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汉方医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运用
黄刚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稻叶克说:“凡见病人胸胁满、腹中动气者,辄用此方,多不审其表里虚实,
宜乎其效不著,学者思焉。 ”日本汉方医讲究方证对应,只要有此方的证据,就可
以安全有效的使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张仲景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汉方医学;柴胡桂枝干姜汤;药征;方证;腹诊
日本的汉方医学,发端于中国的中医学,历来注重对仲景经方的研究,并 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这对于中医经方乃至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笔者翻 阅皇汉医学丛书, 并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例探寻汉方的独特魅力。柴胡桂枝干姜
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 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
1 方剂 柴胡三钱 桂枝
黄芩各一钱 牡蛎 干姜 甘草各七分 瓜蒌根一钱五 分 煎法、用法同小柴胡汤
2 药征
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桂枝主治冲逆也
明矣,头痛发热之辈, 其所旁治也;
干姜主治结滞水毒也,
旁治呕吐嗽、 下利厥冷、 烦躁腹痛、
胸痛腰痛;
黄芩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也;
牡蛎主治
胸腹之动也,旁治惊狂烦躁;
瓜蒌根主治胸痹也,旁治痰饮。
甘草:无论急迫,
其他曰痛、曰厥、曰烦、曰悸、曰咳、曰上
逆、曰惊狂、曰悲伤、曰痞硬、曰利 下,皆甘草所主。
3
方解
《腹证奇览》曰:
“本方虽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成,然其方意颇殊。所异者,本 方以花粉代半夏。半夏与花粉,其治相反,半夏祛痰燥湿,治寒饮呕吐,而花粉
则润燥解渴、清解虚热。此证无水气,故渴而不呕,加桂枝和解肌表。肌表不和,
其气上冲,动气亢激,故加牡蛎。以干姜代生姜,颇有温散质疑。方虽以解上焦 邪热为主,然亦兼温下焦之寒,意在治寒疟。
”对于此方中的牡蛎,汤本求真有 不同的理解,他认为,碳酸钙(即牡蛎)治胃中酿酸过多(尤其是有下利时) 、
胃痛、食思缺乏。
4 腹证
《腹证奇览》曰: “左胁下结聚,虚里动甚,腹中动,应于脐右侧,小腹微结 者,乃本方之腹证也。《皇汉医学》载方舆鞔云: ”
“此方所主,虽同于胸胁,但 较大小柴胡汤证,则不急(求真按:非如大柴胡汤证之心下急也),不硬(求真按:
非如小柴胡汤心下痞硬也),是腹中无力而微结者也。此腹多蓄饮,或带偏来改
善人体的偏颇,自当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动悸者(求真按:如此说,则本方
证之腹部,一般较软弱无力,多有停水于胃内,此停水非如生姜、半夏证之上迫也,为腹部大动脉搏动者也)。
”
5
适应症
《类聚方广义》载:
“凡劳瘵,肺痿、肺痈、痈疽、瘰疠、痔漏、结毒、梅毒 等证,经久不愈,渐就衰惫,胸满干呕,寒热交作,动悸烦闷,盗汗自汗,痰嗽
干咳,咽干口燥,大便溏泄,小便不利,面无血色,精神困乏,不耐厚味者,宜
此方(求真按:如此说,一般衰弱慢性病者,患本方证甚多,宜注意之)。 ”汤本 求真云:
“本方证中,有现桂枝证者(上冲),有现干姜证者(厥冷、下利),有现
黄芩证者(热、口苦),有现牡蛎证者(胸腹动、自汗、盗汗、臭汗、不眠),有现
栝萎根证者(口内有黏气而渴者),必兼有二证、三四证者,有全部并发者,非每
常有一定之症状。故主药之柴胡勿论矣,即其余诸药物,亦当熟知其性能,详诊 以处剂也。 ”
6
治验
6.1
吉益南涯案(选自《皇汉医学》 ) 一人居恒口吃,谒先生曰:
「仆患口吃已久,自知非普通医药可效,特来求 先生,幸勿以为罪也。 」先生问曰: 「其吃日日相同否?」士曰: 「否,时有剧易,
若心气不了了时,则必甚。 」先生曰: 「可。 」乃诊之,心胸之下无力,胸腹动甚, 因与柴胡姜桂汤。告之曰: 「服之勿惰。
」士受剂,去后,贻书谢曰: 「积年之病, 全得复原矣。 」 按语: 患者为口吃多年的武士, 病情时有轻重, 心情失于平静时就必然加重,
颇类现代心理疾患而致不良习惯。南涯先生诊得该武士心胸乏力,而腹部动甚,
致气逆头眩,系水停胸胁而有微结。以柴胡桂枝干姜汤疏利少阳、温化水饮,方
中柴胡、黄芩清少阳邪热,桂枝、干姜、甘草同用而温化水饮,天花粉、牡蛎复
津液助阳而软坚开结。南涯先生告诫“认真服用,不可懈怠”则起到了良好地暗
示作用,积渐之功突显。至今临证心理治疗时常加用中药配合矫正,中药的运用 无外乎纠偏而已,
即以药物的一性之偏来改善人体的偏颇,自当有助于人们的身 心健康。 远州一农夫三十余岁,自去年起,郁冒时发,时少吐血,盗汗出,往来寒热,
微渴,脐旁动甚。就先生请治,与柴胡姜桂汤而愈。 按语: “盗汗、往来寒热、微渴、脐旁动甚”即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
一患者请医,医诊之,以为外邪,与药而愈,自亦以为邪已解矣,乃梳发浴
身,而疾复发,烦渴引饮,胸腹有动,明日即愈,愈而复发,每一发约隔六七日。
如是数次,医不为虚,即为邪热,虽药之亦不愈。遂请先生,先生曰: 「此医误 矣,疟耳斯疾。 」使服柴胡姜桂汤,不过数帖,疾去如失。
按语:此患者所得之病为疟疾,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6.2
汤本求真案(选自《日医应用汉方释义》 ) 一四十五岁之男子,
自数年前患胃痛吐食, 遍治无效而来院。 脉诊数弱无力, 身体瘦削,面色污秽,带褐黄白之色,口唇紫黑,舌有灰白色之胎,舌尖及舌缘
带有紫蓝色。据述口苦而渴、食机不振、胃痛呕吐、心悸亢进、恶寒、下肢厥冷、
小溲频数、倦怠脱力等自觉症状,安眠温覆,虽觉轻快,然若疾行或触寒气剧增
剧云。心脏虽不见器质的变化,然心动疾数,腹大动脉搏动著明。腹诊,左胁下
有胸胁苦满证,腹壁软弱,两侧腹筋挛急,按之痛,左侧更为著明。脐下有淤血
块,胃弛缓抵脐,有振水音。上腹部有微弱之蠕动运动,腹部及下肢抚之甚冷。 据此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二倍)
、大建中汤、桂枝加术附汤、当归芍药散(三倍)
四方合用,兼用大黄蟅虫丸一钱五分,二回;下淤血丸一钱五分,一回。三日,呕吐全止。后九日,发痔疾旧病,疼痛甚,乃七倍当归芍药散,增至附子一钱,
其他用如前,三日,痔痛少安。自此附子渐次增量(最终用附子达一钱五分) , 续服前方二周日,多年宿疴,脱然而祛。
按语:本案选用的是柴桂干姜汤、大建中汤、桂枝加术附汤以及当归芍药散
的合方。但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亦比较明显,如“口渴、胸胁苦满”等。
7 结语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的一张名方,在临床应用甚广,为很多名家所推
崇。稻叶克说:“凡见病人胸胁满、腹中动气者,辄用此方,多不审其表里虚实, 宜乎其效不著,学者思焉。
”日本汉方医讲究方证对应,只要有此方的证据,就 可以安全有效的使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张仲景这句话,说的就
是这个道理。日本汉方医学在理论上以《伤寒论》为基本框架,重视古方方证与 “方证对应”
,将腹诊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独特的诊断方式,并形成了完整的诊疗 体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