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麟收藏】建筑与文化双断层古村如何“复活”?

 麒麟合创 2015-07-27

建筑与文化双断层古村如何“复活”?

2014-06-25 07:02:00 来源:信息时报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邓涛 刘伟超

  6月22日,随着丝绸之路以及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历史遗址、古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东莞,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是先开发还是先保护的问题也曾受到多方关注。而目前,东莞的古村落除了茶山镇南社古村以及石排镇的塘尾古村稍有知名度外,东莞还有一批资质不错的古村落却出现了原住民流失、年久失修、拆旧建新等问题,古村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双断层,让原本旅游资源不多的东莞更加捉襟见肘。

  大多建筑年久失修或被拆

  说到东莞,很容易让人想起“世界工厂”、“文化沙漠”等刻板印象。然而,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东莞拥有大量的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印记。这其中,南社古村、塘尾古村、可园就是其中的典范。如今,作为东莞开发最成功的一个古村落景点,塘尾古村落“登陆”东莞旅游APP,东莞市旅游局试图用3D效果向外界展示古村落的代表性景观和特色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东莞其他的古村落显然没那么幸运,记者日前走访了位于东莞寮步的横坑古村,该村始建于元延祐年间,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村落中的古屋、祠堂、家祠具有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和特征。而今确是另外一种景象,临街的新楼夹杂着坍塌的老屋,村内弥漫着苔藓和暗潮的霉气,铁栅栏里修缮过的钟氏祠堂仅有几位空巢老人乘凉或打麻将。除了被磨得凹陷的青石路还在雨水后青光闪亮外,这座村,鲜有古村应有的韵味。看守祠堂的老人钟先生告诉记者,临街的老房子如今已经被拆的差不多了,镇区的发展辐射到古村,很多靠街的老房子拆掉后要么成为出租屋,要么是家里孩子要结婚,拆旧建新。

  除了村民自发拆旧建新外,在以工业化日趋完善的趋势下,众多古村被“连根刨起”,沙田立沙岛便是如此。立沙岛四面环水,是东莞最大的海岛之一。2010年前,该海岛的4个村依然保持原生态村落的样貌,岛上村民都是传统的疍家渔民,独具水乡疍家文化的茅棚、小艇、小桥、芦苇等景观仍随处可见。然而,随着立沙岛被规划为石化基地,如今的立沙岛村民被整体搬迁到农村公寓,岛上水上自然村落的景观不复存在,疍家人为数不多的文化载体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借旅游求发展成效不明显

  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东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要引入市场机制,推出“十大旅游”,打造优质软环境,其中“古迹游”提出要发展东莞塘尾古村、虎门炮台等一批古迹。

  对于东莞市旅游局提出的“古迹游”,旅行社的反响却很平淡。据记者了解,目前东莞各旅行社也没有任何一条线路来涵盖古村,古村游产品仍未走出东莞。中国国旅东莞分公司总经理孙海生表示,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东莞的古村游目前尚未成形。“既没有全市统一的开发方案,也没有在珠三角地区打出自己的特色,古村旅游景点完全靠自然生长。”孙海生说。

  东莞某旅行社总经理谢先生认为,东莞古村众多,但是分散性高,村落小,很难成为吸引人的独立景点,古村的开发只有统一的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配套基础,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上才能争得一席之地。同样,孙海生也认为,开发古村落需要激发村民、企业、旅行社、酒店等多个角色共同参与才会有实际效应。

  政府投入力度不够、民间资本未参与进来等都是东莞古村落保护不到位的原因,而对于旅行社而言,东莞古村落的无序状态决定了不容易形成有很大商业价值的景点。而专家学者则对古村落人空心化表示担忧,认为人走了将导致文化层面上的断层。

  空心化致文化无落脚之地

  在东莞城镇化汹涌的浪潮中,古村落被逼到了城市的狭小巷弄,东莞的古村落陷入原住民离散、传统文化依存丧失的所谓空心化困境,古村落期待“活态保护”。以开发较早的茶山南社和万江下坝村为例,据记者了解,这两个村的本土原住民寥寥无几,多是新莞人租住。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名俗学讲师贾静波表示:“和古村建筑的破败一样,古村空心化也让人担忧,活的文化基本没有,居住在村落里的新莞人对村落的建筑文化、名俗文化、宗族文化都知之甚少。”其实,空心化村落远不止这些,据了解,桥头镇迳背村、大朗镇大井头村、寮步镇黄菊园、虎门镇南栅西头旧围以及中堂镇槎滘等近200个东莞的古村、老村均有不同程度的空心化情况出现。

  长期关注东莞古村落的李培军是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创研基地主任,他认为,古村落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一种重要聚落形式,却承载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古村空心化直接导致古村落文化延续断层。

  

  专家观点

  原住民回归才能后继有人

  旅行社短期内不看好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空心化的古村名存实亡、破败的建筑年久失修,“田园将芜”的古村现状,如何激活古村落的遗产价值,提升自然村落功能,让古村落在保护和利用中得到发展,是古村目前所面临的窘境。东莞的古村一直处在人流、资金、文化单向输出的模式下,人脉、文脉、土地所有权、户籍,都被渐渐隔断且后继无人,村民没有钱,政府不投钱,颓败的古村无人接管。

  据记者了解,古村的保护方面,东莞未有形成统一的保护标准,因而也很难申请到资金来保护。“古村的保护和开发基本是靠村落或乡镇的自觉,直言不讳的讲,有些古村落的开发实质是破坏。”李培军说。

  如何为古村落衰败兜底,让古村落活过来?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培军表示,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本来就是无法分开的命题。急需要做的是投入资金,先把老房子保护下来,保住文化载体。但复活古村最核心的还是原住民的回归,需要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还利于民,破解空心化难题。这样一来,既还原村落生活,也形成新的村落经济生态,古村的价值也随之体现。

  

  记者观察

  古村落应先保护后开发

  在一座座高楼大厦充斥着人们视野的城市里,那些经历时间洗礼的古建筑、古村落往往很容易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东莞,得益于改革开放大潮,“世界工厂”的称号响彻大地。随之而来,一座又一座的厂房成了大多数人对东莞的印象之一。

  但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东莞有着大量值得回味的历史人文。南社古村、塘尾古村、可园、西城楼等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是一对天生矛盾的话题。究竟是以保护为主还是开发为先,各方争论不休。具体到东莞,东莞有很多优秀的古村落,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人文价值,并成为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东莞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中,人的流失,直接导致了古村文化直接断层。

  目前,政府部门也意识到古村落保护的急迫性,在古村落保护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在面对庞大的古村落体量中,古村落保护经费、地皮、古建筑权属、私人古建筑的保护等问题让保护之路显得漫长。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古村落保护中仍大有可为。所以,无论是想做长期旅游开发,还是要岭南文化载体继续存活,古村落的保护都迫在眉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