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蔡司25mm F2.8 ZF.2镜头

 溪山居 2015-07-30

京剧的板眼里面,没有两板五眼,所以说一个人二五眼,那就是在形容这人不靠谱不着调。但是在接触25mm镜头之后,再听到二五眼这个词,我就立刻想到我手中的这支镜头,它简直就是我的左眼,它的全名是Carl Zeiss Distagon T* 25mm f/2.8 ZF.2镜头。

本来我打了很多字来解释上面的一堆英文,后来发现我也全是从度娘那里粘贴的,为了省地方,全删了,想知道的可以在阅读完本文后问度娘。

要说我对这支镜头的感情,看我头像就知道。所以我一直担心没有办法客观评价它,即使写这篇文字,也是带有极大主观成分的。毕竟我对光学不懂,只能谈谈使用感受吧。


这支头焦距25毫米,最大光圈2.8,最小光圈22。最近对焦距离0.17米,最远对焦距离无穷远,滤镜口径58毫米。尼康F口,带电子触点,金属镜身,手动对焦。镜头前后盖是塑料的。

说到焦距,25毫米,现在看起来挺奇怪的,好像这个焦段的镜头并不是很多,和别家的24毫米镜头视角接近。虽然已经比35毫米广太多了,但是相对于21、18之类的焦段,还不算太夸张。

说到视角,我下面会用很大的篇幅来讲讲,因为我觉得镜头的光圈、材质、对焦距离和方式都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这支25毫米镜头去构图,如何利用这种广角的透视关系,去突出主体表达主题。


买这支镜头之前,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不畏艰险追求大美的风光狗,所以买它也是为了更广的视角、更好的画质拍风光。但是买来之后,我却由此爱上了纪实无法自拔。和50毫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头拍纪实不同,25毫米比较广,因此就要求拍摄的时候尽量靠近被摄者,这样,摄影者在拍摄时就更有“参与”的感觉,我在三年前就写过,用这支镜头,再也无法用窥视的态度去拍照,而一定要走进故事里面,去参与,去逼迫。


这样拍摄,有时会比较有侵略性,因为要离被摄主体很近,但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也更有所谓的“现场感”,把故事拉近了放在眼前,画面中丰富的元素甚至要溢出来,有时还是挺震撼的。而且这样拍摄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胆子会变大,脸皮会慢慢厚起来,会更敢于靠近被摄主体。比如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采访,在冷库拍摄卡扎菲遗体的时候,就需要很靠近才行。


用这支镜头在一些现场拍摄,有时候真的不得不靠近被摄主体,前两年我主要用25毫米拍摄时,就拍了不少这样十分靠近的照片。

当一枚哑弹砸进马路上,手里拿着广角镜头又想拍它怎么办?只能冒险靠近拍了,因为要是离得稍微远一些,那这枚哑弹在照片上就变成了一个意义不大的小点儿。

我说的现场感,也是这样,很多时候就是要靠近再靠近。这样拍出来的照片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还有,手里有一支这样的广角镜头,在面对一些大场面的时候很有用,往往也是它发挥威力的时候。


因为它是比较广的镜头,我们都知道,越广的镜头,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就越夸张,这支头也是,在十分靠近一个被摄主体的时候,往往也有夸张主体的作用。


这支镜头的色彩也很讨我喜欢,简单来讲是比较鲜艳,红色尤甚。而在暗部又会有一些偏蓝,对比也比较强,可能这就是有些人认为的“德味”吧,我也不清楚德味到底是个什么味。现在回头看看那个时候的照片,颜色太鲜艳了,以我现在的审美,会将它们都降一点饱和度。

看上图,这支头除了色彩浓烈以外,层次也很丰富。我在拍摄时喜欢稍微降曝一些,回头再用后期调整,找回明暗部的一些细节。这支镜头帮了很大的忙,有时我想拍剪影的时候,反而会觉得暗部细节保留的过多了。

从上图也能看出来,这支镜头的抗眩光能力简直是绝了!直面强光源是几乎找不到眩光的,这也是因为有了T* 镀膜的缘故,这一点,我用过的尼康、佳能、徕卡和一些其他的镜头真的没法跟它比。

然后再说暗角。这支头的特点或者说缺陷就在于此。这只25毫米镜头的中央成像效果是很棒的,没得说,锐度很高,但边角成像就差了很多,是肉眼可见的非常明显的变差,在F2.8-F5.6这几档光圈上,都有明显的暗角,光圈越大暗角越严重,到F8时暗角消失。

暗角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我反正对它是无所谓的,有时候还挺喜欢。在不考虑景深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光圈来控制暗角。有些镜头厂为了消除暗角拼命改进镜头质量,而有些摄影者却在拍完照片之后再后期加上暗角。这其实就是一个喜欢或者不喜欢的问题。


再说畸变,这支镜头也是有的,不过控制得很好,一点儿也不夸张。我平时拍照也几乎不会注意到畸变这个问题。


它的视角决定了它并不太适合拍摄人像,而是更多地把人和其所处的环境表现出来,不过我一直把它当成全能选手来用,这支镜头冷峻的色调,拍出人像来有时候还挺有味道。


这支镜头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决定了它还有更好玩的用途,就是拍微距。我们看看它的刻度。

看上图,看∞这一行,白色的数字是对焦距离,单位是米。拧着对焦环往左转,分别是无穷远、2米、1米……0.17米,一首一尾都快围绕镜身一圈了。0.17的最近对焦距离说明了什么,就是几乎可以让被摄物体贴着镜头的遮光罩拍照片了,最近对焦距离如此之小,因此在有的情况下,这支头可以当微距头来使用。


说到这儿,就该说说这支镜头的对焦了,它是全手动对焦镜头,这可能也是阻碍很多人购买使用它的原因,都担心手动对焦不如自动对焦那么方便快捷。但是我们好好看一下这支镜头就会发现,其实用它手动对焦拍摄也不是很难。

相信从上面那张镜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它的前三个刻度分别是无穷远、2米和1米,剩下的1米到0.17米之间,几乎占据了大半圈。这说明了什么呢?它在一米内,是需要精确对焦的,需要缓慢拧动对焦环。而在一米外,尤其是两米外,轻轻扭动就会到无穷远,因此两米外的物体其实是很好对焦的,这也得益于广角镜头比较大的景深范围。


也许在使用大光圈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对焦上的问题,但是在用小光圈的时候,由于景深范围变大,对焦就变得更简单了,甚至不要对焦,这总比自动对焦快了吧?因为不对焦,才是最快的对焦。

这时就有必要讲一讲超焦距了。下面是我对超焦距的理解,可能会有谬误,欢迎指正。

如何使用超焦距?看上图,我把最下面的光圈设定为F16,这个时候我们看中间的那个标尺,先找到左边的16,把无穷远对准左边的16,这时候再找右边的16,读取右边16所对应的距离。能看到,右边的16对应的是1米到0.6米之间,我们就当它是0.7米吧。

这时候,就说明,在不再转动对焦环、不改变光圈值的情况下,这支镜头能使0.7米左右到无穷远之间的物体处于合焦范围内。也就是说,这时候你拍一米处的滑板鞋的同时,一直到无穷远处的魔鬼的爪牙都是清晰的。你想要拍的物体在这个距离范围内的话,就可以不用对焦直接拍了。是不是比自动对焦还要快一些?

其他的光圈值,也可以以此类推。


优缺点都说了不少,再扯点儿别的吧。这支镜头是蔡司为尼康F口推出的,一共有ZF、ZF.2这两代,区别就在于二的那个是有电子触点的,可以将镜头信息传递到尼康相机上。佳能的用户,是没有这支镜头用的,不过蔡司推出的25mm F2镜头,有佳能口的,也贵了不少。

我在买这支镜头前,用的是尼康的18-55镜头、腾龙的18-270镜头和人类光学精华的50mm F1.8D,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支蔡司头的时候,真是开心到合不拢腿,沉甸甸、冰冰凉,对焦又很顺滑,调光圈的时候咔哒咔哒的声音听得我欲仙欲死。放在桌子上那个声音真像是一把利剑碰到了石台,全金属没说的,手感就是好。

当我用它拍出来照片后,就更加喜爱了,从视角到色调甚至到暗角都让我很喜欢,当时所敬仰的“德味儿”,原来我也能拍出来。


后来看了不少寇德卡的作品,他也在很长一段时间用过25毫米镜头,他的照片对我影响很大,我也开始思考能用我手中的镜头拍些什么东西。因为镜头比较广,构图上是很考验人的,对于画面元素的取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实践去学习和领悟。仅靠着镜头带给的色彩和暗角是不行的,还要学着怎么去控制它们为我所用,更要学习用25毫米的视角去观察。

我曾经认为,我有这么一支镜头就足够了,能进能退,能拍全景能拍特写,白天好用,夜里也好用。后来我在开罗遇见了马格南摄影师Nikos Economopoulos,我给他看了我的镜头,他试了试说,镜头是好镜头,就是太广了。确实,对于他这样一个整日用着35毫米镜头的摄影师来说,25毫米当然太广了。



到后来我在看自己照片的时候,觉得很多情况下我是用25毫米的略微夸张的视角来讨巧,或者单纯使用它的暗角来突出主体,这是耍小聪明的行为,而真正平和的35毫米或者50毫米,我却很难用好,因此我想尝试改变,这也是我最近两年来大量使用35毫米镜头的原因。这时候再回头看,会觉得25毫米确实挺广的。

即便是这样,如果选择只带一支镜头去完成一项任务,我还是愿意用25毫米镜头,不光是因为熟悉,还因为它确实够强大且个性鲜明。

最后总结一下吧:这支镜头的特点是:视角宽广、色彩鲜艳、大光圈时有暗角、色调偏冷。优点是:全金属,耐用、对焦便利、最近对焦距离短、成像锐利、抗眩光能力强。缺点是:边角成像较差。

这些都是我拍了几万张照片后总结的,只能算是个人使用感受,还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算是给对这个镜头感兴趣的朋友们一个参考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