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那场“抗日援朝”战争

 江山携手 2015-07-31

讲起明朝打得最解气的一场对外战争,却也是“万历三大征”中最为惨烈的一场,便莫过於此役了。


说得经推敲一点,应该是“逐倭援朝”之役,因为那时候管日本还叫“倭国”(必须声明这并不是专门发明的侮辱性的字眼,而是古有称呼),而且以当时情况,我们倒还用不着“抗”。日本这个国家,在唐朝还极虚心学习,大化改新连街道名儿都改得和长安一样,但强盛一些之后的它吞并华夏称霸东方的念头似乎就没有断过,直到今天。而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这边对于这位野心惊人的邻居印象仅停留在“弹丸倭夷耳”,所以,当万历皇帝得到这个“弹丸”国将要入侵他庞大的大明帝国的消息时,是十分诧异和不屑的,他并没有太当回事。然而过了一年,朝鲜国王李昖向万历发来了求救信,大意是日本军已经占了我的都城,并且打算一路杀进大明,我现在正往北逃,要逃进中国了也麻烦你接收一下。这个李昖是个没什么本事的昏君,他只等着大明出兵呢。万历一看,玩儿真的啊,才正视起逐倭的大事来。


彼时日本,正值丰臣秀吉主掌大权,这家伙认真规划了一张吞并大明的蓝图,由朝鲜侵入中国东北,且立誓要在其发白之前征服中国,进而占领整个东亚(跟二战完全一个思路),甚至连迁都北京、北京周围的土地怎么分都规划好了。面对这样一份可怕的未来展望书和崩溃的朝鲜政府,万历不得不认真思索出战的事情了。


不可忽略的是,日方并没有像他们自己预想的那样神速入明,因为朝鲜政府昏庸但其人民还是全力抗日的,一股股游击队伍拖住了日军的步伐。万历二十年四月,日军登陆釜山,第一批调自辽东的明军同时跨过鸭绿江配合朝方作战,压根没把“弹丸”放在眼里的辽东军却被打得全军覆没。而不久又开过来的副总兵祖承训的队伍由于不熟悉地形也不幸大败。首战告败的大明上下一片震惊,紧急讨论后决定重整将领,点齐兵马,必须跟丰臣秀吉干场大的了。


此番挂帅出征的武将不是别人,就是前面讲过在宁夏平乱战功赫赫的李如松,出任东征提督。督战的文官是当时的兵部侍郎宋应昌,这货是个草包,先到了战场的他磨磨唧唧跟也不敢贸然进犯的日军开始了谈判,因为他根本就不会打仗,一心只盼着李如松赶紧过来。日军将领小西行长也在休整试探,对方毕竟是大明啊。所以当李如松从宁夏战场千里挥师辽东,抵达御倭前线时,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团暧昧模糊的外交成果。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深知谈判是假,探底是真,他一面跟日本人周旋,一面积极备战。大战在即,不容大意。

 

明末那场“抗日援朝”战争

明末那场“抗日援朝”战争

名将李如松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明军“临鸭绿江,天水一色,望朝鲜万峰,出没云海”,李如松挥师东渡鸭绿江,正面迎敌,身后是家国百姓,烈烈寒风拉开平壤大战的序幕。


平壤当时也是军事重镇,戒备森严,易守难攻。尤以东城墙坚固高大,也最为危险,当时“弹丸如雨,刀矛向外齐刃,森如猬毛。”而主帅李如松便在此战场亲自督战,他身先士卒,带头攻城,顿时士气大振,明军势不可挡,惊恐的日军大概也对这位骁将有所耳闻,调集精兵疯狂抵抗。相对于应对李如松亲督的东门,南边日军防御较为薄弱,因为他们遇上的是朝鲜军队,日军在与朝军作战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自信,无所畏惧地等他们兵临城下——但是!来不及了,这群“朝鲜士兵”突然撕去军衣,露出闪亮的明军铠甲晃瞎了鬼子们的眼,这支队伍的将领就是首战失利的副总兵祖承训,他带领将士假扮朝鲜军麻痹敌人,当日军反应过来时,带着冲天怨气的祖将军已经神速攻下了南芦门。城北牡丹峰由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老部下吴惟忠带领,这老将在胸口中弹后依然勇猛督战,率部克敌,第一时间将制高点的日本军旗换成了明军大帜,使得城中日军军心大乱。城西普通、七星二门基本上是被轰开的,李如松曾在神机营做过副将,神机营专管火器,算是专业应用,一举炸开城西。平壤城战场积血成泊,箭矢如雨,在隆冬刺骨的寒风中定格成一组悲壮的图景,惨烈异常,令人心惊。


经过一日激战,明军歼敌过万,终于收复平壤,打得眼红的李如松就这样一路杀向汉城,却在快到汉城的碧蹄馆遭到阻击,伤亡惨重。这样双方都打得精疲力竭,于是,刚才那个热爱议和的宋应昌又出场了,他跟日方达成了日退居釜山,朝鲜复国,李如松率军回国的协议。


要说丰臣秀吉真的放弃战争我绝对不信,他不过是去准备新一轮的侵略了,不仅是他,日本整个民族侵略称霸的心都只可能愈加疯狂。所以要把第二期战争根源都归在主张和谈的大臣身上,我们就把日本想得太可爱了,主张大臣只是造了导火索。这导火索是一卷册封书。中国这边压根不清楚日本的统治机构,不知道秀吉上面有个天皇和神明一样至高无上,更没认清这个民族巨大的野心,跟赏封周边小邦一样给丰臣秀吉封了个国王,这厮大怒,觉得受了莫大侮辱,以此为藉于万历二十五年,卷土又来。


明末那场“抗日援朝”战争

丰臣秀吉


鬼子再度进村,第二轮交锋开始,主将是杨镐,麻贵、李如梅等协助,有人问李如松哪去了,很不幸,李如松在这之前抗击蒙古时遭伏击,以身殉国,沙场未还。新上任的总指挥杨镐显然跟李将军不是一个水准,他领导的第一次蔚山战役本来可以是和平壤战役一样大胜的,却因队伍不整、军心不齐而战斗力减弱,加之后来日方援军赶到,胆小的杨镐匆忙撤军,阵脚大乱,使得这次战役明军伤亡巨大,不过激战下来日方也损失不轻,双方对峙。万历一怒把杨镐调回,换上了兵部侍郎邢玠,邢玠带着输输赢赢也没有大的进展,这就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双方消耗战。


和日本每一场侵略一样,丰臣秀吉希望速战速决,一旦进入持久战,蕞尔岛国是撑不住的,更可怕的是,明朝的水军很发达,他们在日军供给必经的对马海峡截断了他们的后勤力量。补给充足的明军与缺衣少食龟缩的敌人抗衡,直拖到万历二十六年,丰臣秀吉死了。日方军士大概早就想回国了,以此为由想匆匆撤军,万历的最高指示随之下达:一个都不要放过。明军整军追击,斩敌无数,痛打落水狗,一路把侵略者赶回了他们的弹丸老巢。同时朝鲜复国,万历将完整的政权交还给李昖,不曾借此占其领土废其主权。这是大明之信,华夏之德,也是日本侵略怀野心者不能、也不可能理解的道理。


万历二十七年四月,大明军队撤出朝鲜归国,逐倭援朝大战以明胜利告终。十五日,万历皇帝在怠政N年之后走出深宫,接受天下拜贺,并发布诏书:“……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这让我想起了汉武帝伐匈奴时说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以及唐灭东突厥记载的“突厥以失德抗有道…(我必)伐暴取乱”,千年以来,华夏民族沧海桑田,不变的却是这份睥睨四方、强而不霸的气度,自有非凡强大的国力,却基本是以友好尊重的态度对待友邦的,未曾大肆侵吞、掠夺周边小国,本不恃强凌弱,怀德对之,但若有暴乱者来犯,任其强大或是奸猾,我也必会匡正扶弱,全力征讨。正所谓不恃人不攻我,但恃我不可攻。


这种古老民族自强厚德的文化,是时间历史锻造出来的,威武不可亵犯,傲然而不霸横。当然自居天朝一贯自负的背后有其负面影响,但是在近代之前,尤其是这场朝鲜之役中展现的,是整个华夏不可侵渎、骄傲坚韧的精神,是一个大国俯仰千年海纳百川的伟大胸襟!


(本文为【大明的日落】系列之八)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你还可以通过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zaker、鲜果、flipboard多种形式搜索订阅时拾史事。


时拾史事是微媒体联盟(http://union.)成员。


明末那场“抗日援朝”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