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如何用好人称代词 湖北省公安县玉湖中学 写人记事的文章必有人物出现,尚且这些人物还要频频登场。他们每次出现我们用什么符号代替,如果泛用人名就会导致重复罗嗦,人们一般用“你”(你们)、“我”(我们)、“他”(他们)称呼比较适合,但应用中可得讲究技法,用好了有时能使语言表述简明,有时又能使语气得以加重,有时还能使情绪突变,情感得以淋漓的表露等。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尽善尽美地来使用这些人称代词呢? 一、承前代换,名代交替显简明 一般情况下,写作中人物的名字不可过分重复,头一句用了,后面则可以承前省略,用“你”(你们)或“他”(他们)取而代之,间或几句甚至连代词也可免用,这样就显得简洁明快。 例1:奥尔德林从登月舱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 《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 这段文字开头用了宇航员代表人物奥尔德林的名字后,每隔两句用上一个“他们”,这样既不失指代的明确,又显得简明省净。 二、密密点缀,连续使用强语气 特殊情况下,为了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抒发作者浓烈的情感,便特意在一段话中每句开头都用上一个人称代词。 例2: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例段中频繁使用一个“我”字,它是对主体的反复强调,其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这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能打动人心,能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三、转换人称,由弱变强增情感 有时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作者往往在同一篇文章中转换人称,以次此更加淋漓尽致宣泄自己的感情。 例3: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端木蕻的《土地的誓言》(前部分节选)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日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端木蕻的《土地的誓言》(后部分节选) 我们从这两个语段中可以看出,文章前部分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你”,这一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情感起初相对而言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这样拉近说话距离,其情感就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四、多个登场,各尽其职显分明 一篇文章有时是多个角色同时登场,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指代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避免发生混淆,一般的做法是用不同的代词分别指代,让其各尽其职去各行其是,这样才会显得脉络清晰。 例4: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文段中涉及到三个人:客人、女佣、贝多芬。如果简单地用“你”、“我”、“他”代替,那就要么不合文意,要么混乱不清。如“客人”和“佣人”就不能换成“我”或“我们”,因为文章是以第三人称叙事的,否则就不合文意;后面的“他”是承前指代,代指贝多芬,这样显得省净,否则重复罗嗦。为了防止指代模糊,因此作者在叙事中把“客人”、“女佣”的称呼始终没变,只是偶尔用“他”来指代“贝多芬”,这样就能让人一目了然。 人称代词的用法技巧尚不止这些,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认真揣摩,明确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