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九

 真心人8 2015-07-22



本期目录
治中恶卒死方
(论一条,方五首)
[52]点眼以通肝气方;
[53]吹鼻以通肺气方;
[54]着舌以通心气方;
[55]启喉以通肺气方;
[56]熨耳以通肾气方 。



原文陶隐居云:治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仙人有开五窍救卒死之法五首,录如左。

【校注】

[1]中恶:古人所谓邪恶鬼祟而致病者。

【讲疏】

本条系陶弘景为救卒死开窍五方所作的小序。

  中恶卒死诸证,都是脏腑之气被突然发生的原因阻塞其中,致使气机闭塞,不能出入而与外界隔绝,需要的空气、食物、水饮等不能纳入,需要排泄的废气、二便等不能排出,新陈代谢停止而死亡。正如《内经》所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应孤危”,但是此处所说的“死”,必然不是真正的死亡,古人的死亡标准并非如现代的死亡标准。见到昏迷不省人事,或呼吸停止就认为是已死,这是当时医疗条件所形成的概念,即使近代,偏僻地区仍有不少病人“死”而复生的说法,甚至有“死”后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又“复活”的病人,当然这些病人的“死”,肯定都不是“脑死亡”的死,甚至连临床死亡的标准也达不到,不过,所谓之卒死,必然是急证,可包括现代的晕厥、昏迷、休克等。

  此五方出自神仙家,神仙家为战国时诸子百家之一,倡导于齐·邹衍,发展于西汉,即术士、方士之类,以行施巫术、符咒为主要手段,也用药物治疗疾病,为东汉建立的道教之前身。他们多活动在民间,在心理、精神治疗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也积累了不少药物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和内容的充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神仙家的倡导人邹衍是一位精通阴阳五行的哲学家,他倡导阴阳五行合流,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该开窍五方,启喉(咽)方与吹鼻方,均见于著名道士葛洪的《肘后方》,且其熨耳方所治(梦魇)为心神之疾,当与具有神仙家思想的《素问·金匮真言》(后熨耳方条下将详述)“心开窍于耳”说有关,陶氏又明言“神仙有”三字,其方出自神仙术士是可信的。但是我们尚不能就此而确认此五方非《汤液经法》之原文,因为这五方不一定是神仙方士所独有,如其中启喉(咽)方,张仲景书中亦用之,而仲景却非神仙方士之流。所谓经方、神仙方都是当时的医疗技术,它们应当是据其学术渊源,或持有者不同人为划分的,而且可以相互吸取和改进。

  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作《七略》,其《方技略》把医药分为四种,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东汉初班固的《汉书》据《七略》作《艺文志》,其中记有《汤液经法》,因其与《神农本草经》学术一脉相承,而被列为经方十一家之一。它应该与《黄帝内经》虽被列为医经家,但道家(神仙方士)思想却占很大比重,又与经方家(如《汤液经法》)息息相关一样,可以具有神仙方士学术内容。

  至于本条所言“仙人有”三字,笔者认为陶氏在选录《汤液经法》方剂时,认为此五方出自神仙术士,且他本人与道家特有钟爱的感情所致。

原文点眼以通肝气。治跌仆,挫闪,气血着滞不行,作痛一处,不可欠呻、动转方。

矾石烧赤,取凉,研为细粉。每以少许,醋蘸,点眼内眦,痛在左则点右眦,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螫泪出则愈。

【讲疏】

本条为点眼开肝窍方的主治证,方药、使用方法及用后反应。

  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联目系,肝藏血,其液泪。因跌扑损伤或闪腰岔气,其气血瘀滞,血因出络而不能归藏于肝,变为浊污之血,气聚集某一部位,使脉络塞而不通,发为疼痛。故用矾石之味酸能劫液之聚,澄液之污浊者,配醋之宣畅气机,活血化瘀,从眼窍入之,使所劫之液自肝窍而出,其所郁之气可随之而散,血之结聚亦随之开而痛止。

  本方并见于《肘后百一方》,方药主治与此略同。本方流传至今,仍有用此治疗闪腰岔气痛不可忍者,其疗效确实,可收一笑之功。

原文吹鼻以通肺气。治诸凡卒死,息闭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弦,用净肉,火上炙,如指大一枚,次加细辛等量之,共为极细粉。每以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

【校注】

[1]炙焦、指大、次加细辛等量之、则愈:诸字句在衣抄本中分别为:“炙燥”、“杏核大”、“细辛根等分”、“得嚏则活也”,均当从。

【讲疏】

本条为吹鼻通肺气方的主治病证、方药及使用方法。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肺开窍于鼻,肺气闭寒不通,或为胶固之痰堵塞,或为异物入于鼻道,或因病卒然呼吸暂停,皆可用此方治疗。

  方中皂角味咸辛,可开顽固凝结之痰,其味气可刺激鼻黏膜而引起喷嚏,借喷嚏鼻气外出冲击之力,可将因用皂角而变稀薄之痰、涕迅速排出,因喷嚏之力巨,即使坚硬之异物也可因喷嚏之冲击外移而出。细辛味辛可通肺窍,祛风寒而止涕泪,以减少鼻内之水液,可助皂角开窍通气之力,肺窍开则呼吸通利;而“死”者“复活”。

  此方取喷嚏之力甚巨,对年老体弱,虚阳上亢,或宿有肺疾者应慎用。因喷嚏可使人之气血并走于上,阴虚阳亢者用之易导致中风,素有肺疾者,肺气虚弱,易因气过宣通而振荡损伤,甚或气脱,如现代所谓之自发性气胸。

  此乃取喷法,用后有喷者可治,无喷即死。

原文著舌通心气。治急心痛,手足逆冷者,顷刻可杀人。看其人指爪青者是。

硝石五钱匕 雄黄一钱匕

右二味,共为细末。启病者舌,著散一匕于舌下。若有涎出,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

【校注】

[1]可通:据文义当改为“以通”。

[2]随涎咽下必愈:王雪苔先生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160页影印件未见此六字,据衣抄本。

【讲疏】

本条为着舌以通心气方的主治病证,方药,及使用方法和急心痛的诊断要点。

  心主血脉,为君主之官,本不受邪,由包络代其受邪。若邪气中于心,血脉运行受阻而滞涩,发为急心痛,心开窍于舌,心血运行受阻而舌下脉络瘀而不行,唇舌因气血瘀滞而发青紫色;气血痹结,则易为痰浊,痰浊蔽阳,而阳气不达四末。心为火脏,以寒为邪,寒邪入内,阳气遏阻则手足指甲变为青(灰褐)色而且发凉。

  本条揭示急心痛的诊断要点。(1)病名本身就指出了病之部位在心,其痛苦以痛为主。心指胸部和脘部,并说明了其病势紧急;(2)手足发凉;(3)病情发展快。“顷刻杀人”,不但发病急而且发展也急;(4)唇舌指甲发青色。

  此证之病机以寒邪入内,痰血瘀滞为主,故用药应以咸药开其痰血之结,温通之药以开其寒痹。方中硝石味辛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行,故能破积散结,祛痰消瘀,推陈至新。陶氏在金石与草木药对应表中对应于旋覆花,旋覆为治胸痹之主要药物之一,故用硝石。雄黄在《别录》中谓其能治“中恶腹痛”,《本经》谓“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本草经疏证》谓其“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陶氏在金石药与草木药对应表中,对应于干姜,干姜乃复阳除血痹之品,故可用于治疗急心痛。

  本条方证,颇似现代医学中之冠心病,其治疗所用之药物及用药途径,与治疗心绞痛之常用药物硝酸甘油雷同。足可证明古人用此方治疗急心痛必有其实践基础。

《中医药杂志》二千零一年第三期153页,载有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肾科刘新等《敦煌医方——硝石雄黄散贴敷至阳穴防治冠心痛、心绞痛61例临床研究》一文,介绍火硝、雄黄、冰片(用量为5∶1∶1)加入基脂黄腊香油制成膏状,每用10克,贴敷患者至阳穴(第七胸椎棘突下),用胶布固定,间隔24小时换药一次,十天为一疗程。与对照组(用常规量的硝酸甘油贴剂贴敷至阳穴)相比,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有效率82%,显效率31.2%,对照组总有效率46.6%,显效率23.2%。认为该方具活血化瘀止痛行气通结之效,可改善心电图ST段改变,降低血脂,使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能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营养心肌增加心功能,临床运用对肝肾及造血系统未见不良影响。

原文启喉以通脾气。治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有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

赤小豆 瓜蒂各等分,共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内散一匕,顿服,少顷当大吐则差。

【讲疏】

本条系启喉以通肺气方的主治病证、制作及服用法。

  本条之“启喉以通肺气”,当为“启咽以通胃气”其理由:

  1.此开五窍之方所开之窍,乃五脏对应之官窍,前已有吹鼻以通肺气之方,如此条仍列为通肺气,则通肺气者重复而通脾胃者缺如。

  2.本条主证为伤食诸因所致的心腹痛,心可指胸前或胃脘腹部,而肺之所辖部位可指胸但不可指腹,言通肺气,与病因及症状不符。

  3.《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脾主口”而“肺主鼻”,喉虽在口,但属肺系,与气管相连,咽亦在口,与食管相连,属胃系。

  4.《灵枢·经脉篇》云:“脾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趾之端……络胃……挟咽……是动则病……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属胃络脾……”,而肺手太阴之脉,与大肠手阳明之脉之循行均与喉、咽无关。

  鉴于以上五条理由,此条应为“启咽以通脾气”为妥。咽与喉为邻近部位,“启齿入口中”,药物难免遍及喉、咽,且足阳明胃经脉之支者亦“循喉咙”,故咽喉并称亦为常情,但脾肺混称则万万不可。

  本条病证由饮食不当,宿积不消,壅阻于中,化生水火之毒,致气上攻冲于胃,胃气不降,壅滞而痛,故取宣通味苦之瓜蒂治之,与味甘酸(《别录》)之赤小豆同用成其酸苦涌泄之制,豆豉为豆郁蒸腐化而成,性轻扬宣发,可解其壅滞,制以能除“肠胃结热(《别录》)”、“令人吐(《本经》)”之盐,则可有催吐之功。且瓜蒂属火,“为土防水之阀”,“能吸吮寒气,热气,湿气”;赤小豆能“吸火精,防水溢”,且豆豉能“逐水气”,“宣导阴浊逗留”(以上引文,俱见《本草经疏证》),则由饮食积聚所化之毒顺势而出。

  《肘后百一方卷四》“治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饮食,及饮酒则瘀阻痰方,用瓜蒂一两,赤小豆四两,捣末,温汤三合和服便安。欲之,不吐,更服之”。又方“先作一升汤,投水一升,名为生熟汤,及食三合盐,以此汤送之,须臾,欲吐,出未尽,更服二合,饮汤二升,后亦可更服汤不复也”。

  《肘后卷一》治卒腹痛,《卷二》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方,均有单用盐汤取吐之方,可参考。

  《伤寒论》中瓜蒂散与本方药同用异,系用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上两味分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法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吐快,乃止,诸亡血家,不可与瓜蒂散。太阳篇166条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论》厥阴篇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方药与166条同,但禁忌中又增一“虚家”不可与。

  《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治太阳中,身热痛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其方为”瓜蒂二十个,锉,以水一升,煮至六合,去滓,顿服。同篇又云:“湿家病,身疼发热,不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而愈”。所用之药即瓜蒂散。

  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附方》云瓜蒂散治黄疸,现民间仍传有此方治黄疸者。吹鼻中治黄疸甚效,用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已有报道,并谓此方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使用此方治疗黄疸,可有恶寒、低热、乏力、咽痛等类似感冒症状,停药后一两天即愈。

原文熨耳以通肾气:治梦魇不寤。

烧热汤二升,入戎盐七合,令洋(烊)化已,切葱白十五茎内汤内。视汤再沸,即将葱取出,捣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二耳,令葱气入耳,病者即寤也。

【校注】

[1]梦魇:患者常因惊险怪诞之噩梦而惊叫,或梦中觉有物压住躯体,身体沉重,欲动不能,欲呼不出,挣扎良久始醒。

[2]洋:据义当为“烊”字之误。

[3]此条衣抄本作:灌耳方:救饮水过,小便闭,涓滴不通,烧熟汤一斗,入戎盐一升,葱白十五茎,莫令葱太熟。勺汤指试不太热,即灌耳中,令病侧卧,下侧以一盆着汤,承耳薰这,少时小便通,立愈。

其后并有:“上五方,救急之道,若六畜病者,亦可倍用之。”此两条均当补入。

【讲疏】

本条为熨耳方的主治病证和方药,及使用方法。

  关于心肾之窍,《内经》说法不一。《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肾气通于耳”。

  形成心肾之窍说法不一的原因,是《内经》诸篇非一人一时所作,它汇集了相当长时期中各家学派的资料,各种观点都兼容并蓄。有的学者认为,《素问·金匮真言论》为东汉《纬书》的观点,《阴阳应象大论》为“运气七篇”体系的早期著作。一般认为《灵枢》成书较《素问》要晚。

  根据“七篇大论”的内容中有“七”之说,并用干支纪年,可以推测出“七篇大论”学术思想出现的上限。我国用干支纪年始于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七之说,史书记载最早的是成书于东汉燕平三年(公元174年左右)的《后汉书·律历志》,由此可以推知,《阴阳应象大论》成篇不会早于公元174年,当为东汉末期之作品,或者更晚一些。但是据《伤寒论·序》中有《阴阳大论》之名,很有可能即《阴阳应象大论》的简称,因此《阴阳应象大论》应为公元174~210年左右之作。即在张仲景时代之前数十年(40年左右),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之说被医学家提出。

  《纬》说出现较早,其书编录于西汉初,其学说盛行于东汉,后为汉末道教所利用,故《金匮真言》“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的说法当早于《阴阳应象大论》说。之后由于《阴阳应象大论》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被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说所代替。

  公元479年左右,全元起著《黄帝素问》,其中尚无七篇大论,至公元668年左右杨上善所著的《黄帝内经太素》中,已有了七篇大论前两篇的内容,可以看出在这两部书问世相差的170年左右是运气思想发展有所成就的时期,因此也有利于肾开窍于耳说的传播及被社会认定。陶氏与全元起为同时人,《黄帝素问》问世时,陶氏20岁左右,很容易接受其学说而倡肾主耳之说。

  陶氏所录此五方,为神仙家之方。神仙家为道教之前躯,与《纬》之思想有密切联系,因此很容易持“肾开窍于二阴”,“心开窍于耳”之说。观此熨耳方之主治病证,只言“梦魇”,此“梦”即为神、魂之病证,“魇”亦睡梦不醒如鬼扰神之病,实皆“心病”之范畴。陶氏所录此条之正文,很可能“肾”字原文为“心”字。陶氏从肾开窍于耳,主二便说出发,根据用葱灌耳及熏蒸下腹及阴部治疗小便不通的实践有效的经验,又用小字记录下来,作为肾开窍于耳,主二便的说明。

人之睡眠为卫阳入阴之象,小便之通畅为阳气敷布化水之象,若阳气入于阴而不出则梦魇不醒,阳陷阴中则小便闭塞不通,故用药宜通宣阳气,令阳出阴。葱白之性,耐旱而性温宣,虽干燥之甚,只要不至极枯,栽之即活,农家有“旱不死的葱”之说,其阳气之足可见,此所谓之阳气足,乃指其生机之顽强,其如此耐旱,是有离阴水而存活之特性,故用此使阳气出其阴中。盐制之豉,其咸能引药归于阴气阴液停滞之处,即“阴中”,可使阴中之阳借豉之宣发而出,乃葱之良臣,二药共用,则阳气宣发,生机盎然,梦寐醒而小便畅,使耳窍开而病愈。

学苑出版社《辅行决五脏用药法要》系列书目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
张大昌 钱超尘 主编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
衣之镖  赵怀舟 编著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讲疏》
衣之镖 赵怀舟 衣玉品 编著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临证心得录》 衣之镖  著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用药求真》
衣之镖  著

张大昌先生及弟子专著
《张大昌医论医案集》
张大昌 原著
《伤寒论阴阳图说》
衣之镖 著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
衣之镖  赵怀舟 编著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讲疏》
衣之镖 赵怀舟 衣玉品 编著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临证心得录》 衣之镖  著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用药求真》
衣之镖  著
《十一师秘要》
赵俊欣 编著
《方证学习精义·伤寒阔眉》
赵俊欣 编著
《经方杂谈》
姜宗瑞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