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百科担仔面

 厨人 2015-07-26

 

 

台湾百科担仔面

 
 
 
 
 
 

“度小月担仔面,是府城小吃的开始,清朝光绪年间,以捕鱼维持生计的洪氏芋头公,向福建漳州老乡习得面食烹煮做法,迄今流传百年,洪公祖籍福建漳州海澄县,祖先移民来台后,仍承祖业,以捕鱼为生,惟夏秋季节多台风 ,无法出海捕鱼,年仅二十多岁的洪公为维持生计,乃挑起担子,到台南水仙宫庙前卖面,故称之为担仔面,因卖面是弥补捕鱼淡季而度小月,所以洪公干脆自取其名为度小月”。 [2]

担仔面是一种发源于台南地区的小吃,其全名亦可称为度小月担仔面。其发源时间可能为清朝时期,由于台南临海,故许多人家以捕鱼为业,但是台南夏季七、八月份时常有台风侵扰,风雨加交导致不易出海捕鱼,生计顿时艰困,故称台风来袭频繁、生计维持不易的月份为小月。因此有些渔家在无法出海捕鱼时候,就改卖面食以维持生计、度过小月,而后渐渐产生「度小月担仔面」这道美食。[1]

原料

度小月担仔面现今在台南地区有许多店家,这道面食的主要成份为:油面、豆芽菜、香菜、虾仁、少许汤汁以及独门肉燥。

做法

“度小月担仔面”的制作看起来似也很简单,只见伙计手抓一把丝面,在大锅汤里涮一涮,然后捞起,倒进碗,撒上配料,再加上高汤,一碗香喷喷的“度小月担仔面”就算大功告成了。

1.担仔面食材内容:油面、豆芽菜、香菜、虾仁、黑醋、蒜泥、猪肉沫、酱油
2.以虾头熬煮而成的担仔面汤底
3.在热水中烫熟面条及豆芽菜,需上下左右不停摇动
4.凭手感决定面条熟度后捞起置于碗中
5.淋上适量肉末
6.加入虾头汤底
7.加入适量虾仁
8.淋上少许黑醋,少许蒜泥后即可
9.担仔面成品及小菜:卤蛋、卤贡丸

特点

担仔面又有人叫“肉臊面”,肉臊其实是卤肉的一种,现在成为了台湾南部的一种经典小吃。台湾的卤味、特别是卤肉,是扬名海外的,肉臊就是以纯瘦肉的卤肉,用较甜的卤汁卤过,再切丁、加上新鲜蒜瓣一起炒,非常的香。炒好以后加入面中,就是担仔面了。特色:特点便是里面的肉臊是用木炭火烤的。按照现在的做法,担仔面里面一般会加一只虾进去,而肉臊是用卤肉来爆炒而来。 原料:肉臊(纯瘦肉的卤肉),蒜,油面.值得注意的是,担仔面的面又不是一般的面条,而是一种叫做“油面”的面条,这种圆形的面条口感爽滑弹牙,相互不粘连,很能与肉臊的口感相搭配。

度小月担仔面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有两件“秘密武器”:一是有以祖传秘方精炖的肉燥;二是有以虾头熬制成的高汤。在半汤半面的状态下,让碗中的面条可吸足虾头高汤及肉燥的香味,台前功夫简单,台后功夫做足,这就是度小月担仔面有别于其它汤面的原因,至于精炖肉燥和熬制虾头的火候如何掌握,那就是店家的秘密了。

营养分析

瘦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可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