的蟠螭纹。雕琢风格粗犷,造型古朴。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8.5、宽2.4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琵琶形,高浮雕。龙首形钩首,长眼,粗眉上卷,宽鼻,张嘴露齿,头顶长双角,长发。腹上雕一小螭龙,爬行其上与龙头相对,螭头额宽阔,眉、眼、鼻、口都集中在面部下方,仅占三分之一,颈下弯。其意为苍龙教子。背面有长方形环纽。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9.9、宽1.8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不纯净,尾端有赭红色沁。钩首雕龙头,龙头较长,额部大,双角后伸,如意形鼻,火炬纹浓眉压眼,五官集中于头的下部。钩身作琵琶形,螭虎贴伏其上,身有中脊线,前两肢前曲,后两肢一前曲一后蹬,后蹬腿犹如张开的弓,爪部呈握拳形,肩、臀、四肢关节处饰卷云纹,长尾分叉卷曲,后腿用阴线刻毛发纹,粗犷豪放,元代螭虎特征显著。底部有椭圆形纽。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龙首玉带钩
元代
8.9、宽1.6、厚0.6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钩体呈琵琶形,钩首为龙首,钩身琢出三道凹槽,钩身下有一银锭形纽。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龙首莲纹玉带钩、绦扣
元代
通长10.5、最宽3.8、高2.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曾经火烧,表面原有红褐色玉皮。钩首扁平,雕为龙首,双眉卷曲上弯,独角分叉。带钩腹部宽大,巧妙利用玉皮颜色进行俏色,高浮雕、透雕莲花荷叶。钩背有荷叶形钩纽。与钩相配之绦环一端镂雕龙形,龙张口,鼻上翘,素身长发。环则浮雕云纹,环内配合钩首的穿入雕琢凹凸起伏。钩环套接十分契合。此带扣元代常用于便服腰束绦带之上,钩环纹饰常常统一,互为一体,不仅实用,而且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螭云纹玉带扣
元代
通长10.2、宽4.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色沁。此玉用一块玉料雕成一钩、一扣,二者可扣合,背后部琢成璧形,雕钩者璧面上高浮雕一蟠螭,螭首略方,方眼,额上有一竖纹,身向上后卷,雕扣者侧璧面浮雕勾连云纹,边出廓浮雕云形花纹,以细阴线刻饰花蕊。此玉设计别致,两玉片可张合自如。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7件)
元代
桃形饰:长5.8、宽5.4厘米
铊尾:长10.7、宽6厘米
方銙:长6.8、宽5.9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剔地浮雕狮子和驯狮人形象。人物与狮子相互呼应,神态各异。狮子或卧、或跃、或奔、或行,人物则着异域风格的服装,或与狮子共舞,或自己踏歌而舞,生动自然,情趣盎然。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元代
6.45、宽5.1、厚0.7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中泛灰,细腻温润。单面雕,主体为身着窄袖、短袍、高靴的胡人戏狮的图案,上部饰祥云纹。为元代带饰的常用题材。采用钻孔深雕法,线条简洁粗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元代
7.65、宽5、厚0.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有黑紫色斑带。单面浮雕,内容为胡人戏狮图。工匠将贯穿于玉石中央的黑紫色斑带俏雕成连绵的群山,其间点缀两朵如意祥云,构思巧妙,造型淳朴。背面四角各有一用于缝缀的穿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元代
6.7、宽6.2、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正方形,扁平体,缘边浮雕一道凹槽,框内为压地隐起雕琢,胡人一手摆动飘带,一手抛球逗耍,狮子呈跳跃舞动状。背面光素,有四组牛鼻孔。构图逼真,生动活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7) 

双螭纹玉带板
元代
5.3、宽4.4、厚2.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俏色饰双螭,双螭呈墨色。四边委角,减地浮雕子母螭相互缠绕。母螭额骨高而宽,宽额上刻有阴刻线一字纹,身体多处施重刀,前爪显得无力,后腿呈弓形;小螭毛发长,从后脑披至肩部,双螭都用细长阴刻线和二字纹表示脊线和肋骨,造型生动,元代螭虎特征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