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红楼梦中人如何看病谈性差医疗

 yygltj 2015-07-20
新闻报道: 美国心脏协会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尿酸可减轻女性的中风(脑卒中)后遗症。经过90天的临床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表明,尿酸治疗后有42%的女性中风患者基本消除了运动障碍。相比之下,用安慰剂治疗后康复的女性患者却只有29%,而男性患者群服用安慰剂和尿酸后的效果差别并不明显。

  众所周知,“高尿酸血症”作为一种富贵病,可以诱发痛风与肾结石、痛风性关节炎、以及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多种病症。考察其中的痛风患者,目前临床上95%以上都是男性,女性仅占5%左右,且大多数是在绝经期之后患病。男性痛风患者比例高的原因多与嗜酒、喜食富含嘌呤和高蛋白质的食物等生活习惯相关,由此使体内尿酸增加,排出减少;而绝经后女性痛风发病的增多,则可能与卵巢功能的变化及性激素分泌的改变有一定关联。 由此可见,不同性别的患者体质特点与生活习惯和行为倾向都会有所差异;对于中风之相同药物的治疗反应,也可能表现出显着的不同。

  其实,1980年代以来,从抗高脂血症与冠心病的新药在不同性别患者中所表现出的功效差异出发,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性差医疗”(Gender-specific medicine)的新领域。其理念是: 基于患者的生物以及社会性别的差异而进行诊疗。鉴于男女两性在包括生理、心理因素在内的体质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性差医疗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以及精神心理、皮肤、口腔等各个医疗领域的诊疗和保健,远远超出至今以生殖系统为核心的妇产科以及男科的诊疗范围。特别是至今新药开发时的受试对象,主要以男性居多,对于女性患者群的诊疗研究,还多有欠缺。

  近10多年来,性差医疗已经影响和普及到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的研究现状表明,以女性为中心、以心身医疗为主要内容、以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中药、针灸)疗法互补的诊疗,构成其性差医疗临床的主要需求和特点。例如,在日本各地,以女性医疗工作者为主力、专门针对女性患者的各种医疗保健需求而建立的女性医疗中心纷纷涌现;而以中医学为源头的汉方医药和针灸疗法于此领域的开拓,也显示出独特的效用与巨大的发展空间。

  “性差医疗”在现代医学中尚属于新生事物,然而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体系里,可以说古往今来早就蕴含有丰富的相关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

  宋代医药学家寇宗奭指出: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谓妇人之病多不易治。因妇人幽居情郁,忧恙爱憎多疑,所怀不遂,性执偏拗,诊时又不令医师观形、望色、闻声、问病。强调了女性患者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病理以及心理特点。

  在堪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文学巨着《红楼梦》中,也频频涉及到与中医学相关的“性差医疗”内容。

\

晴雯补裘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说到晴雯因着凉而病,宝玉让人请医生。来的大夫认为是外感内滞,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不过,宝玉看到处方上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枳实、麻黄后,连叫:“该死,该死! 他拿女孩儿也像我们一样治,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谁请了来的?快打发他去罢!再请一个熟的来。”于是,又改请了王太医。这回医生所言病症虽然与前相仿,但是没有再用枳实、麻黄等勐药,倒有当归、陈皮、白芍等温和的养血调气之品,分量较先也减了些。宝玉于是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兼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狼虎药。连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禁得起?”——这便是“薜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的故事。公子哥儿贾宝玉的医论与药论是否公允,我们权且别论。文中提示的男女因体质强弱不同,即使同病或同证也当有所“异治”的道理,确是正经没错儿的。

\

尤二姐

  在《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也有乱用虎狼药的医生登场——贾琏瞒着妻子王熙风偷娶尤二姐为妾,其后这尤二姐被王熙凤接进府来却暗受气虐,于是变得病病恹恹,贾琏遂请来太医胡君荣诊视。谁知这胡太医诊脉看了,先说是经水不调,全要大补。尽管贾琏在旁提醒已是经停三月,又常呕酸,恐是怀孕,但是因一睹尤二姐芳颜,就变得魂不附体的胡太医却误判为“不是胎气,只是瘀血凝结。只以下瘀血、通经脉要紧。”服下胡太医的药后,病人腹痛不止,居然使得已经成形的胎儿流产了!尤二姐的心灵连受创伤,变得万念俱灰,最终吞金自尽。这一案例,也明确提示了忽视“性差医疗”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笔者在日本参与中医临床20余年,接触到的病人近80%是女性,因此在诊疗中重视她们与男性患者不同的特点。以表现出抑郁症状的患者为例,一些年轻女患者因变应性湿疹或心因性口臭而导致抑郁,她们比男性或其他年龄段的同性病人为自身形象而产生的苦恼更为强烈和深刻;而更年期的主妇抑郁,常与家务繁杂、特别是因照顾家中病弱的老幼或苦于应付错综的家族关系而心身过劳相关;高龄女性的抑郁,则多与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独居的体弱孤独以及寂寞无助相关联。只有辨证审因,因人制宜,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患者的体质和心身特点,进而恰当地对症下药,治疗上做到有的放矢,保证安全。


  专栏作者 戴昭宇

  专栏作者简介:习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医师。在日本留学、工作20多年,长期在东京有明医疗大学等院校任教。现奉职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主要从事临床中药学与中医内科学等教学,同时参与诊疗,从事以中日两国传统医学的比较为中心的临床文献研究。

【大公健康独家评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