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要有人坚守,北路戏就不会消失”

 ganggang0611 2015-07-30
2014-7-31 9:13:39 宁德网 吴苏梅 黄琼芬163

在古廊桥上,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获得乡亲们热烈的掌声。

  宁德网消息(吴苏梅 黄琼芬 文/图) 7月23日下午,在寿宁县坑底乡小东村的大宝桥上,寿宁县北路戏剧团的青年演员张华丽、范秦榕、陶本铮、陈欣彤为乡亲们表演了新编北路戏《表花名》。盛夏的暑气,加上层层叠叠的长衣厚衫、厚重的妆容及头顶繁琐的饰物,使得她们满头大汗,但她们仍一丝不苟地表演着。作为北路戏剧团最年轻的演员,她们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的决心。

  不放弃,要坚守

  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是清朝中叶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中国的稀有古老剧种之一,现仅存于寿宁县。

  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北路戏剧团,在上世纪60年代艺术创作达到一个高峰。1964-1965年间,剧团创作演出的《张高谦》,不仅红遍八闽,还行程数万里到赣、湘等地演出400多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成为我省迄今为止演出场次最多、观众最多的一次戏剧演出活动。

  但在整个戏剧市场萎缩的大环境下,1977年重新恢复的北路戏剧团不复当年,甚至到了生死悬一线的境地。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寿宁北路戏剧团开始完全沉寂,大部分演员和学员陆续转岗、下海经商或到外地剧团谋生。

  所幸五六十人的剧团仍有8人坚守下来。于上世纪80年代进团的林爱月与缪清奇夫妻便是其中最“傻”的一对。

  “进团后,有好多次转岗或到外地剧团高薪就业的机会都放弃了,我们放不下深爱的北路戏。”林爱月说。“2005年,寿宁北路戏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6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北路戏的传承与保护日益受到政府重视。这让我们更加感到,只要有人坚守,北路戏就不会消失。”

  重传承,新秀起

  2009年,寿宁县在县职业中专开设了北路戏艺校艺术表演班,培养北路戏后备人才。剧团每年得到政府35万元拨款用于学员培养、发放聘用教师工资等。

  正是这个表演班,使张华丽等学员和北路戏结缘。2009年至2010年,陈欣彤、范秦榕、陶本铮、张华丽等30多名学员进入寿宁职专学习北路戏表演。这是时隔近30年后,北路戏剧团又一次招收新学员。

  在表演班,学员们除了正常的文化课,还要进行唱、念、做、打等基本功训练。这比一般的学习要辛苦得多。有一次,练习翻跟斗,陶本铮从桌子上翻下来时,扭到膝盖,几天无法行走。“刚练习对打时,有时没接好,额头就会被打肿。”张华丽说。

  来自浙江泰顺的陈欣彤和陶本铮的艰辛或许比其他学员更深,离家时陈欣彤16岁,而陶本铮仅12岁,两人除了要克服心理上的失落外,还要克服生活上遇到的诸多困难。

  如今,这30多名学员,仅剩张华丽等几人仍在坚守。“曾经很多次想要放弃。”张华丽说。

  2012年,学员们陆续从职专毕业,并进入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开始了演员的职业生涯。

  表演时,姑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老的戏曲里,她们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所演人物的爱恨嗔痴。而在现实世界中,她们又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四个性格迥异的姑娘在一起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据寿宁县委宣传部部长刘春民介绍,近年来,寿宁对北路戏的传承与保护日益重视,专门成立了寿宁县北路戏传承保护中心,对留住年轻的演员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