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一篇文章的道歉信

 zhdh 2015-08-01

就一篇文章的道歉信

 2015-07-30 《医学界》编辑部 


导语:我们从没想到会像今天这样成为微博上的热点。


来源:《医学界》编辑部


  管运营微博@医学界网站 三年了,我们从没想到会像今天这样成为微博上的热点——竟然因为一篇读者投稿,被骂惨了!


  昨晚(7月29日)“医学界杂志”微信公众号编发一篇读者来稿,叫《一个匿名医生:我要力挺柴会群!》,阅读量一般般,但这条发在第五条的消息却迎来诸多非议。


  这篇引发争议的文章,来自一位医学博士、曾担任过科主任、并已经在临床工作20多年的医生(请原谅我们不能披露作者的身份,我们必须尊重作者的诉求)。这篇文章和许多医生一样认为柴会群报道存在问题:“在报道医疗新闻时缺乏医学专业常识”、“以普通百姓之心理揣测医疗行业”。但不同的是这位医生认为柴会群报道的事例虽然失实,但披露的一些问题如过度医疗确实是存在。这篇稿子名为“力挺”,实则是在借“力挺”表达对于当前医疗业状况的批评。


  在编辑这篇稿件的时候,我们犹豫过,但最后认为:它代表了医务工作者的理性和客观、至少代表了部分医务工作者人士的看法,遂决定刊登。


  这篇稿子并非没有缺点、我们的编辑也存在缺陷,正如一些医生读者批评的,有“标题党”的嫌疑,这些不足之处只能在此道歉,并在将来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准。


  这篇文章的作者之所以匿名,是担心当前对于柴会群几乎“人人皆曰可杀”的情况下,他的言论会引起一些同行的愤怒。我们也预见到了这种风险,但我们为什么仍要刊登这篇文章?


  因为《医学界》一直坚信:尽管我们只是小小的自媒体,但仍然希望做到“客观呈现多方观点,真实反映行业生态”——只要是来自医务工作者的声音、且言之有理,我们都尽量去刊登。


  从一个资讯平台的角度,我们没有观点,我们是医者们观点的搬运工;我们没有立场,我们尽量站在中立位置上,呈现各方声音。


  这样找骂,《医学界》是为了什么?“服务医者、改善医疗”是我们的宗旨,只要我们相信任何一篇稿件、一个讲座有这样的功能,我们就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去刊登和制作。我们并不是每一次都做得很好,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医学界》创办三年多来,我们深感这份工作的沉重和价值:2013年“温岭伤医”案后我们发起万名医生签名呼吁活动,引起媒体对“医闹”现象的关注;就是在前天,我们刚刚联合港大深圳医院急诊科推动“院暴零容忍”活动,正如我们的宣言“在宏大的社会思潮和诉求中,我们关注每个普通医务工作者人的自由、幸福和尊严”,为此我们做过很多,将来还会继续做下去……


  我们相信,总有人应该“打开灯光”,通过展示不同观点声音、展示被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情况,来促进行业进步、来让中国近1000万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幸福的行医,从而帮助到中国的13亿公众。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从事这个工作的初衷。


  3年来,我们感受过喜悦、承受过各种压力,我们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对于行业必将转好的信念、来自于亲爱的读者们的信任和坚持。我们有过委屈和恐惧、有过良苦用心不被理解的痛苦,我们开心过、愤怒过——比如此刻我们编辑们的心情。


  但是,我们仍然相信这份卑微的工作,必须通过展示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来证明存在的意义;我们仍然相信“服务医者、改善医疗”是我们的使命,而要践行这种使命,就必须有所坚持、必须远离流行的观点和态度。


  最后,感谢那些监督我们的读者们,不管你们是善意的提醒、还是暂时的误解、或者是严厉的鞭挞,又或是令人不快的抨击,我们将认真的听取,并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内容品质和专业水准。


  我们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学会聆听;我们要承担使命,就必须学会风雨兼程——在未来,只要您愿意,请继续关注我们、支持我们,并继续给及监督和批评。


  在未来,让我们继续作为同路人一路前行——亲爱的努力奋斗着希望“改善医疗”的医者们。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