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07月14日:给出清晰窗口,展望广阔天地

 采菊东篱630 2015-07-19

给出清晰窗口,展望广阔天地

 

——2015年高考写作题目例说

王大绩 

2015年高考写作题目,仍然是以“给材料”为主要形式。“给材料”写作题目制造出重重迷雾,我们只能在其中寻觅光亮。

“给材料”写作题目不失为一种好的命题形式,它适合于写作教学以及竞赛,但不适合高考这种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原因就在于它模糊。

写作题目,不是常识答题,而是展示思想思维的原点。任何写作题目,都是面向广阔生活洞开的窗口。作为高考题目,原点和窗口首先要清晰。

写作题目,大致有四种形式。给出——问题、标题、话题或材料。“给问题”最清晰;给材料,最模糊。

“给材料”写作题目在高考中做出重大贡献,正是它的模糊性对高考选拔的损害,对中学写作教学的损害,从反面推动了语文界对写作题目本质的深入认识。也正因此,看到2015年高考写作题目中的光亮,我们不无欣慰。

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全面覆盖十五份试卷的16个写作题目,只能举例简说。

“给标题”重现试题

[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700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简析]北京卷给出两个写作题目,考生可以任选其一。两个题目都是给出标题。这是几年来我们首次看到“给标题”命题的回归。这里只以第①题为例。因为有标题的规定,材料只是对“中华英雄”的一种提示,题目的指向与范围都是清晰的。但是,这清晰,也并未限制学生的思想思维飞翔的空间。

当然,这道写作题目在阅卷可能面临诸多需要澄清的问题:

一、中华英雄的范围:写“盖棺论定”的著名英雄最贴近,写无名英雄,或者现在在世的英雄人物,应该可以;

二、中华英雄的定性:写历史有定论,被普遍认可的人物最贴近,写某些有争议的人物,应该也可以;

三、中华英雄的真确:写历史明确记载的真人真事最好贴近,写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和虚构的情节,例如写小说《红岩》中的许云峰,在一则文学想象的题目中,也未为不可;

四、中华英雄的风貌:题目为英雄定义的两面六点,风貌情感,都囊括最贴近,但英雄风貌和情感不大可能在一天之内全都展现,写某一侧面应该也不违背要求;

五、生活一天的界定:写“一天”周期,或日出到日落最贴近,可具体也不会严格界定为24小时,或12小时,只是“一天”不能是“一夜”“一段”或“两天”“多天”;

六、英雄一天的选择:写英雄集中呈现英雄风貌的那一天最贴近,但英雄并非每天都是英雄姿态,《鲁迅日记》里记载的每一天,并非都有英雄业绩,但正是这一天天看似平常的日子里,英雄成长为英雄。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全”的时代已经过去,就是“高、大、全”的时代,英雄也未必每天都是英雄。那么,写英雄平常、低沉,乃至有争议的一天,应该也可以;

七、标题中“我”的限定:写作者本人最贴近。按照题目要求“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标题中的“我”看似必须为作者本人,这与2009年北京卷写作题目《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有所不同。但是,要实现标题中的“假如……生活一天”,“我”就是第一人称的文学想象,而且不能是旁观者,必须是参与者。如是,我的身份需要改变:例如写第一人称的志愿军战士,亲眼见证邱少云壮烈牺牲的一天;或者第一人称的“陈意映”与林觉民后厅小室新婚的一天;或者“我”是日寇关东军的一名士兵,参加围剿杨靖宇将军的抗日联军,这一天英雄壮烈牺牲,“我”肃然起敬,深深忏悔,应该也可以;

八、假想的历史真实:写历史真实贴近,但“假如……”是假想,“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更是时空穿越,那么,若因“我”的穿越改变了历史的既成事实,例如,写“我”和邓世昌在黄海海战的一天,“我”一炮击沉了吉野舰,应该也可以……

每一处的疑问都不会成为阅卷的纠结点——因为标题提供了写作思维腾翔的清晰原点。“假如……”“展开想象”的要求,容纳所有合理的文学想象。不要认为“给标题”“给话题”的写作题目会限制考生的思想、思维——“给材料”写作题目的模糊窗口面对的是广阔的生活,“给标题”“给话题”的清晰窗口面对的是同样的、同一的广阔生活。而后者才切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大规模快速阅卷的实际。

这样清晰的写作题目,也才更有利于写作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高考写作的本质是用熟悉的生活,真实的感情演绎写作题目,或者说是构建内容与题目之间的纽带——思想、思维、语言的纽带。写作题目,是写作思维的原点。作文内容距离原点越近,越容易切合题意,却不容易写出新意;作文内容距离原点越远,越容易写出新意,却不容易切合题意。只有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既切合题意,有别具新意的好作文。如是,原点首先要清晰;如果原点是模糊的,那阅卷就只好去限制写作内容了。而这些限制大多是人为的、无理的、违背题目本身、违背“课程标准”、也违背写作固有规律的。

北京卷这个清晰的写作题目,可以说是海阔天空。如果按照文学创作“移花接木”的规律(题目规定的“记叙文”,并不排除小说,小说是文学性的记叙文;题目“展开想象”的要求,更是文学创作的要求了),写任何一个熟悉的人都行,只要给他赋予一个适当的英雄名字,并展开想象,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作文中的“我”)的情感”就可以。而要写好一个人物,需要“细节”和“感悟”两个支柱,其中尤以“感悟”至关重要。毕竟,写作的目的是要考生体验中华英雄的伟大风貌和感情,而不是写出哪个人名。

顺便说一下北京卷另一个题目深入灵魂的热爱”。这个题目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按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认知规律,对“一物”的热爱,都与“情”关联,也都与“人物”相关联,因此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好感情,乃至与“中华英雄”殊题同归。只是如果不注意题目清晰的界限,直接写“人物”“多物”或写“植物、动物或器物”之外的事物,将不被接受。

“给问题”闪亮登场

[全国课标二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题目给出三个人物材料,要求就“谁更具风采?”做出“思考、权衡与选择”。

人物

职业爱好

个性特点

贡献成就

大李

科学家

笃学敏思

矢志创新

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

焊接工

爱岗敬业

练就绝活

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从职高生成为焊接大师“大国工匠”

小刘

摄影师

酷爱摄影

跋山涉水拍摄美景

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赢得网友一片赞叹

题目要求写“更具风采的一个人”,材料给出三个人物,考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从中任选其一,这就等于给出三个题目。选择的理由可以综合每个人物各自的性格、职业特点和特殊贡献、成就,也可以就其一点阐发,这就演变出了更多题目。例如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破解生命科学之谜、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例如老王:爱岗、敬业、练就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从职高生成为焊接大师、“大国工匠”。例如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拍摄美景、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赢得赞叹……这些题目,又可以或分或合。

一份试卷,给出如此众多的题目,而且涉及不同职业、身份、特点、爱好、贡献、成就、地位……

材料给出的三个人物简介都有若干角度和侧面,但“思考、权衡与选择”的理由可以仅就其一,或侧重其一。材料给出的三个人物简介又都很概括,如果写议论文,当然要联想其他人物、事例,以为佐证;如果写记叙文,势必要想象其人的细节、情感,以使充实。

无论选择哪条写作途径,考生都必须以熟悉的生活和真情实感为基础。至于材料中三个人物的高下比较,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因为“不熟悉”就是最好的理由——只要一句话“至于另外两位,很抱歉,我并不熟悉”便可带过。题目给出的材料,如同大海,广阔无边。

值得欣幸的是,在如此广阔无边的大海上,我们看到了灯塔的光亮。这个写作题目,将多年来习惯性给出的材料,做了问题化的处理:“你认为谁更具风采?”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只泛泛要求“选好角度”,那涵盖整体材料的立意角度,无疑是所有“给材料”题目共同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心灵的选择”。当然,在问题的统领下,角度依然丰富多彩;但作文必须对“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做出清晰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写书信”提出训诫

[全国课标一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简析]材料来自实际生活,展现出真实生活的情景,呈现出与生活一样的广阔多彩;但是它缺少一个清晰的标题。

题目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于是呈现一波一波拓展的态势,每一波都很不简单。材料涉及的范围非常宽广。

事情发生的原点是“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的父亲老陈。他的行为涉及到违犯交通法规,危害个人和公共安全的问题;老陈是被动“接电话”,而不是主动“打电话”,原因可能是公务繁忙,也可能是碍于交际和情面,于是,给老陈打电话的某些人也进入“其他相关方”的范围。

接着就是“屡劝”老陈的家人,他们的一再规劝,应是源于亲情,也可能因为对交通法规的重视;“屡劝”无效,应该与方式方法有关,除了规劝,是不是考虑过其他解决办法,这属于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方法的问题。

再后面是女儿小陈这一波重点。小陈“迫于无奈”“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反映出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在亲情与法规矛盾中的抉择;“通过微博私信”表明她本不想扩大知情面,如是,她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妥善的选择?“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这“生命安全”也可能不仅限于父亲,还包括高速路上的公共安全,其中呈现出“亲情”与“法理”的微妙关系。

接下一波是“警方”。警方“查实”并对老陈进行“教育和处罚”,体现着执法的务实、严肃、认真;及至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扩展到公众领域,事态出现了“转折”,应该是违背了小陈的初衷。

于是又波及广大网友,这就延伸到对网络的评价。众多“点赞”,一些“质疑”,都缘于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不同,由于“心灵的选择”不同,所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再经“媒体报道”,于是激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这样,媒体也被纳入了“其他相关方”,它的责任、良知、作用和后果也成了表明“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的靶子。

以上一波波的扩展发酵,及至成为高考写作题目的材料,和考生产生了密切关联,“相关方”也就包括了考生,进而扩大到命题方、教师方、学校方,乃至整个教育环境和社会背景了。

题目材料所说“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很有预见。不是有考生把新闻原型“爱心菇娘”搜索出来责备吗:练了三年“套路”议论文,就被你的一条微博私信毁了,你举报什么?就不能给你爸买个蓝牙耳机吗?其实,考生的这些牢骚,完全可以在考场作文中,通过给小陈的信发泄;当然这牢骚更应该写给自己的语文老师,反思一下“套路”作文模式。因为,语文教师也已不是“无关方”了。这正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所有这一环一环的问题,形同一个个写作题目,一个个思维原点,一张张面向广阔生活的窗口。材料涉及的角度如此宽广。正因为写作题目给出的材料有太多的角度,“全国课标卷”题目的要求也先后由“角度不限”,变为“选准角度”“选好角度”,而何为“选准”,何为“选好”,又从来是模糊的,不予明示的。于是,很多地方阅卷要规定“最佳角度”,这些所谓的“最佳角度”,又都是片面的、人为规定的。因为能够涵盖全部范围、所有角度的立意角度,一定是从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来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丰富多彩的答案,无不源于“心灵的选择”——因为它们都反映着生活的发展变化,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交融和更迭。说得简洁些,都是某种意义的“转折”。如果不认为规定“最佳角度”,那角度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

某市模拟考试,曾给出这样一则写作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几个人在一起玩桥牌,甲说:打牌关键是拿有一手好牌。乙说:打好一副坏牌才有意思。丙说:看打牌的才好,没有输赢,却可看人家输赢的戏。丁说:只要抱着娱乐的心态,怎么都好。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做,不得抄袭。

题目明明要求就材料引发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并且“立意自定”。材料中甲、乙、丙、丁四个人对“玩桥牌”的看法各执一词。涵盖全部材料的“感悟”,当然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它体现着生活的发展变化。一位同学,以“要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生活”立意。教师说不行,理由是:如果这样立意可以,那所有的写作题目都可以这样立意了。

这位教师其实触及到了给材料写作题目的通病,只是它懦弱的退避,转而带着学生去“盲人摸象”。不错,“给标题”“给话题”的写作题目也反映着生活的发展变化,但它是透过一个清晰的窗口观察、思考、感悟生活,是在一个清晰的题目中演绎这种发展变化。

我们从这则题目看到的光亮是,它要求采用写信的方式表明态度,阐述看法。这就既需要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允许扩展深化,由表及里、小中见大,揭示事情根本和象征意义。通过写作形式对写作内容做了制约。

这个写作题目,对时下盛行的“潜规则”套路写作,是一次训诫。题目给出非常广阔的写作空间,允许考生在“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中选择任何一个对象,表达任何一种“态度和看法”,但书信的形式要求考生细察深思,就具体情节展示思想水平、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要从“写作素材大全”里趸来那些上三千年、后八百年的事例套用,怕是有一定难度了。

“给材料”雄踞主流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写作题目材料给出的直接内容是“接触了解自然”。“自然”的两个方面:天气和生物。“接触了解”有两个侧面:传统的直接方式,间接的时尚方式;每种方式各有好处,也各有不足。如下表:

自然

传统的直接的

接触了解方式

间接的时尚的

接触了解方式

天气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

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

难逾目力所及

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生物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

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

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

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这不由使我们想起2014年广东卷写作题目,也可以得出这样的表格:

照片

传统的黑白胶片时代

时尚的数码技术时代

好处

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

不足

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两个写作题目的含意何其相似乃尔。这当然不是广东卷写作题目独有的特点,而是所有写作题目的共同点。因为任何写作题目也不能离开生活,生活中的运动是永恒的——历史形成传统,经由现实萌生时尚,进而走向未来。长江后浪推前浪,生活永远奔腾向前。任何写作题目都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都必然反映生活的发展变化,都具有生活运动的基因,都在反映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交融和更迭和中具有思辨的价值和意义。

所不同的是,“给问题”的写作题目有清晰的写作原点,“给标题”“给话题”也是清晰的;而“给材料”的写作题目是模糊的。即如广东卷这两个题目的材料就可以互为佐证、互为材料。当然也不仅指这两个题目,所有写作题目的材料都可以在反映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交融和更迭中,互为佐证、互为材料。而从生活本身就是“传统”与“时尚”碰撞、交融和更迭的生活这层意义来看,“给材料”的写作题目等于没有给出题目——因为它没有写作思维的原点。

话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起2000年全国卷的写作题目。那一段提示语说得实在好: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如果您没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那么,作为现在高考写作题目主流的“给材料”写作题目的一篇篇材料,都向您提供着“答案丰富多彩”的佐证和材料。

或许有人说,广东卷这两个题目是分别以“自然”和“照片”为写作范围的。如果这样理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一要求的话,那莫不是“乌鸦模仿鹰”的材料只能写乌鸦?“兔子学游泳”的材料只能写兔子?“过独木桥”的材料只能写独木桥?“看见空谷”的材料只能写空谷?“穿越沙漠”的材料只能写沙漠?不太怪异了吗?

就算是承认画地为牢的“内容范围”, 这两个题目也仍然形同没有出题。

2014年的题目“内容范围”的广阔无边自不必说,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能也可以在中照片呈现。

2015的题目的“内容范围”也同样广阔无边。仅就题目材料直接谈到的事物就有:天光、云影、阴晴、雨雪、目力、电视、全球天气、云卷云舒、乐趣,林间、草、莺、枝叶、花鸟之名、树木之性、鼠标、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行为有:看、测、逾、打开、知、静观、漫步、细说、轻点、嗅到……

其间还有肯定、否定、程度、转换……

超出这“内容范围”是不是就不可以?例如写冰雹、飓风、雾霾……例如写雄鹰、海燕、兔子……例如写快跑、听到、激辩……

会有人说,这些具体内容是要归纳的,好比你上文归纳的 “接触了解”“天气”“生物”“自然”;那么,这“接触了解”会不会扩展到“分析研究”“思考感悟”“认知改造”?“天气”“生物”会不会扩展到“水文”“地质”“火山”“地震”“海啸”“矿物”“农业”“工业”? “自然”会不会扩展到“社会”“世界”“宇宙”?“一切景语皆情语”,落花时节、江河日下、世界风云、股市风暴、环球凉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风压倒西风……内容范围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简析]有人可能会认为这则写作题目的重点是材料的最后一段,立意角度是“要透过表面,看清本质”。其实并不是这么单一。道理很简单:如果是这样,那何必给三段材料?

仅就材料第三段而言,就包含“本色”与“呈现”、“微观”与“整体”、“特殊”与“一般”、“光线”与“色彩”、“照射”与“缤纷”、“外因”与“内因”、“表象”与“本质”、“特殊”与“一般”……诸多角度。每个角度又都包含“蝴蝶翅膀”这具体事物,相类似、相对照的相关事物,可譬喻、可比拟的宏观事物,可象征、可引申的抽象道理……分开看,角度丰富多彩;综合看,答案丰富多彩。

题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自选角度”,那么,材料第一、第二段也理所当然地在“范围”之内。

材料第一段。“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这是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三个目的。“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中国顶级科学研究机构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公众和中小学生,而且是实实在在地推出“开放”“系列”“科普”活动。由“科研人员”“特地”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蝴蝶的翅膀”。这里包括国家关怀、科学机构、社会公益、祖国未来、科学普及、负责务实、青少年心理、动手观察、仪器设施,甚至还包括扫描显微……每一点都是一个可譬喻、比拟、象征、引申的写作题目——角度更是丰富多彩。

材料第二段。“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传达出“三维”“纳米”高科技设备的神奇魅力。“原本色彩斑斓”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除了科技令人惊叹,也还包含着对“放大”或褒或贬寓意的引申空间吧?当然,也有人质疑这则作文题目的材料有知识性错误:谁说蝴蝶翅膀没颜色?但是,题目材料有错误,并不意味着作文题目有错误。因为辨析材料错误,也不失为作文允许的一个角度——您能说答案不丰富多彩吗?

模糊的“给材料”写作题目仍是主流,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给标题”写作题目的回归,还看到了以“书信”形式使题目清晰些的尝试和“给问题”写作题目的萌芽。我们不敢说“相信”,我们唯有期望在中学语文界的共同努力下,高考写作题目能够扫荡雾霾,呈现出展望广阔天地的清晰窗口。

 

本文发表在《少男少女·文道(写作版)》2015年第8期“试题观察”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