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次披露“星月步”的练习方法

 大道至简1975 2015-07-14

   

  之前由于谈论“有关习练太极拳膝盖疼痛的问题”,从而延伸到太极拳的步法,说到太极拳的步法,我想有必要说一说陈式洪架太极拳独有的“星月步”。“星月步”是陈式洪架太极拳的创始人已故太极宗师洪均生先生首次提出来,练习劲路转换的一种步法,以双脚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象形星星和月亮取名。

 

  “星月步”一名首先出现在蒋家骏老师的著作《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太极宗师洪均生言传身教原始记录》之中,原文摘录如下:

 

 

  练完,洪师面不改色,气不发喘,指着扫堂腿留下的痕迹说:“你看这象什么图像?”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前后扫腿划出的“太极图”像,泥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脚痕,足足二公分深。

 

  太极拳中脚部的摆扣,都是由脚跟或者脚掌贴地转动形成的,由于旋转的角度不同,就会在泥地上留下不同形状的图像,洪师称之为“星月步”。脚跟或者脚掌贴地自转所形成的痕迹,就形成“星星”;而围绕着“星星”摆扣的脚掌或者脚跟所形成的痕迹,就形成了“月亮”的形状。“月亮”的形状又因为旋转角度的不同,而分为“月牙”、“半月”、“全月”。由此看来,太极拳不仅理精发密,构思严谨巧妙,而且也符合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极优越的拳种。

 

 

  经过蒋家骏老师的首肯,我根据从学陈式洪架太极拳十几年的经验和体会谈一谈星月步的练习方法。

 

  此处练习星月步双脚走的都是45度斜角,初学以一肩半宽小马步为宜。在套路习练中则根据具体动作而为,进步的角度和大小不拘泥于此法。

 

  前进的星月步与第一式金刚捣碓动作三的左步相似。动作一:马步站立,沉左膝,右脚掌贴地外摆45度;左脚以脚掌贴地收到右脚中部,与右脚相距半脚宽,立即换成左脚跟贴地,脚尖斜里勾(脚尖的方向指向膝盖)向左前斜角45度划出,成左扑步。动作二:左膝下沉落下左脚尖成左侧马步,左脚尖正朝前。动作三:右膝下沉,左脚掌贴地外摆45度;右脚以脚掌贴地收到左脚的中部,与左脚相距半脚宽,立即换成右脚跟贴地,脚尖斜里勾向右前斜角45度划出,成右扑步。动作四:右膝下沉落下右脚尖成右侧马步,右脚尖正朝前。动作五:沉左膝,右脚掌贴地外摆45度;左脚以脚掌贴地收到右脚中部,与右脚相距半脚宽,立即换成左脚跟贴地,脚尖斜里勾(脚尖的方向指向膝盖)向左前斜角45度划出,成左扑步。依次前进

 

  在动作一中,仅以右脚外摆来看,右脚跟为轴,形成的痕迹如同星星;右脚掌贴地外摆,形成的痕迹形同月亮;以双脚来看,右脚原地转动,形成的痕迹看成是星星;左脚划地形成的半圆弧形轨迹则如同月亮,这就是“星月步”名字的由来。

 

 

  退步的星月步,则与“倒倦红”的步法及其相近,走的也是45度斜角。动作一:马步站立,右脚掌斜向外摆45度,踏地不动,左脚以前脚掌贴地向内划弧经过右脚内侧(与右脚相距半脚宽)向右脚的左后斜角45度方向划出,落地后左脚掌斜向外45度。动作二:右膝下沉,右脚内扣转正,成右侧马步。动作三:左脚掌保持斜向外45度踏地不动,右脚以前脚掌贴地向内划弧经过左脚内侧(与左脚相距半脚宽)向左脚的右后斜角45度方向划出,落地后右脚掌斜向外45度。动作四:左膝下沉,左脚尖内扣转正,成左侧马步。动作五:右脚掌保持斜向外45度踏地不动,左脚以前脚掌贴地向内划弧经过右脚内侧(与右脚相距半脚宽)向右脚的左后斜角45度方向划出,落地后左脚掌斜向外45度。依次后退。

 

  之前我讲过的“活桩”和今天说的“星月步”是陈式洪架太极拳的精华,掌握了这一定步一动步两种练习内劲的方法,日久必能练出全身的螺旋劲。

 

  评判拳架的好坏,功夫的高低,全在步法和身法。洪均生老先生生前经常说:“手是两扇门,全凭步胜人”、“手到步到,发人巧妙”。如果能通过步法和身法的长期练习亲身体会到这两句话的妙用,那才是妙中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