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前山西部,听鹂馆、画中游、湖山真意...

 我的七彩石 2015-07-27
颐和园,前山西部,听鹂馆、画中游、湖山真意...
颐和园前山西部景点,云松巢、邵窝殿、绿畦亭、贵寿无极、听鹂馆、承荫轩、画中游、湖山真意。


云松巢院落,面南的歇山顶垂花门,门外利用假山石堆叠成高起近五米的蹬道。  云松巢、邵窝殿,位于排云殿外红墙西部,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     邵窝殿以厅、亭、廊穿插组成,布置自由,以斜廊顺山势曲折迤逦上达东北角的高处。     云松巢由曲垣斜廊围合成院落,垂花门入口处向南面突出。两者在总体上彼此衬托,相对成景。

云松巢北面  由于建筑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坡上,云松巢院落高出南部的入口道路约10米,庭院因坡顺势建成2层的台地。主体建筑云松巢面阔5间,南面正中凸出3间敞厅供休憩之用,庭院两侧以爬山廊上下贯通,组合成一个空间内聚的院落。沿廊的外墙上饰以什锦窗可以观赏周围景色。外墙的转角处以山石包嵌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好的结合起来。

      绿畦亭是一座周围出廊带落地罩的攒尖方亭,位于云松巢与邵窝殿相连的爬山廊之间,具有点景与衔接的作用。


     绿畦亭,曾是乾隆皇帝远眺农田、关注农时的场所。“观稼因之筑小亭”,“山亭纵目见溪田”,乾隆皇帝在御苑中常以稼墙为题作为建筑的名称,在日理万机的政务中,常借片刻游览之闲,赋诗表达自己勤政爱民、重农劝稼的深切愿望。


绿畦亭,穿插在爬山曲廊中部做为云松巢和邵窝殿两座建筑的过渡。
     邵窝,本指北宋哲学家邵雍的隐居之所“安乐窝”,原址在河南辉县苏门山百源上。乾隆帝仿邵雍的“安乐窝”命名这座建筑为邵窝殿,并着诗云“邵窝本以肖苏门,佳处曾经识百源。”     邵窝殿所处地势高,在厅前建有宽敞的平台供南眺湖景,它的西侧接曲折的爬山廊与云松巢相连,曲廊中部又穿插一座绿畦亭为两座建筑中间的过渡,使整组建筑群更加丰富。为适应总体建筑群的气氛,建筑物的尺度较小,色彩清淡素雅。



  贵寿无极小院位于云松巢以西,听鹂馆的东面,始建于光绪年间。院落的垂花门坐西朝东,一殿一卷式顶。院内南殿3间,硬山式顶。殿东、西各有硬山顶耳房1间。北殿3间,歇山顶。院内西侧有歇山顶敞厅1间,北侧有硬山顶建筑3间,坐北朝南。


贵寿无极小院西面是听鹂馆


      听鹂馆,入口金支秀华殿是戏楼的后台,面阔5间。面南悬匾“金枝秀华”。屋顶和戏楼勾连搭相接。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听鹂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重修。


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承荫轩,位于听鹂馆的西侧。正门匾额“怀仁憬集”,意为心怀仁德的贤达之士远来汇聚。      清漪园时期为蕴古室,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建,更名为承荫轩,意为承受先君恩德之轩,是后宫嫔妃们的住所,俗称西四所。由四座院落组成,西一所有北房五间,东房三间;西二所有北房五间带耳房一间,另有东、西房各三间;西三所有南房五间,北房三间,东、西房各三间;西四所有北房五间。1953年因西二所西面与湖岸之间道路狭窄,游人拥挤,将西二所西房三间拆除。

澄辉阁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澄晖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画中游”。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


澄辉阁     画中游,位于听鹂馆北面,西向遥对着宝云阁的位置。画中游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建筑高低错落,风景如画。画中游由画中游楼、澄辉阁、爱山楼、借秋楼及石牌坊组成,它位于前山西南坡的转折处,占地面积约为0.5公顷。此处地势高敞,视野宽广,既可观景,又可得景。建筑群以楼阁为重点,陪衬亭台,以爬山游廊连通上下,布局对称,互不遮挡,景观空间层次变化较大。景区大量堆叠山石,围植松柏,构成山地小园林特色。     画中游建筑群共有4座主要建筑物,突出于群组中轴线的最南端的2层亭式敞阁名澄辉阁,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造型为平面八方阁形式,重檐八脊攒尖顶,修建在陡峭的山坡上,前、后高差约4米,下层的柱子顺着山石的起伏而长、短不一。


     澄辉阁面南悬挂“画中游”匾(注:澄辉阁的匾额在民国时修缮后错挂为画中游,延续至今)。


山色湖光共一楼,在画中游南面东侧,近处是贵寿无极小院。


听鹂馆戏楼,在画中游南面。下层匾额“来云依日”;上层匾额“凤翔云应”。


  听鹂馆戏楼面北,2层。戏楼后檐接抱厦1间。戏楼内有很小的天井和地井,只能饰演一般的戏曲和杂耍。戏楼的东、西面各有12间配房。  戏楼的北面是正殿听鹂馆,听鹂馆坐北朝南,面阔5间,歇山顶。正殿外檐悬匾“听鹂馆”,内檐悬匾“函蒙祉福”。两侧有东、西顺山殿各3间。东、西配殿均面阔3间。听鹂馆正殿东面还有6间硬山顶建筑,坐北朝南。


  清漪园时听鹂馆戏楼居北,殿座在南,与现存建筑正好相反。这组建筑1860年全部被毁,光绪十八年虽按原样重建了这座戏台,但是改变了戏台的朝向。并在听鹂馆的东面新建了一组建筑贵寿无极。

      这里空透开敞,东西南三面都可以凭栏眺望:青山塔影,堤岛湖泊,深远迷朦;立柱与楣子木栏杆构成一幅幅精致的画框,宛若画境。

      澄辉阁后部是在天然裸露山石上堆叠而成的一组假山,巧妙布置的山石与阁、游廊紧密相连,构成上下穿插的曲径,增加了这组山地建筑的情趣。经假山北面的石牌坊,可到达一组由爬山游廊环抱而成的庭院,庭院的主体即是小巧别致的画中游。
     石牌坊庑殿式顶,高3.19米。      石牌坊南面有额“山川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配联“幽籁静中观水动,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位于整组建筑的最北端。画中游面阔3间,坐北朝南,歇山顶。西接耳房2间。


      石牌坊北面有额“身所履历自欣得此奇观。” 配联“闲云归岫连峰暗,飞瀑垂空漱石凉”。额联点出了人们在画中游的感受:身处画中游,目光所及,山水如画,美不胜收,令人感到清凉高爽,飘然若仙。


爱山楼


爱山楼     画中游东、西各有18间爬山廊,东连接爱山楼,西接借秋楼。


爱山楼


借秋楼

借秋楼


借秋楼


廊头画


澄辉阁
画中游后院东墙上有一座“二郎担山”式垂花门,垂花门外是湖山真意。     


垂花门,四个门墩。

   湖山真意。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为卷棚式敞厅。站在此间向西眺望,西山秀色可尽收眼底。
“湖山真意”匾额,慈禧手书。


    照片拍摄于2015年1月至6月,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颐和园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