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见刘郎话园林

 苏迷 2015-07-21
又见刘郎话园林
  最近,一部“史上最美”八集电视片《园林》在央视播出,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闲话,因“最美”而极尽诱惑,因期待而难以释怀。观后有感,褒贬不一,原也不足为奇,令人感叹的是,这部电视片居然引起同一个话题“还是刘郎”!
  刘郎何许人也?如今许多20岁的小年轻恐怕不得而知,但十五六年前在苏州可谓“风流人物”。更因此汉非“土著”苏州人士,而是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而让人生出几分嫉妒。就是这个西北汉子刘郎来到苏州沉浸两年,读了大量的书,采访了大量的人,进出园林无数遍,拍出了一部惊世电视片《苏园六纪》。苏州园林从此有了另一幅风雅的面貌和身姿,久久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
  弹指一挥间,短短十五年,如今已进入“4G”、微信、微电影时代,市面上已难觅《苏园六纪》光碟,人们似乎已习惯新的文化审美和文化消费,当然,电视片也要不断追赶时尚,拍出新颖的东西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有些东西可以靠新奇特来制胜,有些东西就要看功底了。就说“苏州园林”,自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人见人爱,不仅旅游者纷至沓来,而且各类艺术家、学者、商人都有了“园林的灵魂”,各种作品、商品纷纷问世,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也不可避免鱼龙混杂、招摇过市、以次充好。有人以为园林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拉个门面,挂个羊角,做点“概念”,俨然就是“园林专家”、“园林艺术”、“园林产品”了,其实不然。林林种种的园林作品,不乏“最美”镜头,然,不少作品不能打动人心,反让人回忆刘郎和《苏园六纪》,何因?我以为,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人生道长,路途漫漫,却往往走不出简单的轮回。”这句《苏园六纪·吴门烟水》中的解说词说的是园林里时光已逝,景物依旧,如今却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况味。刘郎当初拍片时曾表示要拍一部十年不落后的园林作品。那些已经被无数次摄取过的景物,如何出新而又留下持久的印记?刘郎是苏州人请来的,可见苏州文化中的容量,苏州园林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谁都可以来观赏,当然谁都可以来进行艺术创造,只要你有水平,很欢迎。当然,苏州人不露,也不欺,当然,苏州人眼光也不低,还是要评价的,毕竟苏州有2500多年历史,是有深度的。刘郎没有辜负苏州人的期待,以他独特的眼光和思辨给苏州园林作了回答,也让苏州人享受了一次文化大餐。其实何止苏州人,这部片子当年就获得了国家电视片最高级别的“星光奖”,英文版更在海外脱销。
  人们几乎异口同声说《苏园六纪》好!我看好在三点:一是有文化意识,说的是园林艺术和园林文化,实质是说江南文化和中国文化,隐含着浓郁的民族精神,让人观赏之后有如沐甘雨,获得一种心灵的净化。二是有思辨水平,一部电视片,不是历史的简单追记和资料的叠加,而是经过作者缜密的思考,处处体现出思辨,不时点出景物的深层含义,犹如阵阵清爽的微风,不时给观众以启迪和思考。三是有审美境界,不仅有形式上的美,更因为内涵上的意境,诗化而又潜白易懂的语言,朗朗上口,赏心悦目,让观众情不自禁走进园林诗情画意之中。无疑,刘郎抓住了园林文化的内核、中华民族的审美精华、善于思辨的人文精神(而非形式上的人文情态)。
  同样是园林的夏日,很多人感受的是奥燥难当,想到的是可乐、雪碧、“冰淇淋”,这也没错,现代人的生活毕竟先进了,早已不是“蓬莱仙境”时代。现下的审美观大多处于“人——物”交流中,从个人的心理生理出发去观照世界,感悟到的美是自身意识之内的美,所以不少作品或多或少表现的也是当下的审美现象。而刘郎的审美则是从物出发,物的反观,物我交融,物我两忘,既古典,又时尚,于是他对园林夏日的理解就有了一种别样的趣味和哲理,请看《苏园六纪·蕉窗听雨》中的一段解说词:
  夏天,暑日炎炎,酷热难当,芭蕉可以给人一片阴凉;冬日,江南是一阵潮湿湿的冷,而这芭蕉的身姿,便又悄悄地包裹着春天的希望。芭蕉,没有红红绿绿的花,只是绿得单纯,单纯之美,原是一种很高的格调,无怪乎许多的艺术作品,都将芭蕉当作了吟唱的主题。
  哦!绿得单纯,单纯之美,原来是一种很高的格调,古意中又透露出现代人对美的向往,一下就把炎夏的意境提升了!这正是《苏园六纪》文化意识、思辨能力的一种反映,让人回味无穷。如果说当年刘郎还有点“阳春白雪”,而当今在全面开展建设文化强国和生态强国的时代里,人的素质难道不应该普遍提升一下审美意趣吗!?
  回到上面的“轮回”话题,十五年来,《苏园六纪》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一次次“有比较才有鉴别”中让它常读常新,这似乎又被刘郎说中了:“真正的艺术价值,一定要经过历史时光的打磨。”(《苏园六纪·深院幽庭》),他说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也是对自己作品的要求吧。眼下真是又一个“轮回”,十几、二十年前为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开展的轰轰烈烈宣传普及,原以为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没想到如今一些人对园林的认识,即使退回到十五年前亦显浅薄苍白。历史总是螺旋上升,但这个“轮回”不是简单的重复,在需要大力而广泛进行园林知识普及和提高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对一些理论、学术问题下更大力气再认识再深化。
  由此我又想起不久前,刘郎在姑苏讲堂“园林文化系列讲座”首讲课堂上的开宗明义之题:“园林,苏州文化的乡根”,以及他对园林的新认识:“苏州园林并不仅仅是几座亭台,几块山石,几本花木……苏州园林看似简单,但要对它进行了解,却极富弹性……写好苏州园林,就是写好文徵明……”,他甚至要突破自我再拍一集别样的苏州园林,这就是文化自觉、自豪、自信吧!期望这种“三自”多多出现。
  周苏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