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重神意 国学求本源

 杨关桥 2015-07-29

信笔由缰,而能成杰作者,多仰赖书法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所以书法是一门“内修”的艺术。


书画艺术讲求意象,求诸形而不困于形,意游笔画间却神驰寰宇之外,才能称得上是书“法”,有句话叫做“下笔如有神”,除形容文章精彩外,也大可用来描述境界大成的书法家执笔凝神,进行书法创作时的状态。


那么这个“”字,究竟是源自何处呢?为何有的作品神完意足,有的作品却嫌气力稍逊?笔者凭借多年书法欣赏的经验猜测,恐怕正是书写时的“神意”,决定了这幅书法作品是否属于上乘之作。


书法作品的“神意”大多来自儒、释、道等各派文化的深层意境,依托于不同的文学作品而存在,儒家入红尘而治俗世,释家重精神顿悟而求四大皆空,道家逍遥自在而修天人合一,多姿多彩的文化铸就万象万物的神意,而能将感悟到的神注入笔端,表现在行云流水的书写之中,融合自己的精神意志,方能最终成就令人击节赞叹的书作。



儒家
是经历世情之后的感悟,或是述己身青云之志,或是伸内心不得舒展的愤懑之情,或锤炼荣辱不能左右德行志向的性情秉性,凡此种种,脱离不开这三千丈滚滚红尘,因而儒家书法最动人心,多由情境仿似发自身边,欣赏者往往生出深刻共鸣,甚或联系自身境遇,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然而儒家书法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其根本的“正直”,孔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是崇尚“礼”的极端说法,然而从中可见儒家的根本,世间有正气,一身定乾坤。

这种儒家一往无前的气概,体现在书法作品中,往往在横竖间隐现锋芒,所以儒家书法,是尘世间大放异彩的书作。


释家

不假外物,求诸自心,所以释家书法超脱,讲求性灵,是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一刹那间闪现的自性火花,仿佛每幅书作旁都有冉冉檀香燃起,朵朵莲花盛放。所以释家书法圆融,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无所谓、放得开、佛性无缺,是心如明镜台的清澈明亮,更是本来无一物的大彻大悟。

要欣赏释家书法作品,创作释家书法作品,必先沉思颖悟,有几分佛性,方能品其中奥妙,领会到佛祖不言,拈花一笑的真谛与趣味。


道家

带着道家的出尘气息,与佛家修自身相似又不同,道家除了修自身,还要观天地,逍遥自在,不受约束,亲近自然是道家书法的突出特点。道家书法作品多有仙气,是纵横云海间,悠然独往来的飘渺与神妙,是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的求道无悔,是天与人在自然和谐境地的高度统一。

因而道家书作,多和谐、潇洒、自如,有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意境神韵。


对于书法而言,技法娴熟仅仅是初窥门径而已。只有悟通“神意”的奥妙,才能使书法造诣更近一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接近天然的状态,体现宇宙自然的和谐,捕捉到一丝“道”的痕迹。

(人民艺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