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探秘

 负鹏载舟 2015-07-26

《山海经》探秘  

2014-04-30 08:55:26|  - 泰山居士陈相元的日志- 网易博客

《山海经》探秘 - 泰山居士陈相元 - 泰山居士

 泰山居士陈相元近照                  东岳梦真摄影

         东晋郭璞为我们传下了珍贵的《山海经》,但是至今研究《山海经》的人们对它的来源仍然是将信将疑的。关于这本远古国土资源调查的实录郭璞的功劳在于一是他看见过《山海经》的全图并为之作了《山海经图赞》,二是他收集了当时流传在民间的各种《山海经》版本,整理编辑成书并为之作了注解。
       关于《山海经》的由来,清朝人毕沅在《山海经新校正序》说:“《山海经》作于禹、益,述于周、秦,其学行于汉,明于晋,而知之者魏道元也。五藏山经三十四篇,实是禹书。禹与伯益主名山川,定其秩祀,量其道里,类别草木鸟兽。今其事见于《夏书·禹贡》《尔雅·释地》及此经《南山经》已下三十四篇。”
       《吴越春秋》里也有一段写实性的描述:大禹“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这里的《山海经》文字被认为是辅佐大禹的益(皋陶之子)在 “ 禹傅土、堕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的过程中所作的记载和说明。
      《尚书·刑德考》说“禹长于地理水泉九州,得《括像图》,故尧以为司空。”说明大禹确实曾经绘制过一张《括象图》,而后来的《山海经》文字就是对这张图的说明。
         东晋的郭璞的整理恰恰证明了上面的各种说法。从郭璞所作的《山海经图赞》看,大禹的《括象图》记载了山川河流的位置,所见各地的动物植物形象,所见各种奇异天象等。与《山海经》一图一文,相得益彰。下面各举一例证明:
“彗星横天,鲸鱼死浪,鴸鸣于邑,贤士见放”(天象/动物/流放地)
“比翼之鸟,似凫青赤,虽云一形,气同体阁”(飞禽)
“钟山之宝,爰有玉华,光彩流映,气如虹霞”(矿产)
“昆仑之阳,鸿鹭之阿,爰有嘉谷,号曰木禾”(植物)
“爰有建木,黄实紫柯,皮如蛇缨,叶有素罗”(异象)
      凡郭璞所赞确实是结合图象的图注,说明在东晋时这张图在民间是有流传的。可惜今天已经失传。
除了《括象图》以外,《山海经》被认为是益对大禹巡行九州所见的文字记载。应该说由于流传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文字的或口头的版本,郭璞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收集整理,完成了《山海经》的集纳成册。并且对这本郭本《山海经》作了注解。
       郭本《山海经》分为《山经》系统和《海经》系统.《山经》和《海内东经》部分基本是真实记载,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所谓荒诞的成分极少。其后半部《海经》部分又分为两组。《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为一组,《大荒四经》和《海内经》为另一组。清朝毕沅在校订《山海经》时发现这两组的记载基本是重复的。我认为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郭璞把当时能收集到的不同来源的口传历史资料全部编纂成册了.这样两组雷同的材料是当时收集到的两种版本。因为无法作出取舍就一并收入了。这就是古代史家的“以信传信,以疑传疑”的原则。
       今天我们研读郭本《山海经》的时候,会发现郭璞对收集到的材料在进行整理编纂时并没有加以认真的甄别,或许这是郭璞有意保留下这些历史记载。这种以信传信,以疑传疑的态度正是中国历代史学家的优秀品质和记史原则。但是既然是在流传中被篡入了假的东西我们就有必要去伪存真。当然,我们去伪存真的原则是去掉那些可以被认定为大禹以后篡入的内容,保留其余哪怕是仍然存有疑问的东西。
首先,大禹不会记载自己家事。所以以下内容应该是后人篡入的:

“南望慎渚,禹父之所化”                      《中次二经》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左手把算,右手指青丘之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海外东经》其中后一则应为大禹登帝位以前的记载,应为后人从《淮南子》中移植进了《山海经》。
      其实大禹不仅不会记载自己的家事,也不会把和“傅土、堕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国事和家族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山海经》有关尧舜禹事迹,有关炎帝夸父的相关内容以及精卫填海的故事可能都是后人把相关的传说与地理上的地名联系起来了。这类传说的记载均见于海经两组,山经中基本没有记载。所以毕沅在《山海经新校正序》中认定其中的《山经》部分就是大禹本人所作,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写作的体例上看,山经部分和海经部分差别确实很大。
      其次,《山海经》不可能记载大禹以后的事情。所以以下记载应该是后人篡入的:
(大荒之中)“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大荒西经》
清人马骕在《绎史》中就质疑道:“《山海经》何以载及汤事,其为后人附益明矣。”
 “泾水出长城北山,山在郁郅长垣北。”《海内东经》
关于这一段长城到底在哪里专家们作了很多的考证。但是长城应为战国以后事,不应该在大禹时期出现。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属于禹之子夏启之事,应为篡入内容。
      第三,有关凤凰的一段记载应为后人篡入:
"(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南次三经》
"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海内经》 虽然凤凰屡见于远古记载,但是这种仁义礼智信的所谓五德应该是起于春秋之后。另:上述文字又见于《山海经图赞》,所以有专家认为是郭璞之后人们误将郭璞所作《图赞》内容篡入了《山海经》正文。
      第四,《中山经》卷末大禹的总结系后人代笔: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者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两万八千里。南北两万六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关于人类发现铁应该是商以后的事情。据此可知这一部分内容当是后人篡入。
      第五,紧接上段的一段文字,据为《山海经》郭璞注作校正的清朝毕沅考证也是后人的伪作。
“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锻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毕沅是依据《史记·封禅书》判定这段文字之伪的:
管仲说“封太山七十二家,记者十有二。自无怀氏至汤周武王。”从而证明上述文字应该是周武王以后的文字,诚然。
      第六,《海内东经》的附文比正文要长很多。毕沅在点校时将两者作了区分。“沅曰右海内东经古本为第三十四篇旧本合。岷三江首已下云云为篇非今,附在后。”这部分附在后的内容涉及了今天安徽湖南湖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等近十个省的地理内容。推测应该是郭璞注解《山海经》时的补遗内容。
      第七,据吕思勉先生考证:“《山海经》虽有一部分是古书,其又一部分,则是汉通西域以后,把新得的地理知识附加进去的。《穆天子传》更是南北朝时才出现的书;其为伪造,更不待论了。”“《山海经》一书,其中有一部分,是秦汉后人,把当时所得的域外地理知识羼入……此事也是方士所为。因为方士多喜入海求神仙,所以于海路的情形,甚为熟悉。”所以《山海经》中涉及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是秦汉以后的文人所为,研究时应予以仔细甄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