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里的医生们

 殘荷聽雨 2016-05-13


2  小提示:点击右上角“…”可分享到朋友圈

3  评论已开通,可于文章最底部给我们留言


近日魏则西事件和陈仲伟医生事件沸沸扬扬。看着网上,微信里的评论,感受世间百态,人间冷暖,万语千言,终成一句:“这是怎样一种病态的医患关系啊!”医者与患者,前者应对后者仁心仁术,救死扶伤,后者应对前者信任尊重。性命相托,该是怎样的庄严?可这种关系似乎太理想化了,在一些人眼里,白衣天使已经变成了白眼狼,别说信任,那简直就是害人的仇家,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今天,暂且不去议论那些偏激言论,还是先说说红楼梦里的医生们吧。

  贾府富贵,皇亲国戚,府上有人病了,请的多是太医。按理,这些医生应该是医术高超了吧,其实,也不尽然。

  宁府备受众人喜爱的可卿病了,病得有些莫名其妙,可以算是疑难杂症。请了好几个太医轮番会诊,依旧各执一词,不能明确诊断。尤氏说:“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蒙侧批:医毒。非止近世,从古有之。】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

  一来可卿病得奇怪,二来贾家势大,这些医生生怕诊断错误惹麻烦,因此不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人云亦云。方子也是大家商量着写,态度之殷勤倒是无可挑剔。就算吃了药不见效,病家最多也就是说他们没本事,也不好把他们怎么样,毕竟是好几个医生的共同意见,法不责众嘛。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把一群保命混饭吃,怕担责任的医生形象勾勒了出来。那批语说这是自古有之的“医毒”,这“毒”,毒在“混”,毒在延误病情。

  可卿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冯紫英推荐了一位张先生,张友士,回目中看,也是一位太医。推荐词是这样的:“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这样的词句,在旁观者看来,是夸张的了,但对久病的病家来说,最愿意听到和相信这样的话。果然,贾珍急忙命贾蓉去请。那张先生说太累了,不宜诊病,明天再来,而且说自己“医学浅薄,本不敢当此重荐”,这里有侧批说【医生多是推三阻四,拿腔做调。】,看来批者对医生没什么好印象。其实这里我倒觉得这个张先生是个负责,谦虚且实事求是的人。若是急诊,再劳累也是要去看的,因为性命攸关。若不是急诊,为了诊疗质量,推迟一日,也是对病家的负责。若不信,看他次日行事。

  次日来到贾府,贾珍对他又是一番吹捧夸赞,张先生仍是自谦知见浅陋。且不管这是不是表面文章,起码不像今日某些人,一分说成十分,打保票,吹牛皮,就是要忽悠患者掏钱。就好比那个莆田系的医院把一个已经停止临床试验的无用技术吹嘘成治愈肿瘤率达百分之八九十。接下来,张先生诊病,一般医生要先问病史,而他却说:“如今看了脉息,看小弟说的是不是,再将这些日子的病势讲一讲,大家斟酌一个方儿,可用不可用,那时大爷再定夺。”一席话,既不托大,又透着自信。这样的话,其实比天花乱坠的吹牛更能让病人信服放心。古人看病靠诊脉,张先生的诊脉过程是:“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换过左手,亦复如是。”调息至数,宁神细诊半刻功夫。可见看病过程的仔细认真。把完脉,张先生说了病人的症状,果然不差,说明他的医术确实不错。而鉴别诊断时,干脆利落,否定了喜脉。对于病情预后,也说得清楚:“这病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的药看,若是夜里睡的着觉,那时又添了二分拿手了。”当患者家属贾蓉进一步询问病情预后时,张先生的回答也很巧妙。对于一个只有三分可治的重症患者,该如何向患者或者其家属婉转解释预后,其实是一门说话的艺术。张先生是这么说的:'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 首先赞一下对方高明,言下之意是我接下来的话你应该明白和理解的。接着说患者病情重,能否治愈要看医缘,也就是说目前没有十分把握。但又马上说:今冬无妨,能过春分,就没事了。这其实是病人有可能活不过春分的另一种说法,这么说,既让患方知道了病情的严重,又给了患者及家属一丝希望,毕竟希望是生存的动力。

  张先生开了方,完成了这次诊疗。患者对他是怎样的评价呢?尤氏向贾珍说道:'从来大夫不象他说的这么痛快,想必用的药也不错。'贾珍道:'人家原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因为冯紫英我们好,他好容易求了他来了。既有这个人,媳妇的病或者就能好了。”辩证准确,检查细致,诊断干脆,说话婉转但实事求是,谦虚而不自吹,这样的医生,患者怎么会不信任他呢?最后可卿仍是不治,家属也是十分地伤心,但谁也没有去怪罪这位医生,因为医生的诊疗无错可挑,而且已经把话都说清了,没有任何欺瞒。

  常在贾府走动的医生里,有一位王太医。他的叔祖王君效曾是太医院正堂,也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这位王太医的医术应该也是高明的,因为贾府重要人物病了,都是请他来诊治,袭人被宝玉踢了一脚后吐血,宝玉也是五更天急着去请他来看。对于他,我们着重来看看他的开方用药。

  这日贾母欠安,王太医被贾珍,贾琏,贾蓉三人领进贾母屋内,屋内贾母端坐,两旁是近十位丫头嬷嬷排开,碧纱橱后还有许多女眷。可见贾母之地位,贾府对贾母之病的重视。王太医仔细诊断后,发现贾母只是偶感一点风凉,不是什么大病。于是说:“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这句话说得也很艺术,有些心理学在里面。首先是表明自己态度,病人不用吃药。但看众人对贾母的重视,若只是自信满满地说不用吃药,未免病人及家属会有担心:一个古稀老人病了,不吃药?这行吗?因此王医生又说,我也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就煎一剂吃,若不吃,也没事。这方子具体是什么,文中没说,估计是有些起调养作用的温和成份在,不过是安慰剂罢了。用与不用,取决于患者自己。

  接下来,奶妈抱着巧姐儿也请王太医看看,医生看了看说:“我说姐儿又骂我了,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看来巧姐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只用吃丸药就好,而且建议饿两顿。试想做父母家长的,哪个不是希望孩子多吃些?孩子病了,更是心疼。这时说饿着她,家长岂有不骂之理?这点王太医早有预料,因此把话先说了:”姐儿又骂我了”。即使被骂,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


  后来,晴雯病了。因为是个卑微的丫鬟,请来的医生,竟是个庸医,开了猛药。幸好被宝玉看出问题,才坚持请王太医来诊治。果然,同样的症候,王太医开出的药方就温和许多。宝玉的解释是,这用药也是要看患者体质强弱的。是药三分毒,熟知药性,针对性用药,应是医家具备的基本功。那位胡医生,从这次乱用虎狼药就可以看出是一位水平不怎么样的庸医。果然,他在后来为尤二姐看病时,诊断治疗错误,导致滑胎。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王太医开方下药,是有原则的。首先是坚持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与否与用药强弱,完全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来决定,而不是一味开大处方,开贵重药。其次是能站在患方考虑,知道他们的担忧,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稍作变通,让家属安心。但绝不会投患者及家属所好,被患者及家属牵着鼻子走。

  贾府请过的医生很多,有平庸无能的,有害人性命的,当然也有医术高明的。张先生与王太医,这二位便是好医生的代表。作为医生,仁心仁术,二者不可或缺,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但医生这个群体,不论何时,都会有良医与庸医。从古到今,虽然医毒一直存在,但救死扶伤的医生则还是大多数。切莫因为一次不愉快的就医经历,或者听说了他人的某些经历,就开始怨恨整个医生群体。更不要因为听说了二姐被胡庸医误诊的故事,就对不肯开药的王太医瞠目挥拳,也不要因为可卿最后还是死了,就去张太医家动刀大闹。信任,是就医的前提基础,如果连医生都不相信了,还找他看哪门子病呢?如何让胡庸医少些,王太医张先生多些,是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的。取得信任,给予信任,才可将性命托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