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世界历史博物馆 2015-07-22

东山经

  一、东山经之首,曰之山,北临乾味。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鳙之鱼,其状如犁牛,其音如彘鸣。(图1)

           图1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鳙鳙之鱼:《博物志》云:“东海有牛鱼,其形如牛,剥其皮悬之,潮水至则毛起,潮去则伏,即是鱼也。”《初学记》卷三十中也有记述:“牛鱼,目似牛,形如犊子。”郭璞《图赞》曰:“鱼号鳙鳙,如牛虎驳”。从这些描述看来,《博知文库》认为此鱼应该是海牛,可又说古时也称鳙鱼就是花鲢鱼,那鳙鳙之鱼究竟是什么鱼呢?

  我认为此鱼不是海牛,因为海牛身上没有花纹,虽然叫海牛,但形状根本不像牛,据说,之所以叫海牛是因为当年哥伦布发现此动物,捕上来吃时,感觉其肉味像牛肉,即取名为海牛。此鱼也不是鲢鱼,古时虽把鳙鱼也称为鲢鱼,但其别名很多,也叫鱃鱼,此鱼才是鳙鱼,后面我将详述鳙鱼与鱃鱼的真情。

  我想说的是,鳙鱼不是鳙鳙鱼,这是二回事。

  我认为,鳙鳙鱼即是现代的花牛角箱魨(图2)。牛角箱魨就叫牛鱼,它的外形酷似牛,头上有二个角,一对大大的牛眼,与《博物志》和《初学记》所描写的基本相符,与原插图也很相似。牛角箱魨有毒,而且很凶暴,一旦遇敌,它会喷出毒液,毒死攻击者,有时甚至连自己都一起毒死,还真有点牛脾气,可现在已是珍稀鱼种了。

     图2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二、“又南三百里,曰藟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图3)

                图3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活师:郭璞注:“科斗也,尔雅谓之活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藏器》曰:“活师即哈蟆儿,生水中,有尾如鮽鱼,渐大则脚生尾脱。”《古今注.鱼虫》曰:“虾蟆子曰科斗,一曰元针,一曰元鱼,形园而尾大,尾脱即脚生。”从古人对活师的描写可见此动物就是现今的蝌蚪无疑了(图4)。

      图4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三、“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鼠,见则其邑大旱。”(图5)

                   图5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鼠:《骈雅》曰:“鼠,鸡属也。”《事物绀珠》云:“鼠如鸡,鼠毛。”这个鸟名很奇怪,《山海经》上也有二个不同的版本,郝懿行就说,经中“鼠毛”有的说是“鼠尾”的,郝注:“毛,《说文》作尾”。《康熙字典》引用时也是“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尾。”这二种说法,哪一个更准确,不太好认定。较权威的袁珂《‘山海经’校译》取了“鼠毛”说,据此,有人认为此鸟是乌骨鸡(图6),分析下来也有点道理,乌骨鸡除两翅羽毛外,其他部位的毛都是绒丝状,这很符合,《山海经》所述的“如鸡而鼠毛。”的特点。

     图6[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可我想,此鸟名叫“鼠”,那一定要有一个特点非常像老鼠才行,你说老鼠的毛,好像不太具有代表性,而它的尾巴就更具其特点了,所以我倒是倾向第二个说法,“鼠尾”比较正确,现在的鸟儿中有尾巴像老鼠的吗?我还真找到了,就是长尾鸏(图7)。

       图7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从它们的生存地来看,乌骨鸡原产地为江西一带,现在主要是在南方,北方也有点,而长尾鸏、白尾鸏之类正是生长在东方,现在台湾地区还有,所以我认为鼠即长尾鸏更合适点。

   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儵,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图8)

            图8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箴鱼:箴(音針,zhen),《雅俗稽言》记:“鍼口鱼,鱼口似鍼,头有红点,两旁自头至尾有白路如银色,身细尾岐,长三四寸,二月出于海中。”《本草纲目》云:“此鱼喙有一鍼,故有鍼鱼、姜公鱼,铜鱼诸名。”(,音脱,tuo)“鍼”就是古时的针字,所以也有叫针鱼的。李时珍对鍼鱼的医用价值,也明确说:“甘、平、无毒,食之无疫。”

其实箴鱼就是现在的鱵鱼,这种鱼现在也有很多种,其形状都差不多,我找了一张日本鱵鱼的图片(图9),和原插图比比看,很像吧。

       图9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五、“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々,其鸣自詨。”(图10)

        图10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狪狪:狪(音同,tong),《骈雅.释兽》曰:“狪狪,珠豚也。”《唐韵》曰:“狪狪兽似豕,出泰山。”,《博知文库》认为此猪为怀孕的猪,猪肉的咳嗽声为“同、同”,又说很可能就是泰山名猪二头黑。(图11)

    图11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我认为此说不妥,狪狪是野猪,那是肯定的,出自泰山也没问题,说是怀孕的猪那也太普通了,既然又称它为“珠豚”,一定有它的特殊点,其他动物也要怀孕的呀,怎么不叫“珠牛、珠马”呢?郭璞图赞说得很有点意思:“蚌则含珠,兽何不可。狪狪如豚,被褐怀祸,患难无由,招之自我。”我想,称为珠豚,那是这个猪有祸在身了,说白了,就是生病了,是一个病猪,得的是猪囊虫病。

    猪得了囊虫病,俗称“米猪”,这种猪的体内就有很多这种寄生虫的幼虫,囊虫一般长在瘦肉里,幼虫呈椭园形乳白色半透明泡状,水泡大小不等,大的有黄豆一般,很像一颗颗石榴子,请看(图12)这像不像珍珠啊!和蚌中含珠一个样,但我们要注意,这种猪的肉是不能吃的。

     图12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得了这种病的猪,睡时常打呼噜,营养不良,咳嗽也必比健康的猪要多,“同同”之声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说狪狪是泰山名猪“二头黑”,那更不对了。这种二头黑,其实就是巴马香猪,原产地应在贵州一带,最有名应是剑河香猪,当地称为“两头乌”。

    所以我信为狪狪就是泰山野猪,只不过又得了病罢了。(图13)是山东野猪,和原插图比比,很像吧。

     图13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六、“又西南四百里,曰峄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峄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其中多蜃珧。”

  蜃珧:晋郭璞注:“蜃,蚌也,珧,玉珧,亦蚌属。”《尔雅注疏.释鱼》云:“蜃,小者珧。”“蜃,大蛤也。”“珧,玉珧,即小蚌。”古人也把珧作为剑鞘的饰物。

   看来,此物不用多说,就是现在的河蚌和蛤蜊之类了。大家对蚌都很熟悉了,就不附图了。

  七、“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枬,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图14)

        图14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犰狳:郭璞注:“眠,‘言佯死也’;为败,‘言伤败田亩。’”古代象占者认为,犰狳出现是庄稼有蝗害的征兆,所以有“见则螽蝗为败”之说,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古时出现这种现象,很可能是一种巧合罢。故郭璞图赞云:“犰狳之兽,见人佯眠。与灾协气,出则无年。此岂能为,归之于天。”讲得很客观。

   犰狳这种动物,是很古老的动物了,它能生存至今,真是一个奇迹。犰狳身上的鳞片是由许多细小的骨片构成,每个骨片上长着一层角质的鳞甲,这就构成了它抵御敌人的防护壳。凭借这身坚甲,把身体紧紧地蜷缩起来,形成一个球形的铁甲团,连大食肉兽也别想伤害它一根毫毛。它的这种方法,与剌猬的防御基本一样。只不过一个是用剌,一个是用坚甲。(图15)

      图15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可惜的是,现代的犰狳与原插图很不像,原图好像是有毛的,有点像黄鼠狼一样。

   八、“又南三百里,曰卢其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鵹鹕,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多土功。”(图16)

           图16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鵹鹕:鵹(音黎,li)。郭璞云:“今鹈鹕足颇有似人脚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描述:“鹈鹕处处有之,水鸟也。似鹗而甚大,灰色如苍鹅。喙长尺余,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颌下胡大如数升囊。”鹈鹕也名“犁鹕,鴮鸅(音乌泽),淘河,淘鹅。”

   李时珍进而说明:“案《山海经》云:沙水多犁鹕,其名自呼。后人转为鹈鹕耳。又吴谚云:夏至前来谓之犁鹕,言主水也;夏至后来,谓之犁涂,言主旱也。陆玑云:遇水泽即以胡盛水,戽涸取鱼食,故曰鴮鸅,曰淘河。俗名淘鹅,因形也。又讹而驼鹅。”

   综上所述,鵹鹕当为现在的鹈鹕应该没什么疑问了。(图17)

              图17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九、“又南五百里,曰堙山,南临堙水,东望湖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其名曰峳々。见则其国多狡客。”(图18)

             图18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峳々:郭璞《图赞》云:“治在得贤,亡由失人。峳々之来,乃致狡宾。归之冥应,谁见其津。”这段话也只是说峳々出现时,国家就会有狡猾之徒出现,没有对我们找寻峳々的现代踪迹提供帮助。郝懿行倒有一句说明还有点用,他说“藏经本目作首”,所以原插图看上去是一个羊头马身牛尾的动物。致于四角之说,看来还是有点玄,四角羊不是没有,前面我也提供过新疆四角羊的图,但这种羊的尾巴都是很短的,也没有像马一样的鬃毛。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认为此兽为现代的鹅喉羚(图19),看其尾巴是比其他羊类长大点,可体形还是不太像马,尾巴和牛尾比起来还差一点。

     图19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我寻到有种动物叫马羚的,更像符合对峳々的描述,体形非常像马,有鬃,头部像羊,有角,尾部像牛,很长(图20)。
    图20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十、“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胡,其鸣自詨。”(图21)

          图21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妴胡:妴(音婉)。郝懿行有段记述:“嘉庆五年,州使封琉球归舟泊马齿山,下人进二鹿,毛浅而小眼似鱼眼,使者著记谓是海鱼所化,余以经证之,知是
妴胡也。”对此兽没有其他更好的记述,但从老郝的记述看来,当是鹿一类的动物了,是那一种鹿呢?光凭“毛浅而小眼似鱼眼”一句,很难确定是什么鹿。《中国古代动物学史 》认为是白唇鹿 。可我总感到理由不足,白唇鹿是大型鹿类动物,而且其主要生活在西部青海、西藏、四川一带,而妴胡是东山经里记载的,应在东部,老郝说是“毛浅而小眼似鱼眼”,可以理解为小型鹿,而非大型鹿。我认为很可能是河麂,河麂是小型鹿科动物之一种,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原产地在中国的东部和朝鲜半岛,这很符合《山海经》的描述(图22)。

    图22  [转载]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