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部编版语文第二单元教案:7* 土地的誓言

 昵称32937624 2019-05-22

7* 土地的誓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离开那片曾生养过他们、给过他们幸福与快乐的黑土地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炽痛(chì) 嗥鸣(háo) 怪诞(dàn) 亘古(gèn)

谰语(lán) 蕻(hóng) 镐头(gǎo) 默契(qì)

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 呻吟(yín)

山涧(jiàn) 斑斓(lán) 丰饶(ráo) 耻辱(rǔ)

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东西。

3.作者链接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交流点拨】'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3.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交流点拨】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交流点拨】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3.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交流点拨】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手法,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尽管如此,这一段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作者所有的心绪喷发,面对土地他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语言品析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一词的确切含义?

【交流点拨】'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3.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

【交流点拨】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愿意为了土地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手法探究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

【交流点拨】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2.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3.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

4.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三、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内容) (情感) (技法)

想到的、听到的 呼告

热爱、思念、忧伤 景物叠加

发誓回去 愤怒、坚定信念 排比、比喻

人称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1.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某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交流】A.当我疑惑的时候,他为我指明方向;当我开心的时候,他为我鼓掌;当我难过的时候,他和我分享;当我成功的时候,他却默默的离开。 B.当小草慢慢穿上新衣的时候,当杨柳缓缓抽出新芽的时候,当风中弥漫着醉人花香的时候,我想起了白居易的浅草才能没马蹄,我看见了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我听见了春天伴着风的脚步一步一步的向我们走来了。 C.土地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给我生命,让我领略世界的美好;土地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给我力量,让我知道脚踏实地便会成功;土地是我最温柔的思乡情怀,给我温暖,让我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

2.'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交流点拨】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