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题:肺气 | 医源世界

 cgvxhh 2015-07-25
①宣肺散寒,解表化饮
肺为清虚之脏,阖群活泼,以容吸入之气,以司呼浊之能,气机宜呼宜畅。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 ,内合于肺,或内伏痰饮,均可令气机壅闭,宣降失司而上逆作喘。若症见喘促胸闷,咯痰稀薄,鼻流清涕,寒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者,治宜宣肺散寒,止咳定喘,用麻黄汤主之。盖以表实里郁治应外解,故以麻黄、桂枝发汗,杏仁肃肺,并辅以甘草而守阴液,此为表实而设。若阴盛之体外邪袭之必然引动伏饮,若肺络壅塞,肃降无权,气逆致喘。证见喘促咳喘,甚则倚息不得卧 ,痰白清稀或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浮紧或滑,治宜解表散寒,宣肺化饮,以仲景小青龙汤加味。盖以外寒内饮,同时犯肺,故以麻黄汤去杏,以发汗解表,并加五味子、干姜、细辛、法夏、白芍、苏子、白前等温肺止咳,降气平喘而驱饮。
(2)散寒清热,降逆平喘
宿有痰饮喘嗽,留伏肺家,复感外邪,内外合因,闭遏肺气,外寒郁热,痰饮互结,表里同病。其人喘,目如脱状,吐痰色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渴,舌红,脉浮滑数。治宜解表散寒,清肺化痰,方用越婢加半夏汤主之。盖以热饮上蒸华盖,内热充斥,有诱发不出之势,其人必异常闷躁 ,故以生姜助麻黄开其肺闷,半夏降逆蠲饮消痰,生石膏辛甘寒,清热透表,寒而不凝,草、枣之施,安中以调和诸药。因热重于饮,故宜重用石膏,倘饮重于热,又非所宜。若痰饮重,表闭郁热较轻,咳而胸满,脉浮,可与厚朴麻黄汤,其方为麻杏石甘汤去甘草用小麦,用厚朴除满下气,半夏、干姜、细辛化饮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稠痰粘滞,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卧宜皂荚丸清泄,痰去气清则肺宁矣。
(3)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因外邪侵袭,入里化热,清肃失司,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积湿生热,熏蒸于肺,或肺素有蕴热,炼津为痰,痰热阻壅于肺,热不得泄,皆能导致肺气上逆而致喘促。表现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咯痰黄稠,或吐白粘痰,口渴喜饮,面赤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味主之。方取麻黄虽苦辛而温,得石膏之辛凉甘寒,相须相济,有辛散之功而无辛燥之弊,况又得甘草缓解力猛,杏仁宣其壅,合乎肺之宣降之生理功能,因势利导;加瓜蒌、桑皮、浙贝、前胡、竹茹善清金化痰止咳,疗肺中热痰最妙;桔梗辛散苦泄,引痰排出。合用以宣泄郁热,清肺平喘,使肺气得宣,里热得清则咳喘诸症自愈。如痰多气急鼻扇甚者,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清肃肺气;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
(4)开郁豁痰,降气平喘
病久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闭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其证可见突然呼吸短促,咳嗽咯痰,咳引头晕胁痛,咽中不适,胸闷不舒,伴有失眠,心悸,苔白,脉弦。治宜行气解郁,降逆平喘,方用越鞠丸合半夏厚朴汤治之。药取香附调气疏肝,善解气郁,苍术、茯苓、法夏燥湿健脾,散结化痰,川芎行气活血,栀子清热除烦,川朴降气除满,苏叶宽中解郁,生姜降逆散寒,建曲消食和胃。如此相配,以治其本,不治其喘而喘自止,可谓扶本求源之治。若兼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夜交藤、远志宁心安神;气郁化火,火邪刑金,气逆咳喘,可用泻白散加象贝母、枇杷叶肃降肺气,以增强清热定喘之效。
(5)益气养阴,润肺平喘
喘为气逆,多见痰盛,然亦常见喘而无痰者,此多为哮喘日久,肺家气阴耗伤,令气失所主,证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或咳呛痰少,烦热口干,咽喉不利,舌红苔剥或津少,脉软弱或细数。治虚以甘寒凉润,甘寒养阴为主,着眼益气养阴,润肺止喘,常用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味主之。方以生脉散酸甘化阴,益气养阴,又麦冬、百合生津润肺;二地、玄参滋阴清热;当归、白芍柔肝养血;贝母、桔梗清肺化痰,枇杷叶、桑白皮化痰肃肺;甘草协调诸药。合而用之,可使气津充足,虚火自清,痰化热退,肺虚喘促自已。若低热或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知母 ;痰粘不利者,加海蛤粉;咳甚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藕节清热凉血止血。此型哮喘,进剂获效之后,即宜调养脾胃。盖土为金母,清金之后必顾其母,俾土旺金生,体力自易康复。
(6)健脾补肺,化痰定喘
《素问·咳论》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盖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输布精微以养周身,如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水谷之精气反聚而成痰,脾虚不能肃肺,则痰浊上逆,升降不利,而为喘促。脾虚聚湿生痰之喘者,临证当须分清标本主次,灵活辨治。若证见咳喘痰多而粘,咯出不爽,胸中窒闷,口粘纳呆,舌苔白腻,脉滑者 ,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可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方中二陈汤为治痰之良剂,尤治湿痰更妙。配苏子、白芥子、炒莱菔子、紫菀、冬花止咳祛痰,降气定喘;苍术、苡仁增强其健脾燥湿,以杜痰源。
若因脾元亏乏,肺气又虚,虽喘嗽不定,但见神疲少气,面色无华,自汗脉弱,决非实证。治宜益气健脾,培土生金。用六君子汤加味主之。药用太子参、炙甘草补脾肺之气;白术、茯苓健脾 ; 法夏、橘红化痰。自汗加黄芪、浮小麦固表敛汗;食少便溏者加苡仁、莲肉、砂仁、焦三仙健脾开胃;中气下陷者,酌加生芪益气固表,则虚喘自瘥。
(7)补肺固肾,纳气定喘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气以降为顺,肾气以固为藏。久咳伤肺,肺气不足,气失所主,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根本不固,摄纳无权,气逆于上,均可致喘。证见喘促日久,短气不足以息 ,呼多吸少,动辄喘甚,气怯声低,痰多清稀,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此乃肺肾气虚之哮喘。病在上宜求其下,肺主气却归宿于肾,肾不纳气固为喘促,且能俯不能仰,不足之证也。药用人参补肺气之力最雄,蛤蚧温肾气之力最佳,二药相伍则双补肺肾。并有金水相生之意。茯苓、炙甘草和中健脾,杏仁、浙贝化痰下气,知母、桑白皮泻肺清金,加胡桃、五味子,炒白果以增强其补肾敛肺,纳气定喘之功效。若肺肾阴虚,咳嗽气虚,面赤等症,可用都气丸化裁,再参以收纳镇摄之品,于治肾虚哮喘则游刃有余矣。
(8)温阳化饮,涤痰平喘
病因脾虚水泛聚于中焦,损伤脾阳,寒从中生,上渍于肺,肃降失常,气机上逆而喘。证见咳嗽气喘,胸脘痞闷,不得平卧,咯吐粘痰涎,痰量较多,口淡纳呆,大便溏薄,甚则面足浮肿,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弦,此为阳不化阴所致,当以辛甘化阳,甘淡去湿之剂,宜借仲景法温以和之。方拟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中桂枝、炙甘草、白术、通阳运脾;陈皮、茯苓渗淡利湿;法夏、橘红燥湿化痰,厚朴降逆平喘。如脾阳虚衰者可合理中汤,温中益气。若脾阳虚日久不复,久喘肾阳必亏,其证咳喘上气,气短语怯,面目下肢水肿,咳痰清稀,心悸,怕冷,尿少,大便溏薄等,脾肾阳虚之证,昭然若揭。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方中真武汤温肾阳以消阴翳,配合五苓散加强通阳利水以祛水邪之功。若水肿较甚,喘促加剧,加沉香、葶苈子以泻肺定喘 ,痰多清稀可加苏子、鹅管石,随证施治,其效更彰。
日期:2006年4月16日 - 来自[支气管炎与哮喘防治23]栏目
哮喘多由外邪触动内火而发。针对病因,宜究寒热。常见者有热哮、寒哮、寒包热哮三证。寒哮以小青龙汤为主;热哮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或时方中之匀气八仙汤(麻黄、杏仁、石膏、桔梗、黄芩、甘草、知母、贝母)亦可;寒包热哮主以小青龙加石膏或麻杏石甘汤加减均可。针对病机,则须降气化痰,降气可用苏子、莱菔子、枳壳、金沸草;蠲痰可选用二陈汤、南星、白芥子之类。凡此均是实证,如见肺虚,宜补以生脉;肾虚加白石英、贞元饮(系景岳方,其组成为当归、熟地、炙甘草之类,余如鹅管石、冬虫夏草,均可酌入)。纯实者不用肾药;肺肾气虚者,不滥用麻黄。
黑锡丹纳气定喘的作用颇为明显,凡喘急促,无论属虚属实,均可应用,唯注意量不可大(一次量不超过2g,一般用0.5g即能奏效)不宜常服。
(1)注意益卫固表
支气管哮喘患者,追问病史,有不少发于过敏性鼻炎。其最基本的成因,是“卫阳不固,肺气郁闭”。根据其偶触外邪即不免诱发的特征,卫阳不固应属主要因素,肺气郁闭次之。依标本关系论之,卫阳不固是本,肺气郁闭是标。
唯其卫阳不固,故易于招致感冒,唯其肺气郁闭,故易于续发哮喘。卫阳不固,属本为因;肺气郁闭,属标为果。故益气固表,实属首要。基于这种认识,对于兼病鼻炎的患者,或易外感发哮者,则对证加用玉屏风散,一方面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又能起到减少复发的作用。
(2)寒包热哮为多
哮喘以寒包热证为多见。除了脉证表现为寒热互见之外,热哮发于隆冬,寒哮发于盛夏的,也均以寒包热哮视之。
临床体会:对于哮喘属于寒包热者,在治疗上除了寒热互间(如小青龙汤加石膏或越婢加半夏汤之类)以外,可以采用泻下法。临床使用泻下法治疗本病,并不仅限于寒包热一证,只要审为实证,均可泻下。
泻下方药,每用牵牛60g,大黄30g,二味共研细末(《中藏经》所载),每服6g,蜜水调下为平妥。
另有一治哮喘方,名定喘Ⅱ号,其方由黑白丑、麻黄、大黄三味等分,研末蜜丸,每服6~9g。用于肺热哮喘。
(3)缓和痉挛
哮喘,除了必须分清寒热虚实,针对其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以外,还需结合辨病,对症下药,以提高疗效。临床常常把某些可以理解为缓解痉挛的药物,如僵蚕、白附子、钩藤、地龙、白芍、全虫、细辛等,酌用一二味,确能增加疗效。
日期:2006年4月16日 - 来自[支气管炎与哮喘防治23]栏目
不论内因或外因所致之哮喘,其病机都是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使肺气失宣、失降、失纳所致。因此对哮喘的治疗,关键在于理顺气机,而理顺气机的要点,可总括为宣、降、纳三法,因为肺气以宣为用,以降为顺,以纳为益(受纳于肾)。现分述于下。
(1)宣法
即宣畅肺气法。肺气以宣畅、布达为用。肺气只有宣达、顺畅,才能有效地吸清呼浊,维持生命之需要。若肺内夙有隐伏之痰饮,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慎,情志所伤,引动伏痰则使肺气失宣,发为哮喘。其治则当用宣浊,以宣通肺气。临床上根据病因不同,宣浊又具体分为“温宣法”、“清宣法”和“祛宣法”。即冷哮者,温宣以通;热哮者,清宣以通;浊哮者,祛宣以通。
①温宣法
温宣法是用性味辛温之方药,以温散束肺之寒邪,分解互结之寒痰,从而宣畅肺气,以收止喘平哮之功。此法用于冷哮证,症见哮喘因感受风寒,或进食生冷之物而诱发,哮喘急迫,胸闷气促,形寒肢冷,面青唇紫,痰白而粘,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喉间有水鸡声,肺部有哮鸣音等。用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加减药如射干、麻黄、细辛、法夏、桂枝、生姜、五味子、甘草等。麻、细、姜、桂都是辛温散寒宣肺之药,尤以细辛辛温走窜,善通关窍,为开通气道之先锋;麻黄辛苦温 ,上宣肺气,下降逆气,既开鬼门,又洁净府,是宣肺平喘之主将。生姜、半夏善化寒痰,射干、桂枝寒温并用,善利咽通滞,少佐五味子收敛肺气以防宣散太过而伤肺气,甘草调和诸药而本身亦善平喘。如此则寒散痰化而气道通畅,哮喘自平。
②清宣法
清宣法是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清热化痰,宣通肺气,从而达到止哮平喘的一种治法。它适用于痰热交阻、壅塞气道的热哮证。症见哮喘声高息涌,胸胀气粗,膨膨然若气不能容,张口抬肩,倚息难卧,以呼出为快,或兼发热,口干,汗多,舌红,苔黄,脉滑数。听之喉间痰鸣如曳锯,肺部有哮鸣音,甚至干湿性口罗音(多系合并感染)。常用自订的清宣平哮汤,即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马兜铃、桑白皮、鲜竹沥等药。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定喘为主药,辅以葶苈子、马兜铃苦寒降气,桑白皮、竹沥甘寒润肺,合用之,使肺热得以清泄,痰热能够化解,两邪即除,气道自通,哮喘焉作?
③祛宣法
祛宣法是指祛逐风邪法。过敏性哮喘,其来迅速,其去也疾,符合风邪的“善行而数变”之特点,因而将过敏原病邪归属于风邪一类较妥。祛宣平哮法用于风邪偏胜的哮喘,症见哮喘突然发作,胸闷气憋,咽痒,呛咳,痰少或无痰,舌苔净,脉浮滑,常用祛风汤(自制验方):防风10g,荆芥10g,白芷6g,细辛3g,地龙10g,蝉衣6g,木蝴蝶5g,薄荷6g,苍耳子10g,甘草10g。风性轻扬,善客上焦,故用药宜轻,不仅药量宜轻,而且药质宜轻 ,如荆、防、辛、蝉衣、木蝴蝶等。药性轻扬,宣泄上焦,才能起到祛风止哮之功,此所谓 “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降法
即通降肺气法。肺主肃降,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以壅塞上涌为逆。肺气的壅塞多因痰饮内伏窠臼,复感外邪引动,故而痰气交阻,闭阻气道,发为哮喘。因此,治疗哮喘常用降气法。临床又据证分为两法。
①理气降逆法
理气降逆法多以涤痰、宽胸、下气药均组方,治疗以痰气交阻为甚的哮喘证,症见哮喘发作,声高息涌,喉间痰鸣如曳锯,胸闷气粗,痰涎壅盛,或见恶心呕吐痰涎,舌苔厚腻,脉滑或弦滑。可用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荣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橘红、半夏、当归、前胡、厚朴、生姜、桂枝、沉香、甘草。本方以三子、橘红、半夏、前胡除痰实为主药,其中莱菔子、橘红、厚朴、沉香宽胸下气为辅,当归、桂枝、生姜、甘草能通利血脉,因肺朝百脉,百脉通利则有利于肺气降。全方既能除痰降气,又能通利血脉,气道乃通,哮喘可宁。
②釜底抽薪法
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肺气不降,则大便难通;反之,若大便不通,则肺气难降,两者都可诱发或加重哮喘。一般多见于肺热痰结型哮喘,或已发哮喘而兼见大肠热结者。症见哮喘发作,哮声响亮,胸闷腹胀,大便秘结,数日不通,或兼见额头大汗,口干渴,舌暗红,苔黄厚,脉滑数。可用宣白承气汤加味,以清肺降气,化痰通下,药如生大黄、生石膏、杏仁、瓜蒌、桑白皮、枳实、厚朴、莱菔子。便秘甚者加芒硝。若病情紧急,不便煎汤药者,也可单用生大黄粉一味 3~5g吞服,每日2~3次,也有效果。
(3)纳法
肺气以呼、吸相合,宣纳互济为治。若肺气只呼不吸,或只吸不呼,则肺气将绝。若宣多纳少,则肺气耗散无根而形成虚喘。若纳多宣少,则肺气壅塞而成喘。是故肺气的升降出入与哮喘之成因关系密切。纳气法多用于单喘无哮者,多见于慢性哮喘的间歇期,不哮单喘,动辄气喘吁吁,呼吸短促者。临床上根据证候不同,而有补肾纳气法与镇纳浮阳法两种。
①补肾纳气法
补肾纳气法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喘证,症见呼吸短促,急促低喘,易出汗,活动更甚,常伴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夜尿多,尺脉弱。可用人参蛤蚧散加减,偏肺气虚,汗多易感冒咳嗽者,加玉屏风散、五味子、紫菀;偏肾气虚,阳虚怕冷,腰腿酸软,阳痿,夜尿多者,加胡桃肉、仙灵脾、肉苁蓉、鹅管石等;偏阴虚,五心烦热,盗汗,口干不饮,形瘦,脉细数者,加熟地、麦冬、五味子,或改用麦味地黄汤。
②镇纳浮阳法
镇纳浮阳法用于哮喘多年,正气极虚,元气耗散者,症见喘促急迫,呼吸短浅,汗出肢冷,面色粉红或苍白,惶惶然若气欲断,脉微细或浮散无根。选用参茸黑锡丹吞服,或参附龙牡汤。
日期:2006年4月16日 - 来自[支气管炎与哮喘防治23]栏目
肺气虚感冒,是平素肺气不足之人,外感风寒邪气所导致的病证。
肺气虚 多因久病体弱,七情内伤,发散太过,劳力过度等,久咳久喘、言语过多、久吹久唱,耗损肺气,以致卫外不固,容易为风寒所侵犯。
本证以恶寒发热、咳嗽、气短、自汗、脉浮无力为主症。
日期:2006年4月16日 - 来自[感冒防治320问]栏目
肺为华盖,主气,主卫,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主宣发,以肃降为顺。在正常情况下,肺气充沛,则卫表固护,腠理致密,邪不能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体质素弱,肺气不足,卫气不固,则六淫之邪必乘虚而入,或从皮毛,或从口鼻,致肌表之营卫失和,肺经之肃降不行,变生诸证。邪轻而浅者,只在肌表;重而深者,内及脏腑。皮毛为肺之合,而上通于鼻,肺气一虚,固卫失职,感受风寒,必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多。肺气不能宣达,肺窍不利,则见鼻塞流涕。肃降之令不行,则发咳嗽。平素气虚,适感外邪,必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尤甚。邪在肌表,经气不畅,上干于头则头痛头昏。肺气失肃,气不布津,则胸痞满闷,痰涎清稀。综上所述,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
主症:①恶风(或恶寒)发热;②自汗,鼻塞,流清涕;③咳嗽无力,身楚倦怠;④呼吸短促,动则尤甚。
次症:头痛头昏,胸痞满闷,痰涎清稀。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
凡俱备主症①或②,并见③、④中任何一项及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感冒病的肺气虚证
日期:2006年4月16日 - 来自[感冒防治320问]栏目
肺主气,脾生气。肺气不足则表卫不固,风邪易从皮毛而入;脾气匮乏则肌肉不充,风邪易从肌肉而侵。故脾肺气虚,风寒必先归之。或脾气先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无以上输养肺,则肺气亦虚;或肺气先虚,肺病及脾而形成脾肺气虚证。无论是脾虚及肺,或者肺虚及脾,都极易罹受风寒而患感冒。风寒外束,卫气失护,则见恶寒发热,或恶风自汗,或兼见头身疼痛;肺开窍于鼻,肺气虚弱,风寒外束,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肺气肃降功能失常,故咳嗽,痰多稀白,甚则胸闷喘息;肺气虚弱则气短声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则食少纳差,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缺乏生化之源,则倦怠乏力,面色白或萎黄无华。气虚外感则见舌淡苔白脉细弱。
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
主症:①恶寒发热,或恶风自汗;②鼻塞流清涕;③咳嗽吐痰,痰多稀白;④气短,声低神疲,倦怠乏力;⑤食少,脘腹胀满;⑥大便稀溏。
次症:胸闷喘息,头身疼痛,面色白或萎黄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凡具备主症①、②,或③、④中1项兼⑤、⑥中1项,并具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之脾肺气虚证
日期:2006年4月16日 - 来自[感冒防治320问]栏目
第五节 肺与大肠
一、肺的生理病理
肺位于胸腔,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其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一)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皆由肺所主管,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1.肺主气与肺的呼吸功能有关: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就是此意。
2.肺主气与人体宗气生成有关:肺与宗气的生成有密切关系,由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它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又通过心脉而散布全身,以营养各脏腑组织,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就是指此而言。
3.肺主气与肺朝百脉有关: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肺气能协助心脏调节人体气血的循行,故有“肺主治节”之说。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气血流通,百脉充盈,呼吸均匀,脉来匀和,若肺气不足,不仅会引起呼吸功能减退,面且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因而出现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身倦乏力等。
(二)肺主宣发与肃降
1.宣发功能:宣发即有宣通发散之意。其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排泄汗液及病邪等。因此肺失宣散,即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和无汗等病变。
2.肃降功能:肃降即有清肃和下降之意。其功能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肺为华盖之脏,故将吸入之清气和水谷精气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因此肺失肃降, 可出现呼吸短促,咳喘、咳痰等病变。
宣发与肃降是肺脏的两种生理功能,两者是相互协调的,宣降正常,则肺气升降出入通畅,呼吸调匀,若宣降失常,就会发生“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
(三)肺主通调水道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宣发,不但将水谷精微宣布全身,而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不但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因肺气能促进和调节水液代谢。所以有“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若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肿,无汗等病变。
(四)肺主皮毛,开窍于鼻
皮毛,是皮肤、汗腺、毫毛等的总称,为一身之表,是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皮毛由肺输布的卫气与津液来温养,使皮毛汗孔开合正常,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说明了肺与皮毛在生理上有密切关系。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开合正常,邪不易入侵;若肺气虚弱,则皮毛御邪能力减弱而易感冒,从而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气喘等肺卫不宣的证候。
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故鼻为肺窍。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与肺气的和畅有关。如《灵枢·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由于鼻为肺窍,所以外邪犯肺,常从口鼻而入。如风寒束肺,肺气不宣,每见鼻塞流涕,嗅觉失灵:若肺热壅盛,则常见鼻翼煽动之症。
(五)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与大肠通过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如肺气肃降正常,则大肠传导如常,大便通畅;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则大便秘结;反之,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也可影响肺气不利而咳喘。
(六)肺与其它脏的关系
1.肺与心
肺主气,心主血,血之运行赖气之推动,而气之输布亦赖于血之运载,两者结合,才能敷布到全身,两者密不可分,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等说法。若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而导致心脉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不畅,也会影响肺之宣降功能而致胸闷、咳喘等症。
2.肺与脾
肺主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气受水谷之气的资生,而水谷之气,也赖肺气为之输布,其水液的运化,亦需肺气的通调。若脾气虚弱,可致肺气亦虚而出现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等证;水湿停留,聚结成痰,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咳嗽、痰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若肺失通调而致水湿困脾,则可见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点击查看完整图片
图5-6 肺与其他脏的关系示意图
二、大肠的生理病理
大肠上接小肠、下连肛门。主传化糟粕。《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注之浊物,进一步吸收其水分,变为粪便,排出体外。若大肠传导失常,便会出现腹泻、便秘等症状。
三、肺病的辩证论治
(一)肺气虚
主证:咳嗽气短,动则气喘,痰多清稀,怕冷自汗,易患感冒,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舌淡苔白,脉虚弱。
辩证:肺气不足,宣降无力,故见咳嗽气短,动则气喘;通调不利,聚湿成痰,故痰多清稀;肺卫不足,皮毛不固,故怕冷自汗,易于感冒;宗气不足,脏腑失养,故神疲乏力,声低懒言;气不足以行血,故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药用人参、黄芪、五味子、甘草等。
(二)肺阴虚
主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辩证:肺阴不足,肺失滋润,故干咳少痰,口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而盗汗,阴虚生内热,故见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药用生地、沙参、麦冬、百合等。
(三)燥邪犯肺
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鼻干咽燥,喉痒,咳甚胸痛。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本证以肺燥为主,无阴虚症状。
辩证:风燥伤肺,津液被灼,故干咳无痰,喉痒,鼻干咽燥;燥热伤肺,肺络受损,则痰中带血;肺气不利则胸痛;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征。
治法:清肺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药用桑叶、枇杷叶、杏仁、沙参等。
(四)风寒束肺
主证:咳嗽声重,咯痰稀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辩证: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故咳嗽声重;气不布津,寒凝为痰,故咯痰稀白;风寒外束,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为表寒之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止嗽散;药用麻黄,桂枝、紫苏、桔梗、陈皮、半夏等。
(五)痰浊阻肺
主证:咳嗽气喘,痰多泡沫或色白粘腻,喉中痰鸣,胸部满闷,甚则不能平卧,苔白腻,脉滑。
辩证:痰浊.阻肺,肺失宣降,则咳喘痰多,胸闷;平卧痰浊壅阻,气道更加不利;苔白腻,脉滑为痰湿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利肺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药用陈皮、半夏、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茯苓等。
(六)肺实热证
主证:咳嗽气喘,痰黄稠带血,胸痛,鼻煽,身热,口干,大便干结,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辩证:痰热壅阻,肺失清肃,故见咳喘,痰黄稠,鼻煽,身热;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肺气不利则胸痛;肺失通调,热灼津液,故口干,大便干结,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清金化痰汤;或麻杏石甘汤,药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苓、桔梗、瓜萎、贝母、石膏、杏仁等。
四、大肠病的证治
(一)大肠湿热
主证:发热,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辩证:湿热蕴结大肠,气血受阻,传导失职,故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湿热熏灼,热腐为脓,故肛门灼热,大便脓血,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白头翁汤;药用黄连、黄苓、黄柏、白头翁、秦皮等。
(二)大肠津亏
主证:大便干结,甚如羊粪,难于排出,常数日一行,伴有头晕、口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辩证:大肠津液不足,肠失滋润,故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胃气失降,浊气上逆,故有头晕、口臭;口干咽燥、舌红苔燥、脉细涩皆为津亏之象。
治法:润肠通便
方药:麻仁丸;药用火麻仁,郁李仁、瓜萎仁、柏子仁等。
表5-4  肺病的辩证论治简表
全屏显示表格
肺气虚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