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颐和园,赏皇家园林--万寿山东麓

 蔓萝花 2023-09-17

万寿山前后山上都有殿堂和庙堂,山上也有很多楼台亭阁。山上的点景建筑多姿多彩,如有空闲,你一定要去走一走。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劫难之后,光绪年间重修时的工程集中在了前山,后山建筑基本都放弃了。所以能看到的清漪园时期建筑不多,零星地还有几处新添的建筑。

从东宫门进来,过北配殿、延年井旁向北走,经过德和园外东夹道,快到紫气东来城关的地方,有一条上山的御路。

沿着这条御路,就可以踱上万寿山东麓。走上去不远,便有一座亭子,这是一座草亭。

草亭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面坡顶。立柱、梁枋都是去皮原木,所有的椽檩木构件都是粗制的原态。

透过椽子之间可以看见上面铺的望板,那望板之上铺的并不是瓦,而是石板。因此,这座亭子也叫“石板亭”。柱子之间上下有楣子,明间开门。所有木构件都不施彩绘油漆,也不做地杖,就是原生态,看上去这就是一座村级亭子。不过,那上下楣子和柱础暴露了它的皇家身份。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戊戌政变后,慈禧欲要废帝立储,西方列强极力反对。慈禧立储未成,也把崇洋之心改成了仇洋。是年爆发义和团,慈禧把以拳反清的义和团利用成扶清灭洋,开始大力排外。英、俄、日、法、意、美、德、奥八国组成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入侵北京,实际上是要瓜分中国。其中法军內有不少越南兵,英军中有不少印度兵。中国近现代又重新和印越日作战的原因有一部分是他们觉得史上曾经战胜大清,还想继续欺侮中国。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见贼兵势大,只好带着光绪帝后妃嫔向西撤退,以避贼人锋芒。宫里退出来的这批皇难民从居庸关出京向西奔去,号称是西狩,实际是钻进山去与狼狈为伍。虽然慈禧丢盔卸甲西狩逃难很狼狈,可是比当年公子重耳强多了。她至少没像重耳那样吃土,手下大臣也没人像介子推那样割股奉君。慈禧逃难一年才回宫,还是因为在《辛丑条约》里答应了八国外人要的银子和地盘。离京时走的是苦难历程,回宫坦途可是一路吃香的喝辣的。光绪二十八年,慈禧到颐和园查看八国联军的破坏情况。又重新敛了点钱把园子修理一番。重修的时候,在这里搭起了这座草亭,用以纪念西狩,不要忘了那段悲惨。

昆明湖西岸有清漪园时期的耕织图。光绪时期重建颐和园,没有恢复耕织图,却在万寿山东麓建了乐农轩。这是慈禧太后想向祖宗说不会忘记农耕乃国之根本?从草亭往北走不远就可以看见同时盖起来的这座乐农轩。

乐农轩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明间开门,次间和梢间槛墙槛窗,槛墙外贴虎皮石。门窗都是原木形态,只在枋柱端头略施粉黛。上面是抬梁单檐卷棚硬山顶,看看它的瓦。

说这是模拟西狩路上所见农家屋顶青石板瓦,来看看真正贫苦农家屋顶的青石板。

乐农轩虽然看上去很像农家宅子,其实如果细看,还是有很多花样的。这些花样虽然不是皇家式样,但也是只有民间大户人家才有。

“樂農軒”的匾是近年新作。那个“乐”不应念快乐,而是念“要”,喜欢的意思,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字古做樂,东晋王羲之草书写作“乐”,其后楷化成“乐”,终成如今正规简体字。有一些地方话还把“乐”读作“要”,比如把音乐读作“因要”,这是古朴的方言。

乐农轩五间正房两边还各有三间耳房,左手叫永寿斋,右手叫平安室,门匾都没有了。

乐农轩旁边种有几棵腊梅,春季花开时它就是颐和园中的网红名角。开得最盛的是南侧屋后的一棵,因为树下是公共厕所的化粪池。常有游人进了园门就到处打听乐农轩腊梅在哪儿?我就告诉他们乐农轩的位置,然后告诉他们最好看的那棵在最臭的地方,你不会错过的。

从那棵腊梅旁台阶上去,前面又有几间房,形式和乐农轩相似。

正房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工”字棂花。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正房两边各有一间耳房。这是自在庄,它不是清漪园时期建筑,而是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所造,比乐农轩早,大约是和眺远斋一个时期的。现在这里是如意庄书店,出售颐和园相关书籍。

自在庄对面岔路通往一座坐北朝南的院子。

院子从外面看就非常漂亮,前面是一座正规的一殿一券垂花门。这回的门墩叫做方箱式,方箱上有石狮。正面石刻是梅兰竹菊,象征君子四德:傲、幽、坚、淡。侧面石刻是龙马献河图,据传伏羲按龙马所献河图编制了八卦,河是星河,不是黄河。龙马献图寓意圣君祥瑞。报鼓和方箱都是明清制式门墩,只能装在官员家门前。文官用方箱,武官用报鼓,二品以上可以带石狮。百姓家无论有多少钱都只能装门枕,有钱人家可以在门枕石上刻花,没钱的就用素面门枕石,或者就是一块门枕木。门墩上有各种浮雕石刻,象征各种吉祥。民国之后,阔人开始装门墩,没有皇上了,也就不算是僭越。颐和园里可以看见很多门枕石,看看北京胡同里百姓家的门枕木。

垂花门两边的院墙上有各式漏窗,漏窗上都有彩绘。门檐下挂慈禧所题“益壽堂”额匾。

门内接一圈抄手游廊。

这是一座规规矩矩的四合院。其实正规的四合院应该是广亮大门,垂花门是内宅门,也就是二进院门。所以,应该说益寿堂这座园林庭院是一座四合院的二进院内宅。

看看正房。

正房一尺半青砖台基,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明间开门,次间和梢间槛墙槛窗。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前面带檐廊,后出三间抱厦。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明间前出一路垂带踏垛。檐下挂“松春齋”额匾,慈禧手迹。

因为正房有五间,院子就非常宽敞。在乡下,土地主虽然有钱,但还是需要省着花。土地主家院子正房经常只有三间,还把东西厢房往前推,可以减小院子面积,省下地皮钱。这样的结果就是厢房挡住正房的半间次间,院子还特别憋屈,就像下面这样。

皇上家有的是地皮,益寿堂的东西厢房不仅不往前推,而且还往后撤,还往门口挪。由此一来,正房厢房之间就可以装下转角廊。东西的三间厢房也都有前檐廊,院子里就有一圈完整的抄手游廊。看看益寿堂的东厢房,那东厢房前还可以搭一紫藤架,你看院子有多宽敞。

看看西厢房。

西厢房和东厢房一样,都是一尺半青砖台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上面是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明间前出一路垂带踏垛。东西厢房两侧转角廊下都有随墙门,按照那个位置是叫做腋门。你别以为那是通往东西跨院,它们后面就是东西厢房每侧的一间耳房。

益寿堂也是光绪年间所建,做御药房,就是太医院的颐和园门诊部。因为有太医在此坐堂看病,帮人延年,此院便被题“益寿堂”。正房额匾“松春斋”也是益寿之意,松肯定是代表长寿;春乃一年之初,也是生机勃勃。

益寿堂现在是一处展览,展览的题目写在垂花门前的牌子上。陈列一些文物和现代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一天的活动,这让益寿堂成为历史的见证。其中还有诗人之间的吟咏唱和,今日重读仍觉十分精彩。这个展览的内容需要大家亲自去看,我无法在这里详述。那一天的活动之后,有柳亚子先生住在益寿堂。益寿堂后来也成为一处疗养院,直到2014年,北京关停了一批会堂馆所,益寿堂才整修后重新开放。

从益寿堂出来继续向山上走,不远处即见一处院子,有一圈青砖胸墙。

这座院子里并无畅观堂那样的一正二厢围屋,而是只有坐北朝南一座很大的建筑。

此大屋坐在二尺高青砖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三间敞轩,后出三间抱厦,周围有一圈檐廊。内部金砖墁地,明间开门,次间梢间槛墙槛窗,步步锦棂花。红柱绿枋,苏式彩绘,牡丹花卉平棋天花。

上面是抬梁结构,三券勾连搭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因为前后是敞轩和抱厦,所以三券不一样长,不能算是典型的三券勾连搭。檐廊柱间上下有楣子。

走到正面看一眼。

敞轩明间檐下挂“景福閣”额匾,慈禧所题。故宫宁寿宫区有一座景福宫,我曾在故宫贴中说过“景福”一词的来历。景福阁敞轩明间廊柱挂一副楹联:密荫千章此地直疑黄岳近,祥雯五色其光上与紫宵齐。上联中千章意指千棵大树,老杜有“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黄岳就是黄山。下联中祥雯就是祥云,雯是有花纹的云。紫霄意为天上神宫,南齐鲍照曾夸庐山“左右青霭,表里紫霄”。

这个地方在清漪园时期是一座六角二层佛楼,叫做昙花阁。院子也是六角,有六座牌楼门,昙花阁正面还有二座经幡柱。这些建筑都在咸丰十年那场劫难中被毁。光绪年间重建时,本打算还建成六角佛楼,我们上次在耕织图景区水操学堂里见过样式雷的设计图。

上图中水操学堂里还摆的有当年昙花阁废墟遗留的柱础,看得出来那昙花阁是风情万种的一座阁楼。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钱粮俱短,无力重建高阁,只能建成一层殿房。原来的柱础收存了,从后山其它废墟捡来一些柱础重新利用,所以重建后的景福阁都换成了櫍形柱础。可以看到敞轩内的柱础有新有旧,可能是乾隆和光绪年间之不同。敞轩明间的檐柱很特别,一圆一方紧贴而立,这叫联柱。

看看上面支撑的是什么。

你看明间这二根柱顶梁,一端有方柱支撑,另一端却没有。这方柱应仅为美观。再看看这一对方圆柱下的柱础,应该和其它的不一样。

这叫联办柱础,一个柱础把方圆二柱都给办了。成色相当新,“大清光绪年制”。

景福阁前后出厦,看上去就成了“十”字型,有别于昙花阁的六角形。结果他们把院子一圈六角形围墙也改成了“十”字型,无论周围种了什么树,院子四角各种了一棵白皮松。

过去站在昙花阁楼上观山水,那景色一定是极好的。现在站在这里,只能看到半截水天了。

景福阁离乐寿堂不远,据说慈禧太后七夕夜会来这里祭奠牛郎织女,我估计她是想看看那鹊桥上有没有乃夫奕詝(念遗嘱)的影子。为什么想看奕詝?因为她没按奕詝的遗嘱安静地做侧太后,却跳出来乱政。她想对奕詝说咱儿子载淳命短,我把外甥载湉(念仔田)扶上龙椅,我实在是想做外甥的主呀。除了祭奠礼,据说慈禧还时不常来这里仰天望月,未见是否叹息的记载。

既然老乾当年在这里盖的是昙花阁,他肯定要给昙花阁写有小诗若干,其中一首曰:调御堂堂大丈夫,独尊三界匹曾无。花莲朵上擎珠阁,极乐西方未觉殊。由此看来,当年这佛楼中供的是极乐世界西方三圣,就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慈禧虽然识字,也念过几本书,但重要的题字还需找人代笔。在诗词歌赋上别说和古人争锋,她连那自以为是的弘历老兄都不如,她肯定给颐和园新建的这些景观题不起诗。那小光在颐和园被关在玉澜堂里天天生闷气,更无闲心上山写诗。所以,颐和园的新建筑都没有小诗相配。你别看慈禧羞于诗词,但她却有一段文字流传下来。那是她给母亲六十寿诞写的一首悲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你看,天下父母都还能记得其中的最后一句,并常引用。

冬季的景福阁一片萧肃,但有暖阳满地。

春暖花开时,景福阁就会四面花放。

一花一木一季春,百花百木百园芬。残雪褪尽,新芽竞出,绿波堤岸杨柳青。门前新花奇,廊下舞太极。

花去后,众拳手夏季仍来景福阁健身。

清漪园时期,在昆明湖上远望万寿山,中间是一片金顶,大报恩延寿寺一路向上,最高处是佛香阁。佛香阁两侧左右近处有敷华、撷芳二殿;远处左有昙花阁,右有画中游两处建筑点景,都是二层阁楼。光绪年间重修后,佛香阁左手失去了一处楼阁,整个万寿山的景观就略有欠缺了。

从景福阁往上走,顺着山梁上的御路,树丛中出现一座亭子。

走上前去看一眼。

这是刚刚重油后的荟亭(念会亭)。荟就是草深林密,《诗经》中有“荟兮蔚兮,南山朝隮”。“隮”没有简化字,念作“机”;“朝”念招,朝隮就是朝阳升起。

走到南侧正面看看。

这也是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新建的亭子,是一座双六角连体凉亭,是颐和园里唯一的连体亭。两座亭子都是六柱方亭,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廊柱之间上下有楣子,东西两侧开门。上面是抬梁勾连搭双灰瓦单檐六角攒尖顶,灰砖承露台脊刹。红柱绿枋,看看柱顶梁檩垫板上的彩绘,还保留了清代原作。

看看屋顶内部是如何勾连搭接的。

原来是两亭共用一条柱顶梁檩,在公用梁檩上交叉搭出两边的四条转角桁,看上去简单明了。还有更复杂的连体亭。北京世园公园永宁阁下荷风馆旁有一座连体亭,那是两座四角方亭斜着嵌套在一起,这个形式叫“方胜”。两个四边形嵌套在一起的方胜形很常见,但用在建筑上却很罕见,世园公园的那座方胜亭屋顶是斗拱抬梁,屋顶结构相当复杂,看一眼。

过了荟亭继续上行,前面有一个路口。从此路口有不同的御路通往山前或山后。我且先去山后看看。走到半山,树荫下出现一段残墙。

墙后是一片建筑遗迹。

这是花承阁遗址。从这片残迹看,清漪园时期的花承阁是相当静雅的一个去处。它是一组建筑,包括佛殿、多宝琉璃塔、花承阁和六兼斋几部分。因为在万寿山后坡上,花承阁是像其它后山建筑那样坐南朝北的。它的前面是半圈游廊,游廊中心面对的就是佛殿的八字爬梯。

佛殿在爬梯之上的平台上,爬梯和平台金刚墙上的虎皮石是前些年整修时贴上去的,爬梯扶手墙上的抹灰刷红也是整修的结果。登上爬梯回头看看。

看那门口的残石,这是抱柱石,说明这里有一座牌楼,可能是像前山藏经楼八字爬梯上牌楼那样的冲天牌楼。

清晨逆光下,站在爬梯顶往院里看,前院中心有怪物。

原来是用玻璃罩起来的一块太湖石。

这座太湖石和园内其它单立太湖石不同,它是由大小几块堆叠而成的山状,就像一座盆景。看其形、质、孔、窍,应是来自北海公园的艮岳遗石。最奇妙的是它的基座浮雕,翻腾的海水中有各种神兽出没。

带翅膀的,这是应龙。有翼曰应龙,助黄帝斩蚩尤者是也。

这是驮碑的赑屃(念必泻)。

这是献河图的龙马。

头上有独角,这是龙子狴犴(念毙俺)。

无角曰螭龙(念赤龙),既防火又排水,屋顶的脊吻和排水的龙头都是此君。

进了牌楼门是第一级平台,东西两边是配殿。

从台基残迹看,两座配殿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有檐廊,正面一路垂带踏垛出阶。从台基和院墙的位置看,过去的殿房应是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三面实体墙;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或者卷棚硬山顶。

转过太湖石,再上一级才是正殿平台。

看看正殿遗迹。

正殿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但是开间和进深都比东西配殿大。前面也带有檐廊,一路垂带踏垛。看这模样,正殿形制应该和东西配殿一样的,就是大一号。为了说明这里过去是佛殿,在正殿明间后山墙下堆了一些残石,表示这里是佛龛。

看完这些残迹,正要走下正殿平台,突然发现正殿平台踏垛两侧有这个。

这是平台入口处的柱顶石,没有明台的双柱,这个应该是石柱的柱顶石。说明正殿平台前过去有一道砖墙,入口有贴墙石柱。八字爬梯上抱柱石下也应有这样的柱顶石。

据说,这座正殿檐下曾有“蓮座盘雲”额匾,殿内供观音菩萨铜像。如果正殿供观音,配殿供的是谁?我估计老乾不会把财神、关公、老君请进清漪园观音庙,这座佛堂里供的应该是三大士菩萨。那左配殿里就是文殊菩萨,右配殿里就是普贤菩萨。

佛堂前面八字爬梯下的半圈游廊应该是像长廊那样的园林游廊,你看它都是方柱。

这座游廊向东通往一座小屋。

这座小屋后面也有一座殿房残迹。

你可以看见山坡上面有一带粉墙,我就是沿着后山御路从那粉墙边进来花承阁庭院的。过了粉墙就可以看见小屋后面的这座殿房。

然后可以走下一段叠石台阶,也可以叫云步踏垛,那里就是殿房的后身。穿过那座小屋可以走进环形游廊,也可以走到这座殿房前脸。那座小屋没有门窗,就是黑咕隆咚一个夹道,可能是模拟山洞吧?

这座殿房规模、形制都和佛殿配殿相当,看不出来侧山墙和那山洞小屋是否有门相通。它坐北朝南,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殿房前有一片叠石假山障景,表示此屋乃山斋。

再重新看那山洞小屋,上面是平顶,有一圈矮墙。很像是花承阁庭院的院门,那顶上过去一定是有一座亭子当门楼的。虽然不能叫做城关,但这小黑屋可以叫做门关,这回可以说得通了。

按照清代文章,此处原为一座二层楼,老乾当年题名六兼斋,南面明间檐下一定有一块“六兼齋”额匾。据说老乾把这里当书房,他把园子里那么多小屋都叫书房,其实就是在里面歇脚喝茶。老乾曾有几句诗说这六兼斋:漫惜芳菲勒杏桃,东皇品类正甄陶。山斋虽与江楼异,也契子安序语豪。此诗虽小,却是引经据典,表示老乾真在这六兼斋读过书。

诗中第一句是神话典故。东皇即东皇太一,古代神话造物大神。《吕氏春秋》言“万物所出,造于太一”。芳菲、杏桃典出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中“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这是祭东皇时的芳菲香气和供果。甄陶本意是做陶器,引申为造就。品类就是万物,唐代韩愈有“寰宇斯泰,品类皆苏”句。

诗中第二句提到“江楼”和“子安序”,子安肯定说的是王子安,就是唐人王勃。王勃确给江楼写过一序,相当有名。我虽背不下来,但知那是《滕王阁序》。王勃文中咏景抒怀,两相转换之间有“四美具,二难并”。上下文中并未说明四美、二难为何指。在他之前的东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曾有“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将良辰美景归为一类,赏心乐事归为另一类,说既要时辰、风景这些自然条件好,又要心里高兴诸事顺心,这二者难以并得。所以他说完“穷睇”、“极娱”,马上跟了一句“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老乾读书不求甚解,王勃把谢灵运的四者难并归纳为二类难并,老乾给理解成四加二了,弄出来个六兼。

这座游廊向东通往六兼斋门关,向西则是通往另一处屋宇,现在也是仅余遗迹了。

这就是花承阁了,这一片建筑即是以此阁为名。从遗迹上看,这花承阁坐西朝东,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既然是阁,那外面看应该是至少二层。当年这个平台上只有一层,它是后面沿着悬崖向下还盖了一层。游廊这边看只有一层,要到西侧山坡上才能看出来是二层,西侧山坡下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下二层的痕迹了。

这双面阁两层之间的暗层必是在下二层一侧,在游廊侧看不见暗层。这座花承阁应该是和谐趣园瞩新楼一样的是一是二楼,内外有别,一边是阁;另一边是屋。现在有一些酒店是在悬崖顶上顺着崖壁往下盖,叫做深坑酒店。我曾在宜昌三游洞口住过一家这样的酒店。上海也有一家深坑酒店。看看这个花承阁,这就是深坑酒店的鼻祖。

花承阁明间是槛墙槛窗封闭,左次间开门,有踏垛通往佛殿院内;右次间开门通往一座小院。小院的北面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塔院,也是门前有八字爬梯。

塔院封闭很多年了,疫情之后拆除了门前遮挡的围挡,可以看见院门是一座牌楼,院内有一座琉璃塔。

看看这座牌楼,二冲天柱一楼。佛殿前毁灭的那座牌楼应该也是这样的,就是说花承阁庭院有两座冲天牌楼。

爬梯之上拦了一道栅栏,人进不去,但是可以看塔。

塔下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四面十二角汉白玉须弥座,布满莲花蕃草浮雕,上有一圈汉白玉禅杖栏杆。看看这一圈栏杆。

因为须弥座是四面十二角,所以栏杆也是曲里拐弯的。素面栏板,素面望柱,云龙望柱头。这是典型的明清皇家式样。塔院有栅栏封闭,当然就进不去。塔院西墙外有一条小路。

顺这条小路可以走到塔院的背后,站在高坡上欣赏那塔。

这座多宝琉璃塔相当精致,八角三层楼阁,一、二层上面是重檐,这里有夹层;三层之上是三重檐八角攒尖顶。这座楼阁塔外观是三层,实际是五层。因为有七层屋檐,很多人把它称作七层塔,其实它还是应该叫做三层楼阁塔。香山昭庙后的半山上也有一座八角琉璃塔,那座琉璃塔下面有一座塔殿,是真正的七层楼阁塔,只不过每层都是单檐。

这座琉璃塔是仿木斗拱抬梁结构,每层有一圈扶手栏板,栏板下是莲花座。每层东南西北有大佛龛,外墙上也布满小佛龛,佛龛内都有佛像,全是琉璃做。每层檐柱不一样,屋檐配色也不一样,上下两层是黄色,中间各层蓝绿相间。看看顶上的塔刹。

塔刹相当华丽,双层华盖,下层华盖挂着二十一个金钟,上层华盖是一座大金钟。最上面的刹尖是一杆三重四股锡杖头,我估计当初每股上应该是套着有环的,不知道是不是十二环。四股十二环代表佛家四谛十二因缘。世界上最高级的锡杖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四股十二环金银锡杖,号称锡杖之王。这座琉璃塔的塔刹整个是铜鎏金的,当年全新的时候肯定是光芒万丈呀。大风起时,诸多挂钟和着锡杖头上的套环金声大作,引世人惊叹。

八字爬梯对面,也有玻璃罩起来的东西。

这是一座碑,上去看了一下,叫做《禦製萬壽山多寳佛塔頌》。此碑特殊之处是它的碑帽,不是常见的双龙,而是毗卢帽。正面是满汉双语,背面是蒙藏双语。

原来这座塔是叫多宝佛塔,也就是“多宝佛琉璃塔”。多宝佛见于《法华经》,也称多宝如来,是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为了证明《法华经》之真实,有人诚诵《法华经》时,多宝佛便从地下涌出一塔,算是佛现身。老乾《塔颂》中即有“说法华经者,我当为证明”。按照老乾所说,多宝佛塔內应有两尊佛像,左手应为释迦如来,右手为多宝如来。现在进不去,看不见内部,不知是否如此。老乾还说“一塔千亿佛,神妙复如是”,这是说的多宝佛分身为无量佛,无量佛分身无数佛,如同恒河沙子。所以塔上有无数坐有佛像的小佛龛,表示多宝佛分身无数。万寿山顶的琉璃大殿供无量佛,殿外琉璃墙上的无数小佛像也是表示无量佛分身无数。

花承阁院落在咸丰十年遭火焚,幸存的只有佛殿院里的太湖石、多宝佛琉璃塔和这座石碑。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后山的修复工程很少,花承阁这里仅修复了多宝佛琉璃塔。你别看花承阁这里就是一片废墟,其实这里的奥秘还挺多的哈?

老乾来花承阁闲逛可以走山顶御路下来到六兼斋,也可以从后山御路走一条小路上来到花承阁。

他在花承阁曾写有几句诗:月匡早种千年树,云构常承四季花。何必饵芝将炼石,陵尘是处即仙家。诗中点出了“花承阁”的含义,就是“常承四季花”。北周宇文毓曾有“玉椀承花落,花落椀中芳。酒浮花不没,花含酒更香”。老乾又说阁之奇妙:花承阁东峪,结宇敞而幽。忽步阶梯降,方知上下楼。这隐藏的二层楼阁是在花承阁建筑群的西沿,老乾不识东西,把左手统统叫做“东”。

花承阁院子里有几棵元宝枫,金秋季节是一处相当文艺的去处,人迹罕至。残墙古枫,碧空黄叶,寻屧粉衣香无处。

从花承阁下来,我想去看看东桃花沟里的那座龙王亭,清漪园时称作南方亭。找了半天,好不容易在沟里翻出一处遗痕,不知道是不是从前龙王亭的台基。

突然听见“咚咚”的砧声,我顺着声音过去,见一大号的啄木鸟。

这是颐和园请来的专业队伍,把园内古树脱皮处做防护处理,避免进一步腐烂。不错,现在的自然保护做得越来越细致了。

既然找不到龙王亭了,我就回过头翻过山梁走到前山东麓。顺着御路就可以走到一座亭子。

这是一座六角亭,坐在山坡上,有石磴通达其南侧,东侧也有御路可通。上面是抬梁灰瓦重檐六角攒尖顶,砖雕承露盘上的覆钵脊刹。红柱绿枋,苏式彩绘,亭內装牡丹花卉平棋天花,柱间有上下楣子。

这是含新亭。含新就是草木新发,欣欣向荣。唐代储光羲即有“江海霁初景,草木含新色”之句。老乾给含新亭题诗,云:揽结有馀兴,步屧寻幽峭。古木荫团笠,虚受宜遐眺。昆明想波光,万寿呈山貌。地媪虽藏富,酝酿动神窍。最后说了一句:万物都含新,一亭先契妙。

老乾诗中有“地媪虽藏富,酝酿动神窍”,这不是白说的。含新亭四周摆放了一些太湖石,就是“酝酿动神窍”。

你看那太湖石前面立着的东西,那不是柱子,而是硅化木!就是“地媪虽藏富”。不止一根,还有呐。

这根的木头纹理更佳。

老乾很喜欢硅化木这种地媪藏的富,他曾把这样的硅化木捡回宫里。御花园绛雪轩前花坛里就有一座木头纹理好看的硅化木,还被老乾在上面写了一首诗。

赏过含新亭,再去观赏前山上的另一些点景建筑。


看过含新亭,顺着前山御路向西走就会走进一座山洞。这山洞不是万寿山的自然山洞,而是叠石假山堆出来的山洞。顺御路钻进山洞,可以看见出了洞有点景建筑。

哈腰低头钻出山洞,却是这座建筑的后身。

转到屋前看看。

这是福荫轩。

福荫轩坐北朝南,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四周有檐廊,东西檐廊封闭,墙上开窗。明间开门,次间和梢间槛墙槛窗。门窗上的棂花在园内并不常见,它在民间叫做海棠棂花,福荫轩的海棠棂花把海棠图案换成了双蝠捧寿。明间穿堂,前后各有一路如意踏垛。前后廊柱间上下都有楣子,红柱绿枋,苏式彩绘。福荫轩的苏式彩绘和园内其它地方不同,它的包袱皮上不是单调的烟云,而是带有线条图案的,这叫切活包袱皮。它的屋顶也很创新,是柱顶梁上搭一座露台。露台上有一圈砖雕禅杖栏杆,没有屋檐,而是一圈砖雕挂檐板。挂檐板上的砖雕图案我们在听鹂馆八字爬梯墙上见过,“万”字不到头嵌“寿”字,这叫万寿无疆。这是颐和园內唯一一处非坡面屋顶建筑。不对,后山大庙的八小部洲碉楼也是带边墙的平顶。

福荫轩两侧各有三间游廊,通往东洞西洞。这两座穿山游廊并不对称,东游廊接轩后檐廊,西游廊接轩前檐廊。游廊屋顶也是像正房一样的露台。

福荫轩最特殊的是它的建筑平面并不是四边形,虽然东西山墙是平直的,可前后身却是弯曲的,连带两侧游廊也是弯曲的。福荫轩的这个弯弯曲曲被样式雷叫做“捲书”,就是书卷。

走到前面看一眼明间。

福荫轩明间这种门叫做帘架门,在门扇外有帘架,就是挂门帘的框架。福荫轩明间房门有内外两层帘架,门帘挂在內帘架,不会遮光太多。这个门帘在夏天是竹帘,防蚊虫;冬天是棉帘,保暖。帘架也是隔扇,裙板和涤环板上都是贴金五蝠捧寿木刻装饰。檐下挂“福蔭軒”书卷式额匾,慈禧所题。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作了一首《西师》诗,还曾作一歌,其中有“百年养士今获效,祖宗福荫贻万年”。福荫轩当是取祖宗福荫庇护之意,因此,此处遍布福寿吉祥符。那“福”当然是借祖宗的福,寿应不仅限于人寿,也有大清江山万年之意。

再看看后面。

这后身和前脸一样。你注意看正房四角立柱,不是常规的方柱,而是圆柱。这是表示书卷的卷轴,就是说这书不是宋代以后的线装册页书,而是更古老的卷轴书。再古的竹简也都是装钉成卷轴的。

清漪园时期,此处是一座二层亭,叫做餐秀亭。取义“秀色可餐”,语出西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中“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陆机说的是高台妖丽之窈窕婉媚,就是美人儿淑貌。后人渐引申用于形容景色秀丽,宋代柳永即有“雅致装庭宇。黄花开淡泞。细香明艳尽天与。助秀色堪餐,向晓自有真珠露。刚被金钱妒。拟买断秋天,容易独步”。柳永这是赞秋菊开时的小院所见。老乾在餐秀亭这里赞的是周围的景色,更作小诗云:涧叶岩林绿已齐,虚亭殊不费攀跻。四围秀色餐无尽,寄妙翻嫌玉食低。你看,老乾着锦衣在此赏秀色,连玉食都嫌Low了,要餐那风月无边之秀色。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劫难后,餐秀亭在光绪年间重修时改成了现在这座一层殿房。当初建清漪园时,老乾在山下盖了一座扇面殿;重修颐和园时,慈禧在山腰又盖了这么一座书卷殿。正是:前人后人各逞能,俏屋新殿跃葱茏。现在的福荫轩开了一个茶馆,若无疫情,进屋打一壶香茶端二块点心,出来坐在树荫下慢慢地吃喝,虽不解渴管饱却很惬意。这是把餐秀亭之意又捡了回来,傍秀色进玉食。

从福荫轩出来,顺着前山御路继续向西,便可见一座敞轩。

这座敞轩坐北朝南,下面有二尺高台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周围有一圈檐廊。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廊柱间上下有楣子。四面开门,各出一路如意踏垛。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明间檐下挂“意遲雲在”额匾,老乾旧作,慈禧新书。意迟云在取意自杜甫的《江亭》诗: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唐代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玄宗下台,肃宗登基。老杜流浪入蜀,在朋友帮衬下,于成都盖起几间茅屋,自称草堂。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成都府尹严武荐老杜作节度参谋。老杜去川东奉节上任路上坐进一座临江亭歇脚,这座临江亭应该临的是长江。奉节就是刘备托孤的地方,长江由此进入瞿塘峡。老杜在临江亭观景抒怀写下《江亭》诗。老乾只借用老杜诗中前四句意境,并不在意老杜抒怀的后四句。老杜在前四句中说的是坦胸露腹躺在亭子里晒太阳,口中唱着在成都时写的《野望》诗。当时成都西山还是白雪皑皑,现在江亭这里已是晚春季节。他躺在亭子里,听着江水奔流,并无心与水竞流;望着云在天上飘过,也无意随云飞翔。这整个就是一个悠闲自在的无欲无虞游吟诗人。老乾在此题意迟云在,一定是暗羡当年老杜的悠然,无奈还要回宫对付那些蝇营狗苟之徒。

意迟云在是万寿山东麓最大的敞轩建筑,前些年有一伙在京悠闲老人群聚于此引吭高歌。每周某日,清早便有不甘悠闲的老人来此摆摊。

从那挂起来的帘子上看,领导他们歌唱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心连心合唱团”,这肯定是没经注册的团体。每当他们发动起来,就会有上百鹤发银髯拄杖怀杯者举着歌篇儿摆首引颈朝天歌,歌声动地来,鸟雀飞天去。近年,颐和园劝离了这个业余合唱团,一来因为疫情;二来歌声有碍游客学习公园喇叭里播放的解说词。

你看意迟云在敞轩后背山石上有很多藤蔓,到了秋天就会万紫千红。

那片山石上有一块大石,被人刻上了老乾写的四个字。

“燕臺大觀”。燕台即燕王台,战国时期燕(念烟)昭王依郭隗(念郭伟)所言,设台招贤。结果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燕昭王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是一个时期的人,此时燕王身边已招来苏秦、乐毅(念月异)等文臣武将。他便联合楚赵魏韩,派燕将乐毅领兵共同击败齐军,齐闵王骑凤逃脱。中国古建脊端的仙人骑凤就是这个齐闵王,象征绝处逢生。后来,燕台就指代古燕国之地,就是现在的河北北部,包括现在的北京。郭隗的隗被后人传错了读音,变成了郭隗(念郭奎)。大观不是大型道观,而是盛大壮观的景象。

从意迟云在沿御路向上攀登,就可走到又一处山间敞轩。

它比刚刚看过的意迟云在敞轩规模稍小,建筑形式相似,也有一个台基,也是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的一座敞轩。但它没有意迟云在那样的一圈檐廊,因此就显得小了一些。这座敞轩也是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檐柱间上下有楣子,只有南面明间开门,出一路如意踏垛。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

明间檐下挂“重翠亭”额匾,乾隆原稿,慈禧手书。翠就是绿色,那就是在这里所见一重一重的绿色,全都是树木。当年老乾站在这里放眼望去,近处全是绿树,远处则是昆明湖碧波。他如果想起白居易的《春题湖上》,我肯定不会吃惊。白诗中有“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清漪园时期,重翠亭是一座寺庙。像桃花沟里的南方亭一样,虽然叫做亭,却是一座有墙和门窗封闭的亭。南方亭里供的是龙王,这座重翠亭里供的是文殊菩萨,两边有站立童子。文殊菩萨侍佛时是站在佛祖左手上位,右手下位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独自坐殿受拜时,左右也有童子协侍。我们知道观音菩萨左右有善财童子和小龙女,文殊菩萨的侍童是谁?文殊菩萨有八个童子,出去受拜时没准儿带着哪两个童子,要看盖庙的施主之意。所以,重翠亭里文殊菩萨两边的童子是谁还真不知道,要看到童子像才知道,八个童子形象和手持的法器不一样。假装重翠亭里的两童子是光网和地慧吧。

咸丰十年劫后,重翠亭灭失。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重建成了现在这座敞轩。

上面图片中重翠亭东侧有一条石阶小路,小路不太起眼,但是到了秋季却很绚烂。

连这条小路都这么好看,重翠亭当然也不会错过此秋。

顺这条小路上去,就可以走到一座城关。

这座城关比东麓山下的紫气东来城关稍小,城台稍小,城楼也稍小。青砖城台,上有矮墙,这个高度的墙不能称作女儿墙,矮墙上有雉堞。紫气东来城台上的矮墙和雉堞有砖雕,这儿没有。这座城楼没有一圈檐廊。它也是抬梁灰瓦卷棚歇山顶,紫气东来城关是重檐,这里是单檐。

这座城关坐北朝南,正面城台额石写着“千峰彩翠”。看看城台背面。

没有额石。也是砖砌拱券门,只有前面出一路叠石踏垛,或者叫云步踏垛。看看城台上的雉堞矮墙。

中国古代瓷器中有汝窑天青色和越窑的千峰翠色,都很有名。有人说老乾题此城关“千峰彩翠”是引用了越窑名瓷色,我觉着有误。越窑瓷的千峰翠色是单一颜色,老乾说的千峰彩翠是五颜六色。宋代杨万里有一诗赞山景,其中说到“一色千峰翠作围,忽然齐换紫绡衣”。他说的是秀岭凤岭一千峰的春夏之翠,突然变成秋天霓裳紫绡之五颜六色。老乾所题千峰彩翠应该就是杨诗所咏的这种山中色彩随季节而变。

过了千峰彩翠城关就到了万寿山顶的山梁,翻过山梁就都是上集看过的景点了。沿着重翠亭前的前山御路往山下走,可以看到带有青砖胸墙的一座小院。

院内有一前一后两座屋。因为这是在万寿山南坡,这些建筑就都是坐北朝南。看看前面一座。

此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前后有檐廊,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前出一路如意踏垛。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檐下挂“瞰碧臺”额匾,老乾原题,慈禧所书。

这座屋宇刚起时,前面应是极开阔的,站在院子里得见碧水蓝天。老乾便给此屋题了“瞰碧台”;然后御拽小诗一首,云:背平林更面澄湖,好是崇台俯瞰娱。一碧虽然恒入观,其间动静自相殊。现在,台前群树已成林,遮挡了瞰碧路,成了这样。

为了保持瞰碧台之意,光绪年间重建后,在前檐廊山墙上作了一幅群山烟渺图,聊解碧残之囧。

看看瞰碧台后檐廊,廊下是一路垂带踏垛,这和前廊下的如意踏垛不同。

垂带踏垛比如意踏垛等级要高一些,说明这背面明间是进出的正门。你别说,从院外进来的御路对着的还真就是瞰碧台后廊下的垂带踏垛。所以,瞰碧台应是坐南朝北的倒座房。

瞰碧台小院虽无前后之分隔,但它后面也有一座屋。

这座屋和前房瞰碧台建筑形式一样,不同的是仍保留了枋梁上的清代彩绘,而瞰碧台的彩绘都重画了。另外就是前后房的额匾不同,前房是瞰碧台,后房是“圓朗齋”。

老乾曾解释圆朗斋之意:橐籥奉大圆,洞属悬日朗。顾名每思义,敢曰恣偃仰。橐籥(念驼月)是吹风的皮老虎,也指天地之间大自然。“橐籥奉大圆”当是引《老子》中论“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你别看皮老虎不用时是瘪的,用时却能吹出无限的风。天地之道就是这样看似空虚,却是最大的圆满。“洞属悬日朗”就是说洞里悬日才明朗。老乾当年坐此屋中,定是想到此处虽不见天下景,却可静思天下事。

你看,这前后房是有不同功用的,前面是观景台;后面则是思考人生。

圆朗斋院内松柏参天,一片清凉。西侧是一层高台,可以从圆朗斋后檐廊连接的爬山廊上去,也可以从院内的一架爬梯上去。

上一层庭院是依山坡而建,正房在最高处。

屋前是一座八字爬梯,带砖雕扶手矮墙。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三面实体墙,正面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前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登上爬梯看看。

爬梯顶端平台上春季长出的蒿草都已干枯,说明此庭院已对游客关闭很长时间,至少是从去冬就不开放了。看看明间门前。

也是帘架门,北方住宅內檐门多是这种形式。檐下挂“寫秋軒”额匾,老乾原题,慈禧重书,近年新制。

写秋,顾名思义,此处应是作秋图佳所。古代文人一年四季都有情怀可抒,述秋思必不可少,更要绘秋图。唐代柳公权有诗曰: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至宋,徽宗是最不逊风骚的赵家老爷,他有一幅《池塘秋晚图》流传至今,现在台北故宫。那幅图是借用了宋前古人构图,把池塘里的各色荷叶莲蓬和白鹭花鸭画在长卷的分段上。此画上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和“太上皇帝之宝”印,还有老乾题诗一首:鸂鶒双飞鹭拳独,秋塘位置雅相宜。精思设使通为政,五国应无播越时。

这些印诗说明老乾经常把玩此画,喜欢得不得了。古人写秋即为绘秋图,老乾为此屋题“写秋轩”当是以此地秋景最佳为意。但我不认为老乾真在此绘过秋图,他似乎并不长于作画,他的画作很少。写秋轩隐于山林中,此处赏秋当然就不是宋徽宗所绘秋水,而是秋山。老乾写过若干《写秋轩》诗,其中一首云:气清天复朗,触目仲秋时。庭下种楸树,中人能尔为。看这意思,老乾似乎是想起了唐代韩愈的《楸树诗》:青幢紫盖立童童,细雨浮烟作彩笼。不得画师来貌取,定知难见一生中。

正房两侧山墙穿山门横披上也有画,看看这一幅。

这是荒野上的一座十三层密檐砖塔,典型的辽代砖塔。塔下既无塔院,亦无寺庙,肯定是寺庙垮塌后的遗存物。十三层密檐塔并不罕见,北京天宁寺里就有一座十三层密檐辽塔,那是辽代最后一座塔。这幅画里的塔不是天宁寺塔,塔刹不一样。北京西郊八里庄慈寿寺的明代永安寿塔也是一座十三层密檐砖塔,它的塔刹也不是画里这样的。而且,这两处塔四周都不是荒野。山西灵丘有一座觉山寺,那里有一座十三层密檐砖塔,外形轮廓线和塔刹都酷似此画中塔。而且,那座觉山寺清初已毁,成为一片荒野,现存寺庙是光绪年间重建的。不知道画里是不是这座觉山寺塔?

写秋轩正房前除有八字爬梯可登临,前檐廊两边也有爬山廊可上下。爬山廊下两侧并不是东西厢房,而是东西厢亭。看看东亭。

亭子不是坐东朝西,而是坐北朝南,所以它不应是厢亭,就是一座独立的凉亭。下面有二尺高基座,四柱带一圈檐廊,廊柱间上下有楣子。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内部是牡丹花卉平棋天花,上面是抬梁灰瓦重檐四角攒尖顶,砖雕承露台脊刹。正面楣子开门,出一路如意踏垛。前檐廊接圆朗斋爬山廊,后檐廊接写秋轩正房爬山廊。

正面檐下挂“尋雲亭”额匾。寻云是古代雅士的一种情怀,游心淡泊,志向高远。南齐谢朓《游东田》中有“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老乾立此写秋轩前,望万寿山累阁,便借谢朓诗句之意,为此亭题下“寻云”之名。另作绝句一首配之:寻亭遂至云深处,云与亭浑不可分。谢朓未知一合相,随山见说去寻云。

写秋轩正房西爬山廊下是西亭。

西亭和东亭建筑形式一样,因为没有外侧建筑,它就只有后檐廊接正房爬山廊。

西亭檐下挂“観生意”额匾。此处的观生意并不是看人做买卖,而是观赏自然之勃勃生机。唐代张九龄即有“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你看,春兰秋桂莫不欣欣乎?南宋张栻(念张式)也有“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他这说的是春生,春天的生意。老乾在此观遍春绿秋黄,怎不叹山上生机盎然,便题此亭“观生意”。亦作一绝句配之:芽纽甄陶造物模,柳舒花放且斯须。却从酝酿观生意,大块文章已诏吾。第一句中的芽是春芽,纽是秋实。甄陶是制陶,喻东皇造物。

因为此东西二亭面积不小,且有一圈檐廊,老乾即把它们叫做东西敞轩。古代官人安车有帷幕,前高后低者为轩,大官坐;前低后高者为轾(还念至),小官坐。“不分轩轾”就是说对大官小官一视同仁。至明清,轩亦指屋室堂斋,或指无墙敞屋。

写秋轩院内种了不少松柏楸槐,春来时有楸槐花发;但秋一至,则金枝满园,世人莫不争赏之。

午后踱进山庭,但见:

斜阳穿枝来,金光满枝头。
轩前若彩云,檐下生紫薇。
逢秋不寂寥,秋日胜春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看看金光照向“观生意”。

檐上灰瓦,檐外红叶。

写秋轩藏在万寿山林木中,却是如此绚秋之处,尔君切莫错过。

从写秋轩出来沿着下山御路,走到山脚下是一处院落,门前有一洼荷塘,俗称葫芦河。荷塘对岸即是长廊。

从外面看,这是和益寿堂一样的一所院子。中间一座一殿一券垂花门,两边是带漏窗的南墙。走到门前看看。

也是方箱门墩,上去看一眼。

门墩风化得比较厉害,这一面上影影绰绰能看出来海浪中有龙马,象征社稷万年;正面模模糊糊能看到鹿鹤和开花的树,这叫“六合同春”,象征繁荣昌盛。

这个院子关闭多年了,过去曾开放参观。

进去看看。

上面两张图是北京奥运会前所拍,恍惚记得当时这里是茶馆。

像益寿堂一样,这座垂花门内接一圈抄手游廊。院内正房坐北朝南,东西有厢房。正房、厢房都有前檐廊,四角转角廊连接成一圈。正房也是后出三间抱厦,檐下挂“無尽意軒”额匾,老乾原题,慈禧新书,近年重做。这座小院就叫做无尽意轩。

无尽意轩是何意无尽?老乾当年为此解释:问景聊乘片刻闲,意行无尽是溪山。若论所乐不存此,惟在民生国计间。这么一说,这座小院是老乾游园歇脚之处,类似于怡春堂。游园观景至此溪山之间处,坐下略乘片刻闲。本就是游意无尽,却假装坐此意在国计民生。

民国时期,开始是溥仪的内务府管理颐和园,园内房屋多有出租换钱的,但此时还没有出租无尽意轩。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皇宫。1928年,国民政府接管颐和园,开始大规模出租园内房屋。此后,不断有达官贵人租住无尽意轩,租客对院内建筑多有改造和扩大化。新中国迁走了这些房客,重修了院子。当年租客扩建的东跨院现在做了餐饮。

无尽意轩东侧,水塘上一座石拱桥对面,还有一座院子。

这是养云轩,养云轩也是一座四合院,一正二厢布局。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有檐廊,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明间开门,挂“飬雲軒”额匾,前檐廊穿山通往东西耳房各二间,廊柱间上下有楣子。东西厢房建筑形式一样,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前有檐廊,廊柱间上下有楣子。正房和厢房前檐廊有转角廊连成一圈。院后有通道去往东侧的杨仁风小院,由此可以一直走到乐寿堂。

养云轩也是清漪园一期工程建筑,侥幸逃过咸丰十年那场劫难,是颐和园内非常难得的乾隆时期居住院落建筑。老乾若进园驻扎,在此处安排后妃等女眷落脚。光绪时期,慈禧的御用女画师缪素筠(念庙素云)曾居留于此,慈禧署名的字画多是此女手笔。脑补一下:慈禧住在乐寿堂,东面永寿斋住的是太监李莲英,西面养云轩住的是画女缪素筠。民国时期,汪伪文人汤尔和曾在此租住。新中国后,这里也曾作为疗养所,一直未曾开放。

养云轩最特别的是它的院门,上前看一眼。

全院的下面是配合山势的五尺高基座,院门前有高高的一路垂带踏垛。院门是一座石柱大门,中西结合式样。两边门柱下有白石须弥座,每侧门柱框架上各有二根石刻圆半柱,颇有罗马柱风格。可是你一看它的柱础和柱头,都是纯粹的中式莲花浮雕。最奇特的是它的门券,其实它已经不能叫做门券了。

门柱上顶着的是一座石刻平台,从外面看,它就是一架过梁。从此往下,门柱、过梁,这是典型的托斯卡纳框架结构,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过梁之上,那是纯中式的毗卢帽。毗卢帽有一圈花瓶浮雕,这是典型的ballustrade,就是文艺复兴扶手栏杆。毗卢帽上的脊刹华丽无比,两层莲花座上布满浮雕,花卉、龙首、蕃草不一而足,最上面是莲花托宝珠。过梁和毗卢帽四角还各有一座石刻花瓶。这座院门立即会让你想起圆明园里曾经的那些仿西洋建筑。

院门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天外银河当然就是将牛郎织女分隔两岸的那条天河。古人也有把河上飘雪称作银河的,宋人即有“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烟波宛转是说银河柔媚之貌,东晋刘妙容有《宛转歌》:“歌宛转,宛转凄以哀。愿为星与汉,光影共徘徊”。下联是“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翠幄就是翠色的帐幔,西晋左思有“蔼蔼翠幄,嫋嫋素女”之句赞那吴都建业(今之南京)。霏微是蒙蒙细雨,杜甫有句“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老乾在此观景色旖旎,便想起金代元好问的那句“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因此顺手写了这么一副天上仙境的对子。

石刻院门内嵌了一座八角木屏门,石门楣上额石刻着“川泳雲飛”。这是一个典故,出自唐代韩愈的《徐泗豪三州节度书记厅石记》。说南阳公文章好,那是得益于他的三位书记:高阳许孟容、京兆杜兼和陇西李博,此三人也是文章上佳。南阳公和他们“志同而气合,鱼川泳而鸟云飞也”。老乾在此并不用那典故内涵,而仅用其字面之意,配合楹联中的烟波宛转和香雨霏微。

前面曾说过,养云轩后有通道通往东侧的乐安和,那是一座三孔石桥。

乐安和是乾隆盖了准备自住的,现在仅剩后花园扬仁风了。你看,当初老乾盖这一带院落时是自己住扬仁风前面的乐安和,太后住其上手东侧乐寿堂,后妃住其下手西侧的这座养云轩。这种安排是不是长幼有序?因此,养云轩其实是应该归入后寝建筑的。光绪重修颐和园之后,养云轩基本独立出来了,看不出它和乐寿堂那边院落之间的联系了。所以,我把养云轩从“前朝后寝”拎出来,放在了万寿山东麓这里。

无尽意轩东侧是养云轩,它的西侧和东九间房之间是一大片草地。

颐和园的这片空地很蹊跷,居然空在那里没有任何建筑,不知最初清漪园时期是不是曾有楼台亭阁?也可能这是东边居住庭院和西边功能建筑之间的隔离带。空地北侧山坡清漪园时期也是空的,现在倒是一层一层向上垒了好多花池,有十四层之多。这是光绪年间搭的国花台。侧畔曾有一座“国花台”石碑,现已不知所踪。国花是什么花?唐代刘禹锡曾有“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能动京城的国色天香那就一定要是牡丹了。这里每年春季都有牡丹盛开,雍容不惧群芳妒,那真是如太白所赞: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节日来临时,这里会布置一个大花篮。

看过万寿山东麓的这些楼台亭阁,还应该去西麓走一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