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刘仙岩养气汤刘仙岩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有人在桂林城南的南溪山后刘仙岩内刻上了一个养生药方《养气汤方》。石刻高43厘米、宽66厘米。这个方剂的组成很简单,只有三味药:附子、甘草和姜黄(此处因损缺一字,不知为何“黄”,或为“姜黄”?)。刻碑人很心细,把炮制和服用该方的详细方法也公开了出来。这个方法不复杂,按《广南摄生论》载《养气汤方》: 用四两去了黑皮的附子微炒,加上二两经过浸泡、焙干的姜黄,再配以一两炙甘草,将此三味药同捣成细末,经网罗筛过即成。每次服用时,加一点盐,于饭前空腹服用一大钱。
吕渭在碑文中提到的百岁老人刘仲远,为桂林地方史志中的传奇人物。刘仲远的名字叫刘景,仲远是他的字。刘景早年是个杀猪的屠夫,因杀生太多,有所悔悟,于是,放弃屠宰外出经商谋生。一日,路遇一道家方士,两人饮酒畅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态。方士拿出了一片铅赠给了刘景,说:“这东西很神奇,能把铜铁制成黄金。”刘景很高兴地接受了下来。没多久,刘景遗失了方士所赠的铅片。不知是缘分还是什么原因,刘景从此自号大空子,云游四方,与道家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刘景云游至京师,客居在一个叫贾昌朝的大官的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此时的刘景,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整天为生计而奔波的屠夫佬了。贾府的优越条件使他无须为生活担忧,在安心修炼中,他脱胎换骨,彷若神仙,无论春夏秋冬,只需穿一件衣服,整天不吃饭,只是饮酒大笑,旁若无人,与人谈论老庄、《周易》时,深奥而玄妙。直到皇}右年间,刘景才返归故里。回来时,容貌气色如同少年一般,而他的妻子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这使得家乡的人们惊异得不得了。刘景回家后,选择了南溪山一个岩洞为修炼之处,住了进去。每当妻子儿女到岩洞去看望他时,山野中的毒蛇猛兽皆不能靠近。嘉{右年间,广西转运使李师中曾去看望他,并赠其诗歌一首。到了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九月的一天,刘景忽然把儿子召来嘱咐说:“我死后用火葬我。”就在当夜,刘景无疾而终,享年118岁。就在儿子遵嘱举火要焚烧棺木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只见棺木突然自动开启,大家定睛一看,不见刘景尸身,仅存衣袍腰带鞋子而已。众人知其已修炼成仙,于是,刘景居住过的这个岩洞从此就有了刘仙岩这个名称。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在岩壁上刻了一幅刘仙画像,供人瞻仰。 薛福成(1838-1894)《庸盦笔记》:
桂林刘仙岩
出广西省垣文昌门三里,有刘仙岩,幽石玲珑,螭连蜃结,枕清漪,茁芳芷,至此耳目一开。相传:仙,元时人也,名仲远,以屠豕为业。家于岩下,上有小庵,仙每旦闻钟声则起,磨刀霍霍,屠豕趁墟有年矣。忽一夕,僧梦缁衣老妇跪而泣曰:“我母子八口之命,悬于上人手。”僧骇问故,曰:“勿击晓钟,即生全之德也。”僧起,忆梦中语,因暂缓撞钟,以观其异。日向晨,闻岩下疾呼而至者,刘仙也,问:“晨钟何为失鸣?汝贪高卧,致余废趁墟之业。”僧以梦告,仙斥其妄。归家,则母彘生七子矣。仙恍然有悟,掷屠刀于溪,向僧谢罪,即隐于庵旁岩穴中,炼神服气。久之,为人决休咎,多奇中。京师长春馆道士邱处机闻其名,致札邀往。岁余而还,后不知所终。村人疑其羽化,改庵为道院,肖像祀之。岩中高旷如大厦,其右有小岩,即刘仙当日坐卧处也。山故多虎,而岩无门垣,仅蔽风雨,虎狼之患终不及云。乾隆中,山阴人俞蛟游此,记其事颇详。 |
|
来自: 桃源和风 > 《道医//武医//佛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