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AS)病因尚不明确,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该病病因尚不明确,是以脊柱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慢性病,累及骶髂关节,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强直性脊柱炎虽然不一定造成直接的死亡,但往往一辈子都被病所折磨,这类疾病就习惯性称为不死的癌症。意指虽然不死,但是所受的折磨和伤害和癌症也差不多。 约90%AS病人最先表现为骶髂关节炎。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痛,腰骶部僵硬感,间歇性或两侧交替出现腰痛和两侧臀部疼痛,可放射至大腿。 胸椎受累时,表现为背痛、前胸和侧胸痛,最常见为驼背畸形。如肋椎关节、胸骨柄体关节、胸锁关节及肋软骨间关节受累时,则呈束带状胸痛,胸廓扩张受限,吸气咳嗽或打喷嚏时胸痛加重。 约半数AS病人有短暂的急性周围关节炎,约25%有永久性周围关节损害。一般多发生于大关节,下肢多于上肢。肩关节受累时,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更为明显,梳头、抬手等活动均受限。侵犯髋关节时则关节呈代偿性弯曲,使行走、坐立等日常生活更为困难。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HLA-B27(人体白细胞抗原)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最重要的诊断依据还是X线检查。 骶髂关节
脊柱
强直性脊柱炎到了晚期,脊柱完全强直,病人驼背非常严重,需要手术矫形。手术的目的一方面改善患者外观,另一方面,提高患者功能,包括平视,行走功能,消化功能,重建腹式呼吸等。 目前的手术主要包括脊柱矫形和髋关节置换。在本专题只对脊柱矫形进行讲解,髋关节置换将在另外专题讲解。 由于晚期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已经固定融合在畸形的位置,因此手术时需要把脊柱截断后才能矫正,这就是所谓的截骨术。常用的截骨术有Smith-Petersen截骨术、椎弓根椎体截骨等。 Smith-Petersen截骨术 Smith-Petersen等,1945年首先描述了腰椎后路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通过截除关节突等后方结构,以椎体后缘为铰链轴闭合后柱,张开前柱的椎间盘间隙实现对后凸的矫正(SPO)。单节段SPO获得的矫正度数从10°到40°不等。 ▲ SPO截骨示意图 椎弓根椎体截骨 Thomasen等1985年首先描述了椎弓根椎体截骨(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通过切除后方椎板、椎弓根、横突,并“V”形切除前方椎体,直达前方皮质骨,以椎体前皮质骨为矫正轴,通过后方的闭合将前中柱截骨处之楔形空隙闭合。单节段PSO在腰椎、胸椎平均分别可获得35°及25°的矫正。 ▲PSO截骨示意图 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截骨后脊柱处于不稳定状态,不仅无法固定于矫正的位置,而且会导致脊髓损伤乃至下肢瘫痪。因此截骨术后必须要用螺钉将脊柱固定好,并填充骨材料让脊柱融合固定。这样整个手术的主要步骤才就此结束。 ▲螺钉固定脊柱的示意图 |
|
来自: dengzhengyan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