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医生关心精准医疗吗?

 渐近故乡时 2015-07-19

导读:“精准医疗”只有与临床实践和临床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为医生所接受,才能达到真正的“精准”。


作者:温宁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从2015年年初,奥巴马提出“精准医疗计划”,这一概念仿佛在一夜之间遍地开花。但与媒体的疯狂追捧不同,临床医生的反应却相对“冷静”。在由CHC医疗咨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上,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姜傥博士指出,临床医生们其实并不怎么关心“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非一日之功


  姜博士指出,在奥巴马提出这一概念之前,医生们毕生的努力也正是达到“精准”的医疗。以手术切缘为例,如果肿瘤细胞转移的可能性比较大,切缘就会增大,如果包膜较大,切缘也可以相应减少,这种针对不同的病理情况进行治疗的方式正是出于对“精准”的追求。


  伴随“精准医疗”的到来,也有人指出,参考值范围在将来很可能再无用武之地,姜博士认为这也是一种夸大的说法。因为参考值范围也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是通过成千上万的病例总结出的“精准”的维度,所以它和“精准医疗”并非泾渭分明。


  纵观医学发展的进程,无论是对比研究还是临床数据的收集,无论是循证医学、转化医学,还是个体化医疗,其实都是走在“精准医疗”的路上。“精准医学”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它之所以在现在成为关注的重点,也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数据的获得比原来更容易,其时间和价格成本都大大减低。


  临床医生不关心精准医疗


  姜博士称,虽然“精准医疗”看似风生水起,但医生们却并没有欢呼雀跃,临床上95%的疾病治疗都是不依赖于基因的,而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其限定性。以肿瘤为例,它就是一个多基因的、异质性的疾病。姜博士说,她曾经在实验室里培养着200多只携带不同肿瘤细胞的老鼠,通过实验,她发现,虽然可以成功地抑制一个肿瘤细胞通道,但第二个肿瘤细胞信号又会增强起来。所以,即便是掌握了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与分析,疾病的复杂性和适应性都决定了“精准医疗”和“二代测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姜博士也认为,“精准医疗”仍然非常必要,但应该围绕疾病本身展开,从风险评估到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复发,而不是围绕某项具体技术平台展开。精准医疗是一个全方面的综合的概念,也唯有综合才能达到精准。


  精准医疗需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继美国之后,中国也提出了“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精准医疗”。但不论怎样定义,都不能脱离医疗本身。“精准医疗”应该与临床实践和临床医生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让医生了解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精准”的数据;另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明确不同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效果,发现哪些突变可以影响疾病走向,哪些对疾病治疗的影响不大,从而帮助病人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