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颐和清漪,赏皇家园林之十九:万寿山西麓(修订版)

 zzz_0401 2023-07-03 发布于北京

2022年,全国加强了疫情防控,出行不便。幸好颐和园离家不远,便把这皇家园林游了一年。游毕照例要有游记,洋洋洒洒写了二十集。现在回过头一看,当初写得手忙脚乱,免不了有遗憾之处。因此,就此时心中不慌,慢慢地整理、修订一遍重发,算是二刻吧。二刻版纠正了一些错谬,校勘了一些笔误,补充了一些内容,更换了一些图片。重新发布,与读者共享。

=====================================================

看完国花台,你就可以顺着长廊往西走,继续去看万寿山西麓。

在本游记连载之四中,我曾经说过长廊里的苏式彩绘,而且说那些彩绘又该刷新了。前一段时间,颐和园官方在排云门东侧封闭了五间长廊,那是做了彩绘刷新试验段。这一段试验已经完成了梁枋椽檩部分,虽未解封,但还是可以踮着脚尖看看其中则个。

看看新旧对比,重描的金线。

用软活方式重做的包袱内彩画。

这幅彩绘是一段红楼故事,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的一个场景。曹雪芹在这一回中说的是贾母携众女眷在凸碧山庄赏月,嗅着桂花香,兼听那桂花树下呜咽笛声。黛玉和湘云却闪开众人来到山庄坡下水边的凹晶馆赏月,“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

沐此如诗般月夜之光,她俩便就联起诗来。正在诗兴起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它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它,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黛玉见湘云如此有才,眉头一皱,句上心来,接了最后的“冷月葬花魂”。

黛玉最后对的到底是“葬诗魂”还是“葬花魂”?历来颇有争议。诗魂一词自古便有,宋人叹李白时即有“太白诗魂,玉川风腋,自有飞仙骨”。而古人诗词中也颇有花魂一词,明代夏完淳便有“盈盈花落,无奈东风恶。泪滴花魂花命薄,颇似愁人漂泊”。结合《红楼梦》中上下文,似乎“葬花魂”更贴切,也更符合黛玉性格。湘云和黛玉合作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充满大悲之音,预示了两个人的悲惨结局。

过了排云门继续西行,在秋水亭附近有一条上山的小路。顺着这条御路往上走,即可见树影后的一所院子。

你看它的院墙,墙面非常平整,严丝合缝。这个叫做磨砖对缝墙,砖面是经过打磨的,砖缝也是统一尺寸。里面填的不是水泥砂浆,而是专门的粘合剂。这个砖缝如果抹上白灰,就叫做丝面墙。如果把砖的砌面磨成斜面,外墙不露砖缝,再把墙面打磨得更细,那就是干摆墙。这几种墙都是皇家或者王公贵族家建筑采用,故宫文华殿后院文渊阁是丝面墙;御花园天一门是干摆墙。平常百姓家没这么讲究,也花不起那么多钱雇人磨墙。偶有阔人家会有这种高级墙,看看下面这面墙,这是民间干摆墙,广州沙湾古镇所见。

院子坐在半山坡上,门前有石磴供人攀登。

这是云松巢,清漪园一期工程所建,就是完工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5年)之前。看那院门和院墙上的漏窗,这云松巢如那无尽意轩般颇似益寿堂。院门不是一殿一券,而是廊罩式垂花门,内接一圈抄手游廊。院内只有一座正房,顺山坡往上一跳,坐在比院门高七尺的一座平台上,平台前有一座八字爬梯。这座平台即是正房前月台,前沿有灰砖胸墙。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周围有檐廊,前面有三间敞轩出厦。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院门两边游廊连接侧院墙内爬山廊,直通正房前檐廊。正房后还有半圈粉墙,正房前檐廊东侧院墙上有一座便门。云松巢正房相当威武,高高在上,不可一世。

李白曾登庐山结草庐隐居,更有一诗说这草庐: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李白的庐山草庐便被后人称作云松巢。宋人更有诗赞:昔年李太白,庐山思结巢。褰云自天上,和鹤止松梢。老乾见清漪园此处松山半夏如秋,更有白云在上,乃题诗:岩松镇茏葱,峰云自吞吐。流为沆瀣津,泛作云和谱。动静互为根,隐见若相与。其间有巢居,时复迷处所。

这云松巢过去也是曾出租给人住的,新中国初期,作家丁玲曾在此住过一段时间。其后一直没有开放,现在是颐和园工作人员休息处所,也就是员工时复迷处所。

沿着云松巢下御路向东一拐,可见它东墙外有爬山廊通往更上一层建筑,爬山廊中间有一座四方亭。

御路向东走到头,就见一面红色宫墙。

那墙内是本游记连载之七中所说的五方阁,其中有著名的铜亭。转过身,有一灰砖胸墙圈起来的小院。院内也只有一座正房。

屋下是一座五尺高虎皮石台基,正面有一路垂带踏跺。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有檐廊,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明间檐下挂“邵窩殿”额匾。你看那前檐廊下趴着一只大花猫,这院里有大批野猫,成了猫窝殿了。

正房外有半圈粉墙,屋后还有独立的半圈粉墙,墙内有松柏参天。

邵窝典出北宋名家邵雍的安乐窝。邵雍是河南林州人士,就是现在有红旗渠的那个林县。雍少聪,饱读书,广游历,精通儒、道、理、易诸学。他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程颢(念乘号)、程颐同时期人,北宋理学创始人,被朱熹称作“道学六先生”之一。雍初在辉县苏门山结草庐而居,山下有湖名百泉。朝廷求贤,招其出仕,拒不出,颇牛。后迁居洛阳,司马光等人砸了缸集资为其建舍一座,附田一畦。雍居此宅,并种附田自给自足,称其安乐窝,自诩安乐先生。洛阳此宅现仍在,后人供为故居,建有一祠堂祭祀。邵雍死后,宋哲宗赐谥康节,南宋度宗赐从祀孔庙。邵雍家谱传承有序,邵逸夫乃其谱记某代后人。

据传老乾考察河南时曾去看过邵雍苏门山草庐,这个根本不可能。自雍下山后,当地山民即将其草庐捣毁种粟。山下虽有一祠堂,但那是明代末年地方县令所建,与邵雍后人没有关系。老乾去看的应该还是洛阳的邵雍安乐窝,那里既保留了故居,也有邵家宗祠。

老乾很是欣赏邵雍才学,回来后就把此殿题名“邵窝殿”,肖苏门山草庐之意耳。但老乾自知没有邵雍刚强,人家邵雍朝廷招仕几次不出,弘历兄自己可是做了天下最大的官。故为邵雍殿作诗曰:山阳就小凹,精舍得一区。有如百泉上,康节之所居。因以邵窝名,境似志则殊。安乐一身彼,安乐万方予。大小分既异,艰易宁同途。佳名实未副,思艰惟曰吁。你看,老乾自言此殿虽有佳名,其实难副;却还狡辩说邵雍只图自己安乐,我是要天下安乐。

邵窝殿前檐廊右山墙穿山连接爬山廊通往云松巢东便门,看看游廊中间的那座四方亭。

四柱方亭,柱间有隔扇门罩。

外有一圈檐廊,廊柱间上下有楣子。

上面是抬梁灰瓦四角攒尖顶,砖雕承露台脊刹。进去看看屋顶梁架,最经典的四方亭梁枋桁檩架构。

前檐廊接爬山廊,通往云松巢东便门。

之前我们见到它南面檐下挂的是“緑畦亭”额匾。本以为老乾是取意自宋人“雨馀岩石古苔青,松里珠玑万叶明。渺渺绿畦看鹭立,深深清樾有蝉鸣”。结果人家弘历老兄自己却说:常年艰致足春水,水足今春秧插齐。侥幸溪亭遥骋目,怀新绿意总萋萋。这是隐喻邵雍安乐窝屋后田畦?

云松巢、绿畦亭和邵窝殿是一组建筑,不仅布局相通;题名内涵也是贯穿一致的。李白的云松巢是庐山中茅庐,邵雍也曾在苏门山结庐;庐山下有鄱阳湖,苏门山下有百泉湖,这里万寿山下则是昆明湖。李白在山中隐居读书,邵雍也是隐居做学问,老乾也想着这里是“时复迷处所”,时常来此进修解惑之所。

看看乾隆年间老图中的这一组建筑,图中还可见罗汉堂,那里现在是清华轩。

从邵窝殿下来,沿着长廊西段继续西行,就可见本游记连载之五中说的山色湖光共一楼。楼下有一条上山小路,沿此路上行,就可到万寿山西麓最大的建筑群画中游。

清漪园时期,佛香阁东有昙花阁,西有画中游。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劫后,颐和园时期复建了画中游,却把昙花阁改成了单层的景福阁。在昆明湖水上现在只能见到画中游,看不见隐于树丛的景福阁。佛香阁东侧景观有了缺失,成了独臂大仙。从昆明湖水上远观画中游。

画中游的中心建筑是那座澄辉阁,它下面是半山坡上叠石搭建的基座。

这是一座上下二层八角楼阁,中心是像佛香阁一样的八根通天柱,柱间有隔扇门罩。外有八根檐柱撑起的一圈檐廊,一层廊柱间上下有楣子;二层廊柱间上有倒挂楣子,下有禅杖栏杆。红柱绿枋,苏式彩绘。上面是斗拱抬梁重檐八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黄剪边,垂脊上有黄琉璃仙人骑鸡领着五只脊兽,承露盘上的黄琉璃覆钵脊刹。看看它的上层结构。

二层平座下有斗拱支撑,但没有腰檐,也没有暗层。南面檐下并无“澄辉阁”额匾。一层檐柱间却挂着一块慈禧大娘所题“畫中遊”门匾。

古时“遊”字和“游”字有不同含义,游用于水中活动,比如游泳;遊则是水陆通用。进去看看,里面全是石头。

可以看见地上有一块斜置的石碑,这不是清代制作。它是民国某人修缮画中游后摆放的功德碑,后被某另一人把上面的功德文字去掉了,现在是无字碑。

爬上澄辉阁二层。可以看见八根通天柱顶的梁枋斗拱结构,斗拱之上有牡丹花卉平棋天花。那些彩绘肯定不是近年的,肯定也不是清代的,那肯定就是民国时期的呗。

你注意看这座澄辉阁屋顶天花,它不是正八边形。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上是长边,其它四个方向上是短边。澄辉阁下的基座是砌石搭建的,不可能很大,要在这个平台上建楼,最大面积是可着平台做一个四边形。做成八角楼阁当然是为了比四角楼更美观。中国古建做八边形有特殊的放样方法,最简单的是两个全等正方形旋转相错四十五度,这就是一个正八角形,屋顶常见的斗八藻井就是这样的。把八个外角连线就是正八边形。澄辉阁基座四边形要做一个面积尽量大的内接八边形,那就是在正方形上切掉四个角,可以少切掉一些。这样得到的八边形肯定不是正八边形,但是比正八边形面积更大。澄辉阁当年采用非正八边形平面可能是这个原因,我这是以己之智度古人心肠,真切否只有古人知。

澄辉阁其实是一大二小三座一套的,大哥左右背后还有二个小弟,哥仨都是重檐八角。大哥是二层高个,小弟则是单层。前面说过,西堤上的景明楼也是三座楼一套的。

看看左小八角亭内部上层结构。

看见了吧?左右小八角亭也是像大哥一样,不是正八边形平面,所以我说它们仨是一套。

澄辉阁左右各有一座二层楼做陪衬,它们都是坐北朝南,所以不能叫配楼。它们也不是和澄辉阁并排,所以也不能叫做靠山楼。因此,我把它们叫做陪衬。它们都是上下二层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有檐廊。上面是抬梁单檐卷棚歇山顶,不施斗拱,也是绿色琉璃瓦黄剪边。上下檐柱间有像澄辉阁一样的楣子和禅杖栏杆,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左手楼二层檐下挂“愛山樓”额匾。

右手则是“借秋樓”。

我来的这一天是画中游大修后重新开放第一天,借秋楼还有一点边角工作遗留,工人还在努最后一把力。

很多游客都是站在澄辉阁正面廊下观赏昆明湖上风光,可是你站在我上面图片中这个位置一侧身,就可以看见西山风光,当然还可见画中游金楼和昆明湖一角。这叫近以察形,远以观势,山色水光衬金楼,天成斧凿皆仙谋。

画中游地皮非常紧俏,爱山和借秋两座楼前面是开放空间,后面可是堆满叠石。看看借秋楼后。

看看借秋楼二层室内,可以看见刚装修完,还没有打扫。

海墁天花,墙纸是和天花一样的。以前说过,清代时,这些都是桑蚕丝织造的。现在这个贴的应该是仿桑蚕丝的。

老乾曾为爱山楼题诗:问谁无所爱,仁者乃爱山。斯楼得斯名,顾宁不腆颜。能仁渠足当,为仁愿勉旃。鸟语花香地,春风秋月天。皆可谓之仁,凭窗揽结间。原来他是借意《论语》中的“知者乐(念要)水,仁者乐山”。

那借秋楼与“知者乐水”并无关系,老乾自己说的是:楼前种楸树,疏叶翻风开。瞻题曰借秋,其名已久哉。我游方盛夏,凉意颇满怀。俯首忆代谢,迅矣其迁推。秋光那用借,试看衮衮来。这里说的代谢应该是指谢朓(念谢挑),他代的是谢灵运。老乾站在此楼一定是想起了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其中有“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一句,他便也在此“俯首忆代谢”。

远观时,“爱山”、“借秋”两座楼一左一右立在澄辉阁两侧。在建筑形式上和澄辉阁形成对比,而色彩上却是相同的,特别是一致的屋顶配色。中国古代园林置景既讲究对比,做出变化和差异;同时注重和谐,保持一致的风格。不过,如果澄辉阁和这两座楼屋顶都用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像佛香阁那样,在昆明湖水上看就更抓人眼。没准儿清漪园时是那样,颐和园改成了这样的绿色琉璃瓦黄剪边。

澄辉阁和“爱山”、“借秋”两楼下面都有各自独立的砌石平台,两楼平台周边也都有各自的灰砖胸墙。平台前出一路垂带踏跺,两座楼建在平台上,楼下还有三尺高青砖基座,民间俗称“垫座”。明间前出一路如意踏跺。这些楼、阁之间有各种爬山廊和石磴连接,院区叠石假山中也有N种暗洞通往各处,十分精巧。

老乾当年在清漪园内走到山下那座八角楼阁,观赏一番湖光山色,题了“山色湖光共一楼”。掷笔于地,背手登上画中游这里的又一座八角楼阁。走到二层檐廊下,于高处望那开阔的湖面,便想起若是在此赏中秋之月,必是极好的。他便题此楼阁“澄辉阁”,澄辉一词古人常用来描述月色。南北朝时刘宋文豪谢庄咏月即有“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之句。宋代晁端礼咏月也有“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老乾见古人咏月不露月字,便也学之,在楼上喊了一通《澄辉阁口号》:天水澄辉亦有时,冰鱼未负那言斯。凭栏高阁如相谓,此景何妨稍待之。你看,他是用冰鱼指代皓月。他来时正是金轮当空,所以说要想见那皓月澄辉须稍待之。其实,老乾从未在清漪园过夜,当然也就无从谈起登澄辉阁赏月。此后,老乾再赞澄辉阁时,不再提那冰鱼,却把澄辉做了他解。

画中游重开后,你可以登上澄辉阁四望。

第一图中挂“鳯翔雲應”匾的是听鹂馆戏楼;第三图远处山下的那座八角楼阁是山色湖光共一楼;老乾管第二图所见称作“只有昆明太空阔,破烟几点下闲鸥”。

澄辉阁后有一座石牌楼,顺着牌楼下的石磴台阶继续向上攀登。

这是一座仿木石牌楼,二柱一楼,斗拱抬梁单檐庑殿顶。你看它檐下,斗拱之上没有枋檩,而是如意形出涩,这是石构件形制,而不是仿木构件。谐趣园里的知鱼桥石牌坊也是仿木的,它的檐下斗拱之上是有枋檩的。可能画中游建于谐趣园之前,仿木还未完全到位。

这座牌楼南面有一副楹联:幽籁静中观水动;尘心息后觉凉来。上联应取意自唐代刘禹锡的游桃园诗中“明灯坐遥夜,幽籁听淅沥”。下联应是取意自康熙训子语录,其中有“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此训称作“心静自然凉”。横批:山川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语出南朝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其中有“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这是说的绍兴一带山水相互映照,让人目不暇接。

石牌楼后面也有一副楹联,尔等可亲去探查究竟。

上面又是一座平台,平台上是画中游院中的后殿。

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上面是抬梁单檐卷棚歇山顶,也是绿色琉璃瓦黄剪边。前后有檐廊,红柱绿枋,苏式彩绘。上前看看它的额匾。

明间檐下挂“畵中遊”额匾,虽然落款也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但它和澄辉阁挂的不是一块匾。说明当年慈大娘写了两次“畵中遊”。这里是画中游小园林的正房。

画中游应是取意自唐代王维的“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虽老乾在此未必得见绿柳红桃,但远观舟行碧波上是有的,因此免不了心里念出“人在画中游”,便把画中游题在了这正房檐下。更拽一诗曰:倚岩构筑得层楼,面势昆明万景收。我意独欣云外赏,人来群拟画中游。看来老乾登此屋时,身后跟有不少随从,大家都说此处正是王维诗意之景。

画中游正房两侧顺着山势有半封闭游廊连接到“爱山”、“借秋”楼二层后檐廊,算是正房两边的抄手游廊园墙。

正房背后另有半圈粉墙,做了后院墙。

上面这张图片中,可以看到画中游屋顶琉璃瓦是有彩色图案的,这个叫做“聚锦”。正房后院墙东侧有一座担梁式垂花门,是画中游的后门。

你别看它就是一座后门,可也是极尽婀娜的。它门柱之上是一座灰瓦单檐两面坡悬山顶,正脊两端不是螭吻,而是上翘的卷杀,这在皇家建筑中并不多见。你肯定会注意到它在门框之上有一个小屋顶,这是勾连搭向外又做出来一个卷棚悬山顶。你肯定注意不到的婀娜处是在檐下垂花柱之间。那个地方原本应该是雀替,如果连在一起,就是骑马雀替。现在这里是镂空木刻彩绘门罩,非常华丽。我们上次见到这样的门饰是在南湖岛的鉴远堂院门上,当时说那是颐和园内罕见的两处之一。喏,现在这座画中游后门是罕见的两处之二。另外,你看它门下,有两套门墩,都是报鼓式的。门框下一套小的是真正意义的门墩,门柱下一套大的没有支撑门扇的功用,倒是兼做了门柱的柱础了。

这座后门外有一座敞轩,它和万寿山东麓的意迟云在敞轩一模一样。

也是面阔三间,柱间有隔扇门罩,外有一圈檐廊,廊柱间上下有楣子,红柱绿枋,苏式彩绘。上面也是抬梁单檐卷棚歇山顶,唯一的不同是意迟云在屋顶铺灰瓦,这里是绿色琉璃瓦。明间檐下挂慈禧手书“湖山真意”额匾。

老乾初时曾为这座敞轩题名清音山馆,他偶尔来此听皇家乐团奏乐。说是皇家乐团,其实就是几件丝竹奏几首小曲儿。弘历老兄自认是子期再生,颇晓音律。不知他乐团中是否有伯牙二世,善鼓高山流水?

老乾在此赏乐,免不了心随乐走。他从山色湖光共一楼爬上画中游,来到此敞轩,见惯了一路上的湖光山色。便想起老陶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老陶隐于湖山田园之间,人问何意?对曰此中有真意;又问何真意?对曰欲辩已忘言。老陶说不出湖山之真意,老乾坐此轩中也想不出昆明湖万寿山之真意,顿觉大彻大悟。因此,他便将此敞轩改题为湖山真意,一来和东麓的意迟云在意境相对;二来也是提问于此,就是个纳闷儿匾。因此,老乾并未为此敞轩配诗,这一条很不寻常。今人多有在此解释湖山真意为何意的,各种说法都有,均未见有老乾文字佐证。老陶和老乾都说不出来的湖山真意,咱们也别瞎猜了,就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在敞轩中向东看去。

对着的那是一条御路。据传,早年曾有清华建筑系教授带领学生顺那条御路来此看古建。他引众人以西侧檐廊上下楣子和隔扇门罩为框,远观西山景色。那时或可在此远观西山,现在不行了,仅见轩外树丛了。

这个效果在中国造园艺术中叫做“框景”,以建筑框架为画框,以建筑外景物为画。画框幽暗,外画明亮,形成明暗对比。目光聚焦在外画上,暗框在目光焦外,又有虚实对比。湖山真意这里框中可见周边树丛和叠石,春季花开就是一幅繁花似锦图;秋季则是一幅漫山红遍图。

湖山真意敞轩差不多就是在万寿山西麓山梁上了,刚才看见的就是山梁上的御路。这条御路东起佛香阁后面的智慧海琉璃大殿,一直向西延申。顺此御路向西走,远处西山尽收眼底,景色无敌,风月无边。

这张图片中的效果在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叫做“借景”,借远处西山为展屏,屏前有玉泉山和山上的玉峰塔,玉泉山下还有稻田。这个借景非同凡响,近景、中景、远景尽借于一图中,层次、节奏分明。你再注意,御路两侧有高树,有屏障周边杂物的作用,这叫“障景”。另外,它们又构成一个观景通道,把你的视线收束在借来的景色上,这个在古典造园艺术中叫做“夹景”。你看,古人对园林艺术相当在行吧?中国古代造园历史悠久,我在第一集中就曾说过唐代曲江池。到了明代,计成更是把古人造园经验总结成理论,作《园冶》,精炼成“虽由人造,宛自天成”。

湖山真意敞轩后另有一条通往后山的下山御路,沿此路走到后山御路十字路口,便见一座八角凉亭。

小亭非常规整,下面是虎皮石八边形台基。亭子八柱八角,柱间上下有楣子,下面的坐凳楣子南北开门,各出一路叠石踏跺。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八角攒尖顶,砖雕多层莲花座上的覆钵脊刹,砖雕非常精致。进去看看它的上层架构。

梁枋檩椽很规整,中间悬柱上的垂花也很漂亮。看它的柱础似是清代之作,可是彩绘下的地杖却像是近年新做。转了一圈,没见字匾。若这是清代即有,那是应该有名的,是不是新中国新建的?

从这座八角亭下,沿后山御路向东走,路边有很多丁香树。春季天渐暖,丁香含苞未放时叫做丁香结,古人说它最是愁人,像是心中郁结。文人多以丁香结叙愁肠,宋代柳永即有“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之婉约句。

旦盛开,白花紫瓣满枝放,香沁心肺解愁肠。

忽见树丛后一座院落。

这是悦欣庄,因为隐于丁香树后,俗称丁香院。

院内只有一座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屋前有半圈灰砖粉墙,墙上一座月亮门。这面墙可是很特殊,那个墙脊上的灰瓦拼图并不稀奇,江南很常见。罕见的是墙上的漏窗,居然是砖雕双交四椀棱花。他们说这丁香院是光绪时期盖的,为给慈禧太后逛后山时歇脚。我看未必,光绪年间后山这里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有甚可看?要说是新中国盖了给员工歇息的,我倒是相信。不过那个砖雕双交四椀棱花有考证吗?

丁香院东侧是一座庭院废墟。

在山坡上搭出的一座平台,庭院就在这座平台上,有一圈灰砖粉墙,前出一路叠石踏跺。这是味闲斋遗址。登上踏跺,走到院门前看看。

这里原有一座一殿一券垂花门,也是像霁清轩那样,门内没见抄手游廊痕迹。院内只有一座正房。

正房下面是二尺高虎皮石基座,前面有一路垂带踏跺。走上正房基座看看。

这座正房规模相当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檐廊,前出三间抱厦。看残留的那些柱础,尺寸都不大,那这些柱子的承重力应该都不大。上面的屋顶应该是不施斗拱的,可能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突然发现明间墙柱很特别,上前看一眼。

这是一个櫍形方圆联办柱础,圆柱之外贴着一根方柱。我们在景福阁前敞轩里见过这样方圆联柱的实物,味闲斋这里仅余柱础了。这样的方圆联柱通常是为了美观,只有明间两根不会增加承重。既然是为了美观,那这味闲斋前出的三间抱厦就应该是敞轩。这样一看,当年的味闲斋正房是面阔五间带檐廊,前面还有三件敞轩出厦,相当气派吧?

味闲斋正房之后是山坡上的挡土墙,院墙一直延伸到挡土墙山坡上很远的地方。这就算是味闲斋的后院,里面有叠石假山和参天松柏,但没有建筑。可以看见正房右手有一间耳房,正房后檐廊向东沿耳房后墙外有游廊,通往东墙下的一座爬山廊,沿着爬山廊可以登上房后的挡土墙。

味闲就是体味悠闲,宋代陆游有句:“闲中有味君知否,熊掌驼峰未是珍”。陆游没有直言这闲味是什么味,反正不是山珍海味。过去皇上家过年也如同民间百姓一般,是要点灯放炮的。燃灯三巡,炮响五轮,老乾也会嫌闹,就会说“放灯连日真嫌闹,过节山斋来味闲。何似空空朴室里,曰闲曰闹一齐删”。可是不行,这里虽是山斋,架不住老乾心不静。他叹口气,曰:山阴有室窈而虚,偷暇聊图繁虑纾。设问味闲何所味,只宜闲者未宜予。老乾也说不出这闲味是何味,那也是像“湖山真意”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老乾自知这闲味是于其不宜的。

古人也有参出闲味的,老乾应该读过这段:叹人生如掣电,似浮沤。更何消苦苦贪求。荣枯得失,宿缘分定岂须忧。我今悟此养天倪,晦迹林丘。箪瓢乐,琴书味,闲中过,静中休。有恬淡真趣相酬。又有:休话喧哗事事难,山翁只合住深山。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绿圃空阶云冉冉,异禽灵草水潺潺。无人与向群儒说,岩桂枝高亦好扳。你看,能如此享闲者,非道即僧,哪是老乾可度?

过了味闲斋继续东行,就见一座更大的园林庭院,这是赅春园。

味闲斋和赅春园之间是西桃花沟,沟上有一座虎皮石城台,台上有拱券石洞。

有人把这座城台叫做水关,其实这不对。水关是进出城水道上的关隘,查验水上船舶的。这里虽叫桃花沟,可沟里并无常水,根本无舟。既无舟,何来水关?这就是一座涵洞,桃花水来时,放其下山。水到山下后溪河边时,那里还有一座平台。平台下也有流水的涵洞,平台上是澄碧亭,我在本游记连载之十五中曾说过。

刚才说春来时这一路都有花发,其实秋至时,这一带也颇有姿色可赏。

赅春园像味闲斋一样,咸丰十年遭了一场大劫。我说大劫的意思是说贼人不仅抢走了院内的宝物,还放火烧了房,就是抢劫过后又焚尸灭迹。劫后,这里像后山其它园林庭院一样成了废墟。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没有重建后山建筑,还把废墟上的堪用建材捡走修前山建筑去了。所以那以后,赅春园和味闲斋成了重度废墟。新中国时,后山建筑废墟有不同程度整理,虽然没有重建,但是做了一些保护。味闲斋和赅春园因为就在后山御路边,就得到了更多保护性整理。赅春园对面还新建了两座敞轩供游客歇脚,并可沽到饮食。

后山建筑既是沿万寿山北坡铺陈,那就都是坐南朝北呗,味闲斋和赅春园都是这样。看看坐南朝北的赅春园院门。

赅春园是三进园林庭院,顺山坡向上逐级升高。它的院门是新中国重建的一座门殿,下面是五尺高的一进院平台,周围有虎皮石基座灰砖粉墙做院墙。门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开穿堂门,次间槛墙槛窗,步步锦棱花。门殿前后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最近刚刚重油,锃新瓦亮。

台基上的虎皮石虽然是新做,可是台基上的墁地青砖却是有新有旧,柱础叠石都像是清代原物。重油之后,梁枋檩椽都是新的,可彩绘却还是旧的。

这个彩绘是硬活方式直接画在地杖上的,虽然糙旧,可好像旧不到清代,应该是重建初期的原画。我在本游记连载之四中说到长廊彩绘时,曾说清代皇家彩绘下的地杖是二麻六灰,就是二层麻布六层油灰。从龟裂(念军列)的地方看,赅春园梁枋上彩绘下的地杖肯定没有那么皇家。

疫情之前,这座门殿和一进院开了一座茶馆,现在还做此用,营业物增加了咖啡。

一进院内除了门殿别无它屋,正面是一座叠石八字爬梯,上去就是二进院。

二进院中间是赅春园正房,坐在五尺高台基上,前面有叠石踏跺。

看看正房残迹。

正房规模并不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有檐廊,似乎比前面的门殿还稍小一点。可以想象它当年应该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正房右手有一间耳房。

按照记载,这座正房前檐廊下曾挂“蘊真賞惬”额匾。蕴真就是蕴含真趣。南朝刘宋时期谢灵运曾有诗赞瓯江中孤岛,其中有“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意思是说秀丽风光无人赏,所藏真趣没人传。惬就是惬意,心满意足的那个状态。北宋朱熹游学期间,曾居岳麓山下山斋,作有一诗:高斋一远眺,西南见秋山。景翳夕阴起,竹密幽禽还。赏惬虑方融,理会心自闲。谁料今为客,寥落一窗间。蕴真赏惬就是说在此欣赏自然之真趣,莫不欢心乎?

蕴真赏惬斋向东西伸出半圈抄手游廊,向西一支连接到西桃花沟上的那座城台。

原来这城台上是有一座四角方亭的,还带一圈檐廊,上面肯定是抬梁灰瓦四角攒尖顶,单檐还是重檐就说不清楚了,什么样的脊刹更不知道了。据记载,这座方亭是叫做钟亭的。当年若是坐蕴真赏惬斋中听此亭晚钟撞响,其音在山坳里绕上几圈,再和着前山大报恩延寿寺里的钟声。那真是宋人曾吟的:南山钟,北山钟。一声钟声百念空,古今昏晓中。望秋风,数秋风。等得秋来等过鸿,灯前书一封。

钟亭城台这一侧游廊连接赅春园,那一侧也有游廊,连接味闲斋东耳房后爬山廊。赅春园西侧有钟亭城台,它的东侧也是有一座城台的,只不过东侧城台没有拱券涵洞。

蕴真赏惬斋向东一支游廊连接到东侧的这座城台。

这座城台比钟楼城台稍大,上有一座小屋。

小屋面阔只有二间,倒是前后有檐廊。上面应该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据记载,当年此屋前檐下挂“竹籞”额匾。草字头的蘌和竹字头的籞(都念御)在古代是一个字,现在的蘌是养鸟的小屋,籞则专指皇家篱笆墙。我觉得这里的竹籞是说竹制小屋。来看看谐趣园中现在的竹蘌。

赅春园的竹籞是否真为竹制或贴了竹皮?未知。只知道竹籞小屋里都是竹制家具,有竹榻(就是竹床,过去南方每家必备),还有竹坐墩(相当于民间竹凳)。城台周边肯定是种过竹的,现在都杳无踪影了。

老乾喜竹,他这是附庸风雅,因为古代文人都有竹情怀,他们喜的是竹之飘逸俊朗。古人的竹诗词多了去了,还有竹图画。乾隆时期的板桥就善画竹兼吟竹,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传唱百年不衰的竹诗。有一年老乾去登泰山,淮县令郑燮负责接待。随后,此燮常以一枚“乾隆柬封书画史”印示人,就是在帖子上写的封其为书画史,属于赐昵称。老乾自己也练习写过一些竹诗,只能袖之,羞以上墙。

蕴真赏惬斋房后是一面高墙。

这面墙既是挡土墙,也是三进院平台的金刚墙。

蕴真赏惬斋后檐廊左手接爬山廊,由此可以登上三进院平台。

这一段爬山廊又窄又陡,十分恐怖。若是老乾在此一人当道,则诸臣莫过。惧此途险时,可选竹籞斋后一条石阶小路,亦可到达三进院彼岸。

这三进院是在赅春园最高处平台上,只有一座屋。

此屋面阔三间,东次间面阔只有其它二间的一半。前面有檐廊,连接从蕴真赏惬斋上来的爬山廊。可见乃房倚岩而建,后山墙就是岩壁,左山墙也有一半是岩壁,它就是山崖包裹的一座屋,叫做山包屋。抬头往后山墙崖壁上看。

还可见岩缝里嵌入的椽子,外端有烧痕。我在本游记连载之四说长廊彩绘故事时,提到一幅画上的蔡邕焦尾琴故事。此处岩缝里残余的椽子如果拿去做一架焦尾琴,那琴声一定沙哑凄凉、颤抖伤悲,适合演奏《黄河怨》。

那些焦尾椽下方有一块凿平的石壁,上面刻着“清可軒”,这是这座屋的名字,前檐下应该也是有一块“清可軒”额匾的。“清可轩”石刻的位置非常高,说明此屋非常高。看它和椽子之间的距离,此屋内一定是彻上明造的,没有天花。

老乾题此屋清可轩,自己释意“颜曰清可轩,可意饶清淑”。饶:富饶,多也;清淑就是清美。唐代韩愈《送廖道士序》中夸赞衡山“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然后说道:“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

老乾题“清可轩”毕,又拽一诗曰:倚岩诘曲构闲房,生色瑶屏满屋张。竹秀石奇参道妙,水流云在示真常。天花不碍一床落,仙草真成四季芳。今日行春绝胜处,银塍罨牖兆农祥。弘历老兄诗里说在此屋观台下秀竹奇石,坐此处参道一定得道快。他这是隐喻韩愈的《送廖道士序》,韩愈文中说的是看那衡山清淑满眼,似有魁奇忠信才德之人,而吾未见也。莫非此人痴迷于此修参道学,而不出耶?老乾诗中最后一句“银塍罨牖兆农祥”中,塍(念乘)是田埂,银塍意指刚插完秧的稻田;牖(念有)是窗户。那就是说在此清可轩窗前可见园外稻田。

乾题“清可轩”和乾诗说明他是取意自韩愈道士文,他对自己此诗颇为得意,便在屋内西墙磨平一块石壁,把它刻了上去,现在还依稀可辨。

清可轩前檐廊还倚岩向西伸展。

拐过弯去,游廊后背岩壁上有一山洞。

洞口被铁栅栏封闭了,人不得进。只好派镜头进去查看了一下。

洞内隐隐约约似有石佛龛和石供桌之流。按照记载,这是香岩室。老乾有小诗《香岩室》:因洞遂成室,原不劳构筑。谽谺以为佳,靜谧以为淑。漫诩无长物,卻觉胜华屋。冀阅五春秋,于此消清福。“谽谺(念憨虾)”意为山势险峻。清漪园时期,洞里曾供有菩萨像。弘历老兄高兴的时候,来此洞中淘气扮菩萨。

过了香岩室再往西,有三间小屋的残迹。

这里是曾经的留云亭。老乾南巡到金陵时,曾去过燕子矶旁的永济寺,那是一座崖壁上搭建的寺院。永济寺崖壁上有一座悬阁叫做观音阁,立于其中望崖下长江滚滚东去,那是既悬又炫。香客若是在此一失足,肯定是要成千古恨的。老乾看上了永济寺的倚岩构造,回来就在赅春园这高处山岩下建了这么几座建筑,包括清可轩、香岩室和留云阁,并有一诗记之:昔游金陵永济寺,爱彼临江之悬阁。铁锁系栋凿壁安,古迹犹能寻约略。万寿山阴绣屏张,我心写之命仿作。虽无横江有回溪,何小何大蒙庄齐。留云两字向泐屋,新秋取暇聊攀跻。一片闲云留不住,笑他高阁名空具。

诗中提到横江和蒙庄。蒙庄即庄周,人称庄子;横江意指濮水(念葡水)。这是一则典故,出自《庄子·秋水》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遣使邀庄出仕,庄子对曰:和神龟遗骨入庙堂显贵相比,我宁愿做活龟在泥里快活。现在回过头一看,当年武王有钓鱼的姜子牙辅佐而取天下;而楚王未得钓鱼的庄子辅佐,固不能得天下。老乾诗中的回溪应是指西桃花沟。诗中闲云一句当取意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所叹“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所说的长江并不是金陵永济寺下的长江,而是滕王阁下的赣江,赣江也很长。

二十年前,我曾到南京燕子矶一游,只见到大石和御碑亭,那永济寺已无踪影。过去的永济寺里也有一座岩洞,里面供的是地藏菩萨。老乾借此意建的香岩室,里面也供了菩萨,可能是观音菩萨。

留云阁再向西,还有一座房屋的残迹。

这座屋清漪园时就是简单地称作西房,它是面阔二间进深一间,不是东西两间,而是南北两间。南面一间靠着岩壁,和留云阁并排;北面一间伸出去,悬于下面崖外。南面一间还可见墁地的青砖,北面那间已经坍塌,墁地青砖都顺着山坡掉下去了。看这架势,北面一间的外边下原是有柱支撑的。你别看这西房无名,它后面的石壁上可是有不少佛像石刻的。从残迹上看,佛祖身边还有若干菩萨像,这些应该不是胁侍菩萨,好像也不够二十诸天,可能是十八罗汉吧?

你看看,老乾在赅春园三进院里,正房修道,西房拜佛,这是释道双修。他要是再在蕴真赏惬斋读孔孟,那这赅春园可就是皇家儒释道三教合流之地了。说明这老乾真是胸无定神,拜无常礼。

赅春园最高处的三进院建筑都是倚岩而建,后墙即为岩壁。这里岩壁上还有一些石刻字迹,多数已经模糊难辨了。有人把这些叫做摩崖石刻,你要是非这么叫,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这些字迹都是老乾一人所写,又多在清可轩屋内,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摩崖石刻差距可不是一般地大。

老乾给此小园题名“赅春园”,是说此处虽地不大,却涵万春之景。赅乃完备、全包圆儿之意,如言简意赅。他当年春游清漪时是像我一样在后山御路由西向东走到这里,登百阶,赏万景,憩竹籞,饮香茶,当然还要给此园题诗。他就写道:迤逦循山右,山阴忽到来。今年乃初至,暇日漫轻回。淑气煦而妪,物情根与荄。东皇如有谓,春意此间赅。他的随从里一定是有以博学为傲者,对他的这首御诗颇不以为然,小声自语“几间小屋还借东皇瞎赞个什么劲”?东皇就是前面说的造物主“东皇太一”,先秦时期即全民跪拜。

老乾闻听此言,便再铺帛纸,重研香墨,又写了一首:舍舟顾空澄,拾级登峻陡。劳逸岂不殊,知常道乃久。小园筑山阴,亭台颇亦有。游目足谧怀,契神可默口。赅春亶赅春,讵谓富花柳。选注设相衡,信非自享帚。

此诗中最后一句也提到一个典故。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打江山,手下大将吴汉携副将刘禹攻击成都。成都守敌拼命抵抗,让吴汉刘禹吃了大亏。汉军千辛万苦打下成都后,吴汉下令斩尽守将全家,还纵兵烧杀抢劫城中百姓。刘秀得报怒,下诏斥刘禹,说成都既克,城里百姓就是汉民。老百姓还知道珍惜自家的扫帚,你怎忍心杀我汉民!后有宋代陆游曾写“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这是成语敝帚自珍的来历。老乾诗中说“选注设相衡,信非自享帚”。意思是说和其它那些小园林比起来,我相信这赅春园肯定不是弊帚。

从遗迹上看,清漪园时期的赅春园规模相当大,从后山御路向上伸展,几乎到了万寿山顶。楼台亭阁错落展现于松竹之间,红柱红门窗闪烁在青山绿林中,那份情调和园林之美现在只能靠想象了。赅春园应该是后山最大的园林建筑群了。

赅春园院门外御路对面,那两座敞轩背后还有一座山包。这座山包上也有清漪园建筑遗迹,这片建筑的正门在山包的北面。从北宫门进来,过了“慈福”牌楼向西,院墙上是后山大寺前西牌楼遗迹。过了这座西牌楼向南(就是左转)是后山御路,去往赅春园。过了西牌楼直行,那里还有一条御路,现在有栅栏门封闭了。进了栅栏门,右手坡下是后溪河买卖街(就是苏州街)南岸高坡上的绘芳堂和金粟山。

栅栏门内左手、绘芳堂对面山坡上原有一条石阶小路。沿此小路即可登上赅春园对面的山包。小路上去之后,是这片建筑的院门,坐南朝北。看看残迹。

清漪园时期,这座院门相当漂亮。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有檐廊,前有一间敞轩出厦。上面应该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颐和园内现在并无带敞轩出厦的院门,我估计当年清漪园内也就是仅此一处,这个山包上的园林庭院相当精致,自己脑补吧。

门殿两边有院墙,应是赅春园那样的虎皮石基座灰砖粉墙,现在只剩一段残基。

进得院门,有一条石板小路通往正房。看看正房的台基残迹。

隐约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殿房,前后有檐廊。据记载,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一座很正规的殿房。正面檐下挂“静佳齋”额匾。

静佳二字很直白,静者恬淡平和,在此处似指道家修炼的静坛。佳乃善也,美也。老乾有小诗一首做注解,曰:檐隐树茏葱,阶栖岩崱屴。借与周濂溪,于中图太极。周濂溪即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濂溪是他的号。宋仁宗年间曾作大理寺丞,专判葫芦案;后因才大而授太子中舍。与友人会诗曾作《爱莲说》,其中赞莲“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成千古绝唱,尽人皆知。周在儒学上发展的道学、理学理论是宋代理学的基础,程朱鼻祖。南宋理宗诏从祀孔庙。《太极图说》是他的主要著作,论述他的“无极而太极”宇宙观。

静佳斋向西有一条土埂。

这是静佳斋后檐廊连接的一座游廊之基座遗骸,通往西侧的一座建筑。此处残迹更少,仅余几块条石。

清漪园时期,这里是一座不大的房子,按照记载是坐南朝北正方形四面出敞轩,上面是卷棚悬山顶。有人管这座屋叫十字形,其实它还是四面出厦的一座方屋。据说四个出厦上面都是四角攒尖顶,整个屋顶花样百出,并不是简单的十字顶。

正面出厦檐下曾挂“袖嵐書屋”额匾。袖就是收纳。山中的雾气称作岚,阳光透过雾气的效果就叫做岚光,很朦胧,似仙境。老乾自解说“岚怀屋复屋怀岚,虚受还教惬静含。安得总忘忧乐事,乔佺携手个中谈”。乔佺是子乔和偓佺。此子乔为赤诵子乔,古代仙人,非为王氏始祖王子乔。说孔子夜梦某地有异,天明携徒去观。至,见一小儿在打一只麒麟。孔问小儿姓甚名谁,小儿答姓赤诵,名子乔。偓佺(念握拳)也是古代仙人,善采药,喜食松籽,常送人,食者皆寿二、三百岁。曾送松籽于尧,尧不食。由此可见,老乾并不是在此书屋中读书,而是欲在此会仙。

静佳斋向西有游廊通往袖岚书屋,向东也有游廊爬上一座更大的平台。

这座平台非常大,可以看出它整个是一座建筑的基座,就是说这座建筑相当大。

残余的踏跺垫石。

残余的柱础。

残余的墙柱和廊柱柱础都很大,说明上面的结构很庞大。可以看见这座建筑南北向是三开间,东西向也是三开间。但它不是正方形,南北向的三开间一样大,东西向的明间开间更大一些。就是说这座建筑是东西向的,哪面是正面呢?如果不是受地形限制,我们知道清代皇家建筑只有朝东或者朝南的。那就可以说这座建筑是坐西朝东的。它的东南角还有一条御路的痕迹,那条路应该是通往后山御路的,大概是赅春园外两座敞轩附近。这条御路不经过院门,所以它应该不是正路,属于旁门左道。

据记载,这座建筑是一座三层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围有檐廊。一、二层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一层廊柱间上下有楣子,二层廊柱间有扶手栏杆。三层是敞厅,四面开放。上面是灰瓦单檐三券勾连搭卷棚歇山顶,这恐怕是乾隆时期清漪园中唯一的正规三卷勾连搭屋顶。颐和园中现存建筑已经没有三卷勾连搭屋顶,最多是双券勾连搭。你会说乐寿堂屋顶,那个不是三券勾连搭,而是前后出厦各自的屋顶。我在本游记连载之九中说过,谐趣园中的引镜榭是正规的双券勾连搭屋顶,单檐悬山顶。颐和园西门旁的畅观斋正房也是双券勾连搭屋顶,单檐卷棚歇山顶,更高级。

这里山包上的这座三层楼阁明间檐下曾挂“構虚軒”额匾,这个园林庭院就因此称作构虚轩。“虚”字古意乃土山,正和构虚轩处显意。后引申出空无所有之意,与“实”相对,也指上天。构虚就是营构虚境的意思,古代文学讲求虚实结合,虚就是意境,实就是意象,境生于象而超于象。老乾曾有构虚轩题诗云:飞阁冠峰具四临,豁然而敞静而深。天风忽送塔铃响,却讶何人理玉琴。“天风忽送塔铃响”就是意象,“却讶何人理玉琴”就是意境。

老乾另有一诗说此构虚轩之意:山阴路必经,缓步肩舆就。别麓上有轩,拟议邻虚构。际此暇且爽,其妙索一究。云窗向西开,近远揖峦岫。翠色难为名,芳润如可漱。元亮有佳句,吾当事三复。“元亮有佳句”中的元亮是陶渊明的字。佳句应是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著名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无我之境。为什么采菊?古代文人崇尚“人淡如菊”。“三复”简单说就是重复三遍,老陶有“三复来贶,欲罢不能”。

弘历兄对老陶的这首《饮酒》诗真是爱之弥深,他真是在清漪园中三次借此诗意境为建筑题名。构虚轩借了陶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前面的湖山真意敞轩是借意诗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玉澜堂后院的夕佳楼则是直接用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字词。

构虚轩立此山包之上,又是三层楼阁,登上即可大望四方。向南可见后山大寺和赅春园,向北可见百望山;向东是三座牌楼,向西是远处的西山。构虚轩规模庞大,颇显雄伟。而院中其它建筑则是精致小巧,形成鲜明对比。构虚轩当年是清漪园中节奏感最强的一处园林庭院。那真是:松柏葱茏中,石阶游廊通。岚气饶秀斋,清风过山松。忽见高楼耸,三券波浪涌。登楼极目望,远近青峦重。

构虚轩毁于道光年间的一次宫人失火,比怡春堂焚毁得还早,可能是清漪园中最早遭难的建筑。现在不能走山包北坡的正路去看构虚轩遗迹,因为那里被一道铁栅栏门封闭了。但是你可以从桃花沟下游东坡上去,也可以从赅春园外敞轩后面山坡上去,反正都是野路,随便走。

万寿山上的景点到此就都看完了,前山倒有不少景点,后山可都是废墟了。光绪年间,只有后山大寺的三层香岩宗印之阁改建成了单层的三世佛大殿,大殿前平台上的一对石狮和一对经幢塔是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中原物。新中国重修了四大部洲,重建了澹宁堂,其它就都是保持了废墟状态。

看完了这些园中景观,其余的就是万寿山西水边的一些建筑了,下集再说。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