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昵称18892371 2015-07-21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位于泉州市鲤城区通天宫后(现机电厂内),为便于保护,1990年移置承天寺最后一进殿堂文殊殿前。经幢通高约7米,13层。底座为八角形,共7层,高3.5米。幢身作八角形,每面0.20米,高1.50米,刻尊胜陀罗尼经,但大多已风化剥落,字迹辨认不清。经幢造型完美,雕刻精致,保存基本完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经幢与丰州桃源宫尊胜陀罗尼石经幢形制大致相同,故被推定为宋建。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除了这一座原汁原味的石经幢外,某人在承天寺内还看到两对根据部分残件修复而成的石经幢,以及十多座或旧或新的小型实心佛塔。此外,承天寺作为泉州的三大禅院之一,还有不少值得参观的地方,为方便介绍,且容某人从山门开始按顺序一一道来。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山门在寺院的西南方向,看起来很不起眼。承天寺又称月台寺,故门上悬有“月台”二字匾额。传说旧时“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两侧墙面上有弘一法师题联。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进入山门,有一甬道直通天王殿。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甬道南侧并排七座实心佛塔,间植古榕五株。旧称这五株古榕的枝条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某人实地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些古榕的枝条均往北向生长,确实循规蹈矩,未逾墙一分。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甬道北侧开有一小门,门内有一“月台别院”,现为弘一法师纪念堂。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甬道北侧墙面上还镶有两块石碑。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甬道北侧尽头就是天王殿。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香炉,炉顶小石狮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殿前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只可惜游览时间有限,又一心惦记着石经幢,结果漏看了此二处。

     天王殿后与弥勒殿前之间分立一对石幢和石塔。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石幢高约5米,有明显的修复痕迹,但原构部分还是颇有可观之处,特别是第四层幢身所刻经文大部分还是比较清晰的。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弥勒殿前的一对古代“消防池”,被用来种植荷花,真是别出心裁。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大雄宝殿与放生池之间也分立有一对石幢和石塔。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关于这对石幢,也有一段传说。相传旧时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日,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来到泉州,定居于承天寺。不久,双塔果然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这对石幢与承天寺的其他石幢形制也大致相同,只不过第四层幢身刻的不是经文而是简单的佛号。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泉州·承天寺石经幢(原通天宫石经幢)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承天寺石幢在内的泉州宋代石幢多采用江浙的太湖石刊刻而成。闽南盛产优质石材,为何要舍近求远不惜耗费巨资运来太湖石刊刻这些石幢呢?据说是因为闽南盛产的都是花岗岩石,纹理较粗,无法满足刊刻经咒文字的需求。这种解释看似合理,但某人还是持有那么一些些怀疑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