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有个“濮阳村” 家家户户姓濮阳!!!

 zhaijitang 2015-07-14

《龙都文化》编者按:神秘濮阳,步步玄机,灵异龙都,处处迷离。“濮阳”复姓,竟然不在濮阳,千里探源,只为亲证龙裔。四年前,濮阳日报社张永生老师的这篇采访文章,今日重读,依然令我们瞠目结舌,激动不已。

核心提示:南京郊县高淳县三个近900年的古村落,聚居着300多户1000多名姓氏为濮阳的人们。这对于濮阳这个人口极为稀少的姓氏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相信在全国范围都属罕见。日前,早报记者前往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结果表明,他们三国前就已从濮阳迁出,南宋初年定居此地,目前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征均已与当地相同。他们源出濮阳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具体何时迁出、因何而迁,却成了难解之谜,也许永远也不会有确切的答案。

南京有个“濮阳村” 家家户户姓濮阳


南京,六朝古都、江苏省会,距濮阳的距离近1000公里。今年3月的一篇报道,却让濮阳市与这个遥远的豪门权贵攀上了亲戚。

今年313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的都市报扬子晚报刊发了一篇《300年古村落户户都姓“濮阳”》的消息,报道说,南京郊县高淳县东坝镇新中行政村有个河沿濮家自然村,30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都姓一个特别的姓氏—濮阳,并称其始祖是从河南濮阳搬来的,在这里生活了11代以上。

因为他们的姓氏跟我市的市名一模一样,而且消息指明他们是300多年前从濮阳市搬过来的,这则并不算长的来自遥远的南京的消息引起了早报编委会的高度重视。编委会初步判定,对这个消息进行追踪,将极有可能为濮阳这个姓氏从濮阳市外迁的路线乃至在全国的分布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同时,既然他们迁出濮阳只有300年的时间,应该还保留有咱们这儿的风俗习惯、语言特征。这两点儿,相信不仅会成为历史文化学者、也会成为濮阳广大百姓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早报编委会遂责成记者开展前期准备,伺机前往实地采访。

经过多方打探,记者终于联系上了老家在该村的高淳县历史文物研究专家、退休前任高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的濮阳康京,他的一句话却让记者疑窦重生。他说,他的祖上是从濮阳迁过来的不假,但不是300年前,而是近900年前北宋末年、南宋初年随康王赵构南渡过去的。


历史文物专家濮阳康京

如果说他们是300年前从濮阳迁去的话,当时正值康熙年间,盛世之年,谷茂粮丰,天下太平,是什么原因逼得他们不得不离开故土、背井离乡?是因为黄河闹水灾,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为什么选择在离濮阳近1000公里外的南京高淳定居?如果说他们是近900年前随康王南渡从濮阳迁去的话,他们的祖上是达官贵人、抗金勇士还是普通百姓?又为什么选择在离南京100多公里的这个地方定居?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在记者的心中挥之不去。

一个问题,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种,两种答案孰真孰假?414日晚,记者踏上了寻找正确答案的路途。

村民自称迁自濮阳 时间约在300年前

来到高淳县东坝镇政府所在地,只见一条大河在静静地流淌,河面有七八十米宽,微微泛起的波浪里透出碧绿的色彩。这并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是春秋时(公元前506年)吴国大夫伍子胥所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大河的名字就以伍子胥的名字命名叫作胥河。胥河是高淳县境内的一条重要的河流,西接长江在安徽芜湖的支流水阳江,东接太湖水系荆溪,全长100多公里,新中行政村河沿濮家自然村就坐落在风景如画的胥河南岸。

完全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模样。一栋栋窄窄的楼房在河边耸着,因了地势的高低而错落有致,如叮咚的泉水,流经不同的地方而发出各异的声调,像是在演奏一首优美的曲子。楼顶一律黑灰色的,而楼身则是一律是白色的,又像是一幅写意的水墨山水画。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我们跨过胥河,来到对岸的这个家家户户都姓濮阳的村落——河沿濮家。

随行的当地通讯员高晓平把我们领到了一个紧临胥河的院落。在高晓平的招呼下,一位老人从里屋走了出来,听说我们是从濮阳来的,十分热情地掏出香烟递给记者。高晓平介绍说,这是该村的濮阳侯庭老人,今年78岁了,在村里,他对祖上的历史比较了解。

濮阳侯庭老人告诉记者,这里有三个濮阳姓人聚居的自然村河沿濮家、中村濮家、楼下濮家,都归新中行政村管辖,三村相邻,300多户村民都姓濮阳。这三个村的濮阳姓人都是一个家族,其祖先是300多年前从山东濮阳迁过去的,目前在这里已经有13代了。迁过来的有兄弟三个,老大的后代形成了河沿濮家村,老二的后代形成了中村濮家村,老三的后代形成了楼下濮家。

濮阳侯庭说,他们的祖先迁自濮阳,这在他们的祠堂里的碑文和家谱中都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不过,祠堂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一场战争中被毁掉了,石碑被打碎成了好几块,现在一块也找不到了。而放家谱的几个木箱子也在“破四旧”时被烧掉了。

“濮阳人都是严格按辈分排列,我是侯字辈,在我之前还有嘉、师、康等辈分,在我之后有用、锡、辰等辈分。辈分一排20辈,上一次的辈分是解放前到曲阜孔庙拜取的。”濮阳侯庭说。祠堂和家谱被毁后,往下的辈分大都记不清了,村里的几个“文化人”碰到一块儿,才把下边的辈分缕了下来,不过也没有完完整整地缕下来。目前,濮阳姓氏族人知道的辈字为:国、尚、嘉、师、康、侯、用、锡、辰、南、征、永、吉、德、辅、泰、以、安、民。

他们的姓是复姓,依家规又得按辈字取名。这样一来,名字就成了四个字。因为姓名是四个字,他们在生活中也屡屡遭遇尴尬。“你们是哪个国家的,姓名怎么有四个字?”这里的濮阳人经常这样被“取笑”。

由于姓名是四个字,别人叫自己的名字不顺当,村里人出门用名都是把辈分拿掉,像濮阳侯庭把辈分拿掉后就叫濮阳庭。年轻人结婚登记时,也往往因为登记表上填名字的格子只有三个格而擅自省去了辈字。后来,办身份证和户口簿时,村里人与公安机关进行协商后,解决了这个问题,仍旧保留辈字。现在,村里人名字多为四个字。

习俗语言与当地无异 “300年前迁来”之说受质疑

如果说他们是300年前从濮阳迁来的话,那濮阳的风俗习惯、语言特征在这里或多或少总该有所保留吧。但当记者问起他们的风俗习惯跟附近其他姓氏有什么不同时,濮阳侯庭老人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一件来:“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和当地的没什么两样。”

例如时令习俗,濮阳姓人就与其他高淳人一模一样。立夏前后,父母要给出嫁不满一年的女儿女婿送凉枕、羽毛扇、更季服装以及棕子、鸡蛋等礼物,俗称“送夏”。立夏这天,人们都要秤一秤自己的体重,还要吃烧饼或麻饼。据说吃了之后,整个夏天肚子就不会痛。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生日,民间有吃“乌饭”的习俗,还有人买乌鱼、乌龟“放生”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俗称“鬼节”。在这前后,家家都要举行家祭,俗称“请祖宗”,一般要做57个菜,祭桌上还要摆放茶、酒、米饭等供品。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民间视同清明节,都要置办祭品上坟祭扫,还要往坟头上“挂钱”,俗称“祭钱”。解放前,有钱的宗祠公堂,这一天还要请6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吃“老人酒”。

至于语言特征,则更是与现在的濮阳方言迥异而与高淳人相同。记者采访濮阳侯庭老人和村里其他人,感觉像是在听外语,他们说的话一句也听不懂。要不是当地通讯员高晓平作翻译,记者的采访都难以完成。而即便是高晓平给记者翻译的话也是高淳普通话,记者有时要问上好几遍甚至要用笔才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


河沿濮家自然村村貌

高晓平说,濮阳姓人说的话就是他们本地人说的话,叫做高淳话。对高淳话素有研究的南京大学古汉语教授鲍明炜考证,高淳方言已存在约5000年,当时汉民族生活在中原河南一带,周文王的伯伯叔叔跑到江南,建立古吴国,南京、高淳一带才有汉族居住,形成汉语中的古吴语。南京人原来也说古吴语,因为是通都大驿,五湖四海人群杂处,南京话后来就成了江淮地区最接近普通话的语言。而高淳方言却一直未变,它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声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不仅记者听不懂,连离高淳只有100多公里的南京人,包括临近的溧水、溧阳、安徽等地人也同样听不懂高淳话。由于难懂,南京有一个形容高淳话的典型说法:“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高淳人说‘鬼’话。”

在高淳民间,曾流传了这样一个传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军的联络方式总被敌方破译,因此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紧急之中,部队首长让部队里的高淳兵充当通讯兵进行联络,来传达作战命令,结果由于高淳话太难听懂而保全了机密。

濮阳姓人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征与当地其他姓氏并无两样,这让记者更倾向于濮阳康京的说法,即濮阳氏的先祖迁来的时间应该是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而非在300年以前。

濮阳氏家谱解谜 应在三国前迁自濮阳

濮阳氏何时从濮阳迁来,这个始终困扰记者的问题,在高淳县历史文物研究专家、退休前任高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的濮阳康京那里得到了准确的答案。

一见面,当记者把村民们“300年前从濮阳迁来”的说法说给濮阳康京听后,他立即予以反驳道:“家谱上写得清清楚楚的,他们都没看到过家谱,我们的祖上的确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从濮阳随康王赵构南渡过去的。”随后,他拿出几本厚厚的家谱给记者看。

濮阳氏家谱不是被烧毁了吗?怎么又出现了呢?濮阳康京给记者解释说,该村的濮阳氏家谱的确是被烧毁了,但濮阳氏是一祖六宗,每一支都分了一套家谱,其中第五支迁到了距东坝镇35公里的砖墙镇水阳村枣树巷。“破四旧”时,枣树巷的濮阳氏家谱也没有逃脱被烧的命运。不过,该村的一名同姓老人偷偷保留下来几本关键的家谱,濮阳康京拿给记者的几本家谱就是从这位老人手中复印的。


濮阳氏家谱

翻开厚厚的濮阳氏家谱,记者看到,濮阳氏家谱从南宋淳熙己酉年(1189年)开始第一次修订,到民国己未年(1919年)最后一次修订,共修了11次。关于濮阳氏的由来以及其迁徙过程,该家谱的各次修订中都有记载。记者就此查询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试图对濮阳氏家谱上的用文言文写成的相关段落作以句逗并加以翻译,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修濮阳氏家谱序》中这样写道:“濮阳氏初本姬姓,缘郑伯友之族,仕卫为宁世家,食采于濮水之阳,因以为氏,氏之称濮阳,盖以土著焉。厥后,北居太老翁先生为高祖,政和间先予登进士第,官太常卿,世居淮上,晚年致政,恻然动报本之思,来银林扫先人墓,归路为金所遏,遂卜居胥水之南,濮阳氏聚族于斯乃自。”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濮阳氏原来姓姬,与郑伯友(周幽王的叔叔)的族人有血缘关系,后来在卫国当官,成为姓宁的世家,管辖濮水的北边,就以地名为姓氏,称为濮阳,大概想靠这块土地出名吧。从那以后,到北方居住的先人在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先弄了个进士,后来当上了掌管国家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的太常卿,世世代代住在淮水之上(即现在江苏的淮河两岸),退休后,突然动了报答先人的心思,来东坝(古称银林)为先人扫墓,回去的路上被金人挡住了去路,于是便进行占卜,选择居住在了胥水的南岸,濮阳氏从这里开始在这里聚居。

《三修濮阳氏家谱序》写于允乐(史书中并无“允乐”年号,但《二修濮阳氏家谱序》写于元元统年间,按照记者的推断,应为明永乐之笔误)十年(1412年)。家谱中写道:“濮阳氏,江左巨族也。初卫大夫宁世家,食采于濮水之阳,子孙世著国以为姓。三国时吴丞相兴苗裔滋盛,徙居淮东,至赵宋中叶北居。”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濮阳氏是长江下游南岸地区的名门贵族。当初,卫国的大夫宁管辖着濮水的北边,他的后代就以地名为姓。三国的时候,吴国的丞相濮阳兴的后代人很多,就迁到了淮河的东岸(同淮上),到北宋中叶时迁往北方。

从这两段可以得知,东坝濮阳氏迁自濮阳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以争论的只是迁徙的时间。濮阳氏的祖上可能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随康王赵构南渡过去的,但并非像濮阳康京所说是从濮阳直接迁徙过去的。既然在三国时濮阳兴的后代就迁到了淮东,那么濮阳氏迁出濮阳的时间应该在三国时期或者这之前。而关于濮阳兴,《三国志》中作了这样的记载:“濮阳兴字子元,陈留人也。” 说濮阳兴是开封附近的人,并未说他是濮阳人,那只能证明,濮阳人迁出濮阳的时间,应该在三国以前。而由于濮阳到开封很近,只有150多公里,据此推断,开封极有可能是濮阳人首次迁徙的地方。

这样,记者推断出了东坝濮阳氏迁徙的可能的路线图:卫国时居住在濮阳,战国时至东汉的某一个时段得姓(濮阳是战国时才出现的地名,既然其姓是由地名而来的,其得姓时间也应不早于战国时期)——战国至东汉的某一年迁到了开封——三国时从开封迁到了淮东——北宋中叶时又迁到了北方的某个地方——南宋初年再次迁居淮东——在再次迁居淮东后不久又迁至高淳东坝镇。

至于从濮阳迁徙的原因,应该不外乎两种因素,或者是黄河闹水灾,或者是战乱,濮阳氏人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故土。

而今,漂泊在外地濮阳氏人除在高淳聚居外,还散居于江苏的常州、溧水,以及安徽的太平、芜湖、当涂、宣城、广德等地,至今达37世。而在濮阳氏得姓的濮阳,却已寻觅不到一户了。至于濮阳现在为何没有姓濮阳的人家,要么是濮阳氏在三国前就已全部迁出了濮阳,要么是三国时留在濮阳的濮阳氏被曹操所灭族,恐怕曹操不会容忍一个在吴国任丞相的人的家族在濮阳自己这块地盘上继续存在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