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作印:教师需要补点哲学

 心上耕田 2015-08-05

 中国大多数教师是从骨子里轻视理论,尤其轻视哲学的。一般教师认为哲学是空洞的、哲学是抽象的、哲学是远离实际生活的,很难把它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

  在一些教师培训会上,常听到一线教师这样建议:“我们不需要大的教育理论,我们只想听一些操作性、针对性强的讲座。”这样的建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线教师对教育哲学的漠然。

哲学给我们的教育提供内在依据,本质上是人对自身思想和实践的反思。哲学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就是拯救日常生活,关注社会,教化人心。对哲学的学习并不是要我们成为思想者,成为哲人,但它确实可以培养我们对于生活的审慎的智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世俗生活,使我们对人的存在与我们周遭的世界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提高我们在世俗生活中的主体意识与应对复杂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的不适应从根本上说是教师教育哲学的缺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仰,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深层建构”。而只注重行为模式的改进,把新的教育理念降格为支离破碎的教条或规则。

  哲学教给我们教师什么功夫呢?分析教育的概念、命题、口号,澄清教育的价值观念,反思自己的价值立场,最终的目的是使他们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者。哲学帮助我们去思考究竟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教育行为的意义何在?从而努力对我们自身的所作所为进行理性的说明与辩护,以便使个人与群体的活动具有一致性。教育哲学的学习就是提高教育实践的内在精神,让我们的教育实践充满意义,创造性的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传递与开启;教学是什么?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一种个性与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和教学都是一种需要哲学和个性的心智活动。

  教育生活的生动和实际,使得教师首先甚至惟一关注的是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并不问津其背后的思想基础。只关注“方法和技术”,我们教师很容易走出一条“匠技”的道路。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并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实践,去影响学生;而后者没有思想,总是按照别人的思想去机械地模仿、去简单的重复。

  实际上,任何领域的高境界的实践者,都不会醉心于纯粹的“方法和技术”。他们会寻求具体实践领域的灵魂性的东西。把握住了实践的灵魂,一个人就是实践的主人,否则,就只是实践的奴隶。一个不懂哲学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但不可能成为教育家。美国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曾说过:“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贺麟先生告诉我们:轻视哲学的结果就是重视经验、迷信经验。所以中国教育的实践常常陷入到经验主义的传统里边去。不信,你看看近些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只要哪个地方创造出一个新的经验,学习者就蜂拥而至,回来后就照搬照抄,可是实践表明这样做的没有几个成功。

  一名师的观摩课上有这样一个提问:“你最喜欢读哪一段或哪一句?”马上就有些教师把它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既不管自己的教学内容,也不管班级的实际情况。时间一长才发现它并不是什么“神兵利器”,于是就把这一经验给抛弃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经验本身有局限性,经验本身有地域性,经验本身有个人性。学习别人的经验必须用哲学的眼光去分析,把别人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实质抓本质。

教师要把自己的职业关注从日常琐事转向对教育理念的反思和梳理,对“内隐理论”的审视和重构,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和哲学头脑。“什么是教育”“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信仰”,这些最本质的问题是一线教师最需要追问和反思的。这些思考均具有让教育者脱胎换骨的潜质。如果对这些问题是生疏的,那么教育实践就是盲目的。



(原载作者微信“常作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