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生活读书思考(上)

 一叶哲木 2015-07-20

 生活  读书  思考(上)

主讲人:高明光

中国图书评论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

前言

各位上午好!很高兴这么多同志来听我跟大家聊天,就是谈一谈生活、读书和一些思考。我这个人可以说跟书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是在我退休之前,看的书大部分都不是我愿意看的书,就受指令说这本书你给我看看怎么样。退下来以后有了时间,我才去找了一些我希望看的书来看一看。那么是看了一些书,但是海阔天空怎么聊呢?也很困难,所以后来我选一本书来作为基础来聊一聊,这个书的名字说起来名字大家可能有点害怕,没关系,我一说你就会清楚了。这本书就是方立天先生写了一部著作上下集叫做《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我是想以这本书作为线索,来谈一些点点滴滴的事情,为什么我想讲这个话题呢?

理由有三,一个这本书可能看的人不多,不大好读。我用三个月的时间读了第一遍,感到不甚了了。第二遍现在看了一大半,觉得还是不是太清楚。这个书不坐个30年20年的冷板凳是写不出来的,是把中国佛教从传入以来一直到现在的各家各派,各种基本观点、宇宙人生和他的心性,跟印度哲学的对比,说完了以后作者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我怎么看这个问题。所以这个书没有相当的功力是弄不出来的。所以看起来比较困难。我想比较困难,我自己读了以后碰到很多困难,但是有些点点滴滴我有点想法说一说,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目前这个佛教的事情现在在中国很兴旺。因为我这个人好到处走走,愿意看寺庙。我看到寺庙香火很旺,烧香的人也很多,我问他们为什么要烧香呢?各种理由都有。尤其让我感触的就是现在修了很多的大庙新庙,小的变大的,没有的修个新的,这些风景点的导游们呢,我认为成了一个布道员,而不是导游员。他对佛教又不是太懂,但是又到处去布道,这个菩萨很灵,这是保佑上一辈的,你磕个头就能保佑,这个菩萨很灵是保佑下一辈的,你磕头就能什么。这是完全当作宗教去布道。这个我也很不赞成。我觉得应该从文化、从思想的角度来思考佛学的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道理。

第三个道理?我也不赞成把佛教简单斥之为唯心主义那套别听。几千年来流传不绝,它有它的道理。我认为在佛学中有许多很深刻的智慧在里面,不能简单一句话就把它否定了,这是不行的。处于这种动机,所以我想以这本书为线索说几件事,但是不是系统地讲这本书,这书我讲不了,而且不是一天半天能讲得完。开课也得开个一年吧,也不是我讲得了的。我就讲里面有些观点,有些事触动了我的某些想法,然后我怎么想的讲讲这个事,我想一共讲五个问题。

一、佛为何常在

(一)佛的创立

第一个问题,我想说一说佛为何常在?就是我们讲的经常念佛,这个佛为什么总是在啊?这个佛教是怎么创立的?这个书上讲的很多,那么方先生书上也讲了,说释迦牟尼看到民间苦难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苦恼,还有生老病死,他就想这个人怎么这么苦,怎么能解脱一下,不受疾苦了好不好。据说是这样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创立之后,佛教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它是要追求断除人生的烦恼和解脱生死的痛苦。

(二)佛本质,根本点,宗旨,佛何能长存?

佛教根本点在这点上,它要断除人生的烦恼和生死的痛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一个解脱之道,这是佛教创立以后它的宗旨就是这样的宗旨。那么我就想这样一个宗旨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几千年来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为什么虽经波折而不断绝,为什么能长存。这个问题我始终在思考,但是我又没有把它整理出来。后来偶然有一个机会,用脑筋急转弯的形式我把它整理了一下。有一次到普陀山普济寺去游览,普济寺的方丈戒忍大师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我们就聊起天来了,这个宗教政策怎么回事?戒忍说,现在我们宗教政策很好的。但是这个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我们也想这事。后来我心里想,我作为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我怎么能说我们这个宗教政策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我也不敢说这个话。后来我说,我们这个宗教政策是从实际出发,只要宗教还有存在的理由就要有相应的政策。他说你给我说说,佛教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我略加思索后来我想了三条。我说只要世界还有未知的部分,这是第一,因为只要世界还有未知的部分,宗教就会给你提供一个答案,说那个未知的部分是什么样。第二只要人世间还有痛苦,有痛苦宗教就会给你提供一个安慰。第三,只要人对死亡还怀有恐惧,宗教也会提供一个临终关怀。说你不要恐惧,你要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上帝接受你的子民吧,阿门。他总是给你的临终提供一个关怀。我说完这个以后,戒忍说,哎哟,看来我们这个佛教要存在的很长,这三条可是不容易没有啊。我说那是你说的,长短我不知道,但是我们认为有这三条就会有佛教存在。

确实后来我想,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存在的总是有他的理由。那么这三条存在可以作为学问,也可以作为一种信仰。有人把他作为一种信仰,有人把它作为一种学问。在我看来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我是不信这个的。但是我认为这三条呢,要从文化角度来理解,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知识而不是信仰。说世界有未知的部分,人的认识能力从理论上说是无穷的,但是这个无穷认识过程中无限的过程中,要有无数的人一一代一代慢慢地接近往前。每一代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世界总是还是有未知的部分,可是不知道的部分不是宗教提供的,比如说人是怎么起源的。宗教有各种说法,有女娲抟土造人之说,有上帝造了亚当夏娃之说,种种,但是都经不起科学的检验,都不是这样。我认为世界不断的有未知部分,但是未知部分需要我们去用科学的办法去思考、去探索才能解决。佛教只是提供一种思路,他是那样认识的。人世间的痛苦,我觉得人生下来就有痛苦,痛苦和快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痛苦你怎么知道快乐呢?那么这个痛苦的解除,精神的力量固然不可少。佛教就是提供精神的力量,至于这个解除的方法,后面我还有我个人的看法。他有一种解除的方法,但在我看来痛苦是需要解除的。既要思想的也要物质的,物质的痛苦需要用物质的办法也要用思想的办法,但是这个思想的办法,不是像佛教说的你把它看作虚无的就能解除,解除不了。那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曾经跟有些同志说“愁”是一种痛苦,怎么解除愁苦的痛苦?我说我给你开个处方,解愁须知愁无用。解愁最好的办法知道是愁是没有用的,如果要有用,说咱们坐着愁一天,明天问题就解决了,咱们就坐这儿愁呗。明天问题就解决了,解决了吗?解决不了,还得去面对。至于死亡,那个死亡更是一个永恒的秘密。为什么是秘密呢?因为真正死过的人,他没法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活着的人,活着的人永远不知道死是什么感觉。有人写了好多书,写了临死前和死了人的一种感觉,后来我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死之后,又活过来了。那还是没有死。真正死亡的感觉是没法说。所以宗教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对死了以后。

那么,对这个死的问题,我倒觉得有一本书上有一段话说得很有意思。就是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有个皇帝叫马可·奥勒留·安东尼,这个人被称为哲人皇帝。他里面谈到关于死亡的事情,很有意思。他是这样说得“死亡像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和分解。”这是两千多年前他就这样认为,另外还有一段话我觉得很有诗意,还有这么一段话,他说“不要蔑视死亡,而是正常地表示满意,因为这也是自然所予的一件事情,因为就像年轻、变老、接近和达到成熟,长牙齿、长胡子和白发,怀孕、生殖和抚育,以及所有别的生命的季节所带来的自然活动都是一样的事务,分解和消亡也不例外。那么这就是一个反思的意志,既不要轻率的不耐烦地对待死亡,而要把它当作自然界的一个活动静静地等候他,也准备着你的灵魂脱出这一皮囊时刻的来临,就像你等待你妻子子宫的分娩一样。”他就把这个死亡看作是一个过程,两千多年前就是这样。所以你要仔细想来,有时候我也想,人确实很悲哀,哪一天眼睛一闭就啥都不知道了。这是个什么情况呢?一看,真这样的话不如不变人了,也不用高兴也不用痛苦多好。可这是现实你成个人了。逃避是逃避不了的,这个死亡仔细想通了以后呢,从猿到人多少代,人就是一代一代这个样子,是个自然现象。所以宗教他给死亡有很多的安慰,很多的解释,那是一家之说。而我认为是这样的。这是我讲佛为何会常在。就是因为有三条原因是常在的。对这三条原因可以按照宗教的思路去思考,也可以按照思想和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这是我讲的第一个。 

二、如来什么意思

(一)如来藏

第二个我想说一说如来为何?释迦牟尼不叫如来佛吗?如来是什么意思?我想讲这个事情。方先生的书上多次谈到这个如来是怎么回事。特别讲到佛家有关的如来藏,西藏的藏,他指的人心内部有一颗成佛的种子称为如来藏。我就想如来这个名字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这么常用,到哪个庙里面去,都是如来佛怎么回事?于是我就感兴趣就查了一下如来是怎么回事?那么辞典上是怎么解释如来呢?如来是这样解释的 “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释迦牟尼有十个称号。这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说,从如实之道来,开创并揭示真理的人。”后边也有解释,从如实之道来,开创和解释真理。看了之后我又感到有疑问?这个如实之道又是什么呢。

(二)方先生解释

方先生也有这么一个解释“说如来就是如始发而来,既由真理而来而成正觉的意思。”这是方先生的解释。说如来是什么意思真理而来,而成正觉就是佛教里面讲的大彻大悟,对宇宙万世万物的一种大悟。从真理而来而达到大彻大悟,是这么一个意思。我听了以后,我觉得有道理,肯定都有根据,专家们的肯定是由引经据典而来的。但是心里听了总是不满足,这个如来从真理而来的讲真理,这人都称自己掌握真理了。宗教也说都是掌握了真理,这个佛教跟别人有什么区别?都是从真理而来的,这就使我联想到佛教的根本宗旨。我觉得佛教释迦牟尼有十个称号,为什么如来成为最有代表性的。

(三)如来最能反映佛教最根本的宗旨

一讲到如来想到佛祖,那么他最应该反映佛教最根本的宗旨。最根本的宗旨就是前面讲的断除人生的烦恼,解脱生死的痛苦。就是他最根本的宗旨。那么如来应该反映这个宗旨,是怎么反映的?佛教叫人解除痛苦、解除生死的痛苦,解除人生的烦恼,它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呢?他是让你认识到身边周围的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有限的,虚妄的,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那么身边的一切都是暂时的、虚无的、有限的,进而佛教追求的是真实的、永恒的、无限的。所以我觉得如来应该反映这个思想才对。那么后来我就想,如来既然是反映这个思想,我就跟如来来了自己解释,这个解释也不是完全自己想出来,我得到了禅宗里面有句禅语,我得到了启发。禅宗里面有个大和尚问徒弟,说佛从哪里来?和尚都答不上。有人说佛从东方来,佛从西方来,这个和尚至于答案是什么,也没有吱声。我就想给这个和尚一个答案,我想这个如来是什么意思?他就是你不从哪里来,我如我所来的地方来。那就是没有起点,你从哪儿来的,从我来的地方来的,你到哪里去?我如我要去的地方去,这在空间上是没有界限的。说你什么时候的来的,我如来的时候来的,你什么时候走的?我走的那个时候走的。在时间上也没有界限。所以后来我得出个结论,如来就是永恒和无限的一个象征。那么说到这点的时候,使我对《西游记》里面的一个情节恍然大悟。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边有个情节就是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我就很奇怪,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你的手掌有多大啊?都打不出去,那人有多大啊?我觉得不可想象。那么知道如来之后我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来佛是无限和永恒啊。!你孙悟空怎么能力翻出无限呢?你怎么翻也是在有限里面。怎么回事如来原来是这么回事。

(四)永恒

从这一点我又想到什么呢?这个人追求永恒是他的一种内心最重要的冲动。方先生有这么一段话,他说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独立主体,向往与自然同样具有永恒性、无限性,向往与自然的统一是认得最深沉、最强烈的内在的愿望之一。说人从自然界里面净化出来的一个主体,所以内心有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能跟自然一样的无限与永恒。他有这么一个强烈的愿望。那么这个愿望表现在老百姓当中,说你寿比南山,南山不是自然界里面的山吗。说你天地同寿,天荒地老等。这个人内心的追求跟自然同在的这么一种冲动。那么这种冲动,佛教是按照佛教的说法来让你追求永恒。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永恒,如果要像过去追求长生不老那样是实现不了的。因为从古到今那么多人追求长生不老,到目前我也没有看见过一个长生不老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不现实。那么人要有追求永恒的愿望。怎么才能永恒?我自我感到,我觉得有这么几个途径,一个就是你所从事的事业,是一代一代的人都在搞的,这个事业的永存其中就有你一份,我认为这个是你的一个永恒,这个事业是一代一代人都在搞,你参与了虽然你死了,事业中还有你一份。我跟他们开玩笑,一个单位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我说打个比方这就是个事业的话,你在这干得好就会说,想当年某某在这儿的时候怎么样,我说你在那里享受一份永恒。当然你如果没有干好,也享受一份永恒,想当年那个家伙在这里的时候怎么回事。也是个永恒。说这个事业你去参与了,这个事业长存,你就享受了一份永恒。另外呢,我觉得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也是享受永恒的一个方面我认为,我认为你是你父母生命的延续,子女是你的生命的延续,如果我们的子女一代一代有作为、健康成长,那你也是享受一种永恒。有延续嘛。另外还有一点佛教里面有一点也值得我们考虑。就是不要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就是不要为了那些身外的东西缠得里太累了。目前最现实的是钱,这个钱没有钱是不行的,市场经济等价交换,你不给人家钱,人家就不给你了。可是也不能把钱看的比命都重,无休止的去追求钱,这个我觉得也是为金钱所累。还不如看点佛学把身外之物看的开一点,现在我们也有吃有穿,吃得多好减肥还是个大问题。穿一件衣服总也穿不坏,当然了可能有人享受的更高级一点,你享受多少算是到头。有人说留给子女,我倒觉得我相信一句古训“贫家出孝子,财门出恭亲。”我看到有些有钱人的家庭,老子还没有死,儿子就为争遗产就闹得很厉害,我都亲眼所见。人还在那儿躺着,这边就在吵架,说爹还能说话让他说吧,怎么回事。就这样了,有什么意义呢,追求永恒可以有佛教的追求方法,也可以有我们的追求方法。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意思,如来是什么呢。这是我想的如来就是这个如其所来,如其所去,如所来的时候来,如所走的时候走。 

三、缘

(一)方先生认为

第三个我想说一说缘,就是缘分的缘。我们不是讲究有没有缘分,讲究缘。方先生在书里面说的是“万物因缘和合无自定性,是大乘佛教的世界观,佛教对现实世界、现实存在的基本看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决定自身的独立的实体。”这话我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说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万世万物,都是有了因和缘以后和合在一块才有了这个事,没有这个原因就没有这个事。这个原因消失了这个东西也有没有了,所以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实体,实体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但这个说法我本人是不同意的。我是唯物主义者,我不同意这个说法。但它说明了一个问题,他很强调事物它的生成过程和它的变化过程跟因缘的关系。我说的因是原因的因,不是婚姻的姻,因和缘的关系。就说明这个因和缘在佛学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么这个因好懂,大家比较容易懂得,因为原因嘛,有因有果。

(二)因和缘

但是缘的事情我认为大家说的比较多,而真正把它理解什么是缘还少一些。那么这个也是有一次有一个机会使我和一个和尚我们两个人把缘分作了一个归纳。我到武夷山去,天色都傍晚了,后来当地人告诉我武夷山有个庙子不大,但很厉害,我说什么厉害,叫做永乐禅寺。是明永乐年间盖的,我说现在还有房子吗?大部分塌了,有五间是永乐年间留下来的房子,我说有没有和尚,说有。然后我就到了永乐禅寺去了,五间房子很小,旁边正在盖新的庙但还没有盖完,和尚不少三四十人之多。后来我就找到了它的方丈,这个方丈是个大学生,苏州佛学院毕业叫泽道。泽就是恩泽的泽,道德的道。我就跟他闲聊起来了,后来就扯到因缘上去了。我说你们佛教强调因果报,但是有原因就一定有结果吗?我说不一定吧,有因无果,或者一因多果的事情多的是。我说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缘,他说对,对,我们要讲因和缘不是单讲因。我说究竟什么是缘呢?我们攀谈了一番,最后归纳出四条,我们认为缘是什么,第一叫机缘。时机的机,机器的机,就是时间、机缘。他说今天你到永乐禅寺来,我今天正好也在,这不时间上有缘分,叫做机缘。如果你来了我不在,或者我在你没来这不都没缘吗?第二缘分叫地缘,虽然今天你来了,虽然今天我也在,如果你从前山而过,我在后山而坐,那不也碰不上吗?正好你到这儿来,我也坐在这儿。那咱俩就碰上了。第三有事缘。事缘是什么呢?说你到这儿来了,你也想谈论佛学的问题,我也想谈论佛学的问题,于是有了共同的话题,我们俩才聊的起来。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的话题,虽然你也见到我,我也见到你,点头就过去了这也没缘。第四最重要叫心缘。他说你到这来了,也碰着我了,也谈佛学了,如果咱俩话不投机半句多。说两句就拜拜了,就叫缘吗?他说我们俩人越说越投机,心有灵犀这叫心缘,所以最后谈的恋恋不舍。最后我们归纳缘分有什么?四缘。机缘、地缘、事缘和心缘。四个缘都具备你才真正具备了缘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