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理解“情欲正义”,休说你读懂了《西游记》

 汉青的马甲 2015-07-17

最近上映的国产动画巨制《大圣归来》,引发了公众对《西游记》原典的解读新热潮。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西游记》,何尝不是论者甚众、解读万千?

而要真正读懂《西游记》,必须理解“情欲正义”的主题。何为情欲?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记·礼运》)

'好色,富贵,均为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

具体而言,'情欲正义'有两重含义:

一是从《西游记》作者的创作意图而言,为当时日渐勃兴的市民情欲正名,是学界已有公论的命意事实;

二是从现代法治原理而言,人类的情欲是不可遏制的自然法则,是国家权力必须保障的利益原点,具有丰富的权利正义内涵。

1、大圣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最先亮相的第一主人公。他无父无母,出于石卵,化身为猴,天生神力。他不是凡人,本不应有凡人的七情六欲,但在整部《西游记》中,孙悟空从妖到人再到佛,始终'有情有义',本性不改。

他先是学做妖怪,本事很大,算是到了极致,称王称霸,直至坐了'妖界联合国'的首席。后感叹生命无常,意欲摆脱生死界限,决心寻道问法,参悟根本。他四处访察,学人话,做人状,知人礼,积累了丰富的世俗生活经验,初见须菩提即说'自己无性',可见修炼到了一定境界。

但由于难遏争斗欲、名望欲、权力欲,野心膨胀,搅乱天庭,遭如来镇压,受尽五百年苦楚。为求解脱,抓住机遇,追随唐僧,取经求法。但与唐僧不同,他并未立誓成佛,对佛法也不真心认同,时常违逆上级,结果被戴上了金箍,强令服从。他一路披荆斩棘、降妖除魔,顺利通过了佛界的种种考验,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尽管最终成佛,但孙悟空自由、顽劣的本性,一直没有改变,无论强力压服还是柔性规训,都无济于事。

孙悟空遵循的是自由无碍的自然法则,认同的是情欲正义的终极理据,这种个人主义的律法势必难为体制化的法律容纳,犯规获罪再赎罪立功,成为其生命历程的主线。

他先是反抗天条,后因罪受惩,皈依佛门。形式上的皈依并不等于他真心认同了佛法,佛经到底有何用处,孙悟空一直没有严肃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他毕竟有着极高悟性和佛法素养,很早就领悟到无字真经的真谛。

与教条主义的唐僧不同,孙悟空'解的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在他的思维逻辑中,有形的佛经根本无用,最重要的是无字的真经。无字的真经,即是心性的修为。修心意味着克制不当、过度的情欲,而非根除情欲本身。

于是,他不断尝试改变心性,匡正情欲,除去了先前的不少毛躁习性,变得日趋世故圆滑、老练沉稳,但旺盛的争斗心和求胜欲还是如影随形,难以克服。

在色欲控制上,孙悟空的表现堪称楷模,这与'好色之猴'的本性似乎龃龉。

细究起来,孙悟空的色欲问题绝非想象的那般简单。

据其自述,年少时,他已有色名和色行,强夺女子不提,还时常以美色幻化,诱人入彀,然后杀食。戏曲里的孙悟空强抢金鼎国王女为妻,他在天宫窃盗仙衣、仙帽、仙酒、仙桃,目的就是为了讨好爱妻,举办一场隆重的霓裳大会!

如此好色多情的猴子,被菩提祖师定名'悟空',源于《般若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见佛界规诫其色欲的苦心。

经过几百年磨练,孙悟空取经时已年寿高弥(他也时常以此自得自炫),不再是情欲勃发的青春韶华。修持日久,了悟万事,加上一副火眼金睛,看破美色幻象,自然全不费功夫。

尽管如此,取经路上的孙悟空还是表现了隐秘的色欲,例如他喜好与女妖戏耍,偶尔偷窥风月,对观音慈母般的关爱式教诲尤其买账等等。这些都证明孙悟空在竭力克制色欲,而非没有色欲或彻底消灭了色欲。

由于对情欲的成功控制,争胜好强且不够虔诚的孙悟空最终通过了佛界的考察,晋级加冕,位列高端。
2、八戒

与孙悟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猪八戒。如果说孙悟空主要代表自由的精神情欲,猪八戒则是世俗物质情欲的总化身。猪八戒有着惊人的食量,常人难及的超强食欲。为了有效规制,唐僧为他取了八戒这个诨名,意旨就是治其'五荤三厌'的口腹之欲。

但事实上,这种食欲控制从头到尾都是失败的。贪吃的猪八戒最后被如来封为'净坛使者',赋予其尽情满足食欲的特权,表达了佛法对猪八戒乃至整体凡间食欲的妥协和肯定。

猪八戒除了食欲强大,色欲也极其旺盛。唐僧或许一开始忽略了这一点,最终使色欲问题成为猪八戒的阿喀琉斯之踵。事实上,佛界对此非常重视,反复考验,屡次惩戒。但猪八戒的表现却是无比糟糕,取经末了还不忘飞上云头与嫦娥仙子调侃一番。

猪八戒本是人,修道升天,官封水军元帅,赐号天蓬,其色欲门槛比孙悟空要低很多。他酒后乱性,调戏上仙,下贬凡间,错投猪胎,不思悔改。他倒插门,娶妖女,入赘高家,为的皆是满足财色之欲。取经途中,猪八戒春心荡漾,越界出轨,仍不离财色二端。这与猪八戒重新投胎的特殊状况有关。

他虽然保有一定的神力,但修为不高,难以透彻本原,易被妖怪的色相迷惑。投了新胎的猪八戒,面临新一轮的身心发育,取经时正处于情欲高涨的青春期,对财色的占有欲极强,总有财色兼收的不切实际幻想。在情欲表现方式上,猪八戒总是直接而炽烈,易被发现和究责。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代表'金',猪八戒代表'木','金克木'的五行逻辑隐含了'情欲控制'的深意。孙悟空与猪八戒的武功和本事各有千秋,但情欲控制的能力却高低立判。

孙悟空能成佛,猪八戒只能封个使者,除了表面的功绩评定,根本还是情欲表现的佛法测量。孙悟空以其先天优势和资深修为赢得了佛界的认同,其特殊而隐蔽的情欲表达有效规避了佛法的慧眼。
3、唐僧

下面说唐僧。唐僧的虔诚、唯上、服从,深受上界欣赏,加之优越的出身和难得的时机,成为神权和王权双重钦定的取经领袖。但正是他,堪称《西游记》中真正的'情欲王子'。

论前身,他是佛前弟子,金蝉长老托世。但论修为,他只不过是人在囧途的俊秀脓包。他忍不得饥饿,受不了惊吓,经不起挑唆,扛不住煎熬。但他抵御美色的禅心却是无敌天下,至少凡间罕有,就连饱经风月沧桑的孙悟空也由衷佩服。

其实,唐僧的情欲渊薮比众人深,隐藏情欲的本领也更高明。唐僧,小名'江流'。江者,'千江有水千江月',喻多元的人性;流者,生死苦海任流转,喻在途的迷失--江流即是代表迷失的人性。唐僧被贬下界,源是意乱情迷。他的情欲风采,在西方佛界早有盛名。路经五庄观时,明月、清风暗自夸称不尽:

'好和尚!真个是西方爱圣临凡,真元不昧。'

唐僧能战胜色欲、坐怀不乱与严密的佛界监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佛界对取经领头人的色欲考验极为重视,除了一拨拨美女妖精的主动挑逗,还选派了诸位菩萨亲自出马,目的是让唐僧明白上层监控层级之高、过程之长、花样之多,不要心存侥幸,最好是对女色产生天然的畏惧性抗体,如此才能保住真身、取得真经。

就唐僧而言,自出家起牺牲色欲,目的是换来成佛正果。如果成不了佛,甚至命都难保,他的色欲控制防线就会崩溃。佛界深谙此点,对唐僧的色欲考验虽然力度空前,却保持着适可而止的底线。

每当唐长老意乱情迷之际,外界救援总会如期而至。他总是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乱性时重回正性。即使唐僧遭强力而泄元阳,依佛法惯例,也不应受到苛责。佛经有载,曾有菩萨因遭恶人奸污向佛祖忏悔,佛祖并不觉得她有任何过错。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最情欲化的人物。他爱哭,动辄滴泪,甚至嚎啕,哀惧之情弥漫取经全程;他耳根软,爱顺从,讨厌不听话、有本领、喜卖弄的行者,与世俗的八戒更贴心;他不好炫耀,尊重他人,警惕口舌之祸,把虚怀和诚信看得很重;他目的坚执,面见佛祖,取回真经,报答唐王是难以动摇的神圣使命。

他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的修为才能多有不及,经常向悟空讨教佛经的诠解。他还很念旧,即便成佛之后,他仍不忘再回首,见故人,忆往事。这样的唐僧,如何能说是灭情灭欲的化身?
4、沙僧

与唐僧最相似的,是沙僧。

沙和尚之名,源自唐僧说他最像'和尚'。沙僧先为人,后成仙,因罪被贬为妖,后被收服,皈依佛门。他与唐僧的相似点很多,比如虔敬、形式主义,但他没有唐僧的地位,经受的考验不多,承担的使命有限。他也有些贪财,但没见其好色,这或许与其曾担任宫闱之官有些牵连。因其情欲控制的良好表现,破格升为'大职正果'。

白龙马,严格说来,应是唐僧的'二弟子',但因化身为马,未列名册,最后也得了正果,加封为八部天龙马菩萨。因其不可饶恕的逆反之罪,佛界对他的考验主要集中于'忍从',并以曾经在天庭管马的孙悟空为其主要监督者。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西游记》主人公的情欲实践都受到了佛界的严格审查和控制。佛界对情欲控制的主要依据是佛法,但佛法的治理并不是绝对统一和有效的,有时候还会完全失败。

佛法明知无力根除情欲,却要竭力控制情欲,原因不外乎:通过情欲控制彰显佛法的权威,同时改变人格心性,使信徒不断接近佛法的理想彼岸。在《西游记》中,佛法的这两点目的应当算是勉强实现了。

八卦猛料

《西游记》成书于明中叶后,当时处于商品经济繁荣,世俗生活鼎盛的'转型'期。'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已日渐颓败,曲高和寡,强调'见心明性'的陆王心学因时而盛,为万千草民的情欲纾解创设了重要理据。

人性的渴求终于得到爆发性的释放,情欲开始成为市井文学的主流表达对象。性爱小说超级火爆,载道言志已让位于肉欲写真,《三言》、《二拍》、《肉蒲团》、《金瓶梅》、春宫画……一系列对自然情欲的明烈伸张,构成了对传统礼教的真正挑战。

人之情欲,既然不能堵塞,那就只能疏导,稍具智商的统治者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

当然,情欲泛滥会滋生犯罪,甚至会挑战情欲的特权垄断和等级秩序,但正当化的情欲可以带来'去政治化'的效果,转移民众的生活焦点,化解底层的怨恨戾气,同时还可以带来消费提振、经济繁盛、租税增多、国库充盈,何乐而不从?

(作者注:此文系旧作新改,核心观点和主体内容曾以学术论文形式刊载于台湾辅仁大学主办的《哲学与文化月刊》(A&HCI来源期刊)2014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