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寻找你的根吗?想了解你的祖先吗?[姓氏起源说,转]

 婺州学馆 2015-08-05
吉世芳作词

中华吉氏,庄敬自强;五千余年,源远流长。初始源头,有曰吉方;汾水之西,黄河之旁。驯养骁骏,神马腾黄;以木造车,始自吉光。万水朝宗,归绪炎黄;胙土命氏,姞姓发祥。后稷元妃,贤惠端庄;繁育周先,周姬兴旺。密雍鄂燕,四姞齐翔。密在甘南,雍聚陕疆,鄂迁湖北,燕处河阳。密须大鼓,声震天堂;三女投江,宁死不降;康公殉国,灵台高葬。雍山雍水,吾祖开疆;雍父作臼,美我稻粱;雍鬲雍鼎,永宝永藏。鄂侯谏纣,正义堂堂;位列三公,身瘁国殇;文武吉甫,为宪万邦;诗颂风雅,歌咏史章;西逐严允,东戍洛阳。伯鯈封燕,浚水泱泱;姬姞联姻,奕世恒昌;燕姞梦兰,郑国添祥。蹶父孔武,传节八方;韩姞永好,感戴汾王。秦行郡县,新政登场;姞复为吉,省略女旁。两汉魏晋,及至隋唐;陕豫晋鄂,我族故乡;吉家郡望,冯翊洛阳。吉本卫汉,不畏强梁。吉朗尽忠,忠德为堂。吉挹尽德,勇战苻王。鹿皮系梦,兆禄兆祥。孝童擂鼓,肃政登堂。英贤辈出,祖德弥彰。香山九老,吉皎其行;齿德高劭,万古流芳。大历十才,诗满帝乡;中孚文采,神州共仰。永嘉祸乱,五代残唐;宋弱元狂,中原板荡。吉氏族人,星散八荒。西口关东,烟尘扰攘,吉州洪洞,梦里乡邦。两迁鲁冀,六徙南方;或奔苏皖,或入川湘;吴山越水,白下丹阳;吉氏宗亲,重振纲常,传续文明,再写华章。仕兴抗金,因功为将。和全奋起,义帜高张,勇抗蒙元,隶属天祥。天祥就义,南宋灭亡。将军归隐,武夷山乡,开基建邑,裔发琴江。大明洪武,骁骑二将,吉协吉劦,远戍盘江;保境安民,扫灭元梁;族群和乐,滇池欢唱。吉家苗裔,云贵蕃昌;江山一统,创业他乡。通海镇雄,伯仲同光;功勋彪柄,青史流芳。忠勤监察,御史吉昌。惟善攻书,立志自强。吉惠爱民,吉禹贤良。廉明清正,太守吉棠,入祀乡贤,俎豆馨香。亮初吟草,诗画双扬。东南才俊,不亚前唐。兄携弟侄,三登金榜,翰林太史,黼黻文章;四库全书,梦熊擎纲,入宴千叟,名倾将相。金粉东南,吉氏飞航,繁星璀粲,照耀四方。故国精英,崛起雍梁;允迪雄才,丕振四方;布政学政,政绩优良。长清长捷,后来居上;翰林进士,敬职朝堂。冯翊徽声,依旧高扬。赣粤闽桂,骏马行行;中孚后裔,奋发图强。吉安吉水,大历冠裳;吉村吉屋,识我汉唐。宝公善择,立籍浏阳,吉暨同根,棣萼芬芳。崐公后裔,发迹三湘,叙安诸邑,远及川康。茂公善咏,敬胜兴庠;八坤长乐,举世无双。千公高卧,松竹仙乡;六士峥嵘,光耀彭坊。学孔居闽,莆邑龙骧;蛟游琼海,黎汉呈祥。大升大文,诗怀浩荡;琼崖文运,双璧辉煌。义公彰义,创业宾阳,胡吉同周,三拱情长。东江西江,兰桂齐芳;竹林枫树,并发祺祥。仕明亮节,日月重光;吉田砺志,七子翱翔。北流扶来,白马镗镗;盛兴骏业,大仑大旺。玉林贵港,兴业琳琅;木格通曹,班凤朝阳。竹楼才智,教育兴邦;南国武训,百姓赞扬。吉氏四雄,金田鼓浪,天京建国,三王一相。辛亥风流,归于北洋;军阀混一,老蒋为王。列强环伺,日寇猖狂;鸿昌驱虏,威震蒙疆。星文抗敌,永定河旁;大刀慷慨,举国昂扬。八年血战,鬼子投降。中华故国,名列四强,洗雪国耻,屹立东方。山河再造,我族荣光。港澳回归,台澎路畅,金瓯宝鼎,五洲共赏。古往今来,吉人天相;天佑辛勤,福附忠良。吉氏薪传,瓜瓞绵长。祖德同钦,祖训毋忘:团结互助,爱族爱乡;修身齐家,为国争光。敦亲睦友,孝敬爹娘;为善邻里,平和谦让。业精于勤,毁之于荒;好学上进,争作栋梁。不沾赌毒,不涉黑黄;扶贫济困,驱暴安良;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吉家吉业,和谐畅旺;千秋万载,地久天长!
(中华吉氏传人华芳、世芳,于丙戌年七月七日,再拜列祖列宗,敬诵)
吉世芳,邮编:518052;住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康乐村1—504;电话:0755—26646951、26460316,13603067823;E-Mail:shifang_ji@163.com


解说中华吉姓的由来

吉家林解说

    为了搞清中华吉姓的由来,先来谈谈汉字“吉”是从何而来的。汉字中的“吉”原本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吉”字系从上古先民图腾崇拜的“图腾符号”中抽象、演化而来的。“吉”字从图腾符号演变成现代汉字后,就有了祥瑞和善美之意,诸如“吉祥如意、吉星高照、吉人天相、吉日良辰、大吉大利”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祝愿和祝福词语。
    当初的“吉”字究系何等图腾符号呢?专家学者们的见解不一致,大体上有如下几种看法:①先民生殖崇拜中的图腾符号,象征“女阴”;②先民山川土地崇拜中的图腾符号,表示“后土(句龙后土)、吉方”等;③先民动物崇拜中的图腾符号,代表“野牛、神马(吉光神马)”等。
    解说了汉字“吉”的起源后,再来介绍中华吉姓的来龙去脉。大家都知道,汉字“吉”除了有祥瑞和善美之意外,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姓氏,广大吉氏族人都以自身姓“吉”而感到无比荣光。但是,并非所有的吉氏族人都知道自己姓氏的起源。为此,特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向吉氏宗亲们讲述一下吉姓由来的故事:

    一、“吉方、吉光”与吉姓的关联
    1、“吉方、吉光”与吉姓相关联
    中华姓氏中的“吉姓”是从上古先民“吉”字图腾符号中演变过来的。按吉世芳先生《吉氏五千年》之说,吉姓的起源与“吉”字图腾符号所表示的“吉方”和代表的“吉光(吉光神马)”相关联。
    那么,上古的“吉方、吉光”到底指什么呢?现告诉大家:
    “吉方”指一块好地方,这里是吉姓族人最初的发源地;而“吉光”则指上古时的一个吉姓部族(部族即“部落氏族”的简称,下同),他们生活在“吉方”这块地方,并以“吉光神马”为部族的图腾。吉方、吉光与吉姓故事的具体内容如下:
    上古之时,在山西——陕西的黄河沿岸有个地方叫“吉方”,吉世芳先生已在中国地图上标出了吉方的具体位置和区域范围。按《山海经》、《抱朴子》等古代文献之说,在吉方这块地方曾经生活、蕃衍着一个从事狩猎的部族,族人特别善于捕捉猛烈的野马;由于他们狩猎的经验丰富,捕杀猎物的本领高超,因而食用自给有余,族人就将所捕捉到的活野马驯养成来似飙风、去如闪电的骏马,并命其名曰“吉光神马”。于是,后人就将这个上古的狩猎部族称之为吉光部族。
    吉光部族人以“神马”为图腾,其图腾符号就是“吉光”,该部族的首领(酋长)也被称之为“吉光”。我们都知道有“吉光片羽”这句成语,其中“吉光”二字就指的是神马或神兽。
    吉光部族人不仅学会了驯野马,还最早发明了交通工具——船和车。他们锯砍下参天大树,用大树的木材制作出木船和木车,并用驯养的骏马来拉车。由此可见,吉光部族人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按《姓源》之说,吉方之地吉光部族的后裔,到商代之时已发展成为一个侯爵方国,名叫“吉国”,国人以“吉”为姓。传说商纣王的太师闻仲有个门将叫吉立,这个吉立可能就是吉国人。后来,吉国被其他诸侯国所兼并,该国的吉氏后裔要么继续在这里居住,要么迁居到其他地方去了。到了隋代,这里是吉昌县,唐代改为吉乡县,金代又升为吉州,如今则是山西省的吉县;在吉县之北有吉山,再往北是永和县,在永和县东北35里处则有佶北山,这些地名都与吉姓相关联。正因如此,今人公认吉县是中华吉姓的发源地。
    2、吉光是黄帝的第六代孙
    《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今人考证后认为:《山海经·海内经》中所说的“帝俊”泛指上古帝王,有时指黄帝,有时指少昊(少皞),有时指帝舜,有时指帝喾等。上述一段中所说的“帝俊”,指的是黄帝。
    按古代《国语》、《史记》和相关姓氏谱牒资料记述,黄帝有四个妻子,她们分别是西陵氏(嫘祖)、方雷氏(女节)、彤鱼氏和鬼方氏(嫫母),黄帝与他的四个妻子一共生了25个儿子。按姓氏谱牒资料中介绍的“黄帝世系”,黄帝与他的四妻鬼方氏(嫫母)生了八个儿子,其中长子为苍林、次子为禺阳,禺阳之系为:黄帝(即《山海经》中所说的“帝俊”)→禺阳→禺号→禺京(即《山海经》中所说的“淫梁”)→番禺→奚仲→吉光。
    由此可见,上古的“吉光”既是我们吉姓族人的老祖先,也是黄帝的第六代孙。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每年的这一天,海峡两岸及海外的华人华侨都要公祭黄帝,我们吉姓一族也不能例外,因为黄帝也是我们吉姓族人的始祖啊!

    二、黄帝的姞姓儿子、臣子与裔孙
    1、黄帝的姞姓儿子
    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黄帝有四个妻子、25个儿子。这里还要告诉大家的是,按姓氏谱牒资料中介绍的“黄帝世系”,黄帝与他的三妻彤鱼氏生了五个儿子,其中就有个辰字辈的姞姓儿子。
    有人要问:黄帝姓“姬”,他的一个儿子怎么会姓“姞”呢?
原来,上古部族人起先只有图腾而无姓氏,到了后来,一些部族就以其图腾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姓氏。例如:炎黄之时,炎帝族的图腾为“牛”,黄帝族的图腾为“熊”,故黄帝号“有熊氏”;炎帝族居住在姜水一带,黄帝族居住在姬水一带,故炎帝为“姜”姓而黄帝为“姬”姓。
黄帝族曾与蚩尤族争霸中原,结果是黄帝族打败了蚩尤族,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黄帝部族联盟,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逐鹿中原”。黄帝入主中原后,便通过“赐姓封地”来犒赏有功德的部下和自己的儿子们,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胙之土而命之氏”。
    黄帝虽然很喜欢他的儿子们,但他并没有对所有的儿子都赐姓封地,而是论功行赏,只对25个儿子中有功德的14个赐了12个姓。黄帝这14个儿子所得的姓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依”,其中有两个儿子同为姬姓、另两个儿子同为己姓,其余的则一人一姓。由此可见,“姞”是黄帝赐封给他儿子的一个姓,黄帝的这个“辰字辈”的儿子得姓后建立了自己的姞姓氏族。
    2、黄帝的姞姓臣子
    按《世本》、《玉篇》等古文献记述,黄帝部下有位叫“雍父”的大臣,这个雍父也受到了黄帝赐姓封地的犒赏,得到了姞姓并被封于雍地,建立了姞姓雍氏族,其后又发展为姞姓雍国。按今人考证,上古姞姓雍国的地理位置在我国西部地区雍山、雍水一带。雍山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北,山下有雍水,雍水东流经岐山、扶风、武功,会武水入渭河。
    有人要问:这个雍父凭什么能得到黄帝的赐封呢?
    现告诉大家,雍父也是因为有大功德才得到黄帝赐封的。按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述,黄帝族在入主中原之前曾居住在涿鹿地方的山湾里,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定居中原后才结束游牧而转入农耕,开始种植五谷食粮,从而使整个部族联盟得以安居乐业。雍父身为黄帝之臣,他最大的功劳就是急农耕族民众之所需,最早发明了舂(或臼)。有了舂(或臼)就能加工五谷杂粮,从而增进了粮食的食用价值。食不厌精,正如我们今天离不开米厂和面粉厂一样,舂(或臼)也是古人须臾不可缺少的粮食加工工具。由此可见,姞姓雍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按《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黄帝曾到姞姓雍父的封地(雍山、雍水)郊祭天帝,并在此地住了三个月,由此也可看出黄帝对雍父的信任和器重。由于黄帝开创的先例,秦、汉两代帝王都把雍地作为祭天的圣地。
    3、黄帝的姞姓裔孙
    按《诗经》、《左传》等古文献记述:春秋时有个姞姓的南燕国,是一个伯爵方国。南燕国的开国君主叫伯鯈,这个伯鯈是黄帝的姞姓裔孙,这个姞姓是黄帝所赐的姓。按今人考证,古南燕国所在地域为河南延津县东北——汲县以西,具体位置在延津县东北45里处,小地名“城上”。
    至于伯鯈这个黄帝裔孙,有人说他是黄帝姞姓儿子的后代,也有人说他是黄帝之孙吉光的后代。说伯鯈是黄帝姞姓儿子后代的理由是:南燕国是个姞姓方国,姞姓本是黄帝赐封给他一个儿子的姓,从黄帝的这个儿子蕃衍到其裔孙都姓“姞”,这是顺理成章的。说伯鯈是黄帝之孙吉光后代的理由是:既然姞姓是黄帝所赐,吉光又是黄帝的第六代孙,他的后代以“姞”为姓,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生活在晋陕黄河沿岸的吉光后代很可能并未以姞为姓,而是一直姓吉。否则,到商代时怎么会在山西出现一个吉国,这个吉国所在地又先后被称之为吉昌、吉乡、吉州、吉县呢?
伯鯈是黄帝姞姓儿子的后代也罢,是黄帝之孙吉光的后代也好,这与“黄帝是我们吉姓族人始祖”之说并不矛盾,因为伯鯈的后代已将姞姓改为吉姓了。欲知此事详情,请看下节分解。

    三、吉姓由姞姓而来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吉氏出自姞姓,黄帝裔孙伯鯈封于南燕,赐姓曰姞,后改为吉。”按《新唐书》之说,吉姓是由姞姓而来,是黄帝裔孙伯鯈的后代“改姞为吉”的,因此伯鯈是我们吉姓族人的祖先。事实上,汉代及其以后的中华姓氏中就有吉姓而没有姞姓了。
    有人要问:姞姓的后代为什么要“改姞为吉”呢?
    姓氏研究者的解释如下:
    《说文》:“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上古之姓多“从女”,如“姬、姜、姞、妊、姒、嬴、妘、婤、嫪、妫、嫣、媛、姚、媿、娲、婢、妃、好、媙”等,这些“从女”之姓大多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族人多随母姓,例如上古帝舜的母亲为姚姓,帝舜也随之而姓姚,号有虞氏。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以后,族人多随父姓,至今人们还是随父姓的多。随着父系社会的兴盛,赐姓、起姓“从女”的惯例就无以为继了。按学者考证,自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以来,就未再增添过“从女”之姓。至于原先的“从女”之姓,有的至今仍保持原状,如“姬(黄帝的姓)、姜(炎帝的姓)、姚(帝舜的姓)”等;有的去掉了女旁,如“姞、妘、婤、好”等;有的则换成了其他偏旁或部首,如“媿、妊、嫪、嫣”等;还有的则逐步退出了姓氏舞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姞姓去掉女旁后就成为吉姓了。
    有人要问:是不是当初所有的姞姓氏族后来都“改姞为吉”了?我们的回答是:非也,只有一部分姞姓氏族后来“改姞为吉”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如下解说:
    综合史书、方志和相关姓氏谱牒的记述,随着姞姓氏族的子孙蕃衍,其后裔在先秦之时就已形成若干以姞为姓的氏族,并建立了不少以姞为姓的方国。以姞为姓的方国有:雍国(黄帝时在陕西凤翔西北雍水边,尧舜时东迁至河南洛阳东北,夏初时部分族人迁居河南杞县,商初又北迁至河南浚县)、南燕国(今河南延津东北——汲县西)、鄂国(先在河南沁阳,西周之初时迁徙至湖北鄂城)、密须国(今甘肃灵台西一带泾水上游)、阚国(今山东嘉祥北)、光国(先在河南东部,后迁河南光山)、杞国(今河南杞县)、杨国(今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带,1994年在此地出土了西周青铜器“杨姞壶”)、偪国、郅国等。以姞为姓的氏族有:雍氏(黄帝时作臼或舂)、燕氏(黄帝的裔孙)、鄂氏(西周尹吉甫的祖先)、密须氏(密氏、须氏)、阚氏(監氏)、严氏、光氏、羊氏、杨氏、孔氏、尹氏、蔡氏、鲁氏、允氏、断氏、敦氏、偪氏、郅氏、虽氏等。
    由上可知,早在先秦之时就有许多以姞为姓的氏族和方国了,如果这些以姞为姓的氏族后来都“改姞为吉”的话,那么他们的后代蕃衍至今一定是很多很多了。可是,为什么如今的吉姓在“中华姓氏排行榜”中却列在200位之后呢?
    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史料和姓氏谱牒后,我们得知:只有一部分姞姓的后代改成了吉姓,而好多姞姓氏族后来则以其“氏”为姓了。如今以“雍、燕、鄂、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郅”等为姓的族人,他们都有其姞姓的祖先,他们的姞姓祖先都是上古姞姓氏族中的一员。就名扬世界的中华孔姓而言,在春秋时的卫国就有一支姞姓的孔氏家族,该家族中的名人如孔圉(孔文子)、孔悝(孔文子之子)、孔姞(孔文子之女)等,在《论语》和《左传》中都有其相关事迹的记载。这支姞姓孔氏家族的后代虽然姓孔不姓吉,但却是上古姞姓氏族的后裔。

    四、从姞姓到吉姓的转变
    通过以上解说我们知道了,是有一部分姞姓的后代“改姞为吉”了。由于古代史料的缺失,我们难以将所有姞姓族人转变为吉姓的全过程一一解说清楚,而只能以个别特例来谈谈“姞姓——吉姓”的转变。
    1、西周师尹吉甫家族从姞姓到吉姓的转变
    最早介绍吉氏由来和世系的谱牒文献当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唐代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这两部文献中说“吉氏”有两大来源:①吉氏出自姞姓,后改为吉的;②吉氏是周尹吉甫后代,以王父之字“吉”为氏的。我们考证后认为,吉氏的这两个来源实际上可以合并为一个,即“吉氏出自姞姓”。因为周尹吉甫(即“西周师尹吉甫”)的先祖原本为姞姓。现将其家族从姞姓到吉姓转变的过程介绍如下:
    (1)吉甫的先祖姓姞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随着姞姓氏族的子孙蕃衍,其后裔中的一支形成了姞姓鄂氏族,并建立了一个“以姞为姓”的鄂方国。商代之时,这个姞姓鄂国被封为侯爵国,建都野王(今河南沁阳),周初时又迁徙到湖北鄂城,西周中期时被楚国熊渠所并。鄂国被并后,姞姓鄂氏中的一支迁徙于当时楚国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县),吉甫的先祖就是这支姞姓鄂氏中的一员。由此可见,吉甫的先祖姓姞,吉甫家族是姞姓鄂氏的后裔。
    (2)吉甫名兮甲
    吉甫的先祖迁房陵后“改姞为兮”,其家族成了兮氏。吉甫出生于房陵,名兮甲或兮伯(甲、伯皆长、第一之意),字吉甫或吉父,全称“兮甲吉甫”或“兮伯吉父”。因吉甫在西周宣王时曾任师尹(太师)之职,故史书和姓氏谱牒中多称之为“周尹吉甫”或“尹吉甫”,而《诗经》中则称之为“吉甫”或“师尹”。
    (3)吉甫的武功赫赫、文才盖世
    《诗经》中有“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文武吉甫,万邦为宪”之句,歌颂的就是西周师尹吉甫其人。
    说吉甫的武功赫赫、安邦定国,一点也不夸张。他是驱逐严允(原作“玁狁”,是西周宣王时侵掠中原的一支少数民族)、安定成周(今河南洛阳东)、中兴周室的名臣。他的遗物有“兮甲盘”,又名“兮伯吉父盘”,系宋代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兮甲盘上有铭文133字,记述了吉甫领兵征伐严允和平定江淮的武功业绩。
    论吉甫的文才盖世、誉满华夏,完全恰如其分。他是《诗经》的创作者,是中华历史上扬名最早的大诗人、大文豪。《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过去认为,《诗经》中的“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诗篇是吉甫所作,因为其中有“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作诵,其诗孔硕”等诗句。毕生研究《诗经》的台湾学者李辰冬先生(1907—1983)精心考证后认为,整个《诗经》300多篇均系吉甫一人在“周宣王三年到周幽王七年期间(前825—前775)”所作;当今著名作家杨书案先生也认为,《诗经》中的多数诗篇是吉甫创作和收集、整理的。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泉源,《诗经》中的诗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楚辞》中的诗篇则以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称最,因此后人就以“风骚”二字作为《诗经》和《楚辞》的并称。由此可见,吉甫和屈原并举,各领风骚数千年,他们对中华文学的贡献之大,说什么都不为过。
    (4)吉甫分封于房
    按湖北《房县志》记述,西周师尹吉甫分封于房(春秋时为“房渚”,战国时称“房陵”,秦时始置县),其墓在房县青峰,遗址尚存。由此可见:吉甫因功而得到了周王的封赏,其封地就是他出仕为官前的老家——房陵(今房县)。吉甫后来当居住并终老于房地,死后安葬在房县青峰。
    (5)吉甫的后代分为吉氏和尹氏
    按姓氏谱牒资料、吉氏族谱和尹氏族谱的记述,吉甫的嫡系后代以王父之官“尹”为氏,吉甫的庶系后代以王父之字“吉”为氏。这种说法真实可靠吗?我们的回答是:基本属实。如若不信,请看如下解说:
    《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们认为:《诗经》中的这一篇的确是吉甫本人所作,这两句诗也恰恰点明,吉甫的后代已不再是“兮氏”而是谓之“尹氏和吉氏”了。吉甫在《诗经·小雅·都人士》中记述自家后代的姓氏,这就是原始凭证。这种第一手的资料是完全可信的,而后代学者对这两句诗意的揣测之言,多系牵强附会。
    除了最早的《诗经》之说外,还有很多关于吉甫后代的记述,现选录如下:
    唐代韩愈《履霜操》:“尹吉甫子伯奇,事后母至孝。”
    宋代陈彭年《广韵·五质》:“吉下云姓,出冯翊,尹吉甫之后。”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氏族博考》:“吉,冯翊,徵音(古代“五音”之一),周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氏。”
    清代湖南梦鹿堂《吉氏家乘》“重修族谱序”和“远祖源流图”中的记述更为详尽:①我族系出周卿吉甫,其子伯奇居于冯翊,尊字为氏,其得姓有自来矣。秦汉而下,英哲挺生,或以忠孝称,或以节义显,或以才名著,旧序记载甚详。②我族自伯奇尊王父字为氏,历秦汉唐宋元明诸朝,贤才辈出。③吉甫,仕周为卿士,兼内史、掌策命,文藻武功烂然。④伯奇,甫子,居冯翊;事后母至孝,被谗放野;后尊王父字为氏,此吉所自始也。
    民国湖南临澧《吉氏家乘》序中说:“粤稽吾姓,系始姬周,发源冯翊,为尹公吉甫之后,其子伯奇,以氏为姓。其先本姓姞,系出黄帝之孙伯鯈之后,封南燕伯,至周为吉甫。”
    当代湖北作家杨书案在其作品《佚名的绝唱——吉甫》中记述:周宣王六年(前822)冬,吉甫与仲氏(卫武公次子“孙子仲”的女儿)因自由恋爱,不顾双方家长的反对而私自结婚;到周宣王十年(前818)时仲氏已有孕在身,但因吉甫的父母又为其娶姜女来抵制仲氏,仲氏不得不回漕邑(今河南滑县)老家居住。
    由此可知:吉甫的前妻是仲氏、后妻是姜女,伯奇系前妻仲氏所生,乃是吉甫的长子。但是,吉甫和仲氏乃是自由恋爱,他们是不顾双方家长反对而私自结婚的,在宗法严厉的社会里这种结合不被家族所认可,故仲氏所生的伯奇虽是长子却不算“嫡长子”,只能称为“庶出”。而吉甫与后妻姜女的结合乃是奉父母之命而娶的正妻,姜女所生的儿子虽然不是长子却算是“嫡出”。
    搞清吉甫后代嫡系与庶系的关系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是吉甫与其前妻仲氏所生的儿子伯奇以“吉”为氏的,是吉甫与其后妻姜女的后代以“尹”为氏的。伯奇虽是“庶出”,但他是吉甫的长子,故伯奇起先是与其父亲及后母一起居住于房陵的,后来伯奇“被谗放野”,这个“野”就是冯翊。冯翊是西汉武帝时所置的一个郡,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渭河以北地区。
    (6)吉伯奇是冯翊吉氏的始祖
    按《通志·氏族略序》之说,三代(指“夏商周”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吉甫的长子伯奇是迁居冯翊后方以“吉”为氏的,因此说,冯翊郡自伯奇起始有吉姓,吉伯奇才是冯翊吉氏的始祖。
    汉唐以来,冯翊吉氏英才辈出、贤哲众多,诸如两汉时的吉恪、吉瞻、吉华、吉充、吉苗、吉汉、吉济、吉凤等,魏晋南北朝时的吉朗、吉挹、吉士瞻、吉翂、吉茂、吉翰、吉邕、吉清仁、吉元可、吉先华等,隋唐时的吉皎、吉中孚、吉子、吉皓等(详见本人编辑的《历代吉氏先祖先贤录》),他们名载史书碑文,事迹可歌可泣。正因如此,今人公认冯翊是中华吉姓的发祥地,“冯翊郡”是最为著名的吉氏郡望,“冯翊堂”是最为著名的吉氏堂号。
    2、姞姓雍氏族的一些后代也曾“改姞为吉”
    除了以上所说的吉甫家族外,还有姞姓雍氏族的一些后代也曾“改姞为吉”,他们从姞姓到吉姓转变的过程鲜为人知。现简介如下:
    1974年12月,在陕西扶风县北桥村的雍水之滨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有三件与吉氏相关联。专家学者根据铜器上的铭文,将这三件青铜器命名为“伯吉父鼎”、“伯吉父簋”和“善夫吉父鬲”。“伯吉父”和“善夫吉父”都是西周时雍地(今陕西扶风)的吉氏族人,“善”通膳、指膳食,“善夫”即膳夫,当指掌管膳食的官。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上古黄帝时的姞姓雍国在尧舜时已东迁至河南了,到了西周时雍地虽在,但这里(指陕西扶风一带)已不再是上古的雍国了。既然如此,如今怎么会在雍国故址发掘出西周吉氏族人制作的青铜器呢?
    凭借出土文物之据,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姞姓雍国东迁时,并非所有的姞姓族人都随之而迁河南了,其中有部分族人仍留居于雍地生活,这些留下来的姞姓族人后代在西周时已“改姞为吉”了,而东迁的姞姓雍氏后代则可能以其氏“雍”为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