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许剑和她的“班本课程”

 今夜星光灿烂 2015-08-02

许剑 现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首席班主任、东北师大硕士生导师;曾获得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紫金杯”班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称号;作为副主编的《主题作文》校本教材获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

    清华附小六(3)班开设清华园课程,图为“清华小导游”在讲解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历史遗迹。(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汪瑞林

    最近,清华附小六(3)班的朱伊和他的几个小伙伴很忙,他们正在办一件“大事”,那就是走访贫困山区,了解那里的孩子们的教育状况,并写一份调查报告。而王蔚萌,则忙着收集同学们的手工作品,准备搞一场义卖活动,筹得的钱将全部捐给本校一年级。这是该班的毕业课程,即“修远课程”内容之一。

    六(3)班班主任许剑老师告诉记者,她为该班设计的“修远课程”包括一系列活动和任务,如:寻找校园最有故事的地方;为母校、班级、老师写颁奖辞,同学间写互相欣赏卡;为他人做一件有意义、有创意的大事;梳理成长足迹(原始材料);以“遇见未来的自己”为题给自己写一封信,等等。

    “理想、感恩、挫折、社会责任感,这就是隐藏在具体活动背后的教育意义。”许老师说,“我想用这种方式,让他们对小学生活做一个系统的回顾总结,留下难忘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打通课堂内外,聚焦能力培养

    许剑原是北京石景山区一所小学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对语文教学的挚爱,让她回到教学一线,并来到清华附小,与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引领的主题教学和“1+X”课程一起成长。

    上好课是教师最高尚的师德。许剑认为,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课堂的改造,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到清华附小后,她积极参与编制学校“语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和“语文课堂乐学手册”。在教学中,她将语文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有效结合,课堂上不拘泥于手册,而是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语文素养。

    “怎样给孩子们大平台,怎样给孩子终身有益的东西?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老师让学生得到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应该是能力素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许剑说。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打通课堂内外边界,注重积累,每天早晨,孩子们会积累好词好句,之后在诵读古诗文中开始一天的学习。许剑还在班级创办接力日记活动,让学生把每天的生活体验积累下来,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生活素材的积累,最后落实到写作上,流淌在笔尖。《主题作文》就是在多年形成的这样的语文观的引领下编制而成的。而许老师进行“主题作文”探索的一些做法,正是创立班本课程的雏形。

    整合多种资源,创设班本课程

    在语文老师的角色之外,许剑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六(3)班的班主任,而且是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这让她感到压力很大,唯恐辜负了学生及家长的期待。这促使她思考——6年时间,能否进行系统规划和长远设计,让学生收获更多?

    怎样基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又结合班级的特点,更好地体现个性化培养的理念?许剑以语文课堂为载体,用语文主题进行多课程的整合,先后在班级开发了课本课程、四季课程、节日课程、清华园课程、附小文化课程、班级社团课程六大“班本课程”。

    许剑认为,创设班本课程,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超越学科的综合性是班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性活动的形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生成创造性思维。

    在采访中,许剑提到最多的就是资源整合。“这种整合是多层面的,比如清华附小本身也在推进课程整合,学校科学、美术、书法等方面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很多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自然万物四季的变化,就是最美、最好的学习资源,可以走进文人墨客的笔下,阅读四季,搞绘本阅读,还可以开展种植课程;中华传统节日也是学习资源,可以组织学生中秋节赏月、放河灯,重阳节登山、访敬老院,元宵节自制灯笼猜灯谜,清明节为烈士扫墓,等等;清华园包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的清华附小,本身就是潜藏着丰富教育资源的宝库……”

    在许剑看来,这些离学生最近的、他们感兴趣和易于接受的内容,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进行提炼、升华和设计,使之以课程的形态呈现出来,相比常态的班级文化活动和教育管理,针对性更强,内容更精华,更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也是班本课程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实施班本课程的时间从哪里来?许剑告诉记者,班本课程主要是利用中午休息和周末的时间进行,清华附小推行的课程整合,提高了课堂效率,节省出了大量的时间,为实施班本课程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些班本课程都是体验式、操作式的,寓教于乐,简单说就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兴致盎然,并未觉得是一种负担。

    六大班本课程,不是短期开设,而是伴随学生成长过程循序渐进,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在内容设计上,则是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螺旋式上升的。比如清华园课程,最开始安排参观清华园,然后是了解清华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清华的名人。到了毕业前夕,同学们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有的研究清华的建筑,有的研究清华名人故居,有的研究清华的植物,有的研究清华生物馆。他们在确定选题后需要查找资料,亲身探寻,采访相关人物,并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小组化学习方式,而且加深了对清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让学生开发课程,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班主任在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许老师说,班主任是班本课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实施者,但更多地是提供平台,指导、鼓励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对学校校本课程进行发展完善,班级开发,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开发。这是我们班本课程的三种来源。”许剑说。

    班级社团课程,就是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发展而设计的课程。许老师带的六(3)班,全班有十多个学生自己创办的社团,如自然小社团、体育社团、话剧社团、岩石社团、摄影社团、生命科学社团、奇遇画吧,甚至还有听起来很有意思的啄木鸟社团,每个学生以其中一个为主参加。每周他们在校内或校外开展活动。自然小社团的负责人关致颖告诉记者,他们社团经常组织成员走进大自然,研究动植物,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还会写小说,将一些自然知识编进去。“在社团里,每个人有自己的角色,我们学会了做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大有提高。”关致颖说。

    窦校长介绍,许老师带的这一届学生里,有24名学生成为学校多个社团的成员,在全国击剑、滑雪、小提琴、钢琴、独唱、书法、摄影、朗诵、作文等多项比赛中,都有学生获奖。

    许剑认为,教师只有沉入班级,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6年的时间,她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她为班级拍下了5万余张照片,每个孩子的成长记录材料达数百页。这些材料在学生们完成毕业课程“梳理成长足迹”时派上了大用场。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对许老师和她的班本课程非常赞赏。他认为,班本课程在形成班级文化特色的同时,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打造了一个大平台。在儿童成长的启蒙时期,班本课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他们心灵的底片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今后的人生选择和志趣。去年,许老师教过6年的一个班的学生高中毕业,高考成绩非常优秀,有近10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家长和学生纷纷来电,感谢小学时的培养和积淀。

    人生需要积淀,而班本课程,就是为他们的生命奠基而设。许剑说,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她自己成长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