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泉州有这么一座承天寺,好似博物馆

 和之石雕 2020-11-26

承天寺位于泉州市南俊巷旧崇阳门东南,五代时始建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明、清时有重修,1985年后再次重修。寺内有大雄宝殿、弥勒殿、法堂、天王殿、钟鼓楼、东西廊及山门等建筑,占地面积约4.7万平方米,与泉州市的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


一般有着历史悠久的寺庙,到了一定时间后都需要重修,而重修后的承天寺再现了明、清时期的原貌,大木构架为穿斗式,梁柱用材粗壮精粹,材质优良。大雄宝殿和弥勒殿的内柱皆用整根樟木制作,尺度粗壮,气势雄伟。
门窗雕刻考究,精雕有花卉、鸟兽、几何图案,特别是雀替、垂柱、花板等处的雕饰更加精致,体现了泉州地区木匠高超的技艺水准。其屋顶“合脊收规”的做法、两端反翘的“燕尾脊”、瓷片的剪粘、龙凤相配都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更有雕刻与彩绘之结合,如吊筒的垂头采用多层次的花瓣,施以青白油漆,使其层次分明。梁柱、门窗皆施以朱红油漆为主调,加上青绿黄白色彩的渲染,冷暖对比强烈,显得艳丽华美。
进入山门,是一条宽4.6米、长99.6米、面积458.16米的甬道,甬道南侧,是七座佛塔,间植榕树。


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等。从钟楼、鼓楼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150米的长廊,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脱胎浮雕高达二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别具一格,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
?大雄宝殿前的飞来二塔,形制相同,东侧经幢高5.4米左右,底为八角基座,边长0.76米,基座上为八角须弥塔座,座上分别叠有扁圆石鼓、八角短石柱、幢身、方形短石柱等,中间以仰覆莲石圆盘、八角形石盘、单层八角形塔檐等。下层的扁圆石鼓上雕有飞龙,其上的八角短石柱上每面皆浮雕有脚踏祥云、手持法器的天王等。东侧经幢幢身高0.9米,边长0.17米,西侧经幢幢高0.93米,边长0.17米,是以幢略高于东幢。


承天寺石经幢,分别立于承天寺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前。以形制观之,为宋代所制,幢构件由当代所施者。虽然整体的石经幢看起来非常的古旧,但是根据专业人士的了解,石经幢有明显的修复痕迹,但原构部分还是颇有可观之处,特别是第四层幢身所刻经文大部分还是比较清晰的。
在承天寺的东边有圆常院、广钦和尚图书馆、旧僧舍、新僧舍、客堂、龙王祠、五观堂、南园故址、大悲阁、会泉宏船法师纪念堂、禅堂、涅盘堂、祖堂等。整座寺庙非常的大气,进过一番修建,仍然还保留着古建筑的独有特色,当你进去参观一番,就好似参观了一座博物馆一样的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