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方剂中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等多种剂型,其中大家都熟悉的便是汤剂。汤剂就是把药物配齐后,用水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透后,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一般作内服用,如麻黄汤、四物汤等。汤剂吸收快,而且便于加减使用,是古代和现代最为广泛使用的剂型。汤剂的疗效除了药材的质量要保证以外,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也很关键。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有讲,“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可见煎药对疗效的重要性。 煎药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或用不锈钢器具,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煎药用水古人一般用流水、泔水、酒水,以及麻沸水(即白开水)。现在除了处方中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用纯净的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 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一般先武火,煎沸后文火。《本草纲目》中有,“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煎药方法先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一般水高出液面2-3公分。煎煮两次,第二次煎加水量为第一次的1/3-1/2。两次煎煮液滤渣合并分2次服用。煎煮时间根据药物特性而定。一般,对于解表药、清热解毒药、芳香类药宜武火急煎,(10-30分钟);补养药用文火慢煎,煮沸后再用文火煎半小时。煎药时不宜频繁开锅盖,防止气味散失,挥发性成分外溢。 1、 先煎: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材,如矿石类、贝壳类、动物角类等。应先打碎先煎,煮沸后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一起煎。如磁石、生石膏、龙骨、牡蛎、石决明、鳖甲等。此外,毒副作用强的乌头、附子宜先煎,久煎可以降低其毒副作用。 2、 后下:主要指芳香类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挥发而降低疗效,一般在其他药物煎煮好后再下,煎煮10分钟左右即可。如薄荷、木香、豆蔻、砂仁。另外,有些不是芳香的药物因久煎会破坏其有效成分故也应后下,如钩藤、大黄、番泻叶。 3、 包煎:主要是防止煎液浑浊或刺激咽喉,要事先用薄布包好,再和其他药一起煎。如旋复花、滑石、蒲黄、灶心土等。 4、 另煎:主要是一些贵重药材,防止其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收,单独煎2-3小时。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羚羊角等。 5、 烊化(溶化):胶质、粘性较大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蜂蜜。可以先单独加热溶化,再用其他药物的煎液冲服。 6、 冲服:主要是有些药物制成了散剂,可直接用温开水或其他药物煎液冲服。 服药时间一般每日一剂,一日两次,间隔4-6小时。 饭后服 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和消食药 饭前服 攻下药 空腹服 补益药 清晨空腹服 驱虫药及骏下逐水药 睡前服 安神药、缓下通便药 发作前两小时服 治疗疟疾药 急性病、呕吐、咽喉病等服药时间不定。 服药方法一般宜温服。解表药要热服,服后要温覆避风,微微发汗;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另外,一般服药呕吐的可以加入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