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美玉,则草木为之不凋。身为妙道,则形骸为之不败。山蕴玉而石润,水怀珠而川媚 。一个人心静神定则精藏,精藏则身体好,精力充沛。 春桃多艳,是三冬蕴藏之真阳也。秋菊多黄,是三伏聚养之真阴也。 此中玄理,意会者得之。 治病说到底还是治心。心动则神疲,心静则神闲。很多重症患者,我都要他们去读《清净经》。这些患者太放不下,有些人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做。有些患者太爱操心,什么都不放心。我们的心脏里面的心房心室都是空的哦,如果老是被各种想法思虑填满,气血就会堵塞在那里不动了。所以说,思则气结。你不去胡思乱想,把心虚空掉,哪来的疾病呢?还是那句话,病都是自己作的! 神统气,气化形。人是个众神合一的产物,他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不需要你人为的去管理,你只需要不去折腾他就好,也就是道家讲的无为。不要以为人的想法看不见就不会阻拦气血的运行哦。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神、气、形三个层次构成的。古代由于物质文明不发达,对神气形三界的认识比较均衡。现代由于物质文明太发达,人们只相信眼睛看到的形世界,对神和气不相信更不理解了。所以,现代人认识的世界只有古代的三分之一。我们中医理论是建立在神气的层次上的,西医的解剖只注重形,中医讲的五脏六腑跟西医的解剖自然不同。 现代人有个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古不如今,古代没有现代发达,这个观念大家要好好琢磨。古代的物质文明,在形的文明上可能不如现代,但古代的神气文明要远远高于现代。看不到的东西没法化验的东西不代表不存在。试问:你爱上一个人,这个情感,那种感觉,你能用仪器测量出来吗?既然测量不了,难道就证明你对那个人没有爱吗?气也是如此。中医的理论更多的是建立在气的层面上。我让你们每天早起锻炼,炼的是心,也是气。 中医是祖国的瑰宝,是一种传统学,几千年下来仍然指导我们临床,并且行之有效,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各种仪器也检测不出来,尤其是关于经络藏象的。一群汉奸在那里叫嚣中医现代化,搞来搞去,搞不下去了,最后快把中医搞死掉。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断层,逐渐在衰败,神气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医却偏偏是神气文化促生出来的。就好比水中有鱼 ,中医是那条鱼,水就是神气,如果说水没了这鱼还能活不?神气文化不存,中医就要死掉。所以,《黄帝内经》第一篇就能是上古天真论,从这一篇就可以窥测中医的真髓在于神气文化。所以,大家要多读经典,多了解传统文化,看原文,不要看翻译,看多了自然会有所悟,自然会养成古朴的思维方式。 看问题时不要光从形的角度去看,还要从气的层次,甚至神的层次去思考。尤其是经络针灸啊。学针灸就的先学好气,自己锻炼多体会气。 举个例子来讲吧。 治病要辩寒热,寒重的话我们用药一定会用附子,热重的话会用大黄,虽说这么用,但这个寒这个热怎么来的我们要搞清楚。我们看到的寒热都只是标,产生他们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中医不会去思考。《黄帝内经》用两句话就讲清楚了,“气聚则热,气散则寒。”气聚拢在一起就产生了热,气散了就产生了寒。现在大部分患者一看都是寒,这寒也是有区别的,有的是实寒,有的是虚寒。 什么是实寒? 实寒就是真的有寒到身体里,寒主收引,一到冬天大家冷得缩脖子就收引嘛,寒到的地方经脉就会凝滞,这一凝滞呢,就导致气不通,气过不来了,身体其他地方不能被气血温煦,自然就变得寒凉,这就是实寒。碰到实寒怎么办?用药也好用针灸也好,把堵住的经脉打开,气流过来,气血温煦身体自然就不寒啦。艾灸,泡脚,附子都可以用上嘛。 那么,什么是虚寒呢? 很多癌症患者到晚期都是虚寒,这些患者的整个身体素质已经非常差,气太少,很多部位根本没有气过来。就好像一条河,河水干了,没有气,自然更没有气聚,所以就寒。这个时候你让他艾灸管用吗?不要说艾灸,就是天天烧稻草烤火,大量用附子去通也没用。水少了,你再去挖河床通经脉有意义吗?你把河床挖得再宽,河的上边没有水,你这条河还是干的呀。所以说热不完全代表阳,寒也不完全代表阴。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好患者身上的气就能很好的辩证。怎么办?把河里的水补足,将身体的气打满。这个气不能简单狭隘的理解为补气,这里的气是大气,不是指气血的小气。总结起来一句话:虚寒重养,把气血养足;实寒重通,调畅气机。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举手之劳或许能让他人受益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