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且看歌德如何诠释(深度好文)

 竺言小聚 2015-08-03

突然有了提笔写作的欲望,处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创业之中,尤为怀念当年阅读名著的感觉。希望能写成一个系列,讲讲当时我和这些名著的故事,也希望入学的大学生能够多从这些精神宝库中吸取营养,当然更主要的是,能够做一个引子,因为这些名著说实话并不是特别好懂,也需要时间才能钻进去。



首先想到的,就是歌德的《浮士德》,对这部名著,我有很特殊的情感,无论是高中、本科还是研究生,它都伴我枕边;家里的书架上,有四个版本的《浮士德》,还有一本德文原文的;整部书通读了六遍,常读常新。所以打算先聊聊这本书。当然还有一个个人原因,歌德3月22日去世,我3月22日出生。


从我阅读的角度,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这本名著:看懂浮士德的故事,看懂浮士德这个人,看懂欧洲近代精神。当然我也必须承认,浮士德是一部异常难懂的著作,需要对希腊神话、圣经故事、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有足够的了解,毕竟歌德用一辈子(64年)完成了这部著作,凝结了他一生的理解。但是也不用怕,第一遍看,注重故事,了解故事梗概,再看一些随书的注释和其他分析的文章,慢慢会被它迷上的。



《浮士德》简单来说,讲了一个名叫浮士德的人“出去看看”的故事


郑州的那位离职中学顾教师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浮士德》,但是两个人的情怀是一直的。只不过浮士德博士去看看的过程更具神话色彩。


“上帝不喜欢赌博”是爱因斯坦批判量子力学不确定原理的名言,但是浮士德的经历就源于一次上帝的打赌,对手是魔鬼梅菲斯特(以前一直觉得梅菲斯特就是大魔王撒旦,路西法,后来才知道,他只是魔王手下地狱七君之一)。


在天堂,上帝告诉魔鬼,浮士德是他最忠实的仆人,一直积极有为,是人类精神的代表,但是魔鬼说,他可以引诱浮士德走上邪路,人类是靠不住的。于是上帝和魔鬼打赌,如果浮士德屈从魔鬼,就让魔鬼带他下地狱。其实这个打赌有深刻的含义,那就是:人类的积极有为,究竟会堕入魔道,还是会经过蜿蜒曲折的道路最终达到善的目的。歌德的上帝对人类是有希望的,认为人类会战胜魔鬼;尼采的上帝,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是存在在主教嘴里的某种骗人的、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后面很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后现代的作家,不知道有上帝;中国人的上帝,是用来弥补自己恶行带来的愧疚和痛苦的。




而此时的浮士德,正处在痛苦之中,不用过多的介绍,下面这段诗把他的痛苦展现的淋漓尽致:


哥特式的狭隘居室,穹窿屋顶,浮士德不安地坐在书案旁地靠椅上:


浮士德:“唉!我到而今已经把哲学,医学和法律,可惜还有神学,都彻底发奋攻读。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不见得比以前聪明进步;夸称什么硕士,更叫什么博士,差不多已经有十年了,我牵着学生们的鼻子横冲直闯团团转——其实看来,我并不知道什么事情!”


于是,浮士德发出了内心的感慨,也是《浮士德》中我最喜欢的诗篇:


“哦,盈满的月光,但愿你瞧见我的痛苦是最后一遍,我多少次中宵不寐,坐候你在这书案前。幽郁的朋友,然后我看你照临着断简残篇!唉,我但愿能在你清辉中漫步山巅,伴着精灵在山谷飞舞,凭藉幽光在草地上盘旋。涤除一切知识的浊物浓烟,沐浴在你的清露中而身心康健!”


这段诗歌,这段感慨,这种心境,又何尝不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矛盾和渴望?之后,魔鬼到来,告诉浮士德,他可以带领浮士德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直到浮士德满意为止。但是浮士德表示自己不会满足,他说:


“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算完!你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使我欣然自满,你可以用享受将我欺骗——那就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敢和你打赌这点!”


于是,浮士德用自己的血和魔鬼签订了一份契约,让魔鬼带他“看尽人间浮华”,如果他表示自己满足了,任凭魔鬼处置。




魔鬼首先带浮士德到一家酒馆中看到一群年轻人饮酒作乐,又带他到女巫那里让他的身体重回爱情激荡的青年状态。这时,一个淳朴而美丽的女子,名叫玛甘蕾,走进了浮士德的视线,他让魔鬼想办法得到了她,为了两人能够寻欢而不受打扰,浮士德让玛甘蕾给她的母亲下了安眠药,谁知道药量太重,她的母亲就此长眠不起。而她的哥哥发现两人的肉体之恋,盛怒下决定和浮士德决斗,被杀。玛甘蕾因为巨大的打击而精神失常,在狱中,浮士德想救她离开,但是少女破碎的心已经彻底压垮了她的一切,鸡鸣拂晓,浮士德带着深深的悔恨,离开了。


歌德非常善于写爱情故事,最出名的当属《少年维特的烦恼》,而以浮士德与玛甘蕾之间爱情故事为主线的《浮士德上篇》更是一波三折,从开头的美丽的邂逅,到森林和洞窟中的热恋,到母亲哥哥去世引起的突变,到昏暗大牢中的永别,中间穿插浮士德在魔鬼的带领下参加巫女和怪物的瓦普吉斯之夜聚会,张弛有度,读起来让人时时刻刻被情节牵引。




之后,浮士德在山涧之间从梦中醒来,从悲痛中恢复,认识到有更大的世界要去体验。从而展开了更为壮阔和丰富的《浮士德下篇》。当然也必须要说明的是,《浮士德下篇》比上篇理解难度上了一个层次,建议在阅读的时候,结合注释进行阅读,并且不要纠结在诗篇中的细节,因为甚至书中一场小的嬉笑怒骂,就是一场严肃的哲学问题的讨论。


首先浮士德和魔鬼为皇帝服务,宣布皇宫下面有财宝,以此为借口疯狂印纸币,缓解财务和政务危机,着实干了一件不光彩但是很讨喜的事情。不知道歌德是不是预见到了这种无止境印钞票的行为,导致了100年后的德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000亿马克买一片面包,而如今的津巴布韦更是基本上要放弃本国货币了(据说要把人民币作为官方货币)。


之后,浮士德在人造人的带领下(具体故事细节就不详细展开了),穿越时间的长河,从西北来到了东南,游历古希腊的玄幻世界,沿途遇到了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水中仙女、人马、希腊先贤、矮人族、海神和他的女儿(这一部分阅读难度相当大,可以采用浏览式阅读),最后来到了“第一美人”海伦的城堡下。按照“荷马史诗”的说法,海伦是比爱神维纳斯(罗马人的叫法)还要美的存在,是引起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浮士德和海伦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并生下一个儿子叫欧福良,继承了近代人的智慧和古代人的冲动,欧福良像一颗烟火,离开大地,冲上云霄,绽放出绚烂的美,然后彻底消散了。悲痛的海伦离开了浮士德,而他也回到了现实。


在帮助皇帝击败叛军后,浮士德已经垂垂老矣,他想利用自己最后的精力,为人民移山填海造陆,真正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在人民迁徙的过程中,一对老夫妇不愿离开,结果被强拆,两人也被吓死(一种浓浓的中国大工程建设的即视感!)。浮士德倍感犹豫,双目失明,魔鬼故意让手下的小妖怪做出乒铃乓啷的响声,浮士德以为造陆启动,自己将为人民带来幸福,于是他说:


“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你真美啊,请你暂定!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迹,将历千百载而不致湮没无闻——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享受这至高无上的瞬间!”


之后溘然长逝……经历了一翻魔鬼和天使的较量,最后浮士德被上帝迎回了天堂。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我顿时热泪盈眶,后面天使和魔鬼的争夺在浮士德这段独白的照耀下,已经不会有人记得了。经历了爱情、政治、美、战争,浮士德最终选择了造福和奉献,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造化弄人,世事难料,让人扼腕叹息!


浮士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是真实的人物,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出去看看”的渴望,追求情欲的冲动,攀权附贵的心态,对美的追求,和对善、对奉献、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哪个人心里没有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段话,是不是很有触动呢:


“我早晨蓦然惊醒,禁不住泣下沾襟,白白度过一日的时光。不让我实现任何希望,连每种欢乐的预感,也被顽固的批评损伤,而且用千百种丑恶的人生现实,阻碍我活泼心胸的创造兴致。”


这不知道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但是,谁又敢离开禁锢自己的环境,背上行囊,找回激情,寻一份“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追求你认为美的东西,或是大胆的求索,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呢?所以,浮士德是属于上帝的,而此刻绝大多数人,还距离上帝很远。

这就是“浮士德难题”。



当然,我们如果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这部巨著,我们就会发现,《浮士德》赞美的就是近代精神。


近代,对于中国人来讲,就是耻辱,从遥遥领先到落后挨打。欧洲从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到建立工业基础、法制基础、民主基础、科学基础,并横扫整个世界,用了600年时间。而600年前的欧洲,是刚被黑死病重创的、宗教统治的、愚昧落后的欧洲,神学就是科学,《圣经》就是法律,神权就是民主,而工业,还没有听说过。


欧洲的觉醒,始于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始于开放,恢复人性,无论是达芬奇等画家从画“神”转为画“人”,还是米开朗基罗等雕塑家大胆秀出人类形体的美,无论是薄伽丘等小说家写出色情小说集合《十日谈》,还是莎士比亚等诗人大胆的十四行情诗,那种如嫩芽破土而出的勇气,对自由的追求,不就是浮士德逃离象牙塔,追求情欲的过程吗?


之后,欧洲经历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各种学说出现,各种知识分子参与到皇室决策中,成为座上宾,各种思想的激荡,最终形成了如三权分立、市场经济理论等西方社会的基础理论,而浮士德积极参与皇帝的宫廷事务,不也是相同的过程?


而在文学艺术上,积极回归古典,并将古典元素与浪漫情怀相结合,从莫里哀等兴起的古典主义文学到拜伦等的浪漫主义文学的转变,还是建筑上的巴洛克到洛可可风格的转变,都可以看做类似于浮士德游历希腊,把北方的激情和南方的古典相结合,最后迸发出昙花一现的壮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使整个欧洲精神文明上升了一个层次。


而最后浮士德的搬山填海,不就是大工业时代的起步吗?农民走出农场,参与到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变成工人,变成“敢与天斗”的近代人。正是工业,造就了船和炮,生产了鸦片,灭掉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自满。


可以说,《浮士德》总结了欧洲近代勃兴的600年,展现了从14世纪到19世纪之间欧洲人精神历程,欧洲人近代的精神也被后人称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精神”是一种走出去的精神,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自身价值的精神,是一种剥离一切桎梏而翻然翱翔的精神,是一种欧洲人用来打败中国人的精神,而现在,中国人在用“浮士德精神”打败欧洲。


无论是秉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风潮的年轻人,还是勤勤恳恳经营的传统行业实业家,无论是在校园里顶着风吹日晒搞推广的大学生,还是每天干到深夜的烧烤摊老板,都体现了“浮士德精神”,而现在的欧洲人,每日喝喝咖啡,泡泡酒吧,一天工作3小时,周末各种店铺关张大吉(除了中国人的店铺),真的早已经忘记了,那个老头,离开象牙塔,追求人生意义的故事了。


或许这,才是这本书最激励我的地方吧。


PS:浮士德最后的结局,是被上帝迎回了天堂,而事实上,19世纪之后,欧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后续的作家笔下,《浮士德》最后的那种追求个人价值但是损害别人利益的人和事,被更加丰富了起来,揭示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异化,被金钱腐蚀,而放弃道德,形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潮,尤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这种异化上升到了伦理的破碎,进而是陷入空虚,事实上,二战后的欧洲的确陷入到了空虚之中,时至今日还不能脱离。“浮士德精神”演变成“卡拉马佐夫精神”,追求价值变成贪婪后的空虚,的确也是更值得我们警醒的现实。


PPS:《浮士德》版本众多,建议在刚开始看的时候选择绿原先生的译本,因为,注释很多。不过,从文学性上讲,我更倾向于董问樵先生的译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