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学堂|独立解读“李士懋田淑霄平脉辨证学说”的底板(原创4)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5-07-21
刘观涛

李士懋田淑霄先生为1956年入学的北京中医学院(现名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大学生。李老对自己的学术背景曾作过自述:


“1962年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分到大庆油田总院工作。当时正值大庆油田会战初期,几十万人汇集于北大荒茫茫草原,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尤其小儿发病率很高。医院儿科3个病区,约200张病床,住院患儿多是麻疹、中毒性消化不良、肺炎、流脑、菌痢等,皆属中医温病范畴,病危者常居半数以上,每年仅儿科死亡约500人左右。我在儿科任中医专职会诊大夫8年,几乎所有危重患儿都配合中医治疗,累计诊次数万。重任在肩,苦于学识浅薄,压力很大,只能努力学习,下功夫读了些温病著作。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对温病中的急危重症有过不少教训,也长了些见识。

1979年到河北中医学院任教,曾讲授温病学5年,从理论上又进行了系统学习。结合对以往临床实践的回顾,使认识得到了一定深化、升华。教学以来,未曾间断临床,除定期应诊外,登门求医者无虚日,其中也散在一些急重病人。由于认识上有了提高,反过来再指导临床,运用起来觉得较前自如、长进了一些。”


善治急危重症,是李士懋田淑霄先生“不是特色的特色”。由于对急性病接触较多,李老因而对急症有较深体会。所以李老敢于掷地有声:“中医最擅长的是急性病,而不是慢郎中”。

上述只谈了李士懋先生对于温病的学用经历,实际上,李士懋先生对于伤寒更为倾入精力:


“作为一名医生,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治好病人,若治不好时,就苦闷纠结。怎么办?只能苦读经典,博采众长。我仅《伤寒论》的读书笔记,摞起来也有一米高。在50多年读经典、做临床的磨砺中,形成了自己的思辨体系,就是‘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构架,仲景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体系的巍峨大厦。欲溯本求源,就必须悟透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系的。”

“在临床反复摸索中,我们将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具体化为以下六点: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脉解症,以脉解舌,方无定方,法无定法;②以整体观为指导,胸有全局,整体辨证;③平脉辨证;④首分虚实;⑤动态辨证;⑥崇尚经方。我们以此六点为指导,形成了“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我们前后撰写的十多部专著,已合编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就是围绕‘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展开的,以这一思辨体系为指导,临床中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从以上李老的论述中,我们能够看出,从学术流派的角度,李士懋田淑霄二老是“伤寒温病融会贯通、各家学说兼收并蓄”,这又是“不是特色的特色”。

那么,李士懋田淑霄真正具有自己核心特色的学术思想,到底是什么呢?

我个人的解读是,李士懋田淑霄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石分为三个,为了方便读者记忆,不妨名之为“三足鼎立”。


未完待续

栏目主持:刘观涛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为刘观涛,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