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峰| 不能忽视的思想家:杜威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丝路新散文

打造一流平台

推介优秀作者

主办:渭南市文艺

评论家协会

不能忽视的思想家:杜威

他不仅在哲学家中间,而且对研究教育学的人、研究美学的人以及研究政治理论的人,都有了深远的影响。

                                                  ——罗素

最早知道杜威,是在阅读《胡适年谱》的时候——1915年,还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的胡适在是年暑假发愤攻读杜威著作,并认真地做了详细的英文摘要,“从此以后,实验主义成了我的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成了我的哲学基础”——胡适在《〈藏晖室札记〉自序》里写下这样的话;到了9月中旬,胡适便离开了康奈尔大学前往纽约入哥伦比亚大学追随杜威学习,杜威此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杜威这个名字此后就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了。

遗憾地是,由于当时社会提供的读书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机会读到杜威的著作,也许是持久的寻觅而不得心中便蕴藉了愈发想阅读的欲望——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终于读到了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老实说,原先预想的杜威的著作一定是文字精彩思想深刻不同凡响,可是,这本书太平常了,平常的就像关中平原上那一片片横平竖直的庄稼地,丝毫不见波澜壮阔的宏阔气象——然而,就在这朴实的语言外壳的包裹里却激荡着他那渐渐把人引入“彀中”鲜活的教育思想……

美国自从1776年建国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到了1870年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开始跃居于世界首位。可是,相比经济的发展,美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却明显滞后,没有形成如今这样强大的软实力——就其哲学和思想以及教育领域尚未出现本土的世界一流的学者,这是和美国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的,也是美国进入现代化工业社会亟需要培养出属于自己本土的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不仅要成为美国的思想文化智库,而且还要在世界上取得巨大的影响——杜威,生逢其时,他不但是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者。

1859年,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的一个村庄。这真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年头,就在这一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穆勒的《论自由》相继出版;更为奇妙的是,胡塞尔和柏格森也在这年出生了——这些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著作和将在以后的岁月中创立新的哲学流派的大师,一块儿和杜威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注定要有一番花红柳绿了!

佛蒙特州地处美国的东北部,这里土地辽阔,风景优美,中部一条南北走向的格陵山脉上覆盖着漫无边际的森林,康涅狄格河流淌着清澈的河水,狭长的钱普伦湖水碧绿,特别是深秋季节,山丘上的醉色一片,那秋风里飘落湖底的枫叶在空明的水中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杜威和他的兄长非常喜欢读书,在他们上学的时候,这里建立起来一所公共图书馆可以供他们借阅图书,甚至在一次书籍拍卖中,他们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买了一套钱伯斯的《百科全书》和一套《威弗利》小说集。闲暇的时日,他们兄弟经常跟随着父母亲去森林里旅游,有时候还带着帐篷、羊毛毯和炊具,到河流里去划船,尽情陶醉在这环境独特的自然美里。

在家乡读完中小学后,杜威在15岁那年,进入佛蒙特大学读书。这是一所创建于1791年的古老大学,校区位于柏林顿市区,整洁宽敞,风景优美。在这所大学里,佩金斯教授给杜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使用讲演和示范的方法教地理和动物学,还整理了关于进化论的参考资料,甚至不顾传统环境而强调进化论思想,在生理学教学中大胆采用赫胥黎所写的课本,这有带有新鲜生气的教学,激起杜威对事物的一种广泛的学术好奇心,产生了对哲学的兴趣。学校的图书馆订阅了不少的英国期刊,这些期刊讨论以进化论为中心的新思想,其中,《双周刊》代表了更为激进的科学思想派别——这些反映了新酵素的英国期刊,极大地吸引了杜威的注意,觉得阅读这些期刊要比他在课堂上的收获要多得多。

临近大学毕业,杜威集中精力学习了哈里特·马提诺编著的孔德《实证哲学》的节选本,孔德关于现存社会生活的瓦解和发现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必要性的理论,可能在杜威的思想中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杜威应邀去夕法尼亚州石油城中学做拉丁文、代数和自然科学教师,后来又去夏洛特镇附近的一所乡村中学任教——有幸的是,这儿距离柏林顿市不远,他在托里教授的指导下继续阅读一些哲学名著,师徒两人有时候在森林里长时间的散步,托里教授边散步便给杜威讲授一些课堂上根本听不到的观点。  

1882年,在哈里斯教授主编的《思辨哲学杂志》第4期,杜威发表了他最早的论文《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假说》;第6期,又发表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这标志着杜威开始走上了哲学研究的道路,并初战告捷,更为让人振奋的是,隔年秋季哈里斯的复信坚定了杜威研究哲学的决心!

也就是这年,杜威入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霍布金斯大学是一所刚刚成立的大学。在该所大学里,皮尔斯教逻辑,霍尔教实验心理学,莫里斯教哲学史——这三位教授都是名震美国的学术大师,不过,杜威评价皮尔斯的逻辑过于数学化,不太适合他,倒是深深体认到霍尔的经验主义精神。对于莫里斯的教学,杜威确实很是佩服,使他融入了德国哲学中,尤其是康德及黑格尔哲学。1884年,他完成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康德的心理学》,论文成绩获得优秀。

得到博士学位的杜威,从此正式进入大学任教,开始了他为学术事业的一生——起初,杜威先后在密执安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在芝加哥大学的10年间,他担任哲学系主任和哲学俱乐部主席,主要研究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在于学生交往中,杜威的友好态度使他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他的学术成就也得到学生们的尊敬,戴克休曾写的《约翰﹒杜威的生平与精神》摘引了杜威给友人的信件,其中这样写道:“一些年来,我发现,我的学术观点更多地来自其他人——学生和同事——的思想,而超出我所能知道的”(见单忠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芝加哥大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开出灿烂夺目的花朵。

由于杜威在密执安大学任教的时候,就已经对中小学教育感兴趣,因此,到芝加哥大学以后他希望提高教育学在芝加哥大学的地位,使教育学与心理学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一想法与哈珀校长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尝试把芝加哥大学和中小学教育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于是,成立了教育系,杜威兼任教育系主任。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系成立的同时,作为教育系实验学校的大学初等学校也宣告成立,并与1896年1月正式开学。这所学校后来被命名为实验学校。而这所实验学校,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个学校完全是实验性的,也是检验杜威的教育思想而开办的,杜威在教育俱乐部上作的演讲中这样说道:

 学校的基本构想是一个实验室。它有两个主要目的:⑴展示、检验、证实和评价教育思想上的观点和原则;⑵以特定的标准对实施和原则进行总结。

这段话出自《大学记事》——是在读《杜威传》时,在美国学者艾达·B·德彭西尔写的《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这篇文章里见到的——不过,这段话确实把杜威创办这所实验小学的目的全盘端出来了。实验学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按照威廉·博伊德和埃德蒙·金在《杜威和他的实验学校》里的说法是:

      1.如何把学校与家庭及其周围的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2.如何采用对儿童本身生活确实有价值、真正有意义的历史、自然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教材?

      3.如何把阅读、写作、算术这些正规科目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经验以及今后的职业结合起来,并如何使之与别的知识性学科联系起来,使教学富有趣味?

      4.如何充分注意个别人的能力和需要?

 创办这所学校,离不开杜威的夫人奇普曼的鼎力相助,她在处理学校具体事务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能力,使杜威不仅从许多班级的大量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而且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专心从事自己的教育研究工作,同时,也给杜威营造了一个舒心的富有创造性学术研究的良好环境,不断取得教育研究的新的成果——再稍微说的远一点,杜威的哲学研究得力于三个人:第一位,就是他的妻子奇普曼,她具有独立性和社会敏感性,给了杜威一生巨大的帮助;其余二位是富兰克林和福特兄弟,就是这两兄弟才使杜威投入到社会关怀,将哲学理论应用于公共事务的服务之中,给杜威的学术研究找到了一个最好的结合点,从而成就了杜威。

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杜威发表了不少重要的教育著作,例如,1896年的发表的《意志训练与兴趣二者之间的关系》,严厉地批判了德国教育学家黑尔巴特有关“兴趣”的观念,以为兴趣不能源自于“努力”;相反,杜威认为兴趣会生出努力,而努力也会加深兴趣。在教育方法上,黑尔巴特重视固定的步骤,强调逻辑层面,杜威则强调弹性立场,倾向心理方向;1879年发表的《教育中的伦理原则》,提出道德教育的一种做法,以儿童在校内面临的日常生活经验中遇到的道德抉择问题做教材,而不应另开一门道德科目,另辟专有时间予以教学;同年发表的《我的教育信条》,提出简要广泛的教育哲学理念,认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旨在把儿童融入社会生活里,如同坯胎一般,而后在智能、品德及美感上获得发展,教育应该是社会进步与社会改造的基本动力。1902年出版的《教育情境》,主张学制为一整体,从小学连贯到大学,课程应该重新制定,把新学科(音乐、绘画、自然科学、手工)与原有的科目(读、写、算)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生活做准备,也为将来更系统的研究、文化研究和职业研究奠定好基础;1903年发表的《教育中的民主》,呼吁师生都应从压制个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因为那既无价值也限制了智能的上的创新及独立发展。

杜威在芝加哥大学最重要的著作是《学校与社会》。这本书是杜威向实验学校的学生家长的3次演说的汇编,于1899年出版。这本书是他最受读者欢迎的一本书,10年之内印刷了7次,也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去。第一次演说的题目是《学校与社会进步》,其内容是:回顾了教育的革新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小村庄那种紧密结合又面对乡村生活渐渐没落,进而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要求,学校就要训练秩儿童的秩序习惯、勤奋习惯及责任习惯,学校因此而做了许多新的调整,教学科目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重建师生关系等等;第二次演说题目是《学校及儿童生活》,指出教师要顾及儿童的天性(他说的天性是本能),则教育做法就应有所变化。第三次演说题目是《教育的浪费》,主张儿童教育的一体化,家庭、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及大学都应和谐互动。

1904年,由于和哈珀校长在实验学校的管理问题意见相左,杜威向芝加哥大学提出辞职,辞职不仅在芝加哥大学而且在其它大学引起了大家的震惊——这时候,杜威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经过和妻子商议,他们全家去英国和意大利等国。这时候,杜威的境况非常艰苦,他7岁的男孩在意大利死掉,到了英国又死掉了女儿,妻子奇普曼因此而精神失常,原来周身都洋溢着的活力,再也没有恢复过来。这是杜威一生中最为暗淡的时期。

次年,杜威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一直到1930年退休,退休后改任名誉教授。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服务了30年之久,和孟禄、康德尔等教育学家,共同铸造了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黄金时代。1952年,杜威在纽约去世。他留下了在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约有40余部和700多篇文章。

哥伦比亚大学的30年是杜威一生的学术事业达到了巅峰时期,众多著作的出版,他的实用主义更见成熟,理论愈加完备。1908年,与詹姆斯·H·塔夫茨合写的《伦理学》,讨论当代道德生活观念,指出与社会、政治及经济议题有关的题目。1910年,《我们怎样思维》问世,提出思维旨在解决问题,也是心智能力的表现,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在教育实践予以印证。他认为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怀疑到信念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五个步骤,简而言之,就是:

1.疑难的情境或者成为问题境况;

2.疑难的所在和定义;(这1——2合称为疑难阶段)

3.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

4.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这3——4合称为假设阶段,这是整个探索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人们之所以提出各种思想、理论学说在它们被证实之前都是作为应用的假设,都具有试探性,都属于这一阶段)

 5.验证或修改假设,看它是否与实际发生的情况相符合,即看它们对排除疑难是否有效、有用,如果有效、有用,该假设就是正确的。

1926年,写的《经验与自然》,提出了他的实用主义自然论,通过系统的哲学形式呈现出来。1934年出版的《艺术即经验》,这是他探究艺术美的几次讲演汇编而成书,书中将艺术创作活动与美的鉴赏两者统一起来,使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变成文明本身,满怀信心地相信艺术会繁盛,认为“艺术的繁盛是文化性质的是后尺度”,艺术将与道德结合,而家与想像力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有必要弄清楚实用主义的来龙去脉以及主要特征。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通常认为,皮尔士在1878年1月发表的《如何使我们的观念清楚》这篇论述中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1902年他给鲍德温主编的《心理学与哲学辞典》撰写相关条目时使用了实用主义这个名称。詹姆士等人在肯定皮尔士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的同时,又对实用主义进行了很大的发挥并在许多地方超过了皮尔士的原意。此后,杜威成为这个哲学流派的核心人物,促使了实用主义的发展和成熟,使之成为美国当代的主流哲学流派并影响到欧洲大陆。

实用主义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对此,詹姆士言简意赅地概括为:“有用就是真理”——杜威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实用主义,所以,有人又称杜威的实用主义为“工具主义”——杜威否定思想、理论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而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他强调,思想、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而已,只要它们对实现目的有用或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用就是真理,它们并无真假之分,只有有效和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浪费之别。

杜威的工具主义与詹姆士的真理等于有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又存在着差异,这主要体现在杜威力图使其理论具有更多的自然和客观特征。首先,杜威强调被当做工具的观念、概念、理论同它们所作用的对象一样是自然的产物。经验(包括思想、观念、概念等)只能发生于一种高度发达的生物中,这种生物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其次,他认为不应把观念、概念、理论等的有效、有用看作可以满足特殊个人的情绪和需要,而要看作可以满足经验的改造(包括各种科学和思想理论本身的发展)的要求,既可以用来克服人们行动中的疑难;要把它们当作对大家都有用、都产生同样的实际效果的工具,即使其包含公众和客观的条件,但工具主义否定了被当作真理的对客观实在的正确反映,必然倒向主观唯心主义。

杜威的工具主义哲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经验自然主义,其特征是:把经验和自然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杜威认为,传统哲学把经验看作知识,即主体对于对象的一种认识,意味着把经验领域看作不同于自然界其余部分的精神领域,把认识主体同被认识的客体、经验和自然、精神和物质分割开来,陷入了二元论。尽管在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相反,但是把这两个领域分割开来,都把哲学根本问题归结为调整或协调这两个领域的企图,都陷入了二元论。经验自然主义就是要排除二元论,它不把经验当作知识,认为经验既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也不是独立于客体(自然)之外的主体本身的属性,而是主体和客体即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在生存中必然要遭遇到一定的环境,受到环境的作用,并对这种作用作出反映,即适应环境。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就是经验。经验是活动着的人和他的环境之间的一种主动和被动的过程,是一种贯通作用。这种贯通作用在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经验和自然之间建立了连续性,把它们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实际上,杜威哲学中的经验这一概念的特殊涵义,和以往哲学对经验的理解相比,具有以下的新意:

 1.用心理学或生物学观点解释经验。认为经验不是知识,不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某种心理意识活动或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

2.强调经验的能动性。人适应环境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因为人有情感、意志和智慧,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环境,使环境发生有利于人生的变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人同环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经验,不是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而是活动的、实验的,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变更现有的东西、建设未来的更好的经验。 对实用主义者来说,对象客体是意志从经验中切割出来的片断,经验和认识的主体也不过是在经验中支配经验活动的意志、目的、兴趣和情绪等等而已。这就把人的意志作用绝对化,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

3.实用主义者反对把经验和理性对立起来,认为在提出的经验中就包含着理性因素。他们指出,经验勿需I.康德的先天范畴来综合,因为它本身就包含着联系和组织的原则;理性是在经验内部对经验的理智的驾驭,是控制和调节有机体同环境交互作用的反应机能,它调节旧经验与新刺激的关系,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如果理解了经验这个重要的概念,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杜威哲学的内核,从而把握实用主义哲学。正因为实用主义哲学的这些特征,更为突出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所追求的实际利益和需要,体现了他们讲究实际功效的特性,因而相继在欧洲大陆和一些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实用主义在上个世纪的初期也传播到我国,1919年——1921年,杜威接受邀请,到中国讲学,在北京和南京等地的一些大学讲演,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他的学生胡适、陶行知等人把实用主义运用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家,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顺应了当代美国社会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从农村走向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改革要求,设计出了一个全新的合理的区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规划(包括从学校的生活方式以及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承认的根本原因,所以,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同工业主义和集体企业的时代是协调的”。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进行改革,而学校教育的改革又必然是促进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强大动力。

我们知道,工业革命以来不到100年时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不仅改变了政治疆界,扩大了生产的规模,加速了大量移民涌入美国,成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的人力资源,

也使得人们的各种生活习惯、道德以及观念和爱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革的重要结果就是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一方面,在19世纪的欧美社会,随着生理学以及与生理学相关联的心理学的进展、进化论思想的出现、科学实验方法的使用等等,强调发展及变化和重视探究及实验成为西方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为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杜威的教育思想正是这一时期科学探索精神广泛影响的产物。另一方面,19世纪后期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也形成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特点。实用主义哲学是一种强调行动和鼓励探究的哲学。它反对只强调观念的孤立或独处状态,而主张将观念与行动统一起来,并在二者的结合中把观念能否产生效果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杜威教育思想渗透了强调探究和创新的思想,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特征。

当时美国学校教育的现实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在19世纪20年代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美国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急迫要求了——客观地说,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和先前封建专制主义的教育观比较的话,确实一种进步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首次把学校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学走上科学的道路,例如,他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4个步骤:   

 1.“明了”。使学生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要把新教材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教师在提示新教材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叙述法,用精炼、明确而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对教材进行描述和分析。也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实物、图画等对新教材加以介绍。还可以采用谈话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联合”。要求学生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观念加以联合,形成概念。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特别是记忆和想像。

 3.“系统”。前边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新旧知识作更大范围的、更深入的联合,对知识进行更高的概括。

 4.“方法”。主要任务是把前3个步骤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方法主要是作业和练习。

——这是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同时,也使他为此而遭诟病。事实也是如此,他过分强调教师和书本的作用,并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就封闭了理论更新的空间,把生动活泼的富有生机的课堂教学形格势禁起来,由带有革新色彩的教育理论,随着时间的迁延而变成需要被新的教育思想批判并极力改革的东西——教育理论和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学校教育,不能固步自封和守旧不前,而是要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加快学校教育诸如学校管理、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不然,就会落后于时代,不能适应当下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陷入非常被动的状态——可以说,杜威对赫尔巴特原来极具先进色彩的学校教育思想却因为不能跟随社会的剧烈变革而除旧图新以迎合这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历史现状,进行强烈的批判是带有进步意义的。

在杜威的视野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已经退化到了明显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对立面,被冠之以“传统教育”而受到清算——在清算这些“传统教育”的陈规陋习过程中,杜威大力倡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试图为美国学校教育清扫出一条符合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要求的新路来,通过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杰出成就——特别是他1916年出版的经典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的改革,而跻身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为对人类社会教育有绝大影响的三部里程碑著作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创立新的学派或者提出新的理论思想,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理论主张和思想体系,还要有坚实的学术基础。那么,依据这一要求,来衡量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其主要特征是:

        1.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2.是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批判性的论述;

        3.强调教育实验的重要性;

        4.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5.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实验主义的理论支撑下,杜威无论是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验中,他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标榜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

   1.坚持实用主义经验论。如前所说,“经验”是杜威哲学中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他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杜威认为,存在即被经验,精神与物质两者属于同一个东西。没有真正意义的经验,也就没有学习,这就是“从经验中学习”。他坚持实验主义经验论,在《经验与学习》中对教育这样认识和表述:“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晚年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概括为一句话:“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

        2.“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在《我的教育信条》里,杜威指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着而来。”

        ①“教育即生活”。杜威强调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见《杜威教育论著选》)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他把生物上的一个概念“生长”搬移到教育上来,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见《杜威教育论著选》)这里的“生长”就是指儿童本能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智力和道德方面。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组织保证儿童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

       ②“学校即社会”。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3.“从做中学”。杜威批判传统教育,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认为:在传统学校的教室里,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儿童很少有活动的机会和地方,这样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在学校里,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现在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论述道:“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景开始”。从“做中学”实际上就是从“活动中学”。

     4.课程与教材。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需要”,教材的“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它们是在以后的年代里发展成为比较详尽、专门而有组织的知识根基”(见《杜威教育论著选》)由于知识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再是凝固不变的,因此,课程教材也要发生变化。在儿童与课程教材的关系上,杜威认为,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出发点来考虑课程与教材。

     5.思维与教学。杜威强调思维5步法,这一点,前边已经说过了,此处不再论述了。

     6.儿童与教师。杜威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做法,强调传统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它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获得之中。”(见《杜威教育论著选》)所以,他指出,学校生活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应该为了促使儿童的生长。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服从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杜威形象地说:“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是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见《杜威教育论著选》)——当然,以儿童为中心,并不是说教师不应该采取对儿童放任的态度,因为这样做就是“年长的人决定让儿童任凭偶然的接触和刺激摆布,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见《杜威教育论著选》)杜威认为,儿童与教师双方都是平等者和学习者而参与的,教师有责任对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给予儿童必要的指导,儿童更多而不是更少地受到教师的指导。

7.教育无目的论。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美国著名哲学家胡克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这样评价杜威:“在美国思想走向成熟的年代,杜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无人可以比拟。几乎美国思想的每一个领域他都作出过贡献,美国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他都进行过阐释。他的影响遍及学校、法院、实验室、劳工运动以及国家政治生活等方面。”(见郑国玉《民主思想家:杜威》导言)——按照胡克的话,既然,杜威涉及了各个社会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现在,提出一个问题,杜威一生都在致力于提倡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固然其目的是为了改革当时已经明显僵化了的美国学校教育,再深入一层,即改革以后的美国教育真的就如同他说的那样是无目的吗?我看并不是这样!

杜威早先是实用主义哲学家,他在富兰克林兄弟的影响下,不只是甘愿在书斋里度过的,而是眼睛紧紧盯着现实社会,极力把自己的学说紧密地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在他的深层意识结构里,恐怕是要做美国社会精神的领袖这个既隐秘又显豁的心理情结吧,虽然,杜威没有明确的语言表述,但是,从他的整个学术活动和研究中,可以得出这一大胆的怀疑——就以他的最重要的集中反映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来说,实质上就是通过教育而达到杜威政治哲学的表达,勾画出美国应该追求一个民主的社会,所以,民主才是杜威全部思想的主轴。

说杜威全部学说的主轴是民主,那么,杜威的民主的追求是什么呢?一言蔽之,应该是把民主不仅成为一种制度,更重要的是,民主得变成人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杜威显然非常明智,如果围绕着民主这个主轴展开全部的学术研究,就会屹立在美国精神的高峰,因为,民主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政治生活的底线和出发点,也是归宿。于是,杜威开始着手的地方,是为民主找到一个哲学依据,这就是他后来一直提倡的实用主义,找到这个哲学依据之后,杜威选择了先构建新的教育理论体系,通过改革学校教育的途径,再通向最终的目的——提倡民主主义社会。应该说,杜威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这一学术使命。

这里简单地说说他的民主作为生活方式的理论观点——首先是作为政治形式的民主,其次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而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的基本原则是自由、平等与博爱,这是建立在对人性可变性的信赖和对个人理智能力的信赖以及对集中的合作性经验力量的信赖这一基础上,而生活方式的民主理想是要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很是推崇个人主义,在《哲学改造》里,他认为个人“代表着那些在共同生活影响下产生和固定的各种各样的人性的特殊反应、习惯、气质和能力。”据此,可以“创造一个新型个人——其思想与欲望的模式与他人具有持久性、其社交性表现在所有常规的人类联系中的合作性。”(见《新旧个人主义》)他抛弃了旧个人主义的孤立、封闭、自足性的因素,强调个人之间的合作、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共同利益的重要性。为此,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一般要求具备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具备必须有的德行以及有个性的民主社会公民。

通过以上的分析,学校教育的落脚点和目的也就非常清楚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还是教育的问题,所以,杜威凝聚一生的精力自觉地替美国社会创立了能代表美国精神的教育理论体系——也就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无论怎样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美国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注意对教育史上各种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论述,强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积极致力于现代教育的探索,不但体现出了批判精神而且还体现出了创新精神,他的教育思想至今还有再研究的重要价值,对当代社会的教育理论构建和学校教育建设仍然据有丰富而有益的启示,虽然,后来的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批判锋芒直指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更明显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一些东西注定要被历史无情地搁置起来,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天,人类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以科技为主要动力的社会革新,那么,教育也要跟随社会不断向教育提出的新的本质要求而努力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这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以此观点来反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已经是明日黄花了,不过,不能采取历史的虚无主义,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努力从先前的教育流派、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中吸取科学的合理的至今仍然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用以构建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一项艰巨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总结,而曾经在教育史上发生过巨大的影响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只觉:“但寒烟衰草含绿”,毕竟还有正确理解和借鉴的必要,况且,他提出的一些教育观点至今尚未落后。

旅程的风光或者秀丽或者壮美,借用北宋政治家寇准的《江南春》这首词的开篇来形容,却也能表达出此间的心情:“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旅程大多是一个人孤独的行走,轻易就有了“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的感受,不知道林逋先生漂游吴越一带如何就产生了这样的诗情画意,至少说明了人在旅途不会停止追寻美的脚步,遇到惬意的山水,早就忘记了天涯孤旅的种种闲愁而沉醉其中,就如阅读柏拉图、卢梭和杜威,这是一次艰辛的精神之旅,也是一次极度愉悦的思想之旅。自然,面对着这一座座崇山峻岭,不能不写出来一些观感,作为此后的回味……这些收藏在幽暗书籍长廊里的伟大著作,依然盎然着青绿的生机。

作者简介

柏峰,陕西蒲城人。著有多种文学理论专著、散文集。曾获全国及省级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丝路新散文

主办: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编:柏峰

执行主编:刘莉

编辑:李维刚

校对:周伶俐

丝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与诗意相结合的文体。丝路新散文,欢迎一切有格调、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字。优秀稿件将在《丝路新散文》杂志刊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