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基层样本

 今夜星光灿烂 2015-07-29

近日,一场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在青岛举行,20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台上,10名来自基层的校长分享了各自在教学信息化创新应用的故事;台下,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收获着经验和感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校长们朴实、纯粹的言语背后透射出的对教学信息化的不断思索与热爱。为此,本刊特选登部分校长的发言实录,以飨读者。

协同备课平台打造学校教研“升级版”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华小学 刘秀芬

随着数字办公、集体备课的常态化,教师们更能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教案、课件、学案都是共享集体智慧的。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个体,他真的精心研究过教材了吗?反复地思量过如何改进设计了吗?对集体教案的个人加减成分有多少?质量有多高?这些,管理者是很难通过检查获得准确信息的。这样的“减负”,正在让部分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逐渐退化。但我们又不可能因噎废食,返回头来施行纸质备课。

如何将集体备课的优势充分发挥,同时又引领教师把该花的时间还给钻研教材、自主备课呢?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推行“协同备课·每时美课”教研活动——借助协同备课平台,针对“集体备课”进行二次研课,每周一小时,以备课组为单位研讨下周所要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学案、课件。

活动分六个步骤——

一邀:主备人在平台上发布教案、课件、学案,并发起协同备课邀请。

二说:开展面对面教研。主备人说课,备课组成员边倾听、边思考、边在平台上在线批注自己的见解、建议。

三论:主备人说课完毕,备课组成员互看批注,就有疑问处、有异义处开展峰会式的讨论。

四批:线下研讨后,备课组成员带着思考,继续借助在线批注的方式完成对教学设计的修改、建议。

五合:完成“线上线下”的研讨后,主备人“一键整合”大家的批注,并进行归纳、整理,定稿后将汲取集体智慧的教案发布到“主备模板”中。

六改:备课组成员对教案进行个人加减,既可沿用主备人的整理意见,也可继续参阅大家的批注。

“协同备课·每时美课”在操作过程中特别强调三个“+”,以实现三方升级:

空间升级——线上+线下

“线上”和“线下”共行,实现备课空间的升级。

协同前,有“备”而来:主备人提前上传主备内容,提前一周发出邀请,其他教师针对研备内容做好个人初备。在集体研备前,教师对备课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研读,可做到有“备”而来。

协同时,随时随地:突破时空限制,研课随时随地。即使有事不能参加集中讨论,也能在平台上了解团队研课的过程,查看团队成员的思考与发言,进行批注和修订。

协同后,聚沙成塔:所有的集体研备资源(教案、课件、批注、反思、链接资源)都上传到校园资源共享平台,众人一起共建学校教研资源云库,聚沙成塔,云库内容不断丰富、优质。这样为新一轮的教研备课,提供更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资源空间。

交流升级——互动+联动

协同备课平台不能仅仅是为了备课,更是备课与教科研发展的双重平台。教师专业在最鲜活、最有价值的教学研究中得到成长。

促进互动: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网络的互动对话;既通过合成“批注”分享集体智慧,又根据实际个人加减修改。将教师间的差异转化成资源,使共性与个性并存。

加强联动: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跨学科协同,促进学科有效融合。还可以邀请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专家、教师参与研讨,让云效应发挥最大优势。

评价升级——留痕+热度

“常态教研”难以进行连续的立体的过程记录,评价模糊。“协同备课”突破了这一瓶颈,实现了评价升级——

过程可寻迹:平台直观呈现、记录每位成员发布的资源,参与“协同共研”的批注记录、个人加减的修改痕迹,让备课、研课的过程有迹可寻、一目了然。

热点可排行:平台“排行榜”及时统计各项研讨数据,直观呈现热门度、活跃度等,使研课效果、影响力等都有量化的考评。

“协同备课·每时美课”,升级常态教研,创设跨时空、跨学科、共成长的现代化研课氛围,形成高效的校本教研体系,在合作、学习、共享中,均衡教学资源,培养“勤于、敢于、善于”教学研究的教师群体。

当“慕课”遇上小学生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岩

可汗先生来了,“慕课”来了!慕课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革命的大讨论。全新教育模式的冲击,能否动摇传统教育的根基?我们在思考着:当“慕课”遇上小学生,我们能做什么?“慕课”能不能和小学生进行“碰撞“?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 “慕课”在孩子的眼中是什么呢?

孩子眼中的“慕课”——万花筒一样的电子书

我校易凡老师是第一个吃“慕课”螃蟹的人。在平台技术人员帮助下,易老师将精心设计的英语校本课程《创世纪》放在了“慕课”平台上。这门课紧扣《创世纪》这个英语故事,融合了地理、科学、天文、布景、舞台表演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中呈现了大量电子图书、音频、视频、图片等富媒体资源,孩子们边玩边学。在孩子眼中,“慕课”就是万花筒一样的电子书。

孩子眼中的“慕课”——“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课堂

一年来,我们尝试运用“慕课”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变革。下面,以我校谭昌杰老师执教的绘本阅读《小黑鱼》一课为例,说说我们是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前,学生按照《导学单》要求在慕课平台上自主学习,他们可以阅读中英文《小黑鱼》绘本;可以在平台上完成微笔记、微提问;可以观看与海有关的科学频道纪录片,跟着微视频学习水彩拓印绘画方法,将自己的配乐朗读录音上传给老师。

在课堂,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而是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分成绘本研究组、绘声绘色组、海底探秘组和绘本创作组,各组同学合作学习。教师作为指导者、辅助者,适时进行答疑和帮助。这样的课堂总是给我们带来惊喜,海底探秘组在探究过程中竟发现一处教材编写的错误。

在课后,学生可以将他们的学习收获在书评网上与他人分享,也可以继续阅读平台上有关海洋的电子图书。

孩子眼中的“慕课”——没有围墙的学校

《云游欧洲》是我校开设的国际理解课程之一,今年的国际节,我们将课程放在了“慕课”平台上。一个月里,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在平台上学习绘制欧洲地图、制作意面等美食,走拼装欧洲特色建筑,阅读欧洲文学……

“慕课”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使学校拆掉了围墙,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学习:在家里,在美术馆,在科技馆,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当“慕课”遇上小学生,会产生许多奇迹。在利用慕课平台进行校本课程本土化开发与应用中,我们发现:

第一,“慕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挖掘教师的集体智慧,构建信息技术背景下专业化的师资培训环境。

第三,“慕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可以构建和谐的家校合作泛在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人才。

整体实施翻转课堂,推动教学深度变革

山东省昌乐一中 黄发国

山东省昌乐一中自2013年9月开始实施翻转课堂,截止到2014年9月,已在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146个教学班的所有学科中常态化实施翻转课堂。在如此大的一个学校、特别是高中学校,是如何有效推进翻转课堂的呢?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首先,我们采取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学校已有基础,充分借鉴学校已有经验。初步对学校的翻转课堂体系架构如下:继承了学校原有的集体备课、学案导学、合作学习、学生评价的已有经验,更新硬件设施,开发教学资源。

在硬件建设上,2013年4月,我们首先与山东省出版传媒集团合作开发数字化学习平台,我校提供架构思路,借助校园镜像服务器,让平台通过外网运转,保证学生在家也能利用平台学习;同时,校园外网带宽增加至千兆,并通过无线AP实施无线网络覆盖;积极争取家长支持,学生每人一台平板电脑,都由学生自己购买。

在资源开发上,我们通过全体教师假期分散修改、骨干教师开学起集中修改、集体备课日常修改,逐步形成翻转课堂学案资源;通过集体备课,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合作开发微课资源。目前,我们的平台上已有3万多个微课。

其次,我们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策略,有效实施翻转课堂实验。第一阶段,点上突破,初步建立模式。初一、高一各随机选取2个班级,在所有学科中实施翻转课堂。第二阶段,面上实验,改进教研体系。实验班级初一增加10个,高一增加14个,全校由4个增加到28个。第三阶段:规模推进,开展学生学习过程研究。高一增加24个实验班,全校由28个增加到52个。第四阶段:整体推广,深化各种课型研究。初二、初三16个班全部实施翻转课堂,全校由52个实验班增加到68个。第五阶段:全面实施,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全校所有年级全部实施翻转课堂,全校实验班增加到146个。

经过实践总结,我校探索出了“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二段”是指学生学习的两个阶段:自学质疑阶段和训练展示阶段;“四步”是指教师备课的四个步骤:课时规划→微课设计→两案编制→微课录制;“十环节”是指每一个阶段的基本流程。自学质疑阶段包括五个环节: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训练展示阶段包括五个环节: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总结反思。目前,不同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特点,科学调整各个环节。

再次,我校能够在一年内整体推进翻转课堂,还得益于我们持续的研究以及对学校教研体系的重新优化。根据翻转课堂的需要,我们对课程表编制方案、集体备课流程、学案编写制度、教学设计方案、课堂研究制度等都做了相应地修改、完善,同时,还开发了“教学生怎样读教材”等学生学法指导系列课程、“三三三”翻转课堂培训方案、微课设计模板。

总结起来,昌乐一中的翻转课堂有六大特色,即:全校全科整体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学习、遵循认知建构模式、自主合作开发资源、全面优化教研体系、校企合作共建平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