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国防部解密的远东军事法庭东京大审判的录像资料中,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倪征鐭用流利的英语向板垣征四郎步步紧逼,整整3天的诘问,彻底摧毁了这个老谋深算的军国主义分子的心理防线。看到这里,读者的目光不禁转到了东吴法学院,这个最初培养倪征鐭的地方。 民国初年的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工商繁盛,狱讼滋多”,法律人才需求趋旺。1915年9月,东吴大学美籍教员、律师兰金首发倡议,在上海开办东吴法律专科(英文名China Comparative Law School),聘请当时上海司法界知名人士到校兼职授课,培养通晓英美法、罗马法以及希伯来法3种不同法律体系的法律人才。东吴法科效仿美国著名法学院的做法,招生对象至少须有2年大学学历,法律课程的学制为3年,开设法学类必修课44门,选修课37门,国文、英文为必修,良好的语言修养,极大地便利了学生对比较法的研究。教学中还引入“型式法庭”,每月开庭两次,模拟审判程序,操练实务。1918年6月,东吴法科第一届7名学生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开创了现代中国之先声”。1922年,东吴法科创办《法学季刊》,成为全国最早出版的法学刊物。1927年东吴法科改为法学院。1928年,东吴法学院开设法学硕士班,成为中国第一家招收法学硕士生的学校,开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学成归国的东吴校友纷纷在学院任教,他们学贯中西,拓展了东吴比较法教学的内容;与此同时,一批在国内闻名遐迩的学者也被东吴大学法律学院所延揽:胡适、林语堂、徐志摩、陈布雷、潘光旦等被聘为教授。东吴大学法学院学生的优良素质也为世界著名大学所欣赏,截至1938年,有92名法学院毕业生被包括耶鲁、哈佛、斯坦福、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在内的18所世界知名大学法学院录取为研究生。同期,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日本法律学院、圣约翰大学等近40所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数百名学生前往东吴法学院就学,中西法律交流盛况空前。 1946年,审判日本战犯的东京大审判由于采用的是英美法程序,中国赴远东法庭的法官、检察官、顾问、翻译等几乎都来自擅长英美法、比较法的东吴法科。在历时两年半的庭审中,共开庭817次,中国代表团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学识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赢得了世界的赞赏与尊重。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大学(前身为东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