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虎专刊】郑玉虎 | 如果魔鬼当道

 沁一心理成长 2017-05-15

有一种柿子树,不是种来卖钱的

而是专门等着鸟儿冬天里没有吃的时候

飞来吃它的柿子......


【玉虎专刊】

作者郑玉虎 | 如果魔鬼当道


必须回到起点重新做选择:

魔鬼的力量虽强   我却只是不愿意用


 

一个人受尽凌辱,人格尊严被践踏,生命垂危,他将作何选择?

有一种很经典的反应——他会突然变得非常有力量,暴怒但是冷静而智慧,周密精准地把对手消灭光。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我认为这时候,他魔鬼上身了。

 

这里说的魔鬼,只是一个心理原型,是一种心理力量,并不是说真的有这么一个东西存在。只是为了描述方便,方便描述清楚这种心理力量。

 

心理成长中碰到更多的情况是:孩子刚出生,可能被抛弃,孩子内心恐惧无奈,于是从心理感觉上做了一种交换,仿佛在说:妈妈,只要你让我活下来,我一生照顾你。于是妈妈真的给了孩子力量活下来。不过这里所谓的妈妈,不过是穿了妈妈外衣的魔鬼,孩子从此活得没有灵魂,虽然活着,精神上却是别人的奴仆。

 

生活中更常见的情况是:一个人特别自卑,某一天突然以励志的方式对自己说,我要是成名,金钱美女,想怎么玩怎么玩,从此发奋图强,后来居然真的成名了。

团队训练中更常见的情况是:导师激情地在台上发表演讲,告诉下边的学员,只要学会某一招,能治百病,传播出去,马上就有回报上百万。搞得下边学员心痒痒的,蠢蠢欲动。

 

社会上更常见的情况是:给乌合之众许一个未来,并且让他们看到眼前的利益,勾起他们的欲望,和贪婪,掠夺别人的财富,马上就可以据为己有。于是大家都会变得疯狂。

自我更常见的情况是:吃一碗就够,总想占三碗;拥有1百万的时候心里想的是1千万;拥有1个亿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没权不行。实际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想说的就是这种心理力量,之所以说是原型,因为它属于我们全人类共有,不是只有某一个人有。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用过一点。有的人用的多,有的人用的少。有的人只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用过一点,有的人终其一生用的都是这股力量。

 

魔鬼先于人而存在,也先于生命而存在。我觉得,它是伴随着创造而同时存在的。有创造就有毁灭,魔鬼起源于它不愿意接受这无常,试图挽留,想要留住,这种冲动是起源。但它本质上清楚留是留不住的,世界的本性是无常。所以它用一种自欺的方式,通过自控来回避无常。它表面上能掌控,内心却是对无常的无奈。在生命的层面上,表面上它能掌控生死,内在是对死亡的悲哀和无奈,内心深处是死亡焦虑。当它把内在的死亡焦虑外投,就是毁灭,使用过魔鬼力量的人,往往会感觉到,掌控和死亡两股力量,经常相互纠缠,交替出现。通过毁灭,把死亡投给别人,魔鬼的焦虑得到缓解,仿佛说,看,死的是他们,我不用死,所以看到别人死,魔鬼会很高兴,因为它再一次获得掌控,并且缓解了死亡焦虑。它跟人做出交换,让人得到暂时的好处,最终目的却是把人耗死。

 


【表现】

被魔鬼掌控时,常见表现:

1、突然暴怒,完全失去理智,跟换了一个人似的。亲生父母,揍起孩子来完全没有感情,恨不得直接把孩子给灭了。过后等魔鬼的劲退了,会后悔,但是气头上不顾一切,孩子心里会忍不住想问:“这是我妈么?”

2、目标明确,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毫无底线,毫无原则,一步紧逼一步,破坏原则,超越底线。

3、追求快速有效,短期成功。

4、武力、霸权,很有力量,但是没有感情,没有人情味。

5、威逼利诱,通过威逼制伏,通过利益诱惑。以利相交,不会以情相交。

6、活的很有激情,非常有创造力,很有理想,但是没有朋友。

 


【影响】

女孩出生,因为重男轻女的文化,差点被抛弃,女孩在内心有了一种感觉,一定要有力量,否则活不下去了。魔鬼适时出现,给了她力量。她倒是很有力量,可是对于抛弃自己的人,她满腔愤怒,仇恨抛弃自己的人,也仇恨软弱无力的自己。一路成长,她仇恨并且蔑视身边的人。在内心深处她有一种观念:软弱就应该被鄙视,女孩是要被抛弃的,女人软弱,活该被抛弃,谁说女人不如男人?我就要让你们看看,女儿比儿子更有用!后来她做了母亲,又生了个女儿,女儿出生的时候,她潜意识里对女儿充满鄙视,如同魔鬼,用催眠的声音在女儿的内心里说:“女人是要被抛弃的”,“强起来,否则死路一条”。于是女儿又会借用魔鬼的力量,让自己变强……就这样,代代相传。母亲和女儿,也都会把她们的鄙视,投向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也用相同的方式强起来。于是后来,她们身边的女汉子就特别多。

 

一个内心很自卑的人,奋发图强,后来有了钱,他就打心眼里瞧不上那些穷困又不求上进的人。他积极地想办法来改造这些人,能改造的改造,不能改造的看能不能想办法灭了。不是开玩笑,这种团伙里边,时不时曝出被逼死的人。被改造的,潜意识里接受了他的观念,会继续去改造更多人。

当一个社会太多地被这种力量侵蚀,底线会越来越低。

 


【治疗】

必须回到起点,重新做选择:魔鬼的力量虽强,我却只是不愿意用。放弃魔鬼的力量,我很虚弱,我愿意。虚弱的我,这就是我。虚弱的我的确是有可能活不下去的,我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真死了的话,也就死了。这个选择看起来很悲观,却真正为自己活了一回(不再是为魔鬼活一生)。而且,当有勇气做了这样的选择,其实还真不一定会死。


只要确定自己做的是这样选择,不对魔鬼的诱惑起贪念,魔鬼就拿你没办法。

人性中有一个弱点是会起贪念,魔鬼最喜欢利用的就是这个弱点。别看人的力量很弱,只要不起这贪念,魔鬼其实是没有办法的。自由意志(或者说自由选择)不可干涉,这似乎是心性深处最基本的法则之一。只要你不起贪念,魔鬼拿你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你跟它没有关系。

 

人之所以被魔鬼利用,本质上还是因为自己起了贪念。说起来让人同情,刚出生的婴儿,不交换,怎么存活?也是无奈的选择。但这正好是魔鬼利用的最佳时机,它总在这种时候适时出现。有时候出现在幻觉中,以一个形象出现;有时候只是一种隐形的心理力量,不现形,能感觉到,但并不以具体的形象出现。但总是在准确的时机适时地出现。因为贴心、及时,刚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所以很有诱惑力,难以抗拒。稍起贪念,就会被利用。你没贪心,它就没法利用。它一般不会轻易放弃,会一轮接一轮出新招,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威逼或者利诱,要你借用它的力量。

 

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招式举例:

1)非常权威、霸道、不容置疑、不由分说地告诉你一句话。比如“女孩是要被抛弃的”,你会疑惑,但却会无意中就已经植入内心。

2)反复在你耳边播放一段话,里边藏着一个简单的短句。这个短句很容易被你的潜意识接收。

3)以爱的名义。比如,“我们做这个事,是为了传播爱”。

4)侮辱谩骂,一轮接一轮的轰炸,毁三观,然后紧接着对你表示慈悲。

5)为你提供强有力的保护伞,同时威胁不能出保护范围。

6)质问你:别人都做得,为什么你做不得?

7)和你辩论。

8)杀了他,否则我就杀了你。

等等。

 

顺便补充一句,我们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那些被怂恿的乌合之众,最后又都会把责任往外推,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也起了贪念。

 


【文化救赎】

我想从一个作品说起,《浮士德》。是我见过描写魔鬼原型最深入透彻的作品,通篇都是心理象征。浮士德就是受魔鬼诱惑的人,靡非斯特就是很典型的魔鬼原型。


帝召见群臣,众神赞颂上帝丰功伟绩,靡非斯特却认为世界一片苦海,浮士德这样的人欲望无穷,他相信自己可以将浮士德引上邪路,让他堕落。上帝跟靡非斯特打赌,认为浮士德会找到正确的道路。年过50的浮士德很烦闷,他是活在象牙塔的人,埋头故纸堆,到头来一事无成,失望之极,想要自杀。童年的快乐,春天的美景,让他断了自杀的念头。浮士德诉说尘世生活的痛苦,靡非斯特趁机劝他去寻欢作乐。并且跟浮士德签下契约:靡非斯特今生做浮士德的仆人,满足一切需要,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契约解除,浮士德归靡非斯特所有,来世做靡非斯特的仆人。靡非斯特带浮士德来到地下酒店,饮酒,唱歌,变戏法,浮士德对这些低级的游戏不感兴趣。靡非斯特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让他看魔镜,镜子里立刻现出一个美女,浮士德心向往之。靡非斯特又催浮士德喝下魔女的药汤,浮士德顿时青春年少,爱情激荡。搭讪美丽的少女玛甘蕾,遭到拒绝,马上要求靡非斯特把玛甘蕾捉来。为了偷情,浮士德劝玛甘蕾给母亲服下安眠药,结果药量过大,一睡不醒。再幽会的时候,玛甘蕾的哥哥非常愤怒,与浮士德决斗,被浮士德杀死。玛甘蕾入狱,浮士德逃出法网,无忧无虑,赶赴淫乱的晚会。因为后悔,感到监狱想要救出玛甘蕾。玛甘蕾认为自己有罪,不愿意走。浮士德在百花丛中睡了一晚,醒来浑身轻松,他有了更高的生活目标,帮皇帝解决财政困难。解决的办法是发行纸币。皇帝突然相见海伦,浮士德借靡非斯特的魔法招来海伦。海伦俯身吻帕里斯,浮士德出于嫉妒制造爆炸,海伦烟消云散。浮士德的学生通过化学元素制造了一个小人,小人带领浮士德前往古希腊寻找海伦。浮士德感动了地狱女主人,让海伦回到人间,跟浮士德结合。他们生的儿子欧福良,喜欢飞翔,高空坠落身亡。海伦悲痛中离开。浮士德又有了一个新的计划,移山填海,造福人类。一对老夫妇不肯搬迁,靡非斯特最终把他们逼死。浮士德双目失明。靡非斯特召来死灵,为浮士德掘墓,浮士德听到声音,以为是天海挖掘的声音,想到人类美好的生活即将来临,在美的享受中死去。靡非斯特准备夺走他的灵魂,天使抢先一步把他救走。天堂,天使们为战胜魔鬼,夺得浮士德的灵魂而庆祝。


魔鬼很懂浮士德的弱点,他的弱点的欲望无穷,知识无用。魔鬼在有自杀的冲动时出现,这正是最常见的实际情况。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可以被利用的欲望,是人性中的弱点,魔鬼很善于寻找。酒吧唱歌变戏法,就是魔鬼正在寻找。最后找到了,浮士德的弱点是女色。魔鬼擅长的事情,是在正常欲望的基础上,增加一点点,比如爱慕美女是正常需求,魔鬼却喜欢满足你霸占美女。身上带着魔劲的人,身边的人很容易被卷入。玛甘蕾很快就被征服,并且愿意配合偷情。魔鬼擅长的是顺手推舟,并且推得更远一点点。比如你出于仇恨想揍一个人,魔鬼会给你力量,让你打得过他,并且顺手把他给杀了。因为制造这样的迷局,越陷越深,你就越来越依赖魔鬼的力量,越来越容易被魔鬼彻底控制。这就是为什么玛甘蕾的母亲和哥哥相继死亡。魔鬼不会后悔,人的良知会后悔,魔劲退出的时候,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后悔。为了压抑良知,往往需要更大的麻痹,所以浮士德这时候选择淫乱晚会。再后悔的时候,有一种解决办法,是继续追求更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这就是后来的财政计划,和围湖造田。其实都不过是魔鬼的骗局,发行纸币只能缓解,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围湖造田的人都有合理的理由,比如先破坏再治理,也许成立,本质上却是追求眼前利益,这是魔鬼的关注点。打造福人类的旗号,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容易让更多的人参与,更容易让大家都热情,甚至疯狂,魔鬼会很高兴,越多人疯狂,它越丰收。其实这两件事,只是让野心继续膨胀而已。人造人跟机器人的象征相似,象征没有血液和情感,是魔鬼的化身,另一种表现形式。皇帝愿意借用魔法去见海伦,象征皇帝也开始卷入。浮士德仍然逃不过女色,制造爆发,意味着他可能有点开始把幻觉当现实了。借了魔鬼力量的人,可以很有手法,动情的时候可以非常感人,所以能打动地狱女主人,连这种界限都可以打破。感人,但是不会幸福,爱情不会幸福,家庭也不会幸福。所以他们的爱情很悲剧,儿子也死了。儿子是他们精神的结晶,喜欢飞翔,象征着不接地气。魔鬼喜欢找绝世美女,因为他追求的是绝世的美,爱的不是这个女人。可以说这种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幻象。痛苦就意味着有感情,有感情就意味着回归到人的感情,所以魔鬼是不会允许浮士德痛苦的,回避的方法是更宏伟的目标,于是又了填海计划。以爱的名义,真的只是爱的名义,不是巧合,一点儿也不是巧合,浮士德的这个计划里会逼出人命,这真的不是巧合。魔鬼的契约,设计是非常完美的,没有丝毫漏洞。任何膨胀的需求,都可以继续满足,就是不能停留,不能满足,停留就死。因为欲望继续膨胀,无限追求的过程,你的灵魂是被魔鬼掌控的。一旦有了满足,就有可能放弃,放弃就有可能摆脱魔鬼的控制,所以契约规定,从这个时刻起,你的灵魂彻底归魔鬼所有。

 

这伟大的作品出自西方人之手,应该不是偶然。因为从更深一层的潜意识看,或许是文化孕育了这个作品,而不仅仅是歌德自己的内心创造了这个作品。西方文化对上帝和魔鬼有更深入的接触,有更深入的感知,所以孕育出来的作品也才这么地深刻,这么地贴切。浮士德的救赎,也很有西方文化的特色:是靠天使把他救走。也许可以换个说法,本质上,还是上帝救了他。似乎西方文化本质上有这种期待。


 

然而从一个东方人的视角来看,我觉得这个救赎方式,是有缺陷的。因为我们把希望寄托上帝,等于交出了自身的选择权,放弃了自我的救赎。

自我的救赎,我可以自由选,自己掌控,是自主的。


上帝的意志我却把控不了,谁知道它会不会准时出现?万一正赶上忙呢?而且,自我缺乏辨识能力,这时候出现的天使,谁知道是不是化了妆的魔鬼?随便就可以使用障眼法,迷惑魔鬼,从魔鬼手中抢猎物,从东方的成长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个时候天使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观察自己的动机,而不是拯救别人,其实说不准,这时候用的正是魔鬼的力呢?

 

再说一个作品,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

邓超投资300亿,买下一片海,打算填海建房。建的过程中发现这个项目,破坏生态,会毁灭美人鱼家族。3年后,他放弃了这个项目,跟美人鱼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尾有人采访,他大致说了这么一段话:现在他们夫妻过着平凡的生活,自己做饭,经常旅游,潜水跟动物一起游玩,他觉得很幸福,满足。

 

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结局,魔鬼的心理救赎,只有自己放下贪婪。不能放下贪心,做什么都只是换一个手法,做什么都拯救不了自己的灵魂。唯有放下贪欲,才能有真爱。但也并非是理想的结局。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就有更好的方法,救赎魔鬼的心。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成功路径,是先修身,通过修身,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事,找到自己想要的事情,然后自知自觉,并且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文化堕落,人们逐步被魔鬼的成功学影响,误以为只有霸权的、快速的成功,才叫成功。误以为修身养性,人就会变得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其实这是个特别大的误解。修心只是为了弄清楚,外在的成功是不是自己想要,一旦弄清楚了,也会非常上进,也会获得非常大的成功。只是不做违反道义的事,只是不超越底线,只是不会不择手段,只是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只是不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换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事业可以一点儿也不小。

 

所以我觉得《美人鱼》的结局,只是其中一种结局,还可以有其他很多种不同的结局。比如:邓超喜欢上潜水,喜欢海底世界,所以成立海洋馆。还是那片海,由美人鱼家族做导游,教孩子潜水,领略海底风光,与海底动物交朋友。赚回来300亿,邓超捐资100亿,传播传统文化,倡导新的成功学理念。

 

自古就有这么好的理念,却被废弃,走向堕落,我觉得,正好是因为魔鬼心理盛行。神以理相交,人以情相交,魔鬼以利相交。以利相交,必然导致情和理被掩盖。必然导致见利忘义。必然导致不择手段。当一个群体已经彻底被这么心理侵染,想要再恢复健康,实现文化的复兴,非常难。


如同火苗,要在风雨交加的灰烬中求生存。但我们不应忘记,情和理,只是被掩盖,不是消失——它不会自动消失。盖的再深,它也只是被盖。当有少数人找到这火苗,还是有人会懂,还是有人愿意接受的。

 

火种保存,任重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