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从被遗弃的孤儿成长为“茶神”的故事,是激励人心的励志传奇!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它是一部论述了茶的历史、产地、采制、煎煮、饮用、器具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论著。而《茶经》的作者陆羽的一生,就像那起浮回旋的茶叶,虽然一路冲荡,却终得茶香般的善果。
成长史:寺院杀出个天才少年
陆羽有着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大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陆羽出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然而不幸的是年仅三岁的陆羽被父母遗弃于水边。也许这跟他的个人缺陷有关,陆羽曾在自传中称自己相貌丑陋,而且还是个结巴。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年幼的陆羽遇到了龙盖寺的智积禅师,并被收养于寺院之中,后来陆羽尊称智积为积公。 陆羽被捡回寺院之后,过着单调而清苦的生活。伴着暮鼓晨钟,听着诵佛念经声,陆羽慢慢地长大了。他稍微懂事时就自己占卜,占得“渐”卦,《易》辞曰:“鸿渐于陆,其羽用为仪。”由此,他让自己姓陆,名羽,字鸿渐。 湖北天门的陆羽故园(摘自老金虎88的博客)
陆羽九岁的时候,积公开始教他写文章。教材当然就是寺里常见的佛经了。令积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安安静静的少年竟然拒绝学习佛经,而要求学习儒学典籍。他对积公说:“我没有兄弟,也没有儿女,现在就削发为僧,侍奉佛祖,这难道符合孝道吗?我可不可以学习儒家经典?”积公回答说:“你要遵从孝道,这固然是好事,但你不知道的是,西方佛法才是大道所在啊。”师傅要教的弟子不学,弟子想学的师傅不教,这师徒俩儿各执一词,算是杠上啦。 陆羽这样违逆师傅,师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积公开始对陆羽实施“暴力镇压”,他企图通过过量劳动来使陆羽屈服。小小的陆羽要打扫寺院,清理厕所,背瓦修屋,牧牛,整日忙忙碌碌不得清闲。 别以为陆羽会被这样的磨难打败,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有骨气的孩子。而且在辛苦的劳作中他还不忘记学习。有一次,他从一个学者那里得到了张衡的《南都赋》,可惜他不认识上面的字,但他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学习知识,于是正襟危坐,口中念念有词,模仿其他小孩念书的样子。积公听说了陆羽的情况,害怕陆羽会深陷其他学问中去而渐渐远离佛道,于是就不让陆羽出寺院,并令专门的人来看管他。但陆羽为学习儒学而怠慢了劳作,被看管的人视为懒惰之人,因而招致一番番鞭笞。十二岁的时候陆羽实在受不了寺院的痛苦生活,最终愤然逃离了寺院。 从寺院出来后陆羽进入了一个戏班。因为自身相貌丑陋,所以只能演丑角。但陆羽似乎还挺喜欢这样的生活,鲜活而热闹,富有生活气息,这是寺院里所没有的。而且在这里他还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充当了编剧,写了《谑谈》三篇,也就是三本笑话书。 清茶一杯(网络图)
后来,积公找到了他,无奈地对他说道:“唉,我想着你应该已经彻底放弃佛道了,真是可惜啊!其实我师父曾跟我说过可以让弟子每天学习一个时辰的外学,以降伏外道。现如今,我门下弟子还算比较多,我也就顺从你的意念,让你学习儒学,你不必再待在戏班里,从事乐工之书了。”陆羽的执着精神最终战胜了积公的执念,但陆羽仍然没有回寺院,而是留在了戏班。 在戏班待了一年,陆羽就已经非常有名,连官府都开始聘陆羽为伶人的老师。在一次演出中,竟陵太守李齐物见到了陆羽,并十分赏识他。李齐物可以算作陆羽的贵人了,他不仅赠予陆羽书,还推荐他到火山门(山名,在湖北天门市)邹夫子那里读书。陆羽终于得以系统的学习知识,这为他今后研茶、交友、著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茶事:踏遍三十二州山和水
在火门山六年后,十九岁的陆羽学成下山。此时陆羽广博的茶学知识已经初露端倪。当时的唐代社会已经盛行饮茶之风,只是茶道系统还完整,且算不得一种高雅而有内涵的文化活动。陆羽自小在寺院长大,为师傅端茶递水,对茶事已然不陌生。后来在火门山学艺,知识水平大大提高,对茶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成年之后的交友、游历和考察经历则为陆羽提供了大量的关于茶的知识。 刚刚学成下山,陆羽便结交了一位好友。当时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陆羽,二人一见如故,相与往来三年多时间。好朋友相聚,谈诗论道自然少不了,且二人还经常在一起品茗煎茶,游山玩水。 《陆羽品茗图》(作者:李凤池)
后来,陆羽决心写一部茶学专著,他提出要实地考察茶事,崔国辅表示十分支持。辞别好友之后,陆羽先考察了距离家乡较近的长江三峡和大巴山。他深入茶叶生长地,亲自采茶、炒茶、煎茶,并向茶农请教,收获颇丰。考察回来之后,陆羽隐居在东冈,准备开始写作。 然而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陆羽被迫离开竟陵,南下避难。陆羽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南流域各地,5年后终于来到了相对安定的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流亡期间,陆羽沿途考察了盛产茶叶的诸多州郡,了解到不同地区茶叶的特征和区别。至此,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实地考察,陆羽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茶事知识。于是他隐居于苕溪,并自称“桑苎翁”,开始闭门潜心著书。 奇人还与奇人交,在流亡与隐居期间,陆羽结识一大帮才华横溢,性情奇特的朋友。其中,就有他的至交好友僧人皎然。 皎然俗家姓谢,是谢灵运的十世孙,年长陆羽十多岁,但二人志趣相投,结为忘年交。皎然中年之后方才皈依空门,他年轻的时候放荡清狂,出入儒墨,干谒侯门,很有才情,中年时期他开始求道访仙,后来学仙不成,他方遁入佛门,参悟佛法。而陆羽年少时不喜欢研习佛法,经历了世事沧桑,对佛法却有了不同的认知。他们两人在佛门和儒墨上都有一番奇遇,一经相遇,成为好友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生长中的茶叶(网络图)
谈诗论道,品茗说茶,在这样的交往中,陆羽仿佛体悟到了儒道和佛道在袅袅茶香中的体现。而且,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孟郊、张志和等大唐有名的才子都曾与陆羽交往过。与朋友的交往使陆羽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之后创作《茶经》时,陆羽会将来自儒学和佛学的感悟融入其中。 总之,在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茶事资料基础上,陆羽又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茶经》问世的前提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茶经》成:茶道初现
公元761年前后,在苕溪隐居一年之后,陆羽完成了《茶经》的初稿。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进行了一次修改。公元774年,大历九年,陆羽参与编撰了颜真卿主修的《韵海镜源》,借此机会,陆羽得以搜集到历代茶事,并据此写下了《七之事》,从而完成了《茶经》的全部著述。公元780年,《茶经》正式出版。 《茶经》(古本)
《茶经》共三卷,分为十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陆羽根据自己的调查,从茶的产地、采制、器具、煎煮、饮用、典故等方面对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他不仅介绍了茶学知识,还系统地讲述了饮茶的规矩,将一项简单的活动上升为一种内蕴丰富的高雅活动。陆羽还自己设计了煮茶的风炉,并刻上“圣唐来胡明年造”字样,以纪念平定安史之乱的事。 《茶经》是中国茶道形成的标志性著作。陆羽此书,可谓是惊天一笔,不仅惊动了唐代社会,更为打造中国名片——茶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新唐书》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时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宋代诗人梅尧臣也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 《茶经》一经完成就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且陆羽之名也因而广为人知,连唐代宗都听说了陆羽的名字,并要任命他为太子文学,太常寺大祝,但陆羽都推辞了,因为他的志向在于茶,在于山水之间品茗时的悠然自得。正如他所作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的名气更大了,到后来茶商做成陆羽的陶瓷像,奉为“茶神”,每当客人买了十个及以上茶器时就会赠送他们一个陶瓷像。此外,后人又称陆羽为“茶仙”、“茶圣”。 陆羽塑像(网络图)
陆羽《茶经》对茶学的贡献是被世界所公认的。从唐代开始,中国的茶叶已经世界闻名,《茶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传到世界各地。更有甚者,1928年《大英百科全书》在修订时,将《茶经》全文收录。陆羽同他的《茶经》所凝聚的茶文化一起影响了世界,陆羽不仅驰名国内,更成了当之无愧的世界名人。 参考文献:《新唐书》、《唐才子传》、《文苑英华》、《唐国史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