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依据美术来制定的,是高高在上的。而工艺则被放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上。《民艺论》里,柳宗悦则把工艺解释为“不自由或实用工艺、应用艺术之名。” 而“不自由”、“实用”、“应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卑下。他提出工艺的过程之美才是真正的美,而不是游离于实用的物品之外,被得到一种赞赏而已。 在传统西方人眼中,东方人的那些榫卯结构建筑、佛教文化里的一些绘画与雕塑只能称得上是一种工艺,只是一种传承的工艺,而非艺术美;相对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所主张的个性之美,只要拥有了个性的美才能达到最高的位置。时至今日,“个性之美”依然广泛的被现代人所接受的一种衡量美的思想。(现今社会,民艺之美被越来越多的重视起来)
我个人也承认“个性之美”是美的一种表现,能够树立某种“风向标”、“划时代意义”、“超前思想”、“与众不同”引导这个社会往前发展的一种美的表现。但是这种美对我们当下大多人,它是遥不可及的,或者说很少能够被我们大多数人所享用的。 “实用之美”它是朴实的、不张扬跋扈。它是自然的,更能够为我们大多数人所能够接受。只有物心一如的思想,才能够更深入地阐述真相。 在大多数人当中,多多少少都有听到过这样的对话: “师傅,你这个工艺很好,很喜欢,但是为什么没有大范围的普及呢?” “哎呀,我们也没办法,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乐意做这个行当了,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年人闲的没事,也能挣两个钱,养家糊口。” 其实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现实。在我看来,好的工艺是值得保护以及传承的,前提单单靠“匠人”的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及的。这是一个民族的意识,也请我们当今的年轻人(包括我在内),好好去反思的问题。
没有大地相隔离的器物,也没有与人类相分离的器具,这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为我们服务的生活用品。若是因故离开了用途,器物便会失去生命。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除非得以“发展”更加适合当今的现代人。 品味、情趣、滋润、圆滑、温馨以及柔和等,都是人们反复用来赞美器物之美的语言。器物以其环境情趣诱人,风韵或雅致,便是工艺之美德。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喜欢过程,而非结果。制作这些器物的过程,更是了解工艺之美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无数为人们服务的器物,是无名工匠的劳作,某些典雅的古代作品,亦非天才所作,多数是由某个时代的农庄中目不识丁者制作的,不是个人的制作,而是一家人或集体共同的劳作结果。
以下视频是韩国利川制陶的一些匠人在制作陶器的过程,很优美。当然,这些匠人在韩国已经是大师级人物。但是,视频中匠人的那份 “匠心” 是没有改变的……
文 | 何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