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绣红楼 | 半由命数半由医

 昵称37581541 2019-09-13
 

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hlmyj001@163.com

作者

水溶

红楼梦里的人好像特别容易死。

所以书中会有那么多的寡妇。据说有好事者统计过,具体数字让人倒吸凉气。闹学堂的金荣的娘“金寡妇”;差点被飞砚扔到的贾菌“少孤”;后廊上贾芸的寡母五嫂子;“镜里恩情”的李纨……这些是年纪比较轻些的,还有那些孤单走了大半生的,从黑发守寡到白头。

比如春燕娘何婆子“况且我是寡妇”,刘姥姥“积年的寡妇”,积年二字,告诉我们她失去丈夫已有多久远。尤老娘嫁了两任丈夫最终还是一个人,青春守寡的李纨还有个寡婶李婶娘。薛姨妈,薛蟠也是“幼年丧父”,金桂也是父亲死得早,寡母守着独女。贾母提到宝玉的爷爷,掉下泪来,张道士在旁说:当日国公爷的容貌,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罢,可见贾母也是寡居了很多年,当年贾代善撒手人寰时,贾赦贾政都还是小孩子。

不仅仅是寡妇多,不仅仅是男性容易死。红楼这部书须要细细的读,作者看似没写什么的地方,字里行间却都是生死的无常。惜春是个没娘的孩纸,迎春“死了的娘比赵姨娘强百倍”,贾蓉被凤姐骂过“你死了的娘的阴灵也不容你”。贾蔷是孤儿,贾瑞父母早亡,自己又年轻轻死了。可怜代儒这一生,是专门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秦钟少年一病,说死就死了,秦业也紧跟着去世。湘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雨村在林家做西席的时候,贾敏病逝,而到后面林如海去世,似乎也就隔了短短几年光阴。

一部书成书于哪个时代,总会带着那个时代的影子。所谓的无朝代年纪可考,不过是此地无银,信他才怪。今人拍的古装电视剧,就算架空历史,哪一部不是穿着前代衣服,演绎着现代爱情?

从红楼梦文字或明或暗透露出的这些死亡信息里,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个时代的医疗真的不行。前面列举的那么多人,有一个共同点:基本都是病死的。

就说贾珠吧,娶了妻,生了子,“不到二十岁,一病就死了”。年纪轻轻的小伙子,那么容易就得了治不好的病,怎么生命就那么脆弱呢?以贾府的煊赫地位,想来是不难请到好大夫的,高明的太医应该是挑着用吧?这么一个“十四岁进学”的优秀长子,家人自然是想方设法尽心医治的。好吧就算他命里该绝,难道前面列举了那么多人,个个都是不治之症?

秦可卿得过一场大病,姑且不论她到底是不是病死的,且看她治病的情景:

“如今且说媳妇这病,你到哪里寻一个好大夫来与她瞧瞧要紧,可别耽误了。如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了方子,吃了也不见效。”

此处蒙侧批“医毒,非止近世,从古有之”。

那贾珍都“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当初为秦氏看病时,自然是十二分的尽心了,自然要找好太医的。然而从尤氏的话里,可以看出这些太医,有多么平庸和圆滑,完全和医术高明不沾边。

宁国府的门槛,等闲是那么好进的么。然而宁国府行走的太医尚且如此,民间市井的普通医馆药铺更加可想而知。

当然有个说法叫高手在民间,但那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万里挑一,你得走了多大的狗屎运才能遇到啊,几乎可以不予考虑。

就好比一个三甲医院水平尚且如此,那么乡镇医院的水平更可想而知。

可卿的治疗团队不像是太医诊病,做事风格倒像现代的某些机关单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太医们大家保持着队形,像黛玉一样“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商议出来的方子,自然都用那最平和的药,中规中矩不痛不痒,即便医不好病,但也吃不坏人。就这么慢慢的耗着,病人若有好歹,也是命该如此,从药方中绝对看不出不妥来,完全不关医生的事。

这些太医到底是都没能诊透秦氏的病症,还是纵然诊出端倪却不敢十分确认,怕担责任,都不得而知。“断不透是喜是病”,这个是问题的关键处。就像璜大奶奶对尤氏说的:

“定不得还是喜呢,嫂子倒别教人混治,倘或治错了,可了不得!”

——这个想法实在是有代表性。

这种情况,谁不瞻前顾后,谁敢下猛药呢?

所以还是和医术有关。贾母曾提起过王太医那位叔祖,“太医院的王君效,好脉息”。好脉息,自然是这位老王太医把脉把的好。这是治病的基础,把准了脉才能准确判断病症,对症下药。

冯紫英推荐来的张太医,他搭过脉后就直接断定秦氏不是怀孕,是大病:

“或以为此为喜脉,则晚生不敢从也。”

医术过硬就可以这么自信。又说:

“大奶奶这病,可是众位耽误了。”

是谁耽误了呢?是贾珍尤氏贾蓉这些人,没有及时找到高明的医生,更是那一群人云亦云的太医,没能及时诊断清楚。

读者们都知道秦氏是悬梁而死,虽然作者并未明说。但假若一直由先前那帮太医医治下去,秦可卿就算不自尽,迟早也是个病死。

另一个断不透患者是喜是病的医生是胡君荣。“说是经水不调,全要大补”,一副药就把尤二姐腹中一个已成型的男胎打了下来。当然胡君荣动机为何,是否有人指使另当别论。

不管是可卿,还是尤二姐,这“是喜是病”的大困扰,放在今天也就是一根验孕棒这么简单,连医生都用不着。如果可卿早确认了不是喜而是病,太医们就可以大胆判断病情,用药就不用那么多顾忌;如果贾琏面前有一份B超化验单,怎么会接受胡君荣的药方,早已乱棍打了出去。

就是这“断不透是喜是病”,间接的害死了红楼梦中两个最美丽的女人。

害了尤二姐的胡君荣,和给晴雯诊病的胡庸医,应该是同一个人罢?不然哪来那么多糊涂太医,又都姓胡。而且从情节中可以看出二者的相似:胡庸医见了晴雯的红指甲,便唬的回过头去,胡君荣见了二姐的好容貌,又唬的通身麻木。

红楼梦有的版本明说了这是同一个人,有的版本则并未提及。

胡庸医给晴雯开的药方子,不必说专业的医生,就连业余的宝玉也能一眼看出不妥来。那方子并无大错,只是不适合娇弱小姑娘的体质,可见这是个死背药方的人,并不晓得因人而异,辩证施治。一个小小的风寒感冒尚且处置不好,更遑论大病疑难病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庸医,出诊费也要给他一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大丫鬟一月的工资了。虽说是侯门要的体面,但也可见看病贵是自古就存在的问题。这胡庸医既能在京城立足,又偶尔能被荣国府这样的豪门请了出诊,可见在医界的地位并非末流,放到现代,怎么也得是三甲医院的医师级别吧。那么这人的水平,是不是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中阶医生的水平呢?

良医难遇,达官贵人公府侯门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状况更可想而知。

他们更大的可能,是连找庸医看病的机会也很难得。

红楼梦后四十回,我向来读的少。但毕竟是清人所写,至少有些细节能反应当时的社会真实状况,比如第一百十三回,刘姥姥说:

“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

这就是底层小百姓们的生存状态。穷苦人读不起书,因穷而愚,因愚愈穷。他们大部分情况下是不会请医诊病,花钱买药的,病了就会认为是邪祟侵体,惯常用求神问卜驱邪之类的方式来解决。

因为这个花钱少,相比之下能负担的起。

最主要是乡村里也实在难得有好医生。

连胡君荣这样水平的都到京城混去了,屯乡里还能有啥好医生?

于是平民的死亡率会更高,活下来更艰难。像刘姥姥这样贫穷且无依靠的女人,能活这么大年纪且身体康健,那都是满天神佛照应着的。

所以凤姐请刘姥姥给巧姐取名字,借借她的寿,其实是盼着借借她顽强的生命力。

大观园风地里一块糕,便吃病了巧姐。凤姐的第一反应,是抱给王太医看,而刘姥姥的第一反应,则是:

“不是撞着什么了罢?”

这就是有医生的人和没医生的人的区别。真真阶层不同,处事习惯完全不同。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回家时得赠送了无数的东西,其中有一样东西是她特意讨要的:

“这包儿里是你前儿说的药,梅花点舍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催生保命丹也有……”

我不懂药理,无法分辨这些药都是治疗什么疾病的,但最后一个十分明显,从字面上就知道是难产用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味药比那108两银子更有价值。

可见平时不看病,只是没有条件看病罢了,求神问卜不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潜意识里谁都知道求神不如求医,关键时刻医药才是救命的真法门。

除了银钱窘迫的原因外,想那穷乡僻壤,十里八乡的有个医生,也很难能够精通医理,不过是卖几味寻常药,治几种寻常病。这些小灾小病,庄稼人的糙身子,挺挺也能挺过去,或许自愈了,人们却会归结为神仙显灵,除去了邪祟。大病恶病那是命中的灾,医生治不好,神仙也治不好,朴拙的人们只好理解并能够接受这个事实。

而那位天齐庙的王道士,那包治百病的膏药你有没有觉得眼熟?医骗的历史真是源远流长,强大的传承直到今天依然不可断绝,且被发扬光大,开枝散叶,后继有人。

虽然王道士向宝玉承认膏药是骗人的,但普通大众可未必这么认为,不然也不会有那个“王一贴”的外号了——一贴就灵。

红楼梦中写到的医生,算起来也就王太医还靠谱。

比如宝玉的痰迷,看着凶险——李嬷嬷都哭着不中用了——他就明断出“不妨事”,几贴药下去便治好了。

比如巧姐儿吃了糕病了,他搭了下脉,认准不过是消化不良,“清清净净饿两顿就好了”。

再比如老太太带着刘姥姥两宴大观园,自然那两日多吃了些酒肉,多劳了些神思,多费了些体力。且秋风乍凉,故此老年人有些吃不消。王太医的诊断是:

“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其实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常暖着些儿,便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怠吃也就罢了。”

这就看出坦然和自信了,有游刃有余的轻松感。

当然巧姐和老太太这都是寻常小病,一般医生都能处置得当。但是王夫人曾经有一次问黛玉:

“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

黛玉说:

“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可见黛玉一直是吃王太医的药的。就黛玉这身子骨儿,多年下来没出啥大问题,也算是王太医的本事。

想当初,张友士给可卿诊病时,曾经说道:

“吃了这药,也看医缘了。”

我比较相信“医缘”二字。佛度有缘人,医也度有缘人。

张太医诊可卿的病,从脉象上判断出肝和脾都有问题,于是得出结论:

“大奶奶是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
“既聪明不过,则不如意事常有。”

只要长期思虑过重,肝脾就会出现那些症状。

所以一个良医,既有看透病的本事,也有看透人的本事。

张太医所说医缘,是因为他知道心病难医,料是无缘。

人体是很复杂的机器,生病也是很复杂的过程。一个人生了病,往往不只是病的那个部位出了问题,而是人本身整体出了问题。

而且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即使同一种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药方。

药方中君臣佐使,每一味药的相互搭配又是个非常玄妙的问题。

所以当一个医者治愈一个患者,确实七分是医,三分是缘。

现代医学条件下,虽然人的健康和生命有了相当完善的保障,和红楼梦中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但医疗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一言难尽说来话长的问题。

这是手术刀横行天下的时代,一言不合就会刀光闪过,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人食五谷,谁能无病?人间四苦生老病死,原是自然规律,无人能躲,无处可避。从这个角度来说,医生所做的原是逆天的事情。所谓医缘,便是疾病缠身时,遇到恰好能辨明此症的医生,恰好能看穿此身的慧眼。

病来如山倒,治愈是幸,不愈是命,我们能做的,也只有祝愿所有故人别来无恙罢。

雅物 ·红楼梦研究

热/卖/推/荐

喜鹊梅花·春喜上眉梢

双鱼戏莲·年年有鱼

黛玉原是草胎木质

宝玉也只是一块顽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